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国外发达国家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现状进行了调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重大危险源辨识>适用范围、分类、危险物质种类及临界量等方面的修订建议,解决了以前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可作为我国中长期重大危险源监督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和重大危险源监管体系建设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制定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国外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根据我国工业生产情况和重大事故发生规律,在参考国外同类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定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我国现行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并结合制氢装置实际对企业前期开展的重大危险源普查结论进行分析,提出辨识结论及监控建议.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易燃液体重大危险源为例,指出仅通过闪点1个指标来确定其临界量,缺乏一定的数学理论依据.应用2种聚类分析方法,将众多指标划分类别,从每一类别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并结合汽油当量法,从危险物质的易发性和危险能量2个角度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其危险性,为<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的进一步完善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根据国务院《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参照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有关原理,进行建筑工地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是加强施工安全生产管理,预防重大事故发生的基础性、迫在眉睫的工作,而这方面的工作在一些城市建设安全管理中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是企业建立事故应急体系的基础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本文简要介绍了重大工业事故预防控制体系要素和国家法律、法规与政策对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与应急体系建设的要求,论述了重大危险源辨识、监控是企业建立事故应急体系和重大事故预防控制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对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和应急预案编制要求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8.
重大危险源辨识中存在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国内外重大危险源辨识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发展状况,以及目前我国重大危险源监管工作中存在的辨识问题.对重大危险源的概念,适用范围,危险物质临界量,混合物及溶液的辨识,多种危险物质数量的累加计算,以及重大危险源分类和分级等方面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讨论,与国外作法相比较,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9.
首钢重大危险源管理方法及应急预案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大千  刘红军  陈克欣 《安全》2003,24(6):27-29
从钢铁冶炼发展起来的首钢集团,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已经发展成为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在首钢经营生产飞速发展的过程中,首钢各级领导对安全生产给予了高度重视,特别是结合冶金行业高温、高压设备密集,动力管线错综复杂,易燃、易爆物质分布广、使用多的特点,根据《重大危险源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0.
王芳 《安全》2012,33(10):35-38
正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过程和储存场所需要的危险物质越来越多,造成的潜在危险也越来越大。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特别重大事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如1993年8月5日,我国深圳市安贸危险物品储运公司清水河化学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大爆炸事故,造成15人死亡;2005年11月13  相似文献   

11.
对氧气厂液氧储罐区和氧气球罐区进行了重大危险源辨识,分析了氧气球罐发生物理爆炸的影响范围,提出了液氧储罐区和氧气球罐区预防事故的安全对策措施,并对重大危险源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提出以事故后果分析为基础,结合死亡概率模型,以事故可能造成的人员死亡数量为标准进行重大危险源分级的方法。对相关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后果计算模型、死亡概率计算方法、重大危险源死亡人数计算方法以及重大危险源等级划分等进行了分析和研讨。该重大危险源分级法的应用实例表明,用其评价的重大危险源风险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具有更好的科学性。该研究成果对制定我国重大危险源分级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中存在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对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和新标准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以及国内外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的对比分析,提出我国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中存在的四大问题。针对重大危险源涵盖种类仍不齐全的问题,提出将重大危险源从能量和物质两个角度划分,即标准涵盖的危险源种类应加入危险能量重大危险源;针对临界量不合理的问题,提出以死亡半径作为分界点,通过模拟计算确定危险物质的临界量的方法,使确定出的临界量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量;针对重大危险源单元范围划分不合理的问题,提出采用模拟计算,以火灾爆炸事故破坏范围中的财产损失半径来定义单元覆盖距离的方法;针对缺少重大危险源危险性分级方法的问题,通过分析比较国内较为流行的几种重大危险源分级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提出多种分级方法结合的组合式分级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重大危险源辨识若干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在重大危险源定义和分类的基础上,从物质的固有能量和诱发能量两方面考虑,提出了以当量法来确定重大危险源的方法。首先简介我国现行的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进而分析了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所存在的若干问题,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从能量的观点出发,证明了某些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和锅炉应确定为重大危险源,应进行登记和实施监控。研究的成果为进一步开展全国重大危险源普查工作和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的修订提供了有效途径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建设工程重大危险源界定和辨识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大危险源为研究对象,对当前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进行研讨,指出建设工程重大危险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风险角度,结合建设工程实际,提出建设工程重大危险源的定义;从事故后果和发生概率两个角度,提出12个辨识因子,建立建设工程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以实例对某桥梁一处模板工程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验证了该标准的可行性,为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从系统宏观安全及事故预防的微观要素两方面,深入剖析我国在事故预防法规标准、重大危险源监控、隐患治理、安全设备设施、安全科研、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五个转变"的理念,并从健全事故预防法规标准、严格安全设备及人员准入、构建多级事故风险预警机制、创新安全管理模式、加强重大事故预防控制新技术研究和应用、推进重大危险源监管实用技术开发与推广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方法,突出强调了风险预控和依靠安全科技,建议加强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预防控制工作的系统思考和统筹规划。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国内外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中危险物质临界量的差异,以汽油和液化石油气为例,分别选择池火灾和沸腾液体扩展蒸气云爆炸模型计算事故后果,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安全管理状况,说明了修改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中危险物质临界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0,他引:16  
从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的现实需要出发,研究了重大危险源企业安全管理与政府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及其软、硬件结构,并开发出了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重大危险源辨识、安全评价与分级、远程实时监控、GIS电子地图、GPS定位、应急救援预案及指挥、选址与安全规划等子系统,为我国建立全国重大危险源监控信息网络系统提供了一个标准的、先进的信息化平台。该信息系统已经在江苏、山东、河北等省重大危险源监控网络系统建设试点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了重大危险源监管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阐述MSComm控件实现串行通信的两种方式和一般步骤,基于该原理和方法,将其应用于重大危险源状态参数(温度、压力、浓度等)的实时监测,在GIS集成的区域重大危险源事故后果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系统与MSComm控件的串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设计了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开发了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测系统。通过在主控机上测试试验,其结果表明:该系统对重大危险源安全状态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及动态可视化是成功可行的;实现人机友好交互通信,可增强系统的可视直观性和灵活性,使监测、预报、预警、预控形成一体化,从而提高重大危险源的监管水平。  相似文献   

20.
危化品企业在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的过程中,有四个问题较难解决或处理,即危化品水溶液临界量的确定、重大危险源辨识物质法定范围的确定、部分物质临界量设置不合理、如何确定危险物质的存在量.针对这四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危化品水溶液,其临界量的确定可依据水溶液的主要危害特性,对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的表2进行确定;对不属于危险化学品,但又具有易燃、易爆、有毒特性的危险物品,如果其数量超过类似危化品的临界量,建议参照危化品重大危险源进行相应的安全管理;对于危险物质临界量的确定,建议按照危险源可能造成的事故危害后果或范围推算确定;对于危化品实际数量的确定,建议按照企业可能存在的最大量或设计量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