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中综述了国际国内放射性污染土壤处置方法研究进展,结合中国放射性废物处置法律法规,针对中国核电站站堆型,研究分析核电站事故后去除土壤的处置方法,并建议给出了适合于中国核电站事故后去除土壤的处置策略,为中国核电站事故后污染场地的清理方法、土壤去污处理方法的选择明确方向,为修复活动的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实现废物最小化。  相似文献   

2.
环境中放射性铯的迁移进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环境中放射性铯的污染来源及危害;对放射性铯在环境中的迁移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分析总结:切尔诺贝利及福岛核事故释放的核素铯在环境中的迁移研究现状;核素铯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研究发现释放到环境中的放射性铯主要分布在表层土壤中等结论;核素铯在岩石、矿物及水等环境介质中的迁移研究现状.通过综述核素铯在核事故和土壤、岩石及水等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进展,以期为评估放射性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提供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3.
日本9.0级特大地震引发福岛核电事故后,在我国口岸开展货包的放射性检查工作,对保护来自日本的入境人员的身体健康,相关入境物品的安全以及环境安全意义重大,但在检测方法、污染处理适用标准上存在一定的模糊和误区。本文通过对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的相关条文的分析探讨,明确在货物放射性污染处置上要严格按法律、标准办事;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规范了现场检测方法;对货物现有的表面污染标准:“放射性污染小于0.04Bq/cm2,B放射性污染小于O.4Bq/cm2认为是合理的,但去污后处置时应适当放宽标准。  相似文献   

4.
2011年的福岛核事故导致大量放射性气溶胶进入了大气环境,事故等级达到国际核事件分级表的最高级7。为了追踪放射性物质的释放、扩散、沉积和与实际测量进行比较,多种数学模型被用于获取气溶胶的理化特性和动力学行为。文章综述了事故后放射性气溶胶理化模型的研究进展,包括气溶胶源项模型、输运模型、粒子沉积模型、电荷变化模型和人体可吸入颗粒模型等,涉及到气溶胶颗粒的形成、凝并、沉降与再悬浮等理化行为机理。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福岛核事故释放的放射性气溶胶的粒子尺寸、活度、化学组成、电荷变化、滞留时间等理化性质依赖于形成模态而非常善变。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钚(Pu)污染土壤化学去污方法中,Pu的分离效率受反应动力学、热力学、界面化学和工艺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通过过程强化处理能够提高去污各环节的传质效率。该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过程强化技术研究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Pu污染土壤化学去污技术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并分析了适用于Pu污染土壤化学去污的过程强化技术措施与途径,并对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袁达松 《环境保护》2013,(Z1):44-47
核安全问题始终贯穿核能开发利用的全过程,欧美等国核能开发利用较早,积累了较多核安全管理经验。尤其是美国、俄罗斯、日本在分别经历三哩岛、切尔诺贝利及福岛核安全事故后,其所采取的补救措施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和土壤污染的现状。然后详细探讨了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包括土壤物理修复方法、土壤化学修复方法、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纳米材料修复技术。针对每种修复方法,介绍了其原理和应用。通过采取适当的修复方法,可以实现污染土壤的修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但是,近些年来伴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得原本肥沃的土壤被严重的污染了.本文中主要介绍了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工程修复、物理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农业生态修复等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世界上的几次核电事故,例如1979年的美国三里岛、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和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都使核电的增长率急降,影响了核电发展。尤其是日本福岛核事件以后,欧洲的德国、意大利和其他的国家基本上"脱核",法国议会要求核电在电力中的比例从70%降至50%,日本的民众展开"去核"的示威活动……这些都对世界核电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挫折。日本福岛事故后,中国全面叫停新的核电项目建设审批。在国务院陆续审核和批准了一系列有关核电的发展规划和安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目前常用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同时针对广东省某矿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现状,提出了运用生物技术来修复该矿区已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最后对现在生物修复技术提出合理性建议及展望。  相似文献   

11.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的海洋放射性监测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面总结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不同核素通过海洋途径排放的放射性总量;介绍多个国家开展的海洋放射性监测工作;基于海洋放射性本底与各国制定的限值标准,对福岛核事故后海洋放射性监测结果进行评价;最后对国内外的海洋放射性监测工作进行展望,从海洋环境安全角度出发,提出建立我国海洋放射性数据库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建设新农村,将旅游业引入新农村的建设中,需要治理农村中被污染的土壤,研究土壤修复技术。当前关于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的修复成本较高,在修复被污染的土壤过程中容易破坏土壤原始的形式和土壤原始的生物环境。将生态绿植修复技术应用到土壤修复中,提出新农村旅游规划中土壤污染的生态绿植修复技术研究方法,分析了农村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且农村的环境执法制度不完善。采用生态绿植修复技术,通过植物提取机理、挥发和吸收机理、钝化机理和根系微生物和根系活动机理修复被污染的土壤。  相似文献   

13.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修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环境和土壤科学研究者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此综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其赋存形态,介绍了各种修复方法,提出生物修复是今后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工业场地碱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案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主要介绍了江苏某化工场区域内碱污染土壤酸碱中和修复工程。根据场地特点,针对性的将污染土壤分为重污染土壤、中污染土壤和轻污染土壤来修复。通过现场中试,确定了3种污染土壤盐酸掺加比和浓度;其中重污染土壤掺加量为25mol/m^3,中污染土壤掺加量为2.5mol/m^3,轻污染土壤掺加量为0.25mol/m^3。根据中试结果,对污染土壤进行工程修复,修复过程中对土壤进行实时检测。工程施工结束后,由第三方机构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为场地碱污染土壤pH值总体达到修复目标(pH为7~9),修复达标。  相似文献   

15.
世界各国都认识到重金属污染的严重性.多数国家开展了污染场地的修复工作,研究和开发出多种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有物理化学修复技术、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技术和电动修复技术.但这些土壤修复技术的成本高,只重视土壤修复,土壤修复技术更重要的部分是地下水系统的修复,不能忽视地下水系统与土壤修复的完整性,否则会造成二次环境污染.本文在分析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迁移规律的同时提出完整的土壤修复新技术CH-PRB工艺.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工业大国,有色金属冶炼、燃煤电厂等生产存在大量的汞排放,每年汞排放总量估计在2 000 t以上。中国1.61%的土壤汞含量超标,国内汞、有色金属矿区、冶炼厂等工业用地土壤汞含量严重超标,往往为背景土壤的20倍以上;燃煤电厂、垃圾焚烧厂用地汞含量普遍超标。因此,需要严格控制相关企业汞污染物排放,加快开展汞污染土壤修复。汞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需要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土壤修复后用途选择,实际修复往往需采用多种方法结合,以便达到土壤的低成本、高效化修复。  相似文献   

17.
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现状与筛选流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汞污染土壤情况日益严峻,因此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汞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中国汞污染土壤现状和汞对人体的危害.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如热处理法、淋洗法、固化/稳定化、生物修复等技术进行了综述,总结得出各类修复技术的优缺点、技术关键点等,并给出了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筛选流程.指出了中国当前在汞污染土壤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为中国日后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已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够预测湖及其流域各部分中的放射性饱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该研究首先将湖泊划分成五个部分,即集水流域、湖水(在分层形成时又分为湖面温水层和湖底水层)、湖中沉积物和鱼。放射性铯是通过受污染的降雨和集水流域的迳流进入湖水的。在湖水中,放射性铯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吸附在悬浮固体上,这一比例可通过分配系数表示。悬浮固体的沉降速度是由表面去除系数和沉积物中增加的铯含量所确定。而放射性铯被底栖摄食的鱼所吸收情况是由转递函数所描述。在切尔诺贝利核反堆发生事故不久,用从1986年5月到1987年12月由Esthwaitewater和Windermere收集的数据检验了模型。并且模拟了Esthwaite湖水和沉积物,Windermere湖水、沉积物和鱼中所观测的放射性铯含量。这个模型对于防止水工业再次出现较大的空气传播污染事件来讲,将成为一种很有价值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文章综述了国内外物理、化学法修复火炸药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应用于火炸药污染土壤的物理法主要有深埋、填海及淋洗,化学法主要有碱处理法、高级氧化法、零价铁还原法等。指出了将多种方法综合使用是火炸药污染土壤修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邓瑜衡  赵军 《环境工程》2017,35(4):179-182
欧洲和美国的污染场地修复实践表明:60%~90%的被污染场地存在有机物污染问题,其中挥发与半挥发性有机物(VOC/SVOC)是常见的土壤污染物。针对VOC/SVOC污染场地,采用异位修复技术符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但污染场地修复工程实践中可能存在二次污染问题。主要介绍了土壤气提、土壤机械通风、热脱附、土壤淋洗、生物堆和水泥窑协同处置6种污染土壤异位修复技术的原理,重点讨论了异位修复技术过程中共通的土壤挖掘、清运、堆放等中间环节产生的以及不同技术自身可能存在的二次污染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能够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VOC/SVOC污染场地修复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