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中外比较视角梳理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演变,以把握其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基于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文献,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对国际合作、主题演变、前沿热点进行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外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以...  相似文献   

2.
基于文献定量法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评估研究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客观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以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基础,采用文献定量法从发文时间、研究主题、研究区域、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GIS技术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2个数据库的发文量总体均呈上升趋势,截至2019年6月15日,发文总量分别为147和541篇,2000年以前、2001—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9年5个时段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年均发文量分别为0、0.50、3.80、13.6、19.5和3.22、10.2、21.6、30.6、52.25篇;(2)2个数据库研究主题主要围绕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评估、输出系数模型、水文模型、GIS空间分析等方面,但相比中国,国际研究在毒理学领域优势明显;(3)热点分析发现,中国研究文献存在京津冀片区、东北三省片区、长三角片区、山东片区、渝贵川片区5个集聚区,全球研究文献存在中国区域、美国—加拿大区域、英法德区域、巴西区域4个集聚区,2个数据库分别以安徽省13篇文献成果和中国165篇文献成果居首位;(4)风险评估方法分析发现,不同尺度研究在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GIS技术在不同尺度均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在文献分析基础上,从基础数据观测与获取、机理研究、模型自主开发、标准制定等方面对中国农业面源污染风险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供该领域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SCI发文的中国生态学研究态势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颖  孔红梅  刘天星 《生态环境》2010,19(2):447-452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基于《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近十年的检索结果,定量分析中国生态学领域发文的主题、时间、作者、机构、合作国家、被引频次、期刊分布等数据,系统分析中国生态学领域近十年的研究发展态势、研究热点、研究投入主体、国际合作和研究水平等趋势和特征。基于检索得到的3316篇SCI论文数据,研究认为:我国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研究的热点主要是分子标记、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分类学、物种、草原、荒漠化、模型、多态性等方面。研究主题的关联性随时间有增加的趋势。588个第一作者发文机构中,中国科学院发文量最高,大学近年的研究发展迅猛。生态学领域篇均作者人数是2.2人。国际合作的主要国家是美国。我国生态学研究的SCI发文篇均被引频次为6。第一作者机构为中国机构的论文被引用情况逊于外国机构。中国生态学领域研究最重要的发文期刊是ECOLOGICAL MODELLING和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湿地正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湿地一样不断消失和退化,全球的湿地面积在1970—2015年间下降了约35%。而湿地的消失将给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损失。在这个将要威胁人类未来生存的问题面前,社会各界不得不考虑如何进行湿地的恢复和重建。为了了解国内外湿地修复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特点,采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SCI论文作为数据样本,运用Excel表格软件和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对湿地修复领域的发文量、发文国家、发文机构和发文作者等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利用VOSViewer可视化软件绘制机构合作网络和研究热点等知识图谱,对1990—2020年湿地修复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湿地修复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保持稳定增长状态,该研究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美国是最主要的贡献国家,其发文数量和总被引频次显著高于其他国家。中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虽处于第二位,但在该领域的研究处于相对弱势,与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差距悬殊,未来可与美国的地质调查局、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等机构加强合作,提高发文数量和质量。湿地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改变及植被管理等方面。最后结合中国最新生态修复政策,提出了对未来应加强对小微湿地的关注,并应用中度干扰假说,开展全面性保护湿地。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沿海绿潮藻类浒苔的资源化利用潜力,应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技术(TG-DSC)对条浒苔(Enteromorpha compressa)和玉米(Zea mays)秸秆的热解特性及其在不同温度下制成的生物炭的性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条浒苔与玉米秸秆热解特性有较大差异,条浒苔热稳定性较差,热解反应温度低,制备相同热解温度的生物炭需热量较少。对2种材料所制备生物炭的性质分析表明,条浒苔基生物炭的w(碳)为33.47%~37.86%,仅为玉米秸秆基生物炭含量的49.07%~65.41%,其芳香化合程度、比表面积均低于相同热解温度下玉米秸秆基生物炭;但条浒苔基生物炭灰分和氮含量却远高于玉米秸秆基生物炭,分别是玉米秸秆基生物炭的3.83~4.53和6.39~30.33倍。  相似文献   

6.
基于文献计量的生态系统碳交换研究发展态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1977─2014年生态系统碳交换研究的有关文献年际变化和学科分布,重点研究分析2010─2014年相关文献的研究力量以及合作状况。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碳交换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自1977年出现了第一篇有关生态系统碳交换的论文之后,文献数量除个别年份略有波动之外,整体呈稳步增长趋势。(2)发表生态系统碳交换相关文献较多的前15种出版物中,发文量最多的是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Global Change Biology、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Biogeosciences和Biogeosciences的论文总被引频次较高,均超过了1 000次。(3)从发文量、总被引次数和高被引论文篇数来看,美国、德国、加拿大和法国等生态系统碳交换研究论文综合影响力较高;Chinese Acad Sci、Max Planck Inst Biogeochem、Harvard Univ和Univ Calif Berkeley等机构的论文综合影响力较高;从篇均被引频次和高被引论文所占比例来看,瑞士、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和法国等国的论文质量较高;Univ Calif Berkeley、Harvard Univ和Max Planck Inst Biogeochem等机构的论文质量较高。虽然中国在发文量上排第二位,但在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数及其所占比例等指标上并无优势。(4)国家、机构和作者层面的合作度都呈现波动变化,但变化幅度并不大,呈稳定态。  相似文献   

7.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安全评价是生态安全管理的有效工具。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检索的“生态安全评价”文献为样本,采用Cite Space可视化工具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状况。结果表明:1)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正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过去12年间发表文献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8.2%,近3年发文量超过总发文量的50%;2)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的高产研究机构和作者均在中国,在排名前20位的研究机构和第一作者中占比达到90%;3)环境科学类期刊是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信息传播的最主要平台,在载文量前30位的期刊中载文比例超过50%;4)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对象广泛,研究内容丰富,具有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和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特点;5)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标筛选优化和评价模型改进与创新方面。根据当前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深化生态安全的内涵挖掘、优化评价指标体系、改进创新评价模型、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海岸带是海陆交界的特殊空间,自然资源丰富,其生态环境状况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文章以1990—2021年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期刊论文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统计和可视化方法,从发文量及年度变化趋势、期刊来源、主要研究力量、经典文献和关键词等方面进行计量分析.结...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土壤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污染引起广泛关注。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文献资料为数据源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从年发文量变化、不同国家贡献及研究主题演变(基于关键词)等方面对土壤环境中ARGs污染相关研究进行剖析,以此探讨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结果表明,土壤中ARGs污染相关研究的发文数量快速增长。我国文献在发文数量、论文被引频次方面具有重要影响,表明我国在该领域有较强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关键词聚类分析表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1)土壤中携带ARGs的微生物及其环境行为;(2)土壤环境中ARGs的来源和持久性;(3)土壤环境中ARGs的传播和消减方法;(4)土壤中共存物质对ARGs丰度和迁移行为的影响;(5)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环境中ARGs污染的影响。同时,在介绍ARGs常用检测方法以及土壤环境中ARGs污染来源和分布的基础上,剖析影响ARGs在土壤中传播的多种因素,探讨土壤环境中ARGs的消减方法,并指出当前研究尚存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该文可为未来土壤环境中ARGs污染领域的研究和风险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有机、重金属同时污染的研究现状和热点动态,以Thomson Reuters公司Web of Science信息平台提供的SCIE(网络版)数据库为数据源,运用Thomson Data Analyzer(TDA)和UCINET软件对1992年—2017年1月4日SCIE收录的有机、重金属同时吸附的研究论文进行数据挖掘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国际上关于有机、重金属污染物同时吸附的研究分为初步研究期(1992—2000年)、稳步发展期(2001—2011年)和高速发展期(2012—2016年)3个阶段;年均发文量呈指数增加趋势,第3阶段达到176.8篇/年。(2)3个阶段所对应的研究主题分别为水污染处理、重金属污染和有机-重金属污染,且同时吸附是高速发展期研究的重点,并衍生出光催化和砷污染等研究主题。(3)中国的发文量从2001年开始超过美国成为主要研究力量,且中国科学院和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和湖南大学分别为稳步和高速发展期发文的主力机构;2012—2016年之间中国的总发文量再次达到最高(323篇),年发文量也达到了历史最高(64.6篇/年)。在亚洲国家中,日本也是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力量。(4)有机、重金属污染修复一直是科研的主流方向,2012—2016年的研究热点是重金属离子的同时吸附、零价铁对Cr(Ⅵ)的吸附效应、废水处理中的纳米过滤和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主题之间紧密联系的研究点有纳米颗粒对有机、重金属的吸附,同时其交叉和衍生领域是未来研究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11.
大型藻类是海洋污损生物群落中的常见类群,其附着会破坏浮标防护涂层,增加浮体重量,增大水流拖曳力,导致腐蚀危害风险升高,甚至可能造成浮标移位,从而缩短相关设施的工作时间。为探讨热带海区冬季浮标大型藻类附着污损状况及其与浮标布设时间的关系,于2015年2月初,对布设在雷州半岛东南海域2个近岸浮标上附着的大型海藻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浸海时间6个月的浮标A,浮体侧面仅附着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和石莼(Ulva lactuca)2种大型绿藻,而在浸海时间19个月的浮标B上,共采集到绿藻门的浒苔、肠浒苔(E.intestinalis)、石莼、裂片石莼(U.fasciata)和红藻门的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柔质仙菜(Ceramium tenerrimum)6个种类。浮体侧面下部和浮底没有采集到大型污损藻类。浒苔、肠浒苔、石莼、裂片石莼为喜强光藻类,繁殖力强,配子或孢子在浮体固着形成一定生物量的种群后,不太喜光的舌状蜈蚣藻和柔质仙菜才出现,表现出先附着绿藻后附着红藻的着生规律,且浮标浸海时间越长,污损藻类的种类越多。浮体水线部位的污损主要由绿藻引发,而红藻则多出现在浮体侧面浸没区域略深的部位,这种格局应与藻类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比例及光线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航标污损生物防治和南海大型藻类生态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选取需要人工定期实施清理浒苔的海参养殖区为研究对象,以投放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混养为处理组,以不投放点篮子鱼为对照组,通过监测处理组和对照组浒苔生长覆盖率和水质参数(包括氨氮和磷酸盐)等指标的动态变化探讨点篮子鱼作为水生态系统工程师对水域资源环境引起的资源配置变化,在此基础上研究点篮子鱼体重与对浒苔日摄食量之间的关系以定量化水生态系统工程师效应.结果显示,投放点篮子鱼的处理组不仅浒苔覆盖率比未投放点篮子鱼的对照组下降速度显著要快,而且水质指标在浒苔腐败的后期能依然保持平稳,与对照组形成显著性差异;随着点篮子鱼体重的增加,其单位时间内对浒苔的摄食量以对数形式增长.综上,点篮子鱼能通过改变自身以外生命(浒苔)或非生命物质(水质)的状态,产生水生态系统工程师效应;未来运用水生态系统工程师的同时需要综合考量潜在的生物入侵风险.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微塑料的研究现状、热点及研究趋势,本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作为数据源,使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2004—2019年的微塑料领域研究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和突现分析.结果表明,微塑料的国际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微塑料的生物毒性作用”、“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的分布与丰度”、“微塑料的迁移和鉴定方法”、“微塑料的吸附作用”和“微塑料的归趋和降解行为”等5个方面. 2017年后外文文献的主要突现关键词为“地中海”、“空间分布”等,表明当前微塑料的国际研究趋势是探究微塑料在封闭或者半封闭的海域(主要是地中海)中的空间分布及其在底栖生物中的污染现状和生态毒性效应. 2019年中文文献共现较强的关键词主要为“检测方法”、“空间分布”、“控制对策”、“土壤生态系统”和“鄱阳湖”等,表明当前我国微塑料的研究热点可以概括为微塑料在环境(土壤和淡水)中的分布特征、鉴定和量化技术及其防控措施.未来的研究还需要完善微塑料毒性的测定方法,建立微塑料检测的标准体系并制定微塑料污染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4.
漓江因其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气候水文所形成的风景闻名天下.与此同时,漓江生态环境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分析的方法,基于中国知网(CNKI)40年来(1991—2020)对漓江生态环境研究的187篇论文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WoSCC)的40篇论文,从发文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乡村生态文明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 V可视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CiteS pace V可视化与计量化方法分析我国乡村生态文明领域20 a发展历程,阐明乡村生态文明领域热点研究方向与存在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这对我国未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乡村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研究可分为起步发展、缓慢增长、快速增长阶段,总体呈"J"字型增长态势;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文量最高(412篇),占总发文量26.10%;机构发文量排序中北京林业大学排名第1;通过对关键词突现图谱分析可得"乡村振兴"关键词突现强度最大(28.28),这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发文量排名一致;"乡村振兴战略"次之,突现强度为9,说明从2018年至今乡村振兴问题备受我国学者关注。通过该研究得出的问题与建议包括:乡村生态文明为主题有关发文量中研究侧重点失衡,在后期研究中应解决短板问题,全面协调研究;机构共现图谱中各单位缺乏合作交流,在后期研究中各机构应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提高;机构前10名排序中高校占比份额少,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智库优势,为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献计献策;各聚类号相关代表性文献年份久远,对目前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参考价值较小,后续研究应以前人研究结果为基础,推陈出新。总之,发展乡村经济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应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注重乡村人才培养,统筹规划,有利于乡村生态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森林是陆地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了木材供给、固碳、水源涵养等多种类型的服务,通过量化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有利于决策者管理实现精准管理的目标,从而达到提高森林质量和缓解气候变化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的复杂性和时空变异性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内容,近几年来该领域的文献发表量增长迅速,为了了解当前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情况,文章使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显示,中国在该领域研究的国际影响力逐年提升,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中国科学院在该领域具有最多的文献量;生态系统服务制图、文化服务、生态系统价值、森林景观资源恢复等九类是当前该领域研究的主要研究类别;国内外研究热点大体一致,主要可分为影响因素、评价类型、评价对象、评价方法与指标4个热点类型。文章基于文献聚类和热点分布,提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是: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多类型的覆盖;方法优化与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生态效率是衡量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提高生态效率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的1 403篇期刊论文,利用文献计量法从文献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出发,分析生态效率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研究热点。结果表明,生态效率研究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中国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生态效率研究视角多样化,生态效率的评价方法、与生命周期评估理论结合、与生态足迹理论结合、与工业生态学结合及农业生态效率是热点主题;中英文文献在研究层次、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有明显差异。该研究定量地对生态效率核心研究议题进行总结与提炼,对未来生态效率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文献计量的秸秆综合利用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秸秆综合利用领域研究应用的热点和前沿,有助于制定并优化秸秆资源化的政策。文章以CSCD和SCI-E数据库为获取秸秆综合利用研究领域中英文文献的数据来源,比较分析1999—2003、2004—2008、2009—2013和2014—2019年4个时间段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和基料化等5个应用方向的中英文文献的分布比例及发表论文的高频关键词,确定秸秆综合利用的研究热点与前沿。结果表明,近20年,国内外学者和机构为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发文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肥料化始终是秸秆综合利用领域中文文献最主要的研究方向,英文文献中肥料化和饲料化应用方向的发文量占比不断下降,而燃料化的发文量占比不断上升;原料化和基料化应用研究在中英文文献中始终关注度较低。2009年前,中文文献比较关注秸秆还田对土壤改良和培肥的影响,而英文文献的关注点聚焦于饲料化的可消化性和对牲畜生长性能等影响,以及对作物产量、土壤有机碳等影响的肥料化应用上;2009年后,中文文献更多研究保护性耕作和作物产量变化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等,而英文文献转向制备生物乙醇、沼气、秸秆生物质热解等燃料化应用和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管理等肥料化应用上。近年来,中文文献研究前沿主要集中于秸秆还田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秸秆热解和发酵以及秸秆复合材料应用等;而英文文献研究秸秆综合利用对环境(如土壤碳环境和温室气体排放等)的影响、秸秆生物质热解燃烧、秸秆发酵制备生物乙醇和沼气、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及氮磷养分等影响,点多面广。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对大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可反映近20年秸秆综合利用的研发历程,为下一步更好发挥秸秆的耕地保育、种养循环、节能减排等功能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方法客观评价生态约束下农村产业适宜性研究进展,了解国内外产业适宜性研究前沿,判断未来研究趋势。采用CiteSpace软件和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核心期刊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分析了1992—2020年国内外生态约束下农村产业适宜性研究的发展历程。该研究发现对资源承载力以及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水资源管理等生态约束表征和经济驱动下的产业适宜性相关研究在国际上具有前沿性。2011—2020年国际研究热点内容聚焦在气候变化引发的产业适宜性和生态资源向资产管理转化方面,不再局限于与资源承载力关联的生态约束。而我国相关研究受国家政策和国际前沿研究导向影响明显,在1992—2010年以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生态安全体系构建为重点,基于短板理论,通过精确量化不同生态资源的弹性力,明确不破坏生态系统恢复能力的特定产业极限状态;近10 a来,随着生态对产业发展约束作用的凸显,生态约束概念的正式出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得到更系统和全面的理解。最后,通过对比分析30年来国内外生态约束下农村产业适宜性相关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成果,提出我国今后的研究方向与重点是明晰化与度量化、协同化与资产化、政策化与底线化。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图书馆于2020年10月公布了2020年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该年报的研制出版旨在科学合理地统计期刊的影响因子(JIF)、即年指标、被引频次、被引半衰期、可被引文献量和网络下载率等计量指标,以期客观、全面、规范和准确地反映期刊对知识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