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机微污染物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多环芳烃等有毒有机微污染物对污水处理综合指标BOD、COD和TOC等的贡献极小,但危害却很大.采用固相萃取的前处理方法和GC/MS、GC/μECD的分析方法,针对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的总泵进水、二沉出水以及混凝沉淀出水中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和酚类的浓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工艺段中,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和酚类的质量浓度分别为nd~10、nd~835、nd~3 248 μg/L.所有检出化合物均未超出中国污水与地表水相应标准限值,其中多环芳烃和酚残留水平较高,应为重点监测对象.这些污染物多数能够在二级处理过程中得到有效去除,但混凝沉淀并没有显著地进一步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2.
城市污水处理厂不同工艺段中有机氯农药残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基于HLB固相萃取柱和气相色谱 /电子捕获 (GC/ECD)分析城市污水中有机氯农药的分析方法 ,同时分析了北京市高碑店和北小河两个污水处理厂中 4个不同工艺段水体中有机氯农药的浓度。在两个污水处理厂的水体中共检出了 6种有机氯类农药 ,分别是α 六六六、β 六六六、γ 六六六、δ 六六六、艾氏剂和 4 ,4’ 滴滴滴 ,浓度在 1 89—6 9 6ng/L之间。结果表明 ,曝气活性污泥法对六六六类有机氯农药的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城市污水处理厂不同工艺段中有机氯农药残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基于HLB固相萃取柱和气相色谱/电子捕获(IGC/ECD)分析城市污水中有机氯农药的分析方法,同时分析了北京市高碑店和北小河两个污水处理厂中4个不同工艺段水体中有机氯农药的浓度。在两个污水处理厂的水体中共检出了6种有机氯类农药,分别是α—六六六、β—六六六、γ—六六六、δ—六六六、艾氏剂和4,4′—滴滴滴,浓度在1.89—69.6ng/L之间。结果表明,曝气活性污泥法对六六六类有机氯农药的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表饮用水水源地有机类内分泌干扰物污染现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机类内分泌干扰物(EDCs)是一类对人类和生物内分泌系统产生干扰,并可造成其紊乱的特殊外来物质,对人类和生物健康有极大的危害.以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地表饮用水水源地中的有机类EDCs为研究重点,对中国目前地表饮用水水源地EDCs污染状况、污染物种类及其来源及可能的污染途径进行了评述.目前,中国各地区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均有有机类EDCs检出.其中以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及其异构体、DDT及其代谢产物和多氯联苯检出率最高,且某些地区检测浓度相当高,主要来源是农药使用和污水排放.国内外对地表饮用水水源地EDCs突发污染事件的研究均较少,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以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作为有机物评价指标,对某自来水厂常规处理加深度处理工艺,即混凝-沉淀-过滤-炭吸附处理工艺的去除效果评价,并对几种深度处理技术展望.结果表明,检出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均未超出生活饮用水标准(2006)的限值.在研究的净水工艺中,深度处理工艺炭滤对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的去除效果较为理想.强化混凝、臭氧 活性炭和纳滤膜技术是水厂未来经济可行的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6.
重庆典型岩溶区地下河表层沉积物OCPs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GC-ECD对重庆典型岩溶区地下河表层沉积物中19种有机氯农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总有机氯农药浓度为4.73~286.03 ng/g,DDTs浓度为0.35~181.78 ng/g,HCHs浓度为nd~23.53 ng/g。与国内外其他河流表层沉积物有机氯农药相比为高,说明重庆典型岩溶区地下河已处于较高污染状态。统计DDE/DDD发现,除姜家溶洞外,其他取样点DDE/DDD均大于1,表明研究区DDT降解主要在好氧环境中进行。除靛水地下河,其他取样点表层沉积物(DDD+DDE)/DDT均大于0.5,表明这些地区近年来没有新的DDT类农药输入。  相似文献   

7.
卢利  刘文  崔锋  许楠  徐硕  倪晋仁 《环境工程学报》2012,6(7):2295-2302
探讨了采用实验室规模的生物处理组合工艺(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曝气生物滤池+缺氧反应器+膜生物反应器,UASB+BAF+ANO+MBR)处理垃圾渗滤液过程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两种内分泌干扰物在各工艺段的去除效率和机理。测定结果表明,对于DBP和DEHP浓度分别为164.4μg/L和215.0μg/L的原水,总出水浓度分别降至11.8μg/L和10.4μg/L,去除率分别达到92.9%和95.2%,处理效果良好。其中DBP在处理工艺中逐级降解,主要是微生物的降解作用。MBR是DEHP的主要去除工艺段,去除比例达到56.6%,膜截留效果明显。采用生物处理组合工艺可实现对垃圾渗滤液中DBP和DEHP的同时高效去除。  相似文献   

8.
以处理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表流湿地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其进、出水中的16种多环芳烃和6种邻苯二甲酸酯浓度,分析进、出水中的典型污染物并对比其浓度差异,以确定湿地系统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湿地系统工业污水的典型污染物为萘、菲、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质量浓度为122.62~760.61ng/L;湿地系统生活污水的典型污染物为萘、蒽、菲、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质量浓度为280.21~7 998.06ng/L。湿地系统出水的典型污染物为萘、菲、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质量浓度为42.00~1 430.74ng/L。湿地系统对痕量有机物有较强的去除效果,各污染物的去除率为10%~99%,其中有19种污染物的去除率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9.
以环境水体中21种典型内分泌干扰物(EDCs)为目标物,对其在某城市污水处理厂A~2/O—膜生物反应器(MBR)组合工艺中的去除特性和行为归趋进行了长期研究。结果表明:21种EDCs在该组合工艺进水中,己烷雌酚(HES)质量浓度最小(4.6ng/L),双酚A(BPA)质量浓度最大(219.1 ng/L);出水中HES质量浓度最小(0.2 ng/L),BPA质量浓度最大(6.7 ng/L)。该组合工艺对21种EDCs有很强的去除能力,除己烯雌酚(DES)、双烯雌酚(DIES)、壬基酚(4-n-NP)和辛基酚(4-OP)的去除率分别为85.1%、84.9%、77.1%、75.8%外,其余EDCs的去除率均在95%以上。EDCs在A~2/O—MBR组合工艺中泥水两相的迁移行为可用泥-水分配系数(Kd)表征,21种EDCs的Kd均较高,表明污泥对EDCs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大部分EDCs是通过污泥吸附去除。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固相萃取(SPE)样品富集前处理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联联用(GC/MS)分析方法,对北方某工业城市给水系统中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含量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城市多环芳烃污染水平较高,但总浓度均未超过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中限值(2μg/L).近郊水库由于受到燃料燃烧产生的多环芳烃的污染,成为该市饮用水中多环芳烃污染的主要来源.传统的混凝-砂滤工艺对多环芳烃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总去除率可达55.9%.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某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16种优先控制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水平和季节分布特征,考察了基于膜生物反应器联合纳滤(MBR/NF)的渗滤液处理工艺对PAHs的去除效果,同时探讨了该填埋场对周围水体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PAHs在填埋场渗滤液中的总质量浓度为13.0~45.8μg/L;MBR/NF处理工艺对渗滤液中...  相似文献   

12.
以上海地区7处典型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水污泥为研究对象,利用体外生物测试工具,检测了污水污泥有机提取液的基线毒性、遗传毒性、雌激素效应和芳香烃受体效应水平,并结合化学分析对某些能引起毒性效应的有机污染物进行确认。结果表明,污水污泥有机提取液的基线毒性强度为133~3 401 mg·kg~(-1);遗传毒性强度从未检出到25 mg·kg~(-1);雌激素效应当量均低于0.02 ng·kg~(-1);芳香烃受体效应强度为73~6 838 ng·kg~(-1)。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比较发现,基线毒性、遗传毒性、雌激素效应水平均较低,仅芳香烃受体效应水平接近于国内外污水污泥中芳香烃受体效应的水平。在对芳香烃受体效应水平的检测中发现:S1点检出的化学物质可以解释污水污泥70%的类二恶英效应,其中多环芳烃(PAHs)尤其是PAHs的单体Bk F占主导地位,而其余样点则不到10%的效应可以被解释,因此有待进一步对其余样点的化学污染物进行分析和确认。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15种药物及个人护理用品(PPCPs)在中小型污水处理厂中的分布及其去除效果,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对3座A2/O工艺的污水处理厂水样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除普萘洛尔、吉非罗平和吲哚美辛在3座中小型污水处理厂各个工艺单元中均未被检出外,其余12种目标化合物的检出频率在90%~100%之间。进水水样中PPCPs的平均检出浓度为2 285.4 ng/L,其中咖啡因(CF)的平均检出浓度最高为973.3 ng/L,酮洛芬(KP)的平均检出浓度次之为844.7 ng/L,两者之和占进水水样中PPCPs平均含量的79.5%,表明污水处理厂的主要污染物为CF和KP。3座污水处理厂对CF的去除效果最为显著,平均去除率为95.3%,对15种PPCPs总去除效率在39.3%~82.8%之间。  相似文献   

14.
石岩  单威  陈明飞  郑凯凯  王燕  李激 《环境工程学报》2019,13(12):2845-2852
用中试规模生物絮凝工艺处理含化学絮凝剂的生活污水,分别研究了HRT和进水SS对生物絮凝系统污染物去除特性、剩余污泥产量、污泥特性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絮凝系统对COD、TN和TP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且污染物去除效果受进水SS影响较大;生物絮凝系统平均污泥产量和平均有机物产量最高可达53.63 kg·d~(-1)和21.14 kg·d~(-1);污泥胞外聚合物EPS浓度和PN/PS均与有机负荷呈反比;化学絮凝剂通过影响PN/PS和EPS浓度,可间接影响污泥的沉降性能;生物絮凝系统与AAO工艺相结合,可降低50.12 g·m~(-3)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生物絮凝工艺可为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运行奠定基础,有望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自然水体中主要有毒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主要有毒有机物多环芳烃(PAHs)、多氯联苯(PCBs)、有机氯农药(OCPs)在环境中的危害及其来源,着重评述了近年来中国自然水体中和沉积物中该类污染物的研究进展,指出新的检测技术的开发、有毒有机物的生殖毒性和生态环境风险影响方法学的研究及污染区域污染控制、消减及修复是今后该领域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2019年夏季(8月)绍兴城区的烷烃、烯烃、炔烃、芳烃、卤代烃、含氧挥发性有机物(VOCs)、腈7类共98种VOCs的特征、来源及大气反应活性。结果表明,7类VOCs的平均质量浓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烷烃(24.29μg/m3)卤代烃(17.17μg/m3)芳烃(15.89μg/m3)含氧VOCs(14.72μg/m3)烯烃(4.06μg/m3)炔烃(1.23μg/m3)腈(0.27μg/m3)。烃、腈和卤代烃白天浓度低,夜间浓度高,含氧VOCs基本上终日保持稳定。白天交通排放的贡献较为显著;夜间除交通排放外,挥发性有机溶剂的使用对绍兴城区夏季VOCs也有重要影响。此外,VOCs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长距离气团传输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老化现象。烯烃、芳烃是绍兴城区夏季最具大气反应活性的VOCs。  相似文献   

17.
针对城镇分散型污水处理的特点,开发了一种清洁型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由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IODVC)、污泥减量区和臭气处理区优化整合而成.中试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使微生物有效处理污水,并实现污泥减量和臭味气体净化.经该系统处理的污水,出水COD、NH4 -N、SS的浓度维持在35 mg/L、1 mg/L和20 mg/L以下;同时,臭味气体得到有效去除,氨气和硫化氢等臭味气体可以达标排放;经过生物减量,排放的剩余污泥减少了46.4%;污泥的比阻有所降低.本系统占地少,运行操作简便,无二次污染,属于适合中小型污水处理的技术工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太子河水系印染行业重点污染河段-海城河三期水样的采集以及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检测分析,获取了48种有机污染物的平均浓度水平,其中浓度较高的是苯酚(28.18μg/L)、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22.30μg/L)和苯乙酮(8.818μg/L)。结合流域的实际污染状况,采用"改进潜在危害指数法",对海城河检测出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加权综合评分计算,按照综合分数值大小,对其进行排序,提出了44种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单,其中包括酯和酞酸酯类7种、含氮杂环类7种、胺及苯胺类5种、氯苯类6种、硝基苯类5种、苯酚类7种、苯及其他取代苯类5种、多环芳烃类2种,大部分污染物与印染行业废水排放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从系统分析、标准分析方法和有机污染物分析等方面出发,描述了气相色谱/质谱联机系统在饮用水、地表水、底质和地下水等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例如,可测定氯苯类,卤代烃,苯系物等挥发性化合物,酚类,多环芳烃和硝基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  相似文献   

20.
针对常规水处理工艺难以去除原水中低浓度有机氯农药的问题,采用新型高级氧化技术——紫外(UV)活化过硫酸钠(PS)去除水中有机氯农药三唑酮(triadimefon,TDF),分别研究了TDF初始浓度、PS浓度、初始pH、氯离子浓度以及腐殖酸(HA)浓度对TDF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DF浓度的增加,其去除率逐渐降低;PS浓度从100μmol·L~(-1)增到250μmol·L~(-1),TDF去除率可以提高6.83%;初始pH为5时,TDF的去除率最大;氯离子的存在会抑制TDF降解;存在HA时会降低TDF去除效果。当TDF浓度为200μg·L-1、PS投加量为250μmol·L~(-1)、pH为5、温度为(25±2)℃和反应时间为600 s的反应条件下,TDF的去除率达到99.83%。相比于单独采用UV辐照和PS氧化技术,UV/PS技术对TDF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64.2%和86.22%。TDF的降解机制是紫外直接光解和以硫酸根自由基(SO4·-)为主的自由基氧化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