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多个赔偿义务人的责任划分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实践的难点。对22宗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赔偿义务人和因果关系判定困难、赔偿义务人对责任承担存在异议、磋商困难,以及磋商和诉讼衔接不畅是该类案件的症结所在。立足于案例实践经验,解决该难题需在规则层面进一步明确赔偿义务人的范围、细化部分磋商成功的诉讼规则,在实践层面加强对调查、磋商和诉讼环节的把控。为落实“应赔尽赔”原则,及时有效修复受损生态环境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从本质上来说,民事诉讼程序的基础,是由法院、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各种诉讼行为来构建的.离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诉讼行为,民事诉讼程序无论如何都不会运转,充其量只能是空架子罢了.而当事人的民事诉讼行为作为民事诉讼程序启动的原动力,对其构成的分析对于完善我国诉讼行为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参7.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生态环境标准极其薄弱,建立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借鉴我国目前针对污染防治的环境标准体系,提出了我国生态环境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生态环境标准制订的原则和重点。  相似文献   

4.
将小尺度行政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区域生态环境服务价值评估模型。模型重点考虑了2个方面:第一,主体生态系统对区域生态环境服务价值的贡献大小及主体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二,估算主体生态系统价值时考虑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的重复或遗漏及生态环境服务价值随社会经济的变化。以陕西延安市宝塔区为例进行评估,得到2002年宝塔区生态环境服务价值为118322.214万元。  相似文献   

5.
化学农药对环境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蔡道基 《环境化学》1991,10(3):41-46
本文叙述了农药开发与农药登记时的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各项评价指标的环境意义,及其相互关系;并提出了农药的环境安全评价程序与评价方法。建立与健全农药的登记与再登记制度,是开发高效、安全农药品种和保护生态环境、预防农药污染的一项重大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了加快建立长三角区域环境一体化保护制度,推进一体化标准统一管理,通过对水、大气、土壤与生态环境4方面地方标准分类统计分析,对长三角区域各省级、市级环境保护地方标准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各地区水、大气、土壤及生态环境地方标准的发展进程及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水环境管理技术规范与大气固定源污染排放标准在地方水环境与大气环境标准中占据主要部分,土壤环境地方标准集中在江浙沪地区发布,且各类地方标准主要由省级制定。区域地方标准集中在“十三五”时期发布,紧跟国家政策导向,但各地方环境标准发布存在显著的时间差。现阶段,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标准聚焦在环境保护领域,其他领域的一体化标准暂为空白,长三角一体化标准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相似文献   

7.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4,(2):F0004-F0004
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实行最严格的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的精神,发挥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对环境司法、环境监督管理的技术支撑作用,满足社会对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需求,环保部在各省级环保部门推荐和环保部直属单位自荐的基础上,经过重重筛选,于2014年年初公布了第一批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推荐机构名单,天津市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中心为12家环保部推荐机构之一,是天津市  相似文献   

8.
黄河保护立法是体现黄河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意志和社会行为准则。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为集中力量解决黄河流域目前存在的生态本底脆弱、系统环境超载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将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建设提升至立法层面。系统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现状与问题,以提升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在"协同推进、整体优化"的制度发展路径下,构建"规划与管控、污染防治攻坚、生态保护修复、保障与监督"四位一体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框架,提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的立法建议,对黄河保护立法提供理论参考,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9.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对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补偿一般理论框架,对鄱阳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补偿者、受偿者、补偿标准及差别化、补偿方式和补偿条件性等核心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 表明,测算得到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为2 503.39元·hm-2·a-1;补偿标准需要差别化,考虑因...  相似文献   

10.
建立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当前,我国现行的生态补偿制度中还存在部门管理不当、政策不连续、缺乏群众参与、补偿金过低、资金使用未完全体现生态补偿等诸多问题,需要依据生态补偿的外部性理论,从市场调节、财政转移支付、保证金制度、协商机制等途径人手,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当的途径并综合利用其它途径的便利之处,推动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顺利进行.此外,急需政府从政策层面上给予大力支持和观念上的引导.包括:①建立"环境财政"制度;设立环境转移支付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大生态补偿和生态环保的支持力度;②完善相关的税收政策,确立普遍征收为主的征收机制,扩大征收范围,调整税率;③改变由政府单一买单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模式,建立起地方、民间、企业和个人等多种渠道的融资体制;④倡导建立绿色GDP的核算体系和绿色审计制度;⑤逐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法>,建立生态环境评估体系,完善环境执法监督管理体系;⑥尽快完成从"生态补偿"到"生态赔偿"的观念转变.  相似文献   

11.
环境污染纠纷行政处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环境污染纠纷行政处理制度存在受理范围概念不清,与污染事故混淆,责任认定性质不明确等问题,应当扩大受理范围、分清污染事故与纠纷的性质,确认赔偿责任认定的法律效力,以进一步完善环境污染纠纷行政处理制度。  相似文献   

12.
保护珍贵树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立法、司法的角度,归纳了当前我国保护珍贵树木的法律制度及相关的法律责任,对于进一步完善与珍贵树木保护相关的法律规定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生态补偿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效经济手段,在中国得到了广泛重视.由于受到学科范畴的限制,学术界和管理界对生态补偿的内涵、经济性质和法律性质还存在许多争论,关于生态损害的科学含义及与之对应的补偿与赔偿的法理基础尚有待完善.本文旨在梳理生态补偿的相关术语,探讨生态损害及损害补偿与赔偿的科学含义、法理差异及法律制度,从而为我国进一步开展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论文首先从环境管理、环境经济学以及法学三层面对生态补偿的内涵进行分析,并在探究生态补偿实践的演变历程的基础上,提出生态补偿至少包含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损害补偿与生态损害赔偿三个方面的内容;其次,文章对生态损害的科学和法律含义进行了辨析,提出:1)生态损害补偿中的生态损害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由的自然资源的损害,即初级生态损害;2)从法学角度来看,生态损害可分为过错行为导致的生态损害、非过错行为导致的生态损害以及历史累积污染导致的生态损害;3)补偿与赔偿在法理上存在发生的基础、性质、承担责任的时间、承担责任的方式以及程序等方面的差别;4)在以上基础上,论文探讨不同行为造成的生态损害的责任方应当承担补偿/赔偿责任.第三,论文从归责原则、责任主体、补偿/赔偿范围、方式以及补偿/赔偿金额的计算等方面对建立和实施生态损害补偿与赔偿的法律基础和制度进行了论述与分析.最后,论文提出了完善生态损害补偿/赔偿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创新性、科技性、智能性"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发展大势,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面临的投入大、成效小的突出问题及互联网平台信息传播迅捷、载体丰富多样、交互性强的显著优势,使得"互联网+"融合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成为必要;"互联网+"视域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内容包含生态环境知识及生态科学技术常识,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实践;"互联网+"视域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路径要从培育互联网平台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专业人才,完善互联网平台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制度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建设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体系,建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成效反馈评价机制四方面着手,提高网络条件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生态问题已直接影响到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互联网+"理念及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条件下,基于对生态文明内涵及新时代发展特征的梳理,系统地挖掘了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5个子系统内涵;针对城市化过程中的现实状况,构建了城市街道尺度的包含25个2级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ECC)指标体系,并界定了约束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同时,基于生态问题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以及ECC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应用遥感以及信息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互联网+生态"等理念和技术,构建了城市街道尺度生态物联网(EIOT)模式。在此基础上,针对区域ECC特点,提出了基于GIS技术的ECC信息管理系统,作为现阶段实现生态文明规划与管理的有效途径。该研究对于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与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自2014年起,福建省排污权交易开始试行。经过8年多的试点工作,福建省排污权交易的制度体系趋于完善,交易平台的建立与措施的多样化促进了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发展。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实现减排目标,必须不断探索与发展,寻找适合福建省排污权交易的发展道路。由于福建省排污权交易实行时间尚短,许多方面尚无法系统地论证其有效性。根据福建省排污权交易试行至今的现实情况,系统回顾了福建省排污权的发展过程,分析其不足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福建省排污权交易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时代后,全国各乡村积极开展生态治理实践,当前农村生态治理面临着治理理念的落后、治理制度尚不完善、农民的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因此,新时代农村生态治理应转变落后观念,坚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强调多元主体参与.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构建的考虑,我国一直采用非均衡性的农田保护政策来保障农田的有序供给,然而配套补偿政策的不完善使得农田保护政策失灵,社会整体福利下降。因此,如何从政策层面上实现农田的非均衡性保护到均衡性的经济补偿,构建和完善农田生态补偿制度,是国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策背景下的重要议题。从农田生态补偿概念界定、补偿利益相关主体界定和关系分析、补偿标准、补偿模式和方式、跨区域补偿以及补偿实施评价等方面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农田生态补偿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动态,并指出当前研究在农田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生态补偿标准测算和跨区域生态补偿3个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和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研究可为政府设计出更加完整和富有针对性的农田生态补偿制度体系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9.
完善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思考——以东江流域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箐  汪金武 《生态环境》2010,19(3):751-756
上下游对流域生态资源保护做出的贡献与生态利益享有的不平等导致区域间社会经济差距的扩大,需要通过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来实现区域统筹和谐发展,但我国现行生态补偿制度由于行政区界限制、相关法规建设不完善、补偿方式较单一、补偿标准测算困难等原因面临不少问题和困境。以东江流域现行生态补偿措施为视点,分析了当前生态补偿研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此为基点根据流域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与人类政治结构分割性之间的矛盾进行反思,提出打破流域行政区界限制,统筹构建流域“生态共同体”的理念;并在此理念指导下,提出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策略。即在明确界定流域范围后,首先由“政府主导”开展全流域综合规划、建立和完善省内流域统管机制、跨省流域生态共享共建统筹协商机制;其次以水质水量、出售许可交易权方式测算“生态共同体”之间核算补偿资金,并结合“市场运作”实施多样化并进补偿方式;同时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奖惩制度并将其纳入“生态共同体”干部绩效考核体系,构建流域补偿的长效机制,完善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20.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农村地区污水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剖析了大足区在设施布局、工艺设计、设施运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措施。建议大足区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完善工艺建设和运营管理标准体系,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构建智能、高效、完善的农村污水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