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根据某类事件发生时的行星空间位置分布,可以从理论上建立该事件的时间预测模型.指出这一方法有可能通过计时历史资料的归算,提供未来灾害事件发生时刻的预测信息.以地震为例,给出了该方法的具体思路.处理了1900-1996年中国震级6.5及以上级的311次地震资料,据此:(1)统计得出了历史时期的地震时间与行星位置分布的相关性;(2)利用这种相关性并以7星组合作1997-2010年间6.5及以上级地震的模拟预测,给出了6个可能的危险日期;(3)采用1997年1月至2006年6月的35次M6.5级地震对模型作检验,表明总计14种单星和组合模型中日、月、水星、金星和天王星等五种模型稍好,而冥王星和海王星模型则不理想.(4)指出该模型不适用于较大区域,因其难以提供较精确的地点信息.此外,预测精度还与步长和确定的危险日期的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基于二维地震时间序列的PPAR模型在天山地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PP理论和时间序列分析中的自回归(AR(K))模型结合起来,建立投影寻踪自回归预测模型,在固定研究区内,同时实现地震震级和时间的2要素预测,进而建立二维地震时间序列的投影寻踪自回归模型(PPAR模型)。研究中选取新疆天山地区不同空间尺度的14个实验区进行验算,首先选取范围较大地区作为实验区,然后,逐渐缩小研究区范围,建立相应的PPAR模型。针对每个区域分别尝试以未删除余震的序列、删除余震序列及同时删除余震和前震的序列建立模型,一般来说,以同时删除余震和前震的序列建立的模型具有普适性。研究结果表明:范围较大和地震发生频度高、强度大的研究区建立二维地震时间序列的PPAR模型,其内符、外符检验的合格率均较高,故所建的模型是可行的、有实际意义的。而对于范围相对较小、地震发生频度相对较低的研究区建立二维地震时间序列的PPAR模型,由于受样本量的制约,其信度降低,但其对震级和时间2要素的预测在现实的地震预报实践中仍具有一定实效和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淮安市砂土地震液化势的综合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BP神经网络模型LM算法的砂土地震液化判别方法,采用LVQ模式分类网络对数据进行分类,选取唐山地震时76个场地、320组现场液化勘察资料为研究对象,训练和检验网络模型的数据各160组,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砂土液化预测准确度为96.8%。根据淮安市典型场地土的钻孔资料,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法》液化判别法(规范法)、美国国家地震研究中心建议的液化判别简化方法(NCEER法)和谢君斐-陈国兴液化判别方法(谢-陈法)等3种液化判别方法及本文提出的BP神经网络模型液化判别方法对22个钻孔、120标贯点进行了液化判别,结果表明:14种地震液化判别方法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2NCEER法比谢-陈法的计算结果要保守;3谢-陈法与规范法的计算结果很吻合,预测正确率相差不大;4规范法相对BP神经网络模型法的计算结果要保守;5BP神经网络模型法比其他3种方法的预测结果更符合实际的液化规律。最后,综合4种方法的液化判别结果给出了该地区地震液化势的评估结果,并给出了部分典型地质剖面土层地震液化势分布图。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近10 a来榆林地区塌陷地震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认为该类地震的发生与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因此,将塌陷地震作为人为地震来研究,从社会层面剖析其发生原因,选取影响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各方面的34个指标与评价目标地震发生年频次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了检验与预测,得出以下结论:(1)榆林地区的塌陷地震均为采空区塌陷地震,属于人为发生地震,与构造地震无关,此类地震的发生特点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先塌后震,震而复塌"。(2)榆林地区的采空区塌陷地震具有"频发性、连发性、季发性"的特征,主要分布于榆阳区煤矿区和神府煤矿区,其中神府煤矿区发生尤为频繁。(3)预测模型得出最佳拟合的10个自变量,模型检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震专家将地震预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长期(几年到几十年)、中期(几个月到几年)、短期(几天到几个月)和临震阶段(几天之内)。各个阶段将开展以下综合性的研究:(1)长期预测阶段:开展地震活跃期—平静期的研究判定:估计活跃期内的强震主体活动地区及总体水平;确定十年尺度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及重点监视防御城市。(2)中期预测阶段:对地震活动与地震前兆观测的跟踪过程中,出现的  相似文献   

6.
2002年7月28日珊溪水库库区发生了M_L3.5地震,之后记录到M)L≥1.0地震50余次,最大地震是9月5日M_L3.9地震。7月28日M_L3.5地震发生后,应用“跟踪式后续地震的模糊预测方法”进行了震后趋势跟踪预测。首先,选用多个地震序列资料作为样本,按预测要求,确定震级大小的分类标准,构成分类矩阵,然后,计算每个序列的6项地震活动性指标构成样本矩阵,而用刚刚发生的地震序列构成待判矩阵,应用一种模糊软聚类方法进行判断,得到未来某一时间段内将发生的地震震级属于哪一类。如果使用几个时间段资料、对不同预报期分别建立几组样本矩阵和分类矩阵,则可实现跟踪式震后趋势快速预测。对9月5日M_l3.9地震和震后趋势预测比较准确。本文简单介绍了预测方法和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韦布尔(Weibull)分布λ_(t)=λ_0t~(P-1)出发,推导了表示地震时间序列特征的W参数,并对华北地区1966年邢台(Ms)6.8级,1975年海城(Ms)7.3级和1976年唐山(Ms)7.8级地震的序列资料进行了处理:当W值低于平均水平时可认为是强余震前兆信息的开始;当W值接近或低于警界线σ_时,很可能有强余震发生。W-t曲线与强余震对应结果较好。邢台、海城及唐山强余震的对应结果监定评分分别为:R=0.680,R=0.517及R=0.532,表明用W参数预测华北几次大震的强余震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相似文献   

8.
用BP神经网络技术研究华东地区(29°~37°N,114°~124°E)地震时间序列的规律,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出,对于华东地区当输入层节点数目为12、隐层的节点数为16、输出层节点数为1时可以得到较好的收敛结果。根据选取的参数采用两种方法对华东地区进行地震预测,结果表明利用BP神经网络处理华东地区的地震时间序列有较强的容错性,进而认为将该方法用于华东地区地震时间序列的短临预测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对某煤矿的安全事故资料进行了分析,运用灰色理论,建立了煤矿安全监控的GM(2,1)模型,其中,采用拉格朗日插值函数将非等时距时间序列转变为等时距序列。引入高阶弱化算子,对原始数据进行弱化。计算出系统发展系数和驱动系数,得出估计模型。再根据检验结果,进行残差修正,直至达到要求为止。最后采用非等时距GM(2,1)模型对某煤矿2008-2010年每年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预测后发现,2008-2010年间该煤矿每年可能出现380~401次安全事故,因而有关部门必须及时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安全管理,才能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0.
广西夏季异常降雨量的前馈网络预报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57~2001年广西37个基准站的夏季(6~8月)平均降水量为基础,将夏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大于等于20%、小于等于-23%作为异常多雨和少雨年,建立广西夏季降水量"0、1"化的异常序列,利用前馈网络的非线性映射技术,构造广西夏季降水异常预报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预报检验分析发现,该预报模型不仅能准确地报出历史样本的异常多雨和异常少雨年,并且对2002~2004年的独立样本预报也全部正确.这为异常降水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利用辽宁省东部山区13个气象站1960—2014年春季(3-5月)逐日最低气温等观测资料,采用EOF和Morlet小波分析法分析研究区春季极端低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用Gumble-I型分布、Weibull分布和正态分布对各站极端低温序列进行了概率分布模型拟合,并检验筛选出最佳模型计算了不同重现期的极端低温及其发生的概率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辽东山区春季极端低温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分布型、南北相反分布型和东西相反分布型;(2)全区域极端低温存在明显的5年和10年左右的周期变化;(3)所选13个站的极端低温概率分布模型拟合结果显示:Weibull分布为最适宜的分布模型。不同重现期极端低温预测与实测值对比结果表明,所选模型预测结果误差较小(绝对值1℃,R~2=0.98);(4)北部区和高海拔区容易遭受春季低温的灾害,低温灾害发生的概率及分布区域范围以轻度为最大,中度次之,重度最小。综上所述,该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极端低温预测及春季回暖后再次遇到低温灾害的防御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15个中国大陆M_s≥5级双震型地震序列的资料,对双震型地震序列的活动过程和序列特征进行了分析,从h值(或P值)、密集—平静、震源机制、序列早期活动峰值的有序性等几个方面对第二主震的时间预报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用数值拟合的方法对1966年以来76个ML≥5.5地震序列的衰减特性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提出从h值的逐日时间扫描和逐日累积时间扫描两个方面去把握地震序列的衰减过程并将其用于强余震(含双震)的预测和震型的快速判定。  相似文献   

14.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在日本,最早对地震危险性分析进行科学、实用的研究是河角广(1951),他采用了599~1949年间发生的342个地震,把该时间段地震活动水平假定不变,而假设地震的发生为一个简单泊松过程。应指出,该历史地震目录是极为不完善的。其结果分别以75年、100年和200年时段的预测峰值加速度等值线来表示(图1)。此图称作“河角广图”,该图及其修订版在70年代前一直被广泛采用,作为供土木结构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用的区划图。继河角广开创性研究领域的是,采用类似的资料通过不同方法广泛开展了地震危险性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新疆未来10年尺度(2013-2022年)21个强震危险区和发震构造的判定结果以及各乡镇所遭受的最大影响烈度,通过对近年来经济社会相关统计资料的分析预测,采用易损性清单方法对各危险区未来10年地震灾害损失进行了动态预测和减灾效果评估。结果表明,当各危险区未来10年遭遇预期地震时,地震造成的总经济损失及震亡人员数量随时间均呈总体下降的特点,全区地震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重点在天山地区。地震总直接经济损失期望值在628.45亿~728.58亿元之间(2013年不变价计),地震人员震亡数量期望值在4031~10995人之间。各危险区未来10年地震经济损失减灾率在58.21%~105.69%之间,人员震亡减少率在51.4%~85.25%。由此说明,正在新疆开展的"安居富民"工程的减灾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同时对未来新疆的防震减灾工作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1983年以来的十多年时间内发生的8次地震前,江宁台地电阻率均显示了重复形态较好且规律性较强的前兆异常。本文分析总结了江宁台地电阻率震例异常的规律,建立起了异常震例的灰色模型GM(1,N)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两种方法检验结果表明,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预测结果更接近实际震级。同时,充分研究单一台站的震例异常规律,有利于地震预报研究的深化,可从特性的研究中找到共同性,促进地震综合预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剖析了V.keilia-Borok研究小组近年来提出的强震预报(Time of increasedprobability)方法的基础上,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该方法的原理,采用1970-01-01至1991-12-31的全国地震目录,通过两种途径,用Tip方法对云南省和台湾省发生的7级以上(含7级)强震做了检验地震目录,通过表明Tip方法对强震的预报成功率还是较高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试验将该方法推广应用于云南省发生的6.5级以上(含6.5级)地震,结果表明适当修改地震流函数后,也可以得到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对沂沭断裂带北段二十年来(1969.8-1989.8)M_L>1.0级小震活动的时、空、强及前兆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M_L>2.6级地震的时间序列显示出显著的活动与相对平静交替的特点;前兆场出现了三个不同特点的时间段及强震前所显示的短期异常变化;安丘一带先后出现两次小震空段利用以上规律,为分析、预测北段未来地震趋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滦河潘家口水库控制流域9个水文站1958-2009年的逐月流量数据,通过计算各站12个月时间尺度的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得到了实测水文干旱等级序列。根据干旱等级转换的观测频数,提出了基于三维列联表的对数线性干旱预测模型,并计算了干旱等级转换间的优势及其置信区间,以估算干旱等级转换的概率,实现了滦河潘家口水库控制流域预见期为1个月和2个月的水文干旱等级预测。选取2000-2009年的水文干旱演变过程对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干旱等级转换的三维列联表呈现一种强对角线趋势,各站三维对数线性模型的检验显著性水平p均大于检验水准α(0.05),观测频数与期望频数吻合程度高,且预见期为1个月的水文干旱等级预测精度较高,可用于滦河潘家口水库控制流域短期水文干旱预警。但预见期为2个月的水文干旱等级的预测误差较大,需根据流域的气候特征及下垫面的物理状态对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因此,如何综合应用气象和水文干旱监测信息,并采用对数线性预测法建立新的模型对水文干旱进行提前预警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分析研究了南黄海地震在不同的时间层次上高低起伏的韵律特征。时间层次可分为地震期(几百年)、地震幕(几十年)、地震阶(几年)。并且指出,地震期中6级以上强震累积频度呈指数型分布,这是一个地震大轮回的整体性活动标志。本文还计算了第五活跃幕和它的四个地震阶的时间分维值,结果表明有较好的一致性。这种自相似特性也正是在不同时间层次上地震活动存在强弱相间的韵律特征的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