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保护红线作为保障和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需要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开发性、建设性人类活动开展有效监管。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是生态环境部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的主要技术支撑平台。文章分析了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现状、主动发现监管业务流程,梳理了当前在数据源、解译技术、工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出通过深挖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资源潜力,提升监测的精度和周期;提升机器学习算法对先验知识的使用能力,提高疑似生态破坏类型监测能力;扩大互联互通的数据源和接入能力,完善会商研判的数据资源的智慧监管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
生态保护红线是在历经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森林公园等诸多自然保护地管理实践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区域生态管控制度体系。如何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业务体系并实现制度化运行,是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实现真正意义上"落地"的关键性命题。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分布、生态属性、管控需求和公益性等特点,本文提出了以遥感数据为主要驱动、基于国家治理理念的政府主导和公众参与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业务化运行体系的构建思路,包括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基于台账的监测评估体系,以及基于国家治理理念的生态保护红线业务化运行体系三部分。  相似文献   

3.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自然生态保护领域的基础性制度。当前生态保护红线已经由划定阶段转入严格管控阶段。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工作,维护和提升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迫切需要。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围绕“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监管目标,定量评估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系统格局、质量、服务功能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变化情况。本文梳理了成效评估与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目标的关系,从成效评估目标、内容、应用导向、工作机制等方面,探析了基于成效评估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目标实现途径,以期为推动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生态保护红线人为活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的刚性约束,是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由于相关管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生态保护红线内人为活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还未建立,无法满足生态保护红线的监管需求,亟需开展相关研究。本文基于生态保护红线人为活动管控要求,通过对生态保护红线内人为活动特征进行分析,衔接各相关领域评价技术与标准规范,提出了一套以生态保护红线监管需求为目标的评价技术流程,初步建立了人为活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为从源头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筑牢严格的管控体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需要环保标准的支撑。主要是依法对生态环境保护中需要统一进行技术性规定的事项,制定其规范性文件;标准是环境法律法规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方法和技术工具。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强化环保标准对生态红线的支撑作用,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综合考虑当前解决各类突出问题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分层、有序地推进环保标准工作。  相似文献   

6.
作为统筹保护与发展的创新工作模式,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得到国家重视和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需要围绕“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总体目标要求,统筹生态系统与人为活动监管,提升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能力,加大生态监测评估和执法考核,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运用3S技术,基于2000、2010年遥感、气象数据和统计数据等,通过模型评估及处理,确定了淄博市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在对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基础上,评估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资产价值及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淄博市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1132.26km~2,占全市面积的18.98%,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地区;2000~2010年,生态保护红线内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以林地为主,其面积占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52.91%(2000年)、54.65%(2010年),林地、湿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农田、草地和水域面积有所减少;10年间,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资产价值减少2313.18万元,减少率为3.60%,表明该区生态保护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服务功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自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启动以来,如何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切实守好守牢这一底线和生命线,成为各地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的迫切需要。本文对当前生态保护红线监督工作的实践基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并从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标准、提升监测评估与监督执法能力等方面,提出建立健全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督制度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如何建立起最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守住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成为生态保护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基于生态公正、公众参与、系统性和协调性、动态性和实效性、监管常态化等原则,提出了几点建议:明确生态保护红线法律地位,切实推动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推动形成生态保护协同管控体系;实现常态化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建立生态监察和考核评估制度;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生态保护红线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9月28日,以推动"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为宗旨的"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网站在京正式启动并对外发布.环境保护部副部长赵英民出席启动活动."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旨在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等信息技术,整理中国和沿线国家的生态环境状况以及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标准、技术和产业发展等相关信息,分享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近年来上海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五方面经验,包括:严守红线,推进用地与产业同步调整;加大投入,推动生态环保与绿色发展;多措并举,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加强法规标准约束引导;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环境治理机制。新时期,上海将深入贯彻中共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的新思想新要求,继续提高生态环保工作水平,坚定走符合超大城市特征的绿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生态红线保护在保障生态安全、提供生态产品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江苏省于2013年先期开展了生态红线保护的探索,共划定了15种类型的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达24 103.49平方公里,并出台了相应的相配套政策。文章概述了江苏省生态红线的内涵,提出了生态红线划定的原则、程序和监管考核办法,并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生态红线类别系数,最终得到了江苏省2013和2014年的生态补偿金额,最后对国家和地方推进生态红线保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新科技革命为环境保护带来了新机遇。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与云计算新技术的推动下,全球环境保护迎来一波新浪潮。在大气污染监管领域,小型化、低成本化的新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结合,使得空气质量监管精细化、智能化成为现实。为占领新一轮环境新浪潮中的科技高地,不错失加速解决环境问题的机遇,美国、欧盟已着手制定新技术在环境保护中应用的标准和指南工作。中国正处于这一轮技术创新和应用的潮头。2018年生态环境部启动了"千里眼计划",利用卫星遥感、空气监测微站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加强对污染热点区域的识别和监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一轮全球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环境保护部部署了"监管排放、信息公开、许可证、责任赔偿、区域联动、考核评价、生态红线、主体功能区、环境核算、环保市场"等十项改革工作任务,这是非常重要和及时的。但也要看到,这个部署基本上是把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提到的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司局,还看不到关于环保改革总体布局的研究和制定,这就会产生环保改革"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  相似文献   

15.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遥感监测评价与应用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延娟  王桥  吴迪 《环境保护》2016,(21):36-41
我国饮用水环境安全形势严峻,保障饮用水安全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卫星遥感能够对水源地大范围区域内的环境状况进行快速、客观的监测,从而全面了解水源地及周边的水生态安全、风险源存在及变化情况,可有效补充传统的地面采样点环境监测方法的不足,提升水源地环境管理的综合监管水平。本文梳理了我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遥感监测指标体系,提出了包含水域指标、陆域指标、监管指标的3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的水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并通过案例开展了应用示范。  相似文献   

16.
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功能极其重要或生态环境极为敏感/脆弱的区域,是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域。以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四期土地利用/覆被和遥感影像等数据资料,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2015年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内不同类型土地利用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林地、耕地、水域、人工表面、湿地和草地,其中林地面积最大并逐年增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2)2000—2015年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平均值为53.83,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处于亚健康水平,并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3)陆域生态系统,特别是森林植被覆盖度较大的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较高,相反,水域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7.
以沈阳市为例,为进一步在空间上识别沈阳市重要生态功能区域,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与重点,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的科学准确,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等技术规范要求,运用GIS空间分析与遥感影像解译技术结合沈阳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结果,对沈阳市不同生态功能类型区域进行了评价及等级、区域划分工作。结果表明,沈阳市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功能以水源涵养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防风固沙功能为主,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3 652 km~2,占沈阳市国土总面积的28.4%。  相似文献   

18.
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功能极其重要或生态环境极为敏感/脆弱的区域,是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域。以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四期土地利用/覆被和遥感影像等数据资料,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2015年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内不同类型土地利用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林地、耕地、水域、人工表面、湿地和草地,其中林地面积最大并逐年增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2)2000—2015年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平均值为53.83,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处于亚健康水平,并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3)陆域生态系统,特别是森林植被覆盖度较大的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较高,相反,水域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9.
目前,环境保护部部署了“监管排放、信息公开、许可证、责任赔偿、区域联动、考核评价、生态红线、主体功能区、环境核算、环保市场”等十项改革工作任务,这是非常重要和及时的.但也要看到,这个部署基本上是把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提到的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司局,还看不到关于环保改革总体布局的研究和制定,这就会产生环保改革“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在内河航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运用GIS技术,把达州市生态敏感区、水敏感区、社会环境敏感区与内河航运规划布局图相叠加,获得生态红线空间分布图,将规划范围控制在生态红线区之外;并对次生态红线区提出严格环保要求,从战略规划角度保护了达州市的水资源和岸线资源,避免了重大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