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热化学反应—静置分离—研磨回注工艺处理海上油田平台含聚油泥,分析了平台现场含聚油泥的组成,经热化学反应—静置分离后,含聚油泥的原油回收率93%,污泥残油率0.3%;分离污水与对应地层水、注聚液配伍性良好;利用胶体磨研磨分离污泥,在0.8~1.0mm的磨盘间隙下循环研磨10min,污泥粒径中值可从近100μm降至10μm以下;污泥质量浓度为100~500mg/L时可稳定分散于注聚液中,65℃下的稳定时间均在10h以上。该工艺可实现含聚油泥中的原油资源回收,泥水研磨后混入注聚液中回注地层,可以实现零排放。  相似文献   

2.
目前 ,含油污水的处理多以回注地下作为处理目标。然而随着油田产生的含油污水日益增多 ,仅回注地下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大量处理后的水不得不向地表水体排放。研究了如何处理含油污水并使之达到排放标准。采用PAC、Al2 (SO4 ) 3、PAM等絮凝剂对油田含油污水进行混凝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PAC与PAM复配比单独使用处理效果更好 ,尤其对COD具有很好的去除作用。混凝后含油污水再经过过滤吸附处理 ,完全可以达到GB 8978 1996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3.
工业含油污水量大且面广,因其成分复杂,处理较困难。聚结分离技术因其独特的物理破乳优势,以及成本低廉、分离高效、环境友好备受重视,并应用于工业含油污水的处理中。梳理了聚结除油技术的发展历程,剖析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在归纳聚结材料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了聚结分离器在典型工业含油污水领域的应用,并对该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在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炉内 ,用空气进行气化生物质 (花生壳 )的试验研究 ,分析的参数是ER(0 .2— 0 .45 ) ,气化床的温度 (75 0— 85 0℃ )。当当量比ER在 0 .2 5— 0 .33范围内 ,气化燃气热值为 6 .2— 6 .8MJ/Nm3,气体产量在 2 6 0—30 0Nm3/h。并对七种农、林废弃物进行了初步气化实验研究。生成的燃气成分 :CO在 14%— 17%之间 ,H2 含量一般低于10 % ,甲烷含量为 5 %— 10 %。燃气热值多数在 5 30 0— 6 5 0 0kJ/Nm3,气化效率 72 .6 %。实验结果表明 ,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炉可用于生物质气化  相似文献   

5.
利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气化温度(650、750和850℃)和污泥性质对污泥流化床气化焦油燃烧特性的影响变化规律。结果表明:6种污泥气化焦油的燃烧过程均分为轻质有机物挥发和燃烧、重质有机物分解和燃烧以及微量残炭燃烧3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失重率均明显高于第二阶段,且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失重率随气化温度的升高而分别呈现为升高和降低的变化趋势。来自于活性污泥法工艺未消化污泥气化焦油在第一阶段的失重率高于消化污泥的,而A2/O工艺未消化污泥气化焦油在第一阶段的失重率则低于消化污泥的。6种气化焦油的机理函数不完全相同,但反应级数均在1~2.5之间,且第一阶段的表观活化能均低于30 kJ·mol-1。污泥流化床空气气化焦油的着火点和表观活化能均比其固定床空气气化焦油的低。  相似文献   

6.
电解气浮含油污水处理工艺是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基于室内试验及现场小试的研究成果,对该技术进行了放大的工业性试验研究,设计了试验流程及装置,取得了阶段性的试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经电气浮处理后除油率最高可达89%,悬浮固体去除率最高为73%,最低为30%;杀菌率达到99.6%~100%,达到了电气浮除油的要求。电气浮含油污水处理工艺与其他含油污水处理工艺相比,药剂投加量为常规工艺的1/3,运行电耗为0.2 kW.h/m3,总的运行费用约为常规工艺的40%~60%。研究成果为电气浮工艺在石油化工废水处理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电气浮含油污水处理工艺工业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氧化锌吸收-空气氧化法烟气脱硫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次氧化锌配制成的悬浮浆液脱除吸收模拟烟气中的SO2,吸收产物亚硫酸锌浆液再通过鼓风湿式氧化成硫酸锌溶液,以验证氧化锌吸收空气氧化法烟气脱硫的效果。通过改变气体流量、SO2浓度、浆液温度及pH值等工艺参数,探索吸收和氧化过程的最佳控制条件。结果表明,氧化锌浆液对含SO2浓度从5800~8600mg/m3的烟气脱除效率均可达到90%以上,吸收容量为39gSO2/15g次氧化锌;氧化过程控制吸收终点浆液pH值为50以及浆液温度在38℃,氧化率可达95%。  相似文献   

9.
含油污泥化学清洗处理实验研究与工艺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庆采油一厂的含油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清洗方法,以处理后底泥残油率为评价指标,优化影响含油污泥清洗效率的参数。根据单因素实验,确定清洗温度、化学药剂浓度、液固比的取值范围;采用Design-Expert响应曲面法,考察单独变量作用及交互作用对含油污泥残油率的影响。选择软件中二次多项式模型进行模拟可知,单因素变量、清洗温度与化学药剂浓度的交互项均对含油污泥残油浓度具有显著影响;模型优化结果显示,化学法处理含油污泥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清洗温度78.68 ℃、化学药剂浓度0.84 g·L-1、液固比9.40∶1,模型预测底泥残油率为3.85%,实验验证结果的平均值是3.96%,测定值与预测值之间相对误差为2.78%,证明该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生活垃圾高温空气气化处理的低污染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高温空气气化城市生活垃圾的工作原理及过程 ,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高温气化反应机理。通过对高温空气 /蒸汽发生器、高温气化炉及湿式除尘器等关键部件的分析发现 ,采用高温空气气化系统可实现城市生活垃圾低污染处理  相似文献   

11.
以羟基膦酸钠盐和聚合氯化铝为絮凝剂,对模拟机动船含油废水进行絮凝,使该废水中的乳化油颗粒与絮凝剂形成絮状物而与水相分离,然后再利用超微孔聚氨酯复合材料过滤分离,测得过滤后水相中含油量为2.12 mg/L,低于<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552-83)的排放限值(15 mg/L).这种以羟基膦酸钠盐和聚合氯化铝为絮凝剂、超微孔聚氨酯复合材料为过滤材料的方法,比使用其他絮凝剂、破乳剂和过滤方式的方法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13.
石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含油废水已经成为困扰油田生产的重大难题.采用半焦作为吸附剂,对油田含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可有效解决含油废水的环境问题并实现水资源的再利用.但半焦吸附能力有限,分别采用HNO3、H2O2、KOH、高温煅烧等方法对半焦进行活化处理,以提高其除油效果.实验中,分析表征了不同方法活化后半焦的表面物理和化学性质,对比了含油废水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活化后半焦的吸附能力均提高.其中,以KOH活化效果最佳,可使半焦的瞬时平衡吸附量提升近1倍.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吸油倍率降低吸水倍率,对天然松木屑进行了改性,得到了一种新的除油吸附剂。对该吸附剂的吸油吸水性能进行测定,并确定最佳条件。结果显示:改性木屑吸油效果提升显著,在纯原油中吸油倍率是天然松木屑的2.50倍;吸水倍率降低了80%;漂浮性能好;吸附2 min就能达到吸附平衡,吸附速率是原始松木屑和活性炭的15倍;粒径对改性木屑吸水吸油性能基本无影响;低温和中性条件有利于油的吸附。  相似文献   

15.
蔡静  丁文明  王艳敏 《环境工程学报》2016,10(12):7109-7113
用热解+NaOH浸泡的方法制备改性木屑,通过表征手段观察了改性后木屑表面结构的变化,并研究了改性木屑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改性木屑表面变光滑,羟基增多;与原木屑和活性炭相比,改性木屑的平衡时间缩短了60 min,吸附速率提高了50%;改性木屑对铜离子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最大吸附量为31.25 mg·g-1,是原始木屑吸附量的8倍,是活性炭的3倍。  相似文献   

16.
公路隧道空气颗粒物净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制了窄极距双区电除尘公路隧道空气颗粒物净化系统,研究了粉尘浓度、粉尘粒度、工作电压及电场风速等主要因素对其净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技术方案可行,颗粒物净化效率随粉尘浓度及电场风速增大而降低,随工作电压及粉尘粒径增高而提高。  相似文献   

17.
18.
19.
胜利油田含油污泥的植物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胜利油田滨一污水站产生的含油污泥经俄罗斯菌剂修复后含油量仍较高,为进一步降低其含油量,采用了植物修复技术.在总面积为1 000 m2的含油污泥修复场地上,分别种植了高羊茅、苜蓿、大豆、玉米和高粱,进行了120 d的植物修复.检测了植物修复前后含油污泥的含油量、基本理化性质、生物毒性、微生物数量和代谢功能多样性.对比发现,植物修复后含油污泥的石油降解率最高可达34.09%,持水率提高,生物毒性下降,微生物数量增加及代谢功能多样性增强.实验说明,植物修复是处理含油污泥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Slurry-phase biodegradation of weathered oily sludge wast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e assessed the biodegradation of a typical oily sludge waste (PB401) in Mexico using several regimes of indigenous microbial consortium and relevant bioremediation strategies in slurry-phase system. Abiotic loss of 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 (TPH) in the PB401 was insignificant, and degradation rates under the various treatment conditions ranged between 666.9 and 2168.7 mg kg(-1) day(-1) over a 15 days reaction period, while viable cell count peaked at between log(10)5.7 and log(10)7.4 cfu g(-1). Biostimulation with a commercial fertilizer resulted in 24% biodegradation of the TPH in the oily waste and a corresponding peak cell density of log(10)7.4 cfu g(-1). Addition of non-indigenous adapted consortium did not appear to enhance the removal of TPH from the oily waste. It would appear that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components of the alkylaromatic fraction of the waste limited biodegradation rate even in a slurry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