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氯代多环芳烃(chlorina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Cl-PAHs)是一种多环芳烃的氯代衍生物,具有与二噁英相似的毒性效应,并且在各种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Cl-PAHs已成为一种新型有机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本文从Cl-PAHs的来源、污染现状、毒性效应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有关Cl-PAHs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2.
饲料是养殖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饲料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能够在养殖动物体内蓄积,从而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危害.目前有关饲料中二英类等传统POPs的研究已较为深入,而饲料中新型POPs的污染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了现有文献关于饲料中多溴二苯醚(PBDEs)、六溴环十二烷(HBCD...  相似文献   

3.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分析方法及其污染现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机磷酸酯(OPEs)阻燃剂作为溴代阻燃剂的主要替代品,由于大量广泛使用并且极易释放到环境中而受到广泛关注.毒理学研究表明,多种OPEs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致癌性和基因毒性,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本文介绍了OPEs的使用现状、毒性效应、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析方法,及其在水环境系统中(水、污泥、沉积物和水生生物)的污染现状和迁移转化行为,最后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在今后,应该加强污泥和沉积物等复杂环境基质中多种OPEs的分析方法研究;系统研究环境中OPEs的污染现状和迁移转化行为,并开展OPEs的环境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研究.  相似文献   

4.
红树林生态系统多环芳烃的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萍  王学东  张勇 《生态环境》2010,19(2):466-471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天然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潜在威胁。文章介绍了红树林生态系统PAHs污染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红树林生态系统PAHs的污染分布及其来源,以及PAHs污染胁迫对红树植物生长的影响;评述了红树植物对PAHs的直接吸收、红树林湿地微生物对PAHs的降解等研究;最后,对红树林生态系统PAHs污染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提出了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综合应用多学科交叉研究典型PAHs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行为;(2)结合双光子激光共焦扫描显微技术等原位研究手段,开展红树植物对典型PAHs的吸收、存赋形态、转运等相关研究;(3)结合激光诱导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测定系统,实现对现场红树林生态系统中PAHs等有机污染物的原位检测。  相似文献   

5.
多环芳烃是一类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煤、石油等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易吸附于固体颗粒表面和有机腐殖质,化学结构稳定,能长期存在于自然环境,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中国土壤多环芳烃污染严重,因此急需寻求有效的修复方法进行治理。在众多的多环芳烃污染修复方法中,微生物修复因其低成本、高效、污染少等优点成为研究热点。科学家们从自然界中分离出了多种细菌、真菌等具有降解多环芳烃能力的微生物,并对多环芳烃的降解机理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微生物在代谢活动过程中能够产生酶来实现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降解。细菌主要通过产生双加氧酶来催化多环芳烃的加氧反应,而真菌可以通过分泌木质素降解酶系或单加氧酶来氧化多环芳烃。两种途径均是首先通过降低多环芳烃的稳定性,使之容易被进一步降解。目前,微生物修复技术正逐步应用于PAHs污染土壤的实地修复,且已取得一定成效。文章简要介绍了降解多环芳烃的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机制进行了综述,讨论了影响微生物修复过程的因素,列举了常见的微生物修复相关技术,展望了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6.
7.
土壤多环芳烃污染根际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许超  夏北成 《生态环境》2007,16(1):216-222
多环芳烃(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s,PAHs)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一类重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三致性”、难降解性,在土壤环境中不断积累,严重危害着土壤的生产和生态功能、农产品质量和人类健康。修复土壤多环芳烃污染已成为研究的焦点。根际修复是利用植物-微生物和根际环境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复合生物修复技术,是目前最具潜力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之一。对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在土壤多环芳烃污染根际修复的效果、根际修复机理和根际修复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综述,并分别分析了单作体系、混作体系、多进程根际修复系统和接种植物生长促进菌根际修复系统对土壤多环芳烃的修复效果。指出根际环境对PAHs的修复主要有3种机制:根系直接吸收和代谢PAHs;植物根系释放酶和分泌物去除PAHs,增加根际微生物数量,提高其活性,强化微生物群体降解PAHs。并讨论了影响根际修复PAHs的环境因素如植物、土壤类型、PAHs理化性质、菌根真菌以及表面活性剂等。植物-表面活性剂结合的根际修复技术、PAHs胁迫下根际的动态调节过程、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并结合植物根分泌物的特异性筛选高效修复植物以及植物富集的PAHs代谢产物进行跟踪与风险评价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不同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种类、污染范围和污染强度也在不断改变。作为一种强生物损伤性物质,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备受关注。鉴于生态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其毒性效应机制研究的概括和总结尤为重要。因此笔者综述了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对斑马鱼不同生物结构层次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总结并比较了不同多环芳烃类污染物的毒性效应机制和毒性强度。同时就目前斑马鱼在水环境污染评价、水质综合毒性测定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概述和展望。研究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作用和富集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将对开展水环境中突发有机污染的早期预警及水环境安全评估、人体健康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广州周边菜地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以GC/MSD内标法分析了广州五个地区菜地中 1 6种多环芳烃 (PAHs)的分布 ,结果表明 ,菜地土壤中∑PAHs最大为 30 77μg·kg- 1 ,最小为 42 μg·kg- 1 ,绝大部分土壤样品中的∑PAHs含量在 2 0 0 μg·kg- 1 以上 ,属中度污染 .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自来水中6种氯代多环芳烃和15种多环芳烃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分析方法.500 mL水样过C18固相萃取柱富集,经6 mL的50%甲醇水溶液淋洗,10 mL二氯甲烷-正己烷(1∶1)洗脱.目标化合物经色谱柱(SUPELCOSILTMLC-PAH柱,150 mm×4.6 mm,5μm)分离后,荧光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21种目标化合物在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目标化合物的加标回收率为70%—98%,相对标准偏差(RSD) 0. 6%—8. 8%;方法的检出限(LOD,S/N=3)为0. 3—5. 0 ng·L~(-1),定量限(LOQ,S/N=10)为1.1—16.7 ng·L~(-1).方法简便快速,可用于自来水中氯代多环芳烃和多环芳烃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毒性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土壤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生理学和遗传学指标被广泛用于评价土壤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污染程度、毒性以及修复效果等,对指标本身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认识和新进展.首先,许多研究对不同的指标进行比较,以检验它们在灵敏度上的差别;其次对指标的选择也越来越突出对PAHs污染的预警能力,因而普遍采用亚致死效应指标,且对指标的研究不断向基因、分子水平深入,力求通过早期的响应特征对PAHs污染程度做出及时判断;再次,PAHs污染土壤评价指标正不断朝着更加宏观和更加微观两个方向扩展,目前的指标体系已经覆盖了分子、细胞、个体、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论文依据PAHs毒性作用机理,从生理生化和遗传学角度综述了国内外评价PAHs污染土壤毒性时较为常用的生物指标及其研究进展,为国内进行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环境中硝基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及其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多环芳烃(PAHs)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具有生物富集率高、致癌性强、环境风险高的特点.土壤是多环芳烃积累和迁移的重要介质,土壤中PAHs的浓度水平能反映研究区域内多环芳烃污染状况和污染来源等信息.本研究采集甘肃省白银市不同功能区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样品中PAHs的分布特征、污染状况和它们的主要来源,对有效控制PAHs污染,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地表水中微量氯代芳烃和硝基取代芳烃化合物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云  沈幸  鲜啟鸣  邹惠仙  孙成 《环境化学》2005,24(4):463-466
建立了固相萃取、毛细管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内标标准曲线法定量分析地表水中十三种氯苯、硝基氯苯和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方法.该法对这些化合物的平均回收率在62%-101%之间,变异系数在3%-27%之间,方法最小检测浓度在0.01-1.31μg·1-1之间.应用本方法对太湖水中的氯代芳烃和硝基取代芳烃化合物进行了三次采样分析,定量重现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16.
本研究利用发光细菌急性毒性实验测定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毒性,同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了沉积物中16种美国环境保护局(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US EPA)规定的优先控制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的浓度。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多环芳烃毒性贡献,并评估其环境风险。结果表明,2019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16种PAHs总浓度范围为32.84~283.47 ng·g(-1);2020年浓度范围为66.93~132.64 ng·g(-1);2020年浓度范围为66.93~132.64 ng·g(-1)。在空间分布上,2019年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PAHs在靠近渔港的区域呈现较高浓度(S3=(283.47±29.94) ng·g(-1)。在空间分布上,2019年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PAHs在靠近渔港的区域呈现较高浓度(S3=(283.47±29.94) ng·g(-1)),而2020年在靠近舟山岛的区域呈现较高浓度(L6=(132.64±9.95) ng·g(-1)),而2020年在靠近舟山岛的区域呈现较高浓度(L6=(132.64±9.95) ng·g(-1))。与2019年相比,2020年多环芳烃的平均浓度有所降低,且其细胞毒性量化指标——生物分析当量浓度(BEQ_(bio))的平均值(66.62 mg·kg(-1))。与2019年相比,2020年多环芳烃的平均浓度有所降低,且其细胞毒性量化指标——生物分析当量浓度(BEQ_(bio))的平均值(66.62 mg·kg(-1))远低于2019年(128.20 mg·kg(-1))远低于2019年(128.20 mg·kg(-1))。在长江口沉积物毒性当量浓度中PAHs所占比例较小,2019年和2020年由PAHs引起的细胞毒性的平均占比分别为4.46%和4.25%。该结果表明,检测到的PAHs仅能解释所观察到的复合毒性效应的一小部分,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对其他未检测的化学物质进行测试分析。  相似文献   

17.
北京中关村地区大气多环芳烃的污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1年至1982年在北京中关村等处八个采样点逐月采集大气颗粒物,用高效液体色谱法分析了十二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并对这些地区燃煤设施、能源消耗情况作了调查。结果表明,空气中多环芳烃含量在地区、季节上差别明显。本文讨论了上述差异的原因及多环芳烃的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体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将装有大网状吸附树脂的吸附柱,装在现场采样器上,进行现场吸附富集水中有机物;使用循环提取器进行提取,提取液利用不同的酸碱性进行化合物分类,使用层析柱将样品分成不同化合物集团,用毛细管气相色谱仪,双柱定性,定量,对地下水体ppt—ppb级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19.
为准确评估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解决目前基于总量风险评估导致土壤PAHs修复目标值过严的问题,采用德国标准研究院颁布的生物可给性测试方式研究了石家庄某焦化厂土壤中苯并[b]荧蒽(BBF)、苯并[k]荧蒽(BKF)、苯并[a]芘(BAP)、茚并[1,2,3-cd]芘(IPY)和二苯并[a,h]蒽(...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固相萃取(SPE)/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检测灰尘中氯代多环芳烃(ClPAHs)的方法.以正己烷和二氯甲烷混合液为提取溶剂,索氏提取灰尘样品中的20种ClPAHs,活性硅胶层析柱与活性炭混合硅胶SPE柱协同净化.净化后的提取液采用GC/MS测定,SIM模式扫描,并用质谱特征离子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填充量为0.2 g(W(活性炭)∶W(硅胶)=1∶40)的活性炭混合硅胶SPE小柱能有效地将ClPAHs分离出来,载样后采用反向溶剂洗脱,既提高了回收率又减少了洗脱剂甲苯的用量,净化效果好.处理灰尘样品后检测分析,20种ClPAHs的平均回收率稳定在60.4%—120.1%,相关系数>0.99,检出限为0.04—0.17 ng.g-1,相对标准偏差为1.6%—10.2%.本方法前处理简单,定性、定量准确可靠,可广泛应用于环境介质中氯代多环芳烃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