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锐劲特在菜地生态系统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立了青菜、土壤中锐劲特及其代谢物的气相色谱毛细管柱残留分析的方法。对锐劲特及其降解产物在菜地生态系统中的残留动态进行了研究,明确了锐劲特在青菜和土壤中的残留和消解情况,锐劲特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7.88d,在青菜中的降解半衰期为2.58d。  相似文献   

2.
用医疗废物处理中的生物指示剂——嗜热型脂肪杆菌芽孢的热死亡时间表征医疗废物湿热灭菌中的热死亡时间,通过对嗜热型脂肪杆菌芽孢的湿热灭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表示一定温度下微生物的热死亡速率,得到了医疗废物处理中的湿热灭菌动力学方程。并对方程中的参数进行了回归计算,得到医疗废物湿热灭菌处理工艺中的热死亡时间、灭菌温度和灭菌率之间更为简单的函数关系。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为克服纳米级零价铁(NZVI)在地下环境中的易团聚特性,强化其在地下环境中的迁移性能,选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水溶液2种媒介作为携带NZVI的载体,考察了它在2种媒介中的沉降性能,以及在不同粒径的多孔介质中SDS对NZVI的强化迁移作用。结果表明,NZVI在SDS溶液中的稳定性远远大于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SDS溶液的携带作用大大增强了NZVI在各粒径多孔介质中的迁移性,其中在0.10~0.25mm的多孔介质中,这种强化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NZVI在模拟柱底部2cm的残留率达到58.8%。  相似文献   

4.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农用对土壤的重金属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污泥农用是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但污泥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高,可能成为环境中的一种安全隐患。重金属对环境的危害不仅与其总量有关,更大程度上由其形态分布所决定。实验研究了污泥农用所引入的重金属对土壤重金属总量及其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污泥农用虽然明显增加了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但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活性却受到了抑制,从而降低了重金属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在甘孜州旅游总体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对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中的影响识别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物多样性评价以及其他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作者为了探明达克尔在大豆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进行了两年两地的田间试验,采用甲酯化法将达克尔衍生为其对应的甲酯衍生物,用气相色谱测定其含量。试验结果表明:达克尔在河北石家庄土壤中的半衰期为3~5天,在吉林公主岭土壤中的半衰期为6~10天;在大豆植株中的半衰期为1~3天。在生长后期,青豆、植株及籽粒中均来检出。同时提出了达克尔在大豆田的安全使用准则。  相似文献   

7.
二、放射性物质在生物界中的行径广泛分布在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可以蓄积于包括人体在内的生物体中,而人工核素经不同食物链摄入人体,形成内照射,现以食物链和放射性核素相互关系及辐照途径中的主要环节—农作物、畜产物、水产物等为中心,概述放射性核素的转移状况。  相似文献   

8.
废水的土壤脱臭处理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水中所含恶臭物质的脱臭处理方法很多,有化学氧化法、还原法、物理吸附法等。土壤脱臭法是通过土壤除去废水中的恶臭物质。废水中的氨、硫化氢和低级脂肪酸等水溶性臭气被土壤中的水份吸收;甲硫醇、乙醛、酚、甲酚、苯乙烯、苯等非水溶性臭气通过土壤表层物理吸附;大多数臭气是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而脱臭的。  相似文献   

9.
碳源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特性及微囊藻毒素产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水体中不同碳源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特性的影响,以Na2CO3与葡萄糖分别作为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无机碳源与有机碳源,将铜绿微囊藻于光照下进行培养,并对其一系列的生理特性与微囊藻毒素产率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同等碳浓度下,有机碳源更能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经过30 d的培养,铜绿微囊藻在有机碳源中的产量为187.55 g,比其在无机碳源中的产量提高了6.06%;微囊藻毒素在有机碳源中的产量为969.00μg/g,而在无机碳源中的产量却升高至1 193.60μg/g。参与藻毒素合成的3种氨基酸在无机碳源中的浓度要比有机碳源中的浓度高,但是其余几种氨基酸的含量与之情况相反。而有机碳源培养的铜绿微囊藻总可溶性蛋白含量为387.00μg/g,比无机碳源培养的铜绿微囊藻的蛋白含量提高了93.60%。  相似文献   

10.
环境监测中的ICP-MS应用和调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ICP-MS仪器在环境监测领域中的应用,以及ICP-MS仪器在环境分析上的优点和局限性,同时指出仪器调试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及参数指标的筛选。  相似文献   

11.
超声波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超声波降解有机物的机理及其各种影响因素,总结了超声波在有机废水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情况,展望了超声波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城市污泥植物处理对地表径流和下层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污泥的农业利用逐渐成为世界城市污泥处理处置的最具前景的方式之一。通过设置无污泥+不种植物、污泥+不种植物、污泥+东南景天单种、污泥+东南景天与香芋套种4个处理,对污泥植物处理系统的地表径流以及各处理1年后的下层土壤(20~40 cm)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地表径流中的TN、TP和COD的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均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地表径流中的TP含量超出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中的二级标准。地表径流中Zn、Cd、Cu和Pb的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略有上升的趋势,但它们的含量远低于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标准。处理1年后下层土壤中的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下层土壤中的Zn、Cd、Cu和Pb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西班牙学者最近对需氧和厌氧污泥中的类腐殖质进行了研究。元素和功能团分析表明,污泥中的类腐殖质与土壤腐殖酸相比,前者的含碳量、总酸度和羰酸度低,而含氢、含氮量及酚酸度较高。红外分析还表明,类腐殖质中的主要基团有脂肪基、甲基、含-CH_2基以及蛋白质和多肽中的肽键。核磁共振研究进一步发现,尽管类腐殖质的烃链可能出现明显的分枝,但是仍以-CH_2组成长链为主。气相色谱和质谱测定同时表明,过硫酸盐消化的主要产物有n-链烷、  相似文献   

14.
甲壳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甲壳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甲壳素、壳聚糖及其午睡了子的吸附剂(螯合剂),能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Hg^2+、Cd^2+、Cu^2+、Ni^2+等有毒重金属离子;作为絮凝剂能除去废水中的悬浮物、染料、DDT及石油等污染物;作为新型分离膜材料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3-溴苯甲醛、2,4-二氯苯乙酮、2,4-二氯苯甲酸甲酯和2,6-二特丁基对苯醌,在长江南京段某一饮用水源地底泥上的吸附-解吸过程,结果表明,其吸附等温线符合日型方程,这些化合物的吸附属分配作用。解吸过程中的分配系数大于吸附过程中的分配系数,说明有机物从沉积物中的释放,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6.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B. Rouge开发出一种净化污染土壤的经济方法。最初的实验是该大学的Y. Acar等人进行的,即给水份饱和的粘土施加直流电,以去除土壤中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用埋在土壤中的电极施加1~5mA的直流电,阳极所产生的气体导致了土壤间隙中的物质移  相似文献   

17.
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DAMO)是在淡水生态系统中发现的一种全新的厌氧甲烷氧化途径,偶联了全球碳循环和氮循环,与NC10门细菌、DAMO古菌及厌氧氨氧化菌密切相关。首先介绍DAMO途径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发现及其功能微生物。其次,重点阐述DAMO功能微生物在湖泊、湿地和河流等淡水环境中的研究进展,并对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在DAMO功能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进行总结与分析。最后,展望DAMO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8.
填埋场中亚硝酸还原酶测定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填埋垃圾中的含氮化合物经一系列生物脱氮作用,最终使得填埋场中的氮素得以消减,在这一过程中亚硝酸还原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填埋场中的填埋垃圾为研究对象,在土壤亚硝酸还原酶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填埋垃圾中的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的最优条件为:垃圾样品风干温度25℃,2mL的1%NaNO2溶液和2.5 mL的1%葡萄糖溶液,抽气5 min,置于25℃的培养箱中培养24 h。优化后的测定条件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27%,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精密度。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主要分析了酶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免疫传感器及DNA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机理及监测方法 ,并针对环境中的杀虫剂、爆炸类物质、有毒污染物及水体中的BOD负荷等的监测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 ,对生物传感器的发展方向及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虽然土壤是环境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体,但是,汞在水、土、气三相之间是不断循环变化的(见图1)。有人认为,汞在水体中的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或其它分布,而汞在土壤中的分布为“L”形分布。导致这种分布的原因,则有“地质条件不同”,“采样点数的不足”等等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