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研究烷烃类气体在与氧气接触时的爆炸特性规律,对烃类气体爆炸理论、爆炸特性参数做了理论分析和计算,并以甲烷和丙烯为例,通过对其爆炸极限、爆炸压力、爆炸压力上升速率、爆炸指数的测试,探讨了氧含量对烃类气体爆炸特性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氧含量的增加能提升其最大爆炸压力,当氧含量达到一定值时,理论计算值已不适用;提高甲烷爆炸极限的宽度,对其爆炸上限影响十分显著,但对爆炸下限的影响并不明显;对爆炸压力上升速率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当氧含量提高时,爆炸压力上升速率可能提升数十倍;并测得了丙烯在80℃,表压0.14MPa条件下的极限氧含量值(LOC)。总之,氧含量的增加对烃类气体爆炸特性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相似文献   

2.
采用PIV技术对垂直方形管道内喷粉过程中气流产生的管道湍流实际强度进行了测量,得到喷粉过程中气流导致的管道湍流强度和湍流积分尺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进而对湍流积分尺度进行了试验测量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喷粉结束后湍流强度在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随时间的变化都符合指数衰减规律;初始阶段湍流积分尺度随时间先快速增加,500 ms时(即喷粉结束的瞬间)达到最大值1.54 cm,此后湍流积分尺度随时间迅速衰减,800ms后仅为0.55 cm,且湍流积分尺度与湍流强度大小相关;湍流积分尺度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实际测量值基本一致.该结果对定量分析湍流状态下粉尘燃烧爆炸试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用盐效萃取法从制药废液中回收正丁醇,考察碳酸钾水溶液与该废液的质量比对脱水率的影响,测定正丁醇-水-碳酸钾体系在40℃时的液-液相平衡数据,用Pitzer理论和NRTL方程对液-液相平衡数据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当质量分数为60.00%的碳酸钾水溶液与废液的质量比为1.00时,脱水率高达84.50%;将有机相进行精馏可得到质量分数为99.50%的正丁醇;计算值与实测值接近,水相和有机相的绝对平均偏差分别为0.60%和0.20%。  相似文献   

4.
用氟化钾水溶液从制药废液中回收吡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普通精馏与加盐分相技术在回收吡啶中的应用。测定了吡啶 水 氟化钾体系在25℃时的液液相平衡数据,采用Pitzer理论和UNIQUAC方程对相平衡数据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良好。采用氟化钾水溶液回收吡啶,当60%氟化钾浓溶液与50%吡啶/50%水的物料的质量比为2.0时,有机相中吡啶的纯度可达到92.60%(质量分数),水相中氟化钾稀溶液经蒸发回收后循环使用不影响分离性能。该工艺的开发成功为制药行业从制药废液中回收吡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铁对水中六氯乙烷的还原脱氯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纯铁粉和废铁屑时水溶液中六氯乙烷进行还原脱氯实验。结果表明,有顶空存在的反应体系中脱氯率较低;废铁屑时六氯乙烷的脱氯效果较铁粉要好;反应体系初始pH值时铁的还原脱氯作用有强烈的影响,当溶液pH值为酸性时还原效果达到最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通指车辆低温环境试验效率、缩短试验周期和节约试验成本.方法 采取经验梳理、理论分析、试验验证和数据分析相结合方法,分别绘画出同一通指车辆方舱在?30、?40℃两个环境中相同时间内的升温曲线.结果 在相同的加热时间内,同一通指车辆方舱在?30、?40℃两个环境中的升温曲线基本吻合.结论 在对暖风机升温性能测试时,可以将GJB 219B—2005《军用通信车通用规范》中规定的方舱取暖测试用环境温度值由?30℃改为?40℃或其他方便测试的温度.  相似文献   

7.
甲醛是对人体很有害的气体。由空气中除去甲醛的方法是,以含亚硫酸钠和氯化铵、硫酸铵、磷酸铵或硝酸铵,并按混合比2∶0.98-2(按化学当量计算)组成的水溶液吸收。这种吸收溶液是经济而安全的;在使用时不产生苛性钠或酸。实例:将12.6g 98%亚硫酸钠和5.33g 98%氯化铵溶于1000g水中,即得甲醚的吸收溶液。将一块30cm~2、2.5mm厚的、涂有  相似文献   

8.
高能装药飞行器试验安全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梳理分析高能装药飞行器试验场试验安全影响因素,以提高试验安全性。方法利用危险性预先分析方法 PHA对高能装药飞行器试验场技术准备进行危险源辨识分析,利用爆炸相似律相关经验公式计算飞行器爆炸冲击波超压。结果分析获得了飞行器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重点针对试验操作人员、技术文书、仪器工具、试验环境等进行了风险源辨识分析,计算获得了不同装药量飞行器的意外爆炸安全距离。结论可为试验过程中飞行器潜在风险降低及防护措施改善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用氟化钾水溶液从制药废液中回收异丙醇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普通精馏与加盐分相技术回收异丙醇。测定了异丙醇-水-氟化钾体系在恒温(40℃)时的液-液相平衡数据,并用Pitzer理论和Wilson方程对液-液相平衡数据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良好;采用氟化钾水溶液回收异丙醇,当60.0%氟化钾浓溶液与50%异丙醇-50%水的物料的质量比为2.0时,有机相中异丙醇的纯度可达95.62%(质量百分数),水相中氟化钾稀溶液经蒸发回收后循环使用不影响分离性能。采用以上技术从制药废液中回收异丙醇,每年可获经济效益342万元。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变电站中可能出现的标准火灾、电力火灾和碳氢火灾三种火灾模式对无防火保护钢构件的影响,首先使用自制的耐火实验炉对三种火灾升温模式下不同厚度钢板达到临界温度的时间进行了实验分析;然后采用ABAQUS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模拟复现,并对不同升温模式下钢构件达到临界温度的时间与钢构件荷载比的关系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标准火灾升温模式下钢构件达到临界温度的时间为16~23 min,电力火灾、碳氢火灾升温模式下钢构件达到临界温度的时间为2~6 min,电力火灾和碳氢火灾升温模式下钢构件达到临界温度的时间相对标准火灾升温模式有急剧缩短,平均缩短幅度超60%,最大幅度达86.3%;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电力火灾、碳氢火灾升温模式下钢构件荷载比大于0.70时其达到临界温度的时间均低于6 min,钢结构稳定性失效的危险性较大,且钢构件的荷载比越大其到达临界温度的时间越短,两者之间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该研究结果对多种火灾升温模式下钢构件的防火保护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固体发动机装药热安全性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固体火箭发动机遭受火烤时的安全性。方法建立发动机有限元模型,计算推进剂在慢速烤燃和快速烤燃工况下的温度分布和爆炸延迟时间。结果推进剂慢烤47 h后达到临界温度,其值为352℃;快烤推进剂加热697 s后达到临界温度,临界温度为355℃。结论推进剂在快速烤燃模式下的热扩散速率大于慢速烤燃工况下,但是温度梯度则相反。两种工况下推进剂达到临界温度后开始反应的位置不同,推进剂厚度决定了其储热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60—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90个气象站日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对近51 a来≥0 ℃和≥10 ℃积温及其持续天数和起止日期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了解气候变暖对该区热量资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1 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持续增暖,回归系数达0.21 ℃/10 a,略低于同期中国的增温速率(0.27 ℃/10 a),且与各项热量资源指标有显著的相关性。随着气候变暖,≥0 ℃和≥10 ℃积温及持续天数普遍显著增加,是受起始日期提前和终止日期延后的共同影响,而前者的影响更明显。21世纪00年代起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北移特征显著,明显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界线拉开了距离;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年三熟制种植北界和双季稻可种植区北界明显北移,21世纪00年代与19世纪60年代相比,其平均移动幅度超过2个纬距。  相似文献   

13.
以23℃为基础,按2℃温差设置温度梯度,最高温度组为29℃。每隔10d取样一次,进行叶绿素α浓度的测定。结果显示温度低于25℃时,增温有助于藻类生物量的提高,而温度超过25℃时,增温限制了藻类生物量的提高。水体温度量对浮游植物生物的影响程度与增温幅度和培养时间有关。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温度与叶绿素a浓度相关性显著(P0.05),叶绿素a浓度与培养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4.
滴滴涕农药高温热残留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滴滴涕农药的热处理特性,利用高温管式炉,对600~1 200 ℃7个温度段下的滴滴涕农药在残渣和尾气中的残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800 ℃时,DDT去除率(ηDDT)≥99%,在1 100 ℃时,ηDDT≥99.9%.在残渣中,DDT是主要的农药残留物,其中p,p′-DDD占残渣中DDTs总量的比例在温度≤1 000 ℃时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在温度>1 000 ℃后却随温度升高而递减.在尾气中,p,p′-DDE随温度升高逐渐成为尾气中的主要残留物.除DDTs之外,在温度≤600 ℃的尾气中,有机物残留物多为脂肪烃;在700~900 ℃的尾气中,兼有芳烃衍生物和脂肪烃;而在1 000~1 200 ℃的尾气中,残留物则多为芳烃衍生物.   相似文献   

15.
原生态环境下广西涠洲岛近50年气候变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涠洲岛气象站由于其特定的地理位置,使得该站成为广西为数不多、大气观测环境50年来持续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的气象台站之一。应用该岛屿气象站及与之相邻的广西北海市合浦气象站1956~2005年的气温、雨量等气象资料,分析、比较近50年来北部湾海域气候自然变化和在城镇大规模发展影响下气候变化的差异及发展趋势:用Yamamoto法和Mann-Kendall法对5年滑动平均气温、雨量等要素季和年时间序列进行突变检验,对定量地论述在全球气候变暖情况下区域性气候自然变化的响应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On the value of temporary carbon: a comment on Kirschbaum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A recent paper by Miko Kirschbaum (Mitigat Adapt Strategies Glob Change 11(5–6):1151–1164, 2006) argues that temporary carbon (C) storage has “virtually no climate-change mitigation value.” However, temporary carbon has value in delaying global warming that needs to be recognized in carbon accounting methodologies. The conclusions reached are very sensitive to any value that is attached to time. Basing analysis exclusively on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reached within a 100-year time frame ignores other important impacts of global warming that also need to be included when mitigation strategies are assessed. The relative weightings for long-term versus short-term impacts represent policy choices that result in a greater or a lesser value being attributed to temporary carbon, but that value should not be zero. Global warming is too formidable an enemy to allow us the luxury of discarding part of our arsenal in fighting against it. Both reducing fossil-fuel combustion and increasing biosphere carbon stocks are needed.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中心聚类、M-K检验等方法,以内蒙古地区为例,利用全球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Multivariate ENSO Index(MEI)等大空间尺度数据以及内蒙古及其周边70个气象站1951~2016年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风速、大气压等站点数据,定性、定量揭示变暖停滞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分区3类气温在1981~1993年间发生升温突变,此后1998~2008年间陆续发生变暖停滞.不同类型气温在不同分区与各影响因子的相关性优劣有所不同,如平均最低气温与AMO、PDO、MEI、太阳总辐射、风速、大气压的相关性最好,平均气温次之,平均最高气温最差;西部区气温与AMO、PDO、MEI、太阳总辐射相关性较好,中部区气温则与AMO、风速相关性较好等.整体上,1990s~2000s,随各分区AMO上升驱缓、PDO处于正位相阶段但呈下降趋势或处于负位相时、MEI值与太阳总辐射下降、风速、大气压、相对湿度的持续下降/上升及之后的趋势转变,各分区气温发生变暖停滞,如当AMO开始整体进入上升趋缓阶段,风速持续减小8~13a,倾向率达到-0.26~-0.11m/(s·10a)时,平均气温发生变暖停滞.平均最低气温对3类影响因子变化的响应最敏感,平均气温次之.气温变暖停滞是多种影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丰富了该方面研究成果,对气候变化研究及防灾减灾等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51~2014年中国北方及周边地区357个气象站点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年(月)数据,采用M~K检验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3类气温突变和变暖停滞特征的时空变异性.结果表明:研究区3类气温整体突变年(1978~1999年、1981~2002年、1981~2005年)、分布广泛的普遍突变年(1988年、1989年、1997年)及范围(3a)均依次变晚.整体上,突变年随纬度降低变晚,东北突变早于西北和华北地区.变暖停滞集中于1998和2007年及其前后,3类气温亦依次变晚(1994~2007年、1995~2009年、1998~2010年),由黄河流域中段向其他方向越来越晚.突变至变暖停滞周期整体随纬度降低缩短(3~30a),突变越早周期越长.西北地区突变与变暖停滞前后各时段均值温差最大(2.4℃),温差在1℃左右站点分布最广泛.各时段升(降)温速率整体依次在0.01℃/10a、0.05℃/10a、-0.03℃/10a左右站点分布最广泛,突变后升温最快(0.02~0.16℃/10a),且西北地区对升温贡献最大,变暖停滞后东北地区对降温贡献最大,2时段按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气温顺序升(降)温速率递减.3类气温波动程度减弱,整体随纬度降低.高纬度、高海拔和山地地区突变和变暖停滞较周边地区偏早或偏晚,特征值较大.整个北方地区3类气温突变、变暖停滞、突变与变暖停滞时间及各时段特征值各自具有自身一致性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常见杂质如水、酸碱、金属、盐及橡胶等物质对过硫酸铵热稳定性的影响,对过硫酸铵及过硫酸铵与不同杂质混合物在空气中的热分解反应和放热特性进行了测试,得到反应热、起始放热温度等热稳定性参数,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反应动力学,得到表观反应活化能、指前因子等动力学参数,利用Semenov热爆炸模型计算了过硫酸铵及过硫酸铵与不同杂质混合物的自加速分解温度(SADT)。结果表明:杂质的加入使过硫酸铵的热稳定性降低,计算得到过硫酸铵的SADT为155℃,通过对过硫酸铵及过硫酸铵与不同杂质混合物的SADT进行比较,发现上述杂质的加入均能使过硫酸铵的SADT降低,其中水、酸、氢氧化钠加入后过硫酸铵的SADT分别降低至75℃、80℃和75℃。  相似文献   

20.
The contributions to future surface temperature forcing of halocarbons (HCFCs) proposed to replace the chlorofluorocarbons (CFCs) CFC-11 and CFC-12 under the terms of the Montreal Protocol agreement have been assessed. Implementation of controls on the production, use and release of CFCs is predicted to reduce warming significantly. Computed temperature increases are sensitive to the assumed growth rates of CFC-11 and CFC-12 over the next 30 years, but thereafter the effects due to the possible substitutes HCFC-142b and HFC-134a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While the possible substitutes HCFC-123 and HCFC-141b are found to have a smaller warming influence, it is expected that HCFC-22 will assume a major future warming role, unless its anticipated production growth rate is reduc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