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油田采出液的综合含水率已经达到90%以上,标志着我国的油田开发进程已经进入到高含水开采期,产生的油田污水大幅增长。如何有效处理油田外排污水,实现保护环境和油田开发的和谐发展,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分析了油田外排污水的成因、成分和特点,就目前油田外排污水处理技术及研究进展展开了讨论;并根据当前油田外排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展开了分析,为油田外排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油田的不断开发,油田相继进人高含水开采期,采出液的综合含水率达到9000以上,大量多余油田污水不断产生,因此做好油田污水处理是当务之急.本文针对油田污水的产生及特点.介绍了油田外排污水的主要处理技术,综述了目前油田外排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今后油田外排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油田采出水及原油淋滤液挥发性组分的特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试了油田采出水及脱水原油淋滤液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并通过土柱试验考察了原油可溶组分通过不同土壤厚度后的浓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油田采出水中测得92种可溶性VOCs,在脱水原油淋滤液中测得29种可溶性VOCs,经过10 cm厚度的土壤后溶解组分大部分被吸附。苯系物和萘是原油的主要溶解组分,可以作为油田地下水污染的主要研究对象,土壤对原油淋滤液中VOCs组分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4.
油田采出水的处理工艺,主要任务是除去污水中的油泥、重金属等。常规工艺可归纳为:重力、浮选、压力、组合工艺等。目前国内含油污水处理工艺常常在混凝沉降和浮选之间比选。这些工艺具有投资大、运行不稳定等缺点。  相似文献   

5.
油田采出水中溶解性气体的腐蚀与防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田采出水中含有H2S,CO2和O2等溶解性气体,是造成采出水及注水系统管道腐蚀的重要因素.在此对溶解气体的腐蚀机理及防护措施进行介绍,现行控制油田采出水中溶解性气体腐蚀的方法主要是化学方法,包括污水缓蚀技术和污水水质改性技术,化学方法效果明显但也有其缺点.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油田采出水中溶解气体的去除工艺,通过对电解、脱气膜、超重力和气提工艺进行分析,发现气提工艺是去除油田采出水中溶解性气体的一种可行工艺.  相似文献   

6.
胜利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 ,采油过程进入高含水期 ,油井采出液的含水可达90 %以上 ,也就是说采一吨油同时要采出9吨水 ,随着采油污水水量的不断增加 ,给生产系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造成污水处理站超负荷运行 ,污水处理环节失控 ;管线腐蚀加重加快 ;污水处理设备增多 ;能耗增加等等。因含油污水成分复杂 ,矿化度高 ,直接外排会造成环境污染。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 ,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自1992年起进行了一系列的污水系统改造 ,目前已杜绝了污水外排 ,实现了污水供注良性循环。油田污水系统正常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油井采出液经接转站加…  相似文献   

7.
国外含油污泥处理技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含油污泥主要产生于油田和炼油厂。目前油田开采大部分是采用早期注水保持地层压力的方法。随着油田的深度开采,采出的油中含水量越来越高,因而,在进行原油脱水中,原油脱水罐、贮油罐、污油罐等底部存在大量含油污泥,同时,在油田、炼油厂等附属污水处理场(如隔油池底、浮选池、曝气池等也存在大量的污泥。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油田采出水的分析,得出了商品原油、油田化学药剂含量与COD值之间的线性数值关系。包括气浮和生化处理工艺处理流程的出水中,石油类和油田化学药剂构成的COD比例分别为20~30%和70~80%。  相似文献   

9.
石油采出水中的成分复杂,主要污染物包括原油、COD、悬浮物、硫化物、氨氮、以及大量的盐类等.如果把这些污水直接排放,将会对生物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危害,因此处理油田采出水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之进行治理也成为最迫切的事情.本文对大庆采油四厂的油田采出水进行了水质分析,研究了胶束强化超滤降低油田采出水矿化度技术,并根据实验数据,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表明用膜技术降低采油污水矿化度,使其能达到排放与回注、回用标准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以江苏油田某个典型的老油区为例,分析油田开发后期污水处理工艺现状、困境与对策,该油田将污水处理后作为驱油介质,实现污水资源化处理,保证污水零排放,并为新油田开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生物法,尤其是专性联合菌群在油田生产污水处理领域应用的理论原理、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陆上油田典型工程实例分析讨论了生物法应用于油田生产污水回注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生物法与传统物化法相比在处理油田生产污水,特别是含聚污水和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等水质复杂、注水标准要求高的生产水方面具备突出优势,但同时该工艺仍存在技术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活化沸石处理采油废水中COD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山西灵丘沸石对其活化用于处理油田采出中的COD。实验结果表明沸石活化的最佳条件是:选矿石粉碎粒度50~80目,用10%的HCl浸渍处理,在80~120℃干燥的,400℃焙烧4hr活化。吸附后沸石可用HCl处理的烧再生。活化沸石对采油污水中COD的吸附率可达75%左右,预计在石油污水COD的处理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结合原油开采工艺变化情况,重点分析了二元复合驱后对三采污水的影响、存在问题及导致COD增加的原因,并针对此问题,开展三次采油污水达标外排处理技术探索,提出了絮凝+气浮+生化的外排污水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十分的重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污水是污染环境的一项十分严重的因素,所以加大对污水的治理的研究力度是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下面我们针对目前普遍的污水处理工艺进行研究分析,然后分析研究出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工艺所存在的不足,然后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有利于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工艺的升级换代,这对保护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油田在进行开发过程中,尤其是后期会产生大量的含油污水。如何将含油污水进行科学处理,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未来油田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含油污水处理后,使其达到回用和排放标准,可以避免其对环境生态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对油田污水处理技术进行研究,提高油田污水的处理效率。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油田污水的研究,一是阐述油田污水处理的重要性,二是分析油田污水处理常用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石油开采中,采出的石油伴生水的性质往往显示出油井所处地层的特征,根据实验室的油田水分析资料,有助于确定油田水所处地层的特点,了解油田水的来源。尤其在注水工程中,对于油田水的各种沉淀生成的预测、油田水与其它水的可混性研究,油田水的分析工作都是不可缺少的。本文对北部湾的几个油田水样进行了物理、化学分析,探讨了油田水特性,并将这些油田水分类。从本次研究得知,这些在海上油井采出的油田水,主要离子Cl-、Na+的含量相对于各自的总溶解盐来说是相似的,且与海水相似;不同地层采出的油田水性质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7.
随着油田开采含水率的不断增加,原油采出液显著增多,造成原油设备腐蚀结垢严重,大大影响了油田生产的安全运行。对某油田三元复合驱输油管道成垢原因及垢样组成进行分析,得出垢样中碳酸盐和硅酸盐质量分数分别为50%,30%左右,在实验室内复配优选出针对性较强的除垢配方HCl及HF溶液,确立了其最佳浓度及作用时间等。实验表明,7%HCl+5%HF在40℃下反应6 h除垢效果可达到最佳,经过现场小规模(40 m~3/h)试验显示,该除垢配方可以有效溶解垢物,达到除垢的目的,为日后工业化现场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高效原油降解菌处理油田采出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油田采用废水中原有微生物种群分离驯化出的高效原油降解菌,通过单一菌种高效原油降解菌降解性能实验,高效混合菌正交实验,最佳组合菌株的连续生物处理油田采出水实验,都取得了处理低浓度含油废水的良好效果。这表明在常规物理,化学法处理油田采出水的基础上,利用生物再空度处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絮凝——杀菌的协同效应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絮凝对杀菌组分及油田污水中细菌的富集作用,并与杀菌剂、絮凝杀菌剂的杀菌效果相比较,进一步探讨了絮凝-杀菌的协同作用及其在油田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絮凝-杀菌有协同增效作用,投加絮凝杀菌剂的杀菌效果比投加杀菌剂效果好得多。  相似文献   

20.
海上油田开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以涠洲油田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油田开发给人们带来重要能源和化工原料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污染物,特别是海上石油的开发,由于其开发难度及事故风险较大,且环境管理与治理困难,往往更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本文以涠洲油田为例,通过对油田的产污行为及其对油田周围环境的影响评价,揭示油田对水质、沉积物及生物的不利影响.结果显示由于生产水、泥浆钻屑、生活污水、落地原油等大量的排海,造成涠洲油田部分水质已出现石油类等轻微超标,沉积物在平台周边已有较明显的石油累积现象出现,底栖生物出现贝类和鱼类Pb超标,尤以贝类为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