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鲁北企业集团发展生态工业产业链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鲁北企业集团通过绿色生态工业技术创新发展生态工业产业的机制与环境,提出了建设鲁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创新矿山修复规划的目标和内容,保障矿山生态产业链发展。矿山修复规划的目标由土地复垦走向生态修复是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趋势决定的,更是“双碳”目标任务中明确实施生态修复提升固碳功能的重要性引导的。以生态修复为目标来编制矿山修复规划,规划内容不限于将土地复垦到采矿塌陷前的可用状态,而是修复矿山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将生态产业链纳入矿山修复规划内容。对生态产业链进行专章规划,将生态修复目标融入“双碳”目标体系中,沿着“减法”的制度路径规划可再生能源产业,沿着“加法”的制度路径规划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矿山生态修复将自然生态修复与社会经济修复相结合,矿山修复规划需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变更修复后的土地类型与利用性质,增加生态用地、补充建设用地,保障生态产业链对生态用地、建设用地的需求。在保障措施规划方面就矿山修复技术创新、生态产业链技术创新、第三方技术与资金引入等进行规划;就采矿塌陷前后农民与采矿企业关于矿山修复土地流转模式,生态修复及生态产业链建设后的验收移交方案进行统一规划。构建包容性的矿山修复规划制度,在各级政府编制矿山修复规划的制度下,积极引导在建和生产...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位测度的关键种企业作用前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键种企业是企业群落内开展废料、副产品交换等工业共生活动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本文借助"生物生态位"理论对典型企业群落的企业生态位进行了测度,并据此对群落内的关键种企业进行了识别.另外,采用"物种生态关联度"计算方法对典型企业群落的生态、产业关联度进行了测算.在获得上述两个指标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典型企业群落中产业类型数量、产业链数量、工业食物链数量等统计数据,分别对生态关联度--企业生态位、产业关联度--生态关联度、企业类数--生态关联度等两两因素闻的作用关系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研究发现:企业群落的生态关联度决定了工业共生体的规模及稳定性,而在历史与现实的各类诱因下,生态关联效应的形成却表现出较强的偶然性.本研究结论对于认识生态工业发展的本质面貌、制定合理的生态产业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规划框架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城市层次上如何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全新的实践。本文以贵阳市为例探讨了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框架。贵阳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分析充分表明,利用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生态城市是贵阳市的必然选择和最佳机遇,在这一战略指导下,本文构建了“一个目标,两个环节,三大核心系统,八大循环体系”的规划框架。  相似文献   

5.
建立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是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实现其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辽宁省发展生态产业的背量条件和生态产业发展现状.解析了其发展生态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了生态产业的发展潜力.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生态示范区内生态工业建设模式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态工业建设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项涉及到地区经济发展、人地关系协调的重大举措。从生态示范区建设中生态工业的基本定义出发,对生态工业建设层次进行详尽分析;并结合代表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三个地区--吴县市、邗江县和邳州市的具体案例,通过对其产业构成、主导产业、消费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总量与人均水平的对比分析,指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实施末端治理逐步推广清洁生产这种较低层次的生态工业建设模式;而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其生态工业的建设则要采用生态企业以及生态工业园工这种较高层次的建设模式。为确保生态工业建设的顺利实施,最后从政府、企业、市场和公众四方面提出了生态工业建设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7.
各类资源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也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依据之一。基于生态城市建设的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要重视资源的数量问题,更需要着眼全局,综合分析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现状、目标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制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对策。基于生态城市的深刻内涵,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视野亟待拓展,不仅要关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同时还必须重视对城市人文禀赋与历史文脉的传承和保护,实现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代文明”可持续发展。以常州市为例,基于生态城市建设,对其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作了概念性规划。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与中国环境立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当今社会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过程中,而克服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危机,是建立生态文明的主攻方向之一。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修改完善我们的环境立法,从而规范预防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态工业建设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一项涉及到地区经济发展、人地关系协调的重大举措。从生态示范区建设中生态工业的基本定义出发 ,对生态工业建设层次进行详尽分析 ;并结合代表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三个地区——吴县市、邗江县和邳州市的具体案例 ,通过对其产业构成、主导产业、消费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总量与人均水平的对比分析 ,指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 ,实施末端治理并逐步推广清洁生产这种较低层次的生态工业建设模式 ;而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其生态工业的建设则要采用生态企业以及生态工业园区这种较高层次的建设模式。为确保生态工业建设的顺利实施 ,最后从政府、企业、市场和公众四方面提出了生态工业建设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生态脆弱性的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州市为例,利用2005年的TM影像.并结合DEM、水土流失现状图、地质灾害图、有机质含量分布图及社会经济等数据。分析全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空间格局特征,并将生态脆弱性区分区圈与土地利用规划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生态环境优越。生态良好区占85.96%;②人类活动对生态脆弱性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各生态脆弱性类型区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平原地区好于山区。城区好于郊区;③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结构调整和布局已经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影响。符合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规划实施有利用于提升环境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1.
1980-2000年中国发展的资源环境成本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在这20年内,中国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的目标,首先离不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支撑。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20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生态环境消耗情况的全面分析,阐述了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系统地评估了中国目前资源、生态环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植被的生态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江河的骨干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常对项目区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影响,施工中所产生的岩质边坡、土质边坡、弃土和弃渣等扰动可能导致项目区的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加剧.扰动区植被生态恢复关系到工程安全运行和其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向家坝水电工程为例,研究了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植被生态恢复的目标、原则及方法.按生产、生态和社会功能,向家坝水电工程扰动区可划分为工程核心区、服务区和过渡区等3个功能区来系统规划其生态恢复.结合各自的功能需求和干扰特征,各功能区可采取相应的生态恢复技术和配置适宜物种来构建植物群落,形成结构稳定、多样性丰富、具有复合功能的植被景观.还简要评价了向家坝水电工程植被恢复现状,提出一些完善其生态恢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下游湖泊保护和管理的若干建议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经济重地,长江是我国唯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战略水源地,是我国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最后防线。然而在自然演化宏观背景下,流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大规模开发利用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引发了一系列负面环境效应。湖泊湿地生态环境被破坏问题严重,突出表现在生态调节和自我恢复功能大幅度降低,并已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后果,危及长江水系的生态平衡,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大量野外考察和调查基础上,针对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变化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情况直接关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质安全。采用遥感监测技术,根据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2000年和2013年的生态环境监测结果,对比分析了整个水源区土地覆被、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变化情况,从宏观上评价水源区生态环境状况,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在十多年中,水源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农田面积比例明显下降,水土流失面积减少,水源区生态环境总体上呈趋向变好的态势。随着农村人口向沿江地带城镇集中,在进一步加强山地植被保护的同时,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5.
基于海洋经济发展进程的生态环境演化模型,建立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响应度模型定量分析2004至2014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海洋生态环境响应变化及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构建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测算发现,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值由2004年的0.135提升至2014年的0.850,表明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海洋生态环境发展综合评价值先由2004年的0.647降至2012年的0.335,后又缓慢回升至2014年的0.374,表明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水平虽在2012至2014年间略有好转,但总体仍呈波动下降趋势。(2)通过构建海洋生态环境响应度模型进行测算发现,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响应指数由2004年的-0.073下降至2012年的-0.576,而后又增大至2014年的-0.297,表明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演变产生了"胁迫"影响,总体呈现出由"弱胁迫"向"强胁迫"变化的态势,但胁迫程度在2012至2014年间有所缓和。(3)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与海洋生态环境响应指数的偏回归系数较高的3个自变量分别为海洋科技课题成果应用数量、海域利用效率、单位面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且海域利用效率的回归系数最高为0.749。表明海域利用效率是影响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响应演变的主要因素,此外,海洋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海洋污染治理力度加强等因素也对胁迫程度的减小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natural supply of land resources is limited, but the economic supply may change along with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size is decided bye nature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body conditions. When the supplying ability of land resources threaten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becomes tense, it forced people to improve land utilization and to increase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land resources. The paper made an overall considerat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rrigated farming and the frai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Fuhai County, Altay Area, Xinjiang Uigur Autonomous Region and explored land arrangement planning as well as water resource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paper evaluated natural resources, land utilization and water resource of the case study areas and focused on the spatio-temporal balance between the utilization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In the end the paper a feasible plan was made out for the land arrangement project.  相似文献   

17.
岸线作为与人类密切相关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互动关系中居于核心地位。长江岸线资源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支撑资源与重点开发对象,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在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背景下,针对长江生态修复的重大科技需求,中国科学院于2017年启动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重点项目"长江经济带岸线资源调查与评估"。项目实施以来,项目组通过高清遥感影像解译,结合野外考察和实地监测,获得了长江7条主要支流自然本底、资源条件、利用现状、生态环境的系统数据,以统筹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强化岸线资源保护、维系近岸陆域和水域优良生态环境为目的,研判长江主要支流岸线资源条件及开发利用总体态势,结合岸线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识别岸线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评估岸线的开发利用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累积性影响。在岸线资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岸线空间管控区进行划定,提出不同岸线类型管控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从可持续度模型的特点出发,分析影响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对原先较适用于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的大中小型城市的区域PRED系统模式进行了改进。针对西部干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将水资源总量和生态环境因子引入可持续度模型。结合干旱区的实际情况和已有模型,选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发展阶段、水资源总量和生态环境这五大因子建立新的模型。将其应用于新疆和田民丰县,根据其波动规律将民丰县可持续发展变化分为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初探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核心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该地区保持着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速度快速发展,对全国经济起到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21世纪将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产业国际转移的时机,该地区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地区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外商来此投资的热潮不减,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多;但另一方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高,能源缺乏,交通紧张,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等问题也日益显著,影响着地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从协调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角度,探讨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乡村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长期性管理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研究了当前我国乡村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的挑战性问题,如乡村非农化进程停滞,城乡差异扩大带来的问题等;尤其是乡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危及到农业生产环境的安全和城乡居民的生存基础的情况,指出21世纪中国乡村发展相当迫切而艰巨;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框架下,提出了长期性管理策略,即类型管理、目标管理、乡村制度性投入的管理模式,并考虑了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与保障问题;随后针对乡村发展管理,构想了实施对策:即,1)积极推进城市化,缩减乡村人口总量;2)开展农业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3)推进乡村产业的科技创新步伐;4)强化生态环境观念,实行空间开发管制、尤其是生态脆弱地区。此外还需强调环境教育机制和广泛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