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之一。农民在放弃农业生产转移至城市务工的同时,必然使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机会成本,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收入较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因此,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视角下,探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真实贡献是十分必要的。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及转移状况,在机会成本下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对第二、三产业总产值和第一产业总产值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机会成本每增加1%,其贡献率分别为0.716%、0.870%。在考虑三大产业对GDP贡献率的前提下,得出劳动力转移对我国GDP的真实贡献率为0.638%。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城乡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基于此,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城市和农村经济共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农村发生了重大变革,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和转移特征的论述,客观地分析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提出了劳动力转移开发的几种模式,并就这一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吉林省粮食单产变化的时序特征及其决定因素,利用1998—2013年吉林省的相关数据,基于改进的拉氏因素分解方法构建了粮食单产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从作物和区域两个角度对吉林省粮食单产变化进行了定量分解。结果表明,研究期吉林省粮食单产发生明显波动,并呈下降趋势,但单产的波动性有所降低;从单产变化的作物贡献看,玉米的单产变化效应最大,对全省单产变化的平均贡献率达到123.61%;从单产变化的区域贡献看,长春、松原、四平发挥了主导作用,其中长春市对全省粮食单产变化的贡献最大;从生产力效应和结构效应的综合作用看,生产力效应是粮食单产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研究期内的平均贡献率达到99.76%,而粮食结构效应贡献很小,平均贡献率只有0.24%。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吉林省粮食单产变化的时序特征及其决定因素,利用1998—2013年吉林省的相关数据,基于改进的拉氏因素分解方法构建了粮食单产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从作物和区域两个角度对吉林省粮食单产变化进行了定量分解。结果表明,研究期吉林省粮食单产发生明显波动,并呈下降趋势,但单产的波动性有所降低;从单产变化的作物贡献看,玉米的单产变化效应最大,对全省单产变化的平均贡献率达到123.61%;从单产变化的区域贡献看,长春、松原、四平发挥了主导作用,其中长春市对全省粮食单产变化的贡献最大;从生产力效应和结构效应的综合作用看,生产力效应是粮食单产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研究期内的平均贡献率达到99.76%,而粮食结构效应贡献很小,平均贡献率只有0.24%。  相似文献   

5.
基于改进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构建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采用熵值法综合评价生态环境水平。以安徽省为例,测算2007—2017年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安徽省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次于物质资本存量,高于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截至2011年,生态环境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2012—2017年,由于政府政策影响,生态环境的贡献率处于低速、平稳态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4—2013年中国粮食生产相关数据,基于改进的拉氏因素分解方法建立粮食产量变动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作比例、作物单产和种植结构对粮食产量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期中国粮食增产受播种面积扩大和加权平均单产提高共同驱动,两者平均贡献率分别为35.17%和64.38%。2研究期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增加受耕地面积、复种指数和粮作比例三个因素共同驱动,其中复种指数效应居绝对主导地位,平均贡献率为92.6%。3研究期中国粮食加权平均单产快速提高。从作物贡献角度看,玉米、小麦和稻谷的单产变化效应发挥主导作用,三者合计的平均贡献率为115.70%;从生产力效应和结构效应的综合作用看,生产力效应是粮食加权平均单产变化的主导因素,平均贡献率为75.09%,但作物结构效应的贡献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农业经济增长的科技贡献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增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定量测算科技贡献有助于明确农业发展的目标.利用湖北省1986-2009年农业经济数据,应用索罗余值模型从时空角度测算和分析了湖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湖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整体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同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高低受政策和制度环境影响非常明显;湖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区域差异突出,表现出农业科技贡献率与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市场发育程度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研究结论为制定推进湖北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区生态补偿标准的估算应该遵守客观性和权责发生制等原则,兼顾生态服务价值和机会成本,对草地、森林、流域等不同领域进行差异化设计。以甘肃省甘南州为例,将甘南最主要的草地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生态服务价值和机会成本的角度测算了甘南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补偿标准,并对补偿标准确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姜照    宋俊芳 《四川环境》1995,14(1):52-53
乡镇砖厂是乡镇企业中的一大财政支柱,目前,绝大多数的砖厂都生产粘土砖,因此,建成 了制砖取土毁地的现象十分严重,而制砖过程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农村环境质量的影响也很大,使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恶,本文根据机会成本法对佳木斯市乡镇砖厂毁地作环境经济的损益分析。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资源作为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空内出现过剩时就会通过外向性流动形成以提供活劳动形式来满足他人或社会某种需求,并获得相应报酬的服务活动.而这种社会服务必须通过劳务市场进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外向性空间转移与职业或岗位的变换,从而实现一种特殊的以价值形式存在的商品交换的商品经济.宁夏西吉县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劳动力资源富余,把劳动力转移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已成为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心,展望了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劳务市场开发.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工制取沼气,已经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解放以后,特别是在近十多年来,中国沼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村沼气建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近几年来,我国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兴起,劳动力转移,人民生活提高,需求发生交化,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办沼气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对成都市新都县、金牛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2.
张浩 《四川环境》2011,(4):31-35
根据2009年常州市老运河及支流(污染企业)的水体污染物调查资料,分析了老运河的水质状况,并计算了各河段的氨氮通量。由氨氮通量确定各支流(污染企业)的氨氮贡献。结果表明,关河西段对老运河全程氨氮浓度上升的贡献率最高,占38.9%,其次是凤凰河,江苏新亚化工有限公司对老运河全程氨氮浓度上升的贡献率占9.2%,其余污染企业对老运河的氨氮贡献率均甚小。最后在分析主要支流污染来源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水污染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运用系统耦合协调度理论,在剖析水贫困和经济贫困含义的基础上,构建农村水贫困和经济贫困双系统耦合协调测度模型(WPI-EPI模型),同时以水资源较为匮乏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甘肃省为例,对该区2000—2013年农村水贫困和农村经济贫困评价得分、两者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分异进行了测度和研究。研究发现:从时序角度看,甘肃省农村水贫乏和农村经济贫困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状态,受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呈现三个不同阶段;从空间分异角度看,甘肃省农村水贫困和农村经济贫困耦合协调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增,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不均衡,需因地制宜制定减贫政策。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1—2014年相关统计数据,从贡献率和拉动率的角度分析了九华山风景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结果显示,贡献率和拉动率两者走向一致,贡献率年均增速18.24%,最高年份达56.12%;拉动率年均增速2.91%,最高年份达12.05%,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表明景区对区域经济的正向效应非常显著,但增速呈减弱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升级旅游产品、转型营销方式、创新管理制度、延伸旅游业态等景区转型升级路径。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视角下的新疆区域经济差异分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差异与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三次产业结构的视角,运用加权变异系数对1995年以来新疆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产业分解.研究发现,1995-2009年新疆第二、第三产业的加权变异系数明显高于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对总体经济差异起着明显的"上拉"作用.通过三次产业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分析发现,第二产业差异对新疆总体经济差异的年均贡献率达73.5%,表明第二产业差异是造成新疆总体差异的关键因素,提出了缩小新疆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土地利用视角,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强度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为制定碳减排对策提供思路。建立扩展的STIRPAT模型,验证了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和强度在内的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人口总量、人均GDP、国际贸易分工、城市化水平、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结构等因素对碳排放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每提高(改变)1%水平时,碳排放总量将依次提高0.10%、0.16%、0.12%、0.17%、0.21%、0.15%;能源强度因素表现为负作用,每提高1%水平时,碳排放总量将下降0.05%;土地利用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结构等因素的变动对碳排放总量影响变动贡献率较大,贡献率大小依次为68.75%、49.73%和19.35%。据此提出,适当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改变土地利用强度以减缓碳排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开展茫溪河的污染防治,摸清茫溪河流域污染源贡献比例以及各种污防措施对水质改善效果十分必要。基于SWAT构建了茫溪河流域分布式水文和污染负荷模型,根据监测数据分析了茫溪河近年超标污染物,基于SWAT模型分析了茫溪河水质达标场景假设,包括污染源贡献率及生态补水、点源和面源等污染防治措施对水质改善的效果情况。结果表明,茫溪河流域超标项目集中在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污染源中,面源相对于点源对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贡献率大些,特别是水土流失的贡献率最大,分别达到了42.8%和76.1%;生态补水对污染物浓度降低有一定影响,直排源和非直排源污染控制一定程度上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达标率有所提升。基于SWAT模型的茫溪河水质达标场景分析对于推动水质改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运用LMDI分解法,以1995-2010年为样本期,按东、中、西三大区域把我国碳生产率总体变动分解为能源效率、碳排放能耗和碳排放结构3个影响因素,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995-2010年我国碳生产率变化除了2003-2005年为负数外,其余期间均为正数,表明我国碳生产率在逐年提高.碳生产率总体变动因素分解的贡献值和贡献率表明,能源效率因素是影响我国碳生产率变动的主要因素,贡献值为0.9722,贡献率为87.66%,其变动趋势决定了碳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单位碳排放能耗因素贡献值为0.1431,贡献率仅为12.9%,影响较小;而碳排放结构因素的贡献值和贡献率分别为-0.0063和-0.56%,表明碳排放结构抑制了碳生产率的增加.因此,提高区域能源效率,改善区域碳排放结构,对提高我国碳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就业问题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关键措施之一。西方经济学者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而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还伴随着失业率的上升。基于2001—2011年中国1988个县的县域GDP和就业劳动力数量的面板数据构建了PVAR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以考察县域经济与就业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县域经济增长并不能带动县域就业的增加;相反,县域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就业有微弱的抑制作用。从要素贡献角度看,就业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但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微弱。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分析了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采用2003—2007年的数据,运用Eviews 5.0软件对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回归结果表明,农业信息化水平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信息化水平每提高1%,农业生产总值就增加0.733%。最后为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提出加速发展农业信息化的积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