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草原补偿立法已初具规模。对我国草原生态补偿立法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立法理念偏差、补偿主体和补偿模式单一化、救济渠道不畅通等问题。为完善草原生态补偿立法,应当明确补偿性质,多元化补偿主体和模式,丰富和扩宽救济渠道,才能不断完善我国草原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来,2018年生态文明建设正式写入宪法,成为环境立法的重要指引。现阶段广东省环境立法具有立法活动活跃、涵盖环境保护基本领域、特色明显三大特点,但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产品、服务需求,相较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广东省地方环境立法仍存在4个问题:创新性不足、整体性缺失、公众参与欠缺、立法重复。为更好推进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广东省地方环境立法需“破旧立新”,包括创新立法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文明的整体性理念,公众参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协调立法统筹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地方立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性,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考察地方立法的生态化程度具有新时代意义.当前,我国迈入了生态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相协调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明的国家发展目标对立法领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国家根本法已经实现生态化的背景下,地方立法如何适应生态化要求,实现地方立法向生态化变革是亟待解决的...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生态补偿的立法构想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李爱年  刘旭芳 《生态环境》2006,15(1):194-197
分析了以往生态补偿的定义,并从法律的角度给出了生态补偿应有的涵义,即是指为了恢复、维持和增强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国家对导致生态功能减损的自然资源开发或利用者收费(税)以及国家或生态受益者对为改善、维持或增强生态服务功能为目的而作出特别牺牲者给予经济和非经济形式的补偿。回顾了我国有关生态补偿的政策与法律的规定,并探讨了其缺陷:我国有关生态补偿的政策与法律虽然较多,规定得较早,但这些规定很不规范和系统,而且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对负外部性行为的生态补偿存在政策与法律的缺位,即使是对正外部性行为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补偿,而只是一种补助或补贴。对我国生态补偿的立法构建提出了初步设想:一要补偿政策应当法律化,使生态补偿成为一项名副其实的法律制度;二要要构建合理的生态补偿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5.
"绿色发展理念"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宪法》还存在关于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规定的缺失,现有生态文明立法理念有所错位,生态文明立法体系不健全等方面的缺陷.因此,生态文明立法应树立"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适时修改宪法关于生态文明法治的相关规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文明促进法》,逐步建立科学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健全生态法律责任.参5.  相似文献   

6.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对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补偿一般理论框架,对鄱阳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补偿者、受偿者、补偿标准及差别化、补偿方式和补偿条件性等核心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 表明,测算得到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为2 503.39元·hm-2·a-1;补偿标准需要差别化,考虑因...  相似文献   

7.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构建的考虑,我国一直采用非均衡性的农田保护政策来保障农田的有序供给,然而配套补偿政策的不完善使得农田保护政策失灵,社会整体福利下降。因此,如何从政策层面上实现农田的非均衡性保护到均衡性的经济补偿,构建和完善农田生态补偿制度,是国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策背景下的重要议题。从农田生态补偿概念界定、补偿利益相关主体界定和关系分析、补偿标准、补偿模式和方式、跨区域补偿以及补偿实施评价等方面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农田生态补偿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动态,并指出当前研究在农田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生态补偿标准测算和跨区域生态补偿3个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和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研究可为政府设计出更加完整和富有针对性的农田生态补偿制度体系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集体公益林林权改革制度后时候主要表现的问题是集体林权改革制度不细且立法滞后、管理制度滞后和生态补偿与经济收入严重失调,提出集体林权改革后时候森林生态公益性保障策略是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立法、加快制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时候监督管理办法和加快制定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制度实施细则.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建立江西省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法将江西省农业生态安全度划分为不安全、较不安全、较安全和安全4个等级。从地域分异特征来看,环鄱区域生态系统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赣南区域农业生态问题突出,农业生态安全性较差;赣中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基本完整,农业生态安全状况较好。在11个地级市中吉安等6个地级市处于较安全等级,鹰潭等5个地级市处于较不安全等级。针对江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探讨了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0.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创新性、科技性、智能性"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发展大势,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面临的投入大、成效小的突出问题及互联网平台信息传播迅捷、载体丰富多样、交互性强的显著优势,使得"互联网+"融合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成为必要;"互联网+"视域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内容包含生态环境知识及生态科学技术常识,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实践;"互联网+"视域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路径要从培育互联网平台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专业人才,完善互联网平台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制度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建设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体系,建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成效反馈评价机制四方面着手,提高网络条件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日本、韩国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亚地区,日本、韩国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最为活跃,先后制定了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及其配套法规.本文从立法背景、立法模式、主要内容及制度设置、土壤污染防治的管理体制等方面,对日本、韩国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些立法实践及其施行经验,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有实际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人类最重要生存环境之一。在梳理湿地生态补偿概念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国内外湿地生态补偿政策与实践,针对补偿载体、方式、融资、标准、模式和绩效评估等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当前湿地生态补偿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系统制度设计存在欠缺,补偿资金渠道相对单一,补偿标准差异大以及严重缺乏相应监管、成效评估机制等。最后展望了湿地生态补偿的优先研究方向:(1)加强湿地生态补偿理论研究;(2)加快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研究;(3)扩大湿地保护试点实践研究;(4)增强湿地生态补偿监管及补偿成效评估研究。同时吸收总结国内外科学有效的补偿模式,助推现阶段我国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为湿地生态补偿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生态补偿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效经济手段,在中国得到了广泛重视.由于受到学科范畴的限制,学术界和管理界对生态补偿的内涵、经济性质和法律性质还存在许多争论,关于生态损害的科学含义及与之对应的补偿与赔偿的法理基础尚有待完善.本文旨在梳理生态补偿的相关术语,探讨生态损害及损害补偿与赔偿的科学含义、法理差异及法律制度,从而为我国进一步开展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论文首先从环境管理、环境经济学以及法学三层面对生态补偿的内涵进行分析,并在探究生态补偿实践的演变历程的基础上,提出生态补偿至少包含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损害补偿与生态损害赔偿三个方面的内容;其次,文章对生态损害的科学和法律含义进行了辨析,提出:1)生态损害补偿中的生态损害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由的自然资源的损害,即初级生态损害;2)从法学角度来看,生态损害可分为过错行为导致的生态损害、非过错行为导致的生态损害以及历史累积污染导致的生态损害;3)补偿与赔偿在法理上存在发生的基础、性质、承担责任的时间、承担责任的方式以及程序等方面的差别;4)在以上基础上,论文探讨不同行为造成的生态损害的责任方应当承担补偿/赔偿责任.第三,论文从归责原则、责任主体、补偿/赔偿范围、方式以及补偿/赔偿金额的计算等方面对建立和实施生态损害补偿与赔偿的法律基础和制度进行了论述与分析.最后,论文提出了完善生态损害补偿/赔偿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这是我国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大熊猫国家公园跨越川陕甘三省,涉及多方利益相关主体.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追求有所不同,为平衡各主体的利益需求,协调解决各方之间的矛盾,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当务之急.通过完整的生态补偿机制保障体系、反馈体系、运作体系,落实生态补偿工作,树立国家公园生态补偿典范.  相似文献   

15.
李云燕 《生态环境》2011,20(12):1957-1965
基于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自然保护区被界定为禁止开发区域,必然要对其进行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态补偿。本文阐明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分析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路径,探讨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方法,对生态补偿的方式类型及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途径进行深入研究。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路径涉及补偿主体与对象、补偿标准与尺度、补偿方式与途径以及法律保障等内容。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是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需要依据生态保护者的直接投入与损失以及机会成本、生态破坏的恢复成本、生态受益者的获利、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等进行核算。其确定方法包括直接成本法、机会成本法、意愿调查法、市场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法等。生态补偿的方式和途径是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与关键,主要涉及政府与市场两种基本途径。对自然保护区这样的生态保护的重点功能区域,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中央与省级财政应加大纵向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应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作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6.
生态示范创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江苏省是全国率先开展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地区之一。为进一步提升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通过实际调研,以全省开展第一批复核工作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为例,对江苏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概况及建设成效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为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推动生态补偿对生态功能区区县生态产业发展的支持,提出了以支持地区生态产业形成自力更生能力为目标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指出可通过补偿需求分析、补偿方式确定、补偿供需撮合、补偿效果考核和补偿退出等步骤开展生态补偿工作.以陕西省山区某县为例,为其生态产业的发展制定了多元化的补偿工作方案.通过补偿需求分析,指出该县生态加工业...  相似文献   

18.
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资产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实行永久保护是为维护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而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在国家、省、市等不同尺度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有序开展的同时,与红线划定和管理相匹配的配套政策也在积极探索中。针对尚未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定量研究现状以及生态红线区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较为困难等难题,以山东省东营市为研究区域,构建生态资产及其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生态资产评估模型对不同类型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资产及其价值进行评估,获取生态资产现状及生态资产价值量,为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等相关配套措施的开展提供参考。根据评估结果,2010年东营市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资产总价值为365.79×10~7元,占全市自然资源生态资产总价值的20.77%,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对于维持东营市自然资源生态资产价值量具有重要意义,但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资产价值占比没有预期值高。建议在后期东营市生态保护红线的调整和完善工作中将生态资产价值量较大的地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以真正发挥生态保护红线的自然资源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生态补偿实施后的效果与效率评价已成为生态补偿研究的热点。目标区域的筛选和确定将直接影响补偿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影响生态补偿项目的社会效益。文章从生态补偿效率影响因素入手,梳理了国内外生态补偿区域选择的研究方法,从已有研究来看,选择准则已逐步从单一的只考虑项目总预算、参与者成本、环境效益等因素,发展到综合考虑生态退化高风险区域、空间区域要素异质性等多种要素;选择方法也从单一的数学方法,逐步与物理模型、空间模型和空间数量经济模型相结合,这些方法的研究和分析可为生态补偿项目实践提供重要理论支撑。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提出今后补偿区域选择研究的准则除了要考虑上述环境保护目标外,还要纳入减贫、社会公平、制度保障、技术实力以及项目持久性等社会要素,以实现生态补偿项目环境与社会效益的综合目标;相应的研究方法也要动态化,系统化和集成化;且要探索研究对区域选择方法的后评价,以验证生态补偿效率的实现程度及贡献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照国外与国内研究的差距,分析未来国内生态补偿项目的广泛应用以及目标(区域)选择的重要性,从提高补偿项目生态服务的效益和提高补偿资金的使用效率角度,提出我国今后的生态补偿项目应在实施前做好目标(区域)选择;实施中做好动态监测;实施后做好后评估和适应性调整,以提高生态补偿政策持久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20.
流域生态补偿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域生态补偿是协调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矛盾,调整流域内区域间损益关系的有效手段。文章从流域内人类活动产生的损益人手,论述了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理论基础和运行机铷,并利用经济学原理,对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和补偿标准进行了理论解析,给出了流域生态补偿必要性的理论依据和需要补偿量的理论值。在此基础上,根据流域人类活动的正负外部性等原则,对流域生态补偿进行了分类。依据流域生态补偿分类,梳理出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重点区域。通过对流域生态补偿理论探讨,以期作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实践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