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针对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某台机组大修期间,反应堆厂房一氧化碳(CO)浓度异常超标并导致氧气含量下限报警的情况,根据CO气体的理化性质及物质受热分解试验,分析了反应堆厂房产出CO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安全控制措施。结果表明:CO产生的原因为反应堆厂房内冷却剂泵的电机正常运行时挥发的微量油气及部分设备的润滑油、脂在高温环境下的受热分解;在核电站机组大修前可通过投运安全壳内大气监测系统扫气回路来降低核电反应堆厂房内CO气体的浓度。通过建立反应堆厂房CO气体初始浓度与安全壳内大气监测系统扫气回路投用时间的关系式,可用于计算反应堆厂房CO气体不同浓度下使用安全壳内大气监测系统扫气回路吹扫CO气体所需的时间,该研究结果可为核电站机组大修期间安全监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今年三月底,在上海市未材工业公司主持下,上海缝纫机台板六厂对沙洲县焊接厂制造的FD963型含苯废气净化回收装置进行了竣工验收。台板六厂是生产缝纫机台板的专业工厂,位于居民稠密区。该厂在喷漆淋脂及漆膜烘干中散发大量的有害气体。原有的一套排风装置由于风量小,设计不合理,致使车间的废气含苯浓度超过国家标准2.5~24  相似文献   

3.
街道峡谷型交叉口内气态污染物扩散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大气边界层内大气湍流和建筑物对道路交叉口处机动车排放气态污染物扩散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计算区域内建立了三维街道峡谷型道路交叉口及其内部机动车排放的模型,并在中性层结条件下,采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稳态κ-ε湍流模型和被动标量的输运方程模拟了模型内外的流场和CO浓度场.结果表明:① 在相同高度条件下,交叉口处与处于下风向的街区内CO浓度明显高于其他街区;②风向对污染物的输运起决定性作用,在不同高度平面内CO浓度最大值均出现在平行风向的街区内;③外部大气湍流的驱动使得垂直风向的街区内产生强烈涡旋,涡旋的输运作用导致相同高度下上风向CO浓度较高;④交叉口处气流的掺混导致气流速度降低,使得平行风向的街区内CO可以向两侧垂直风向的街区内扩散,起到了稀释交叉口处地面附近CO浓度的作用.模拟结果与风洞实验结果符合较好,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以东木岭三级水电站新建III号引水隧道为研究背景,在通风管出风口不同位置,采用相关监测仪器对施工作业区内风速风向、粉尘、CH_4、CO、SO_2及H_2S气体浓度值进行采集,并对气固两相污染物浓度场的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通风管出口位于隧道壁面一侧时,施工作业区内气流流场紊乱,通风2 400 s后粉尘浓度峰值降低至20.59 mg/m~3;通风管出口位于隧道拱顶中央时,施工作业区内气流流场相对稳定,通风2 400 s后粉尘浓度峰值降低至9.97 mg/m~3;台车上部高浓度CO、SO_2分布较集中,台车对有害气体的阻碍效应小于粉尘;相同通风时段内,通风管出口位于隧道拱顶中央时粉尘和气体浓度值降低速率较高,尤其在通风1 800~2 400 s时段内,浓度值降低速率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5.
在南极苔藓植被的微环境区内 ,CO2 的浓度在 4 73 5mg·m- 3以上 ,大大高于全球CO2 的平均浓度 (3 56mg·m- 3) ,可见苔藓等植被区可能是大气CO2 的源之一 .这与特殊的南极条件下植被的生理生态特性有关 .在苔藓分布区 ,CO2 浓度日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光照和温度 .菲尔德斯半岛变化无常的天气状况使得CO2 浓度昼夜变化规律出现局部波动 ,不同的天气状况也使CO2 浓度发生变化 .研究表明 :光照条件是CO2 浓度变化的主导影响因素 ,从CO2 浓度的季节变化中可以看出 ,CO2 浓度变化与大气温度呈负相关 ;与降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呈正相关 .本文首次给出了极地环境下植被微区的CO2 浓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为极地温室气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曹孟雄  陈刚  胡成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5):2226-2231
为了研究含水层中任意初始浓度分布条件下一维含水层介质中的溶质运移规律,采用对流-弥散方程构建考虑任意初始浓度分布条件下一维含水层介质中溶质运移动力学数学模型,模型采用持续注入示踪剂、瞬时注入示踪剂和脉冲注入示踪剂3种不同的边界条件,数学模型的求解采用格林函数法.并通过开展室内一维砂柱实验进一步验证模型的科学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初始条件对溶质运移结果的影响不容忽视,新模型能够模拟不同初始条件下的一维溶质运移过程;新模型通过将流速变化处理为线性变化可以用来研究非稳定流条件下溶质运移过程;新模型是前人模型的完善,模型包含3种不同类型的内边界条件和任意的初始条件,新模型也能为地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风是保障有限空间内作业人员安全的技术手段。以单开口有限空间为研究对象,采用CFD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单开口有限空间自然通风的流场特性,计算了自然通风的通风风量和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降低的速度,并研究了外界风速、外界风向、有限空间内有毒有害气体组分、有限空间类型4种因素对单开口有限空间自然通风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通风过程中,外界风速越大,通风风量越大,单开口有限空间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降低的速度越快;对于进出口位于上部的单开口有限空间,在自然通风的过程中,相对于重质气体,轻质气体浓度降低的速度较快;相对于地上有限空间,地下有限空间自然通风的通风风量小,有限空间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降低的速度慢,实际通风时间需适当地延长。  相似文献   

8.
该文利用WPS、β射线测尘仪、EMS污染气体监测系统的观测数据,结合观测期间天气形势,分析了青奥会期间南京不同天气型下气溶胶数浓度和污染气体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气溶胶数浓度平均为7 302个/cm~3,污染气体(NOx、O_3、SO_2、CO)平均浓度分别为23.09、55.1、8.7和867.3μg/m~3。不同天气型下气溶胶粒径分布差异较大,鞍型场(Ⅱ)、副热带高压(Ⅴ)和冷涡(Ⅲ)控制下数浓度谱呈单峰型分布;大陆高压和热带气旋外围(Ⅰ)控制下数浓度谱呈双峰型分布;冷高压(Ⅳ)控制下数浓度谱呈三峰型分布。同时日浓度变化差异也大,N_(10~300 nm)在Ⅰ型、Ⅲ型、Ⅳ型呈三峰型,在Ⅱ型、Ⅴ型呈双峰型;NOx和CO在Ⅰ型分别呈三峰型和单峰型,其余都是双峰型;O_3一直呈单峰型。  相似文献   

9.
分子筛在气体分离与净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展示了多种分子筛在对空气中的主要成分O2、N2、CO2、H2O等气体进行分离时表现出的不同性能,以及对有害气体NOx和SO2消除作用;展望了分子筛作为空气分离吸附剂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作为消除有害气体的催化剂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
燃料燃烧产生大量的SO_2、CO、NO_x、尘等污染物,并且通过烟囱排入大气,在大气中稀释扩散,从烟囱中排出的有害气体的最大落地浓度与排放高度的平方成反比,排放高度愈高则有害气体的落地浓度愈低,因此高空排放可以大大地降低地面上人、植物、动物和建筑物所接触的浓度。但是它并不能减少排入大气中的污染物总量。对减轻大气污染只有局地性或区域性的效益。 1.不同排放高度对地面污染浓度的分布型  相似文献   

11.
X169 200501312 街道峡谷中汽车排放的CO气体扩散特性的数值模拟/陈朗…(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全与环境学报/北京理工大学.-2004,4(4).-70-73 环图X-142 为了研究平行街道中汽车排放的污染气体扩散特性,本文采用RaNG k-ε湍流模型和污染气体扩散方程对几种不同结构的平行街道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得到厂峡谷内的流场和质量浓度场分布。结果表明,与单个街道峡谷相比,平行街道内污染气体扩散特性有很大不同,通过增加街道单侧建筑物的高度,可使污染气体容易扩散,减少污染气体在峡谷巾的聚集。图9参8 X169 200501313 基于高斯线源模式的主要尾气扩散模型综述/王文…(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交通环保/  相似文献   

12.
城市排水管道内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排水管道内污染物随水流沿程降解转化,是造成管道腐蚀、有毒有害气体产生的重要原因,掌握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对于优化排水系统运行、改善管网周边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阐述污水和沉积物两相污染特性的基础上,着重综述了管道内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①常量污染物(如氮、磷、硫)在管道内好氧-厌氧交替的条件下沿程降解释放,微量污染物难以完全降解,多发生形态结构变化或由水相向沉积相中迁移.②管道生物膜对污染物的降解转化起主导作用,管道内高基质浓度环境和水流冲刷作用为生物膜稳定状态的维持创造了有利条件.③污染物迁移过程中,气体的产生受有机物浓度、温度、水力停留时间及流速的影响,应结合管道内实际污染物的组成情况采用相应的有害气体控制措施.在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中,模型模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现有模型多从生化反应过程和水力学的角度切入,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逐渐应用于管道建模,模型的精确度不断提高.建议今后加强污染物在管道内污水、沉积物、空气三相间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尤其是针对微量污染物的研究应广泛开展;在实际应用中,应在全面分析管道内污染特性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污染物抑制策略,建立符合本地特征的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火场条件下常用电缆的产烟特征及烟气毒性,采用NBS烟密度试验箱和傅里叶红外分析仪联用装置开展了模拟火场条件下常用电缆的热解燃烧试验研究,对不同外加热辐射强度作用下不同类型和规格电缆的质量损失速率、烟气比光密度、烟气产物及烟气毒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外加热辐射强度作用下,电缆燃烧的产烟量明显增大,其质量损失速率随外加热辐射强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火场条件下,ZR-YJV电缆具有更大的火灾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其具有较大的烟气比光密度和较高的CO、CO2气体生成速率等方面;规格较小的电缆产烟速率更快,但差异性不显著;电缆燃烧还会产生SO2、NO2等强烈刺激性气体,其浓度均小于CO、CO2气体,但仍然超过其职业接触限值,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14.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疏散通道内的环境安全是重中之重。以马鞍山市某13层办公楼为原型,基于火灾动力学的理论,利用FDS火灾仿真软件对其楼梯间发生火灾时烟气流动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研究在楼梯间底部、中部、顶部起火时,在不同自然排烟开窗方式下烟气的流动规律,并根据模拟结果探讨了在楼梯间底部起火时,CO浓度和温度的分布规律,从而得出最佳的自然排烟的开窗方式,以减少烟气等有害气体对楼梯间疏散环境的影响,可为人员疏散及现场救援等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光助芬顿反应催化降解气体中甲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甲苯作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代表,利用连续进气动态实验装置,研究光助芬顿反应降解气体中甲苯的作用.考察了芬顿试剂溶液初始p H、H2O2浓度、Fe2+浓度以及甲苯初始浓度对降解甲苯的影响,并利用在线质谱和色谱对产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紫外光照加快了羟基自由基的生成,显著提高了气体中甲苯的去除率;p H=3.0、H2O2浓度为20 mmol·L-1、Fe2+浓度为0.3 mmol·L-1的条件下,甲苯去除率最高;当甲苯初始浓度为260 mg·m-3时,去除率能够达到98%;光助芬顿反应催化降解气体中甲苯实验未检测到CO2之外的中间产物,CO2产率分析表明去除的甲苯全部转化为CO2.  相似文献   

16.
汽车涂料生产环节VOCs的排放特征及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择某汽车涂料的生产车间为研究对象,根据汽车涂料生产工艺的不同环节,在3个生产车间选定了8个采样点,用气质联用仪分析了汽车涂料车间内不同生产环节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种类及浓度水平,并通过比较各种VOC的浓度与国家卫生部规定的工作场所有毒物质职业接触限值中短时接触容许浓度,对车间工人健康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汽车涂料生产车间内共检测出15种主要的VOCs,包括苯、甲苯、乙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甲基异丁基酮、丙二醇甲醚醋酸酯、三甲苯、乙二醇丁醚等,其浓度检出范围为0.51~593.14 mg·m-3.生产车间各生产环节处TVOCs浓度显著不同,同一生产环节不同批次的气体样品中VOCs浓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二甲苯和乙酸丁酯是生产车间室内空气的主要VOCs.在生产高峰期部分VOCs浓度超过了工作场所有毒物质职业接触限值,需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以保障工人健康.  相似文献   

17.
姚志全 《环境工程》2007,25(5):52-53
介绍了某集装箱厂焊接车间焊接烟尘收集、处理的工程实例,采用的工艺是集阻火过滤器、阻燃型纳米纤维滤筒、活性炭纤维过滤器为一体的多级过滤除尘设备。系统总处理风量98000m3/h,处理前车间内空气主要污染物颗粒物浓度达到7.8~10.5mg/m3。处理后车间内空气质量明显好转,颗粒物的浓度降低到2.56mg/m3以下,达到《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经处理后污染物最终排放浓度均低于92mg/m3,满足《广东省地方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第二时段二级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以西安市某地铁车站岛式站台层为研究对象,利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构建了3种不同吊顶形式(平板式、方形内凹式和格栅式)的站台层物理模型,在站台层5 MW火灾的情况下,对各个模型下烟气蔓延过程、吊顶层温度分布、人眼特征高度层温度分布、CO浓度分布和楼梯口处风速等与人员疏散环境相关参数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3种不同吊顶形式下地铁车站站台层火灾的排烟效果。结果表明:方形内凹式吊顶可有效减缓烟气蔓延过程,降低楼梯口外侧烟气浓度,但会造成温度和CO浓度分布的局部波动;格栅式吊顶能提升烟气层高度,使人员疏散在火灾前中期处于更为安全的环境中,但烟气层过高不利于排烟口排烟。  相似文献   

19.
苯乙烯生物滴滤塔生物膜填料的细菌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培养驯化污泥菌种、陶粒、循环液装置等构建三个生物滴滤塔。测定不同苯乙烯负荷生物滴滤塔装置不同高度生物膜填料的细菌数量分布,认识苯乙烯浓度对填料细菌数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膜填料柱细菌数量分布依赖于入口气体苯乙烯浓度和停留时间,在低入口气体苯乙烯浓度(Cin<500mg/m3)时细菌数在柱子底部达到最大值而沿柱子自下而上逐渐降低,受气体停留时间的影响不大;当入口气体苯乙烯浓度Cin=800mg/m3时细菌数在整个柱子上的分布变得相对均匀;而当入口气体苯乙烯浓度超过阈限值Cin=1200mg/m3时细菌分布行为出现了和Cin<500mg/m3时相反的情况,细菌数在柱子顶部达到最大值而沿柱子自上而下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0.
CO2浓度升高对湖泊浮游藻类与浮游细菌耦合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姝  郭照冰  方华  李汛  邢鹏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7):2209-2216
采用控制空气CO2浓度的围隔体系(P1: 400×10-6体积分数,下同,P2: 800×10-6,P3: 1200×10-6),在不同空气CO2浓度条件下,分析水华微囊藻对CO2的同化作用和异养细菌对藻源性有机碳的异化作用,以及二者出峰时间耦合关系的变化.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能够促进水华微囊藻的生长,P1、P2和P3条件下藻的数量分别达9.4×106,1.1×107,1.5×107cells/mL.同时高浓度CO2降低了藻细胞内酯酶活性但并未影响藻达到峰值所需时间.在不同CO2浓度水平下,浮游细菌达到峰值的时间顺序是P1(12d)vP2>vP1,细菌活性是P3>P2>P1.高CO2浓度条件下,浮游藻类呈现高生物量和低活性的状态,而浮游细菌呈现低生物量和高活性的状态,反映出CO2浓度的改变对同化和异化作用不同的影响机制.因此,CO2浓度升高后导致的浮游藻类生物量的积累可能无法通过促进浮游细菌的生长达到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