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分布并进行分区控制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前提。运用清单分析法、等标污染负荷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河南省2020年农业面源的污染源、污染物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河南省农业面源主要污染源为化肥施用和畜禽养殖,污染物COD排放量最大,南阳市排放总量最高;河南省农业面源污染呈较强的区域分异特征,化肥施用污染主要集中在周口市,畜禽养殖以南阳市为最严重;总等标污染指数最高为濮阳市。2)通过聚类分析将河南省划分3个一级面源污染控制分区:高度、中度和轻度风险区,并在此基础上细分为7个二级面源污染控制分区,并针对性地给出了河南省农业面源的防治对策,为河南省农业面源污染的分类管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九五”以来,浙江省环境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 崭新的发展时期,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贯穿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以解决流域、区域和城市环境问题为重点的大规模污染防治工作面全展开;结合经济结合调整,淘汰了一大批 技术落后、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的小型企业 ;“ 一控制双达标”各项任务的完成,为全省实施“碧水、蓝天、绿色”三大环保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促进了各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过5年努力,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坏加剧的趋势得到了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省环境质量在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0%以上的情况下总体上保持稳定,环境保护 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实现了“九五”环境保护 计划所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环境形势 依据严峻,工作中仍有不足之处。工业结构性污染未根本解决,生活和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突出,局部区域和流域污染严重,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保护机构薄弱,环保投入仍然不足,一些地方领导和干部的思想观点落后,不能适应形势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基于丽水市城区3个国控城市点2020年大气监测六参数(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O3、SO2、NO2和CO)数据研究了丽水市城区3个区域(老城区、新城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气污染特征。结果表明:(1)丽水市城区2020年空气质量较好,优良天数达到362 d,但也存在着O3和颗粒物复合污染的问题。(2)新城区O3污染最为严峻,老城区NO2浓度较其他区域偏高,经济技术开发区以PM10污染为主。O3污染主要发生在春秋季,颗粒物污染主要发生在秋冬季。(3)丽水市城区O3污染具有偶发性,新城区和老城区是O3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4)丽水市城区PM10主要来自一次污染源,PM2.5既有一次污染来源也有二次转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城市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益恶化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始终是国内外大多数城市水源地安全和城市供水安全的重要威胁.从城市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的风险源、水源地易损性、应急评估和预警技术及应急机制4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城市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的研究进展.述评认为,应关注城市水源地的特殊易损性及突发性污染的威胁,重点研究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快速评估和预警技术及应急机制,全面开展城市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基础和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5.
城市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研究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日益恶化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始终是国内外大多数城市水源地安全和城市供水安全的重要威胁。从城市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的风险源、水源地易损性、应急评估和预警技术及应急机制4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城市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的研究进展。述评认为,应关注城市水源地的特殊易损性及突发性污染的威胁,重点研究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快速评估和预警技术及应急机制,全面开展城市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基础和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6.
武义江工业磷污染监控预警体系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网络、多媒体、计算机仿真以及在线监控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在沿江开发现状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武义江工业磷污染的信息平台、水质模型及相应的管理系统,为区域的环境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武义江工业磷污染监控预警体系应具备对流域的磷污染状况实时监控、对磷污染事故应急响应等功能.  相似文献   

7.
生态功能分区是自然资源合理管理及持续利用的基础。依据生态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在综合考虑关中—天水经济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的基础上,选取土地利用类型、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干燥度指数、河道和水源地以及古城等因子,建立生态功能分区的指标体系。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区域进行生态功能分区并对各分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目标及发展方向提出科学规划。结果表明,研究区可被划分为6个重要生态功能区:(1)农业种植区,整治重点为提高耕地质量,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2)植被保护区,整治重点为保护现有植被,封山绿化,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3)防旱抗旱区,整治重点为合理利用牧草地资源,选用蒸散较小的耐旱植被涵养水源,控制土壤干旱化;(4)河道保护区,整治重点为注重河道水质的改善和河道两岸的水土保持工作;(5)水源涵养区,整治重点为加强保护水源涵养林,提高林分质量和功能;(6)古城保护区,整治重点为保护古城历史环境、建设古城生态环境、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结果为明确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生态整治重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区域分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构建了包括产业及社会发展、资源减量、循环利用、污染减排、资源与环境安全五类指标在内的区域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方法,测算了指标权重,并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例进行了研究.用2003年的数据,对13个地级市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水平良好)的城市为无锡、苏州、常州;第二层次(水平中上)的城市为盐城、南通、泰州;第三层次(水平中等)的城市为扬州、镇江、徐州、南京、连云港;第四层次(水平较差)的城市为淮安、宿迁.从总体上看,南部好于北部,东部好于西部,沿江沿海地区要好于内陆地区,靠近工业产业带的地区好于远离工业产业带的地区.  相似文献   

9.
利用浙江省环境空气中SO_2、NO_2和PM_(10)监测数据,采用Daniel趋势检验法,研究了近10年(2005—2014年)浙江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14年,浙江省县级以上城市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呈显著下降趋势,总体环境空气质量呈好转趋势。(2)SO_2年均值呈不显著下降趋势,NO_2年均值基本保持稳定,PM_(10)年均值呈显著下降趋势。浙江省SO_2、NO_2和PM_(10)浓度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浙中北部地区,与2005年相比,2014年浓度高值区域面积减少,污染程度降低。(3)SO_2、NO_2和PM_(10)月均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浓度高值主要出现在1、11、12月,低值集中出现在6—9月。(4)PM_(10)为城市大气中首要污染物,NO_2污染负荷呈显著上升趋势,表明浙江省城市空气污染特征逐渐从煤烟型污染过渡到机动车尾气型污染。(5)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优化、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和污染源综合整治等人为控制措施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起到重要作用。地形、气象、沙尘等自然因素是大气污染物浓度时空变化的外因。  相似文献   

10.
非溶解态物质对苏州市景观水体表观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鸣  潘杨  黄勇 《环境工程学报》2014,8(9):3689-3694
景观功能已成为我国城市水体的主体功能,随着城市水体污染的加剧,这一功能也难以得到保障;识别城市景观水体表观污染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利于对景观水体表观污染的成因、形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可以为景观水体表观污染的预警、防控和工程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对苏州30条河道广域采集200组水样,用0.45μm滤膜抽滤去除水样中非溶解态物质,对比抽滤前后水样的浊度、色度,结果表明,非溶解态物质是引起水体浊度、色度的主要原因;对比极端黄色水样抽滤前后的浊度、色度,并对悬浮物的高锰酸盐指数(Im)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造成黄色水体表观污染的主要是沙粒、粘土等无机非溶解态物质;对比抽滤前后极端黑色水体中硫化物及极端深绿色水体中的叶绿素a(Chla)的含量,结果表明,这些表观污染物质主要以非溶解态的形式存在;极端水体的测定分析证实了城市景观水体表观污染主要由非溶解态物质造成。  相似文献   

11.
选取包括山体和城市活动区域等下垫面在内的典型区域,对山地城市地表径流污染迁移特征、降雨等级和降雨强度对污染迁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从小雨到暴雨等5场典型降雨条件下污染物赋存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受迁移段人为活动区域的影响,污染物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入湖前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和氨氮(NH3-N)的浓度分别在26.6~87.1、0.87~6.96、0.08~0.28和0.52~1.48 mg/L之间。溶解性COD(DCOD)、溶解性TN(DTN)、溶解性TP(DTP)和溶解性NH3-N(DNH3-N)分别占总污染物的55%~79%、83%~98%、18%~61%和55%~79%。除DTN外,其他3种污染物溶解态浓度占总浓度的百分比随降雨等级和雨强的增大而增大。NH3-N、COD、TP浓度与TSS浓度呈正相关,DCOD、DTN、DTP浓度与总悬浮物(TSS)浓度无相关性。TSS与场降雨的最大雨强呈现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污染复杂、污染源密集、且有多个取水口的城市河流水质模型(包括BOD/NH_3-N/NO_2~--N/NO_3~--N/DO多级藕合模型)的建立方法,导出了完全混合式单元河段水质模型参数估值及水质模拟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说明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3—2017年珠三角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站的大气常规污染物逐时监测数据,探究珠三角区域臭氧(O3)污染年际变化、季节变化、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珠三角O3浓度秋季高冬春低,在一年之内呈现2月、5月、9—11月从低到高3个峰值;在一天之内呈现昼高夜低的单峰结构,峰值大多出现在午后15:00时。珠三角中部城市超标天数较多,沿海城市超标天数较少,大部分城市每年O3超标天数逐渐增多。O3月变化和日变化与NO2呈现负相关。总体而言,NO2平均浓度越高的城市,O3昼夜爬升值越高。  相似文献   

14.
利用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58个监测点位2013—2015年的CO、SO_2、NO_2、O_3、PM_(10)、PM_(2.5)浓度数据,对珠三角PM_(2.5)高污染天气的污染物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以期更深入地揭示珠三角PM_(2.5)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珠三角PM_(2.5)高污染天气主要发生在秋季(10月)和冬季(1月、12月);相对于冬季,秋季珠三角大气污染光化学反应更活跃;秋季珠三角PM_(2.5)高污染天气由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同步加强导致,污染防治难度大;冬季珠三角大气污染体现了高污染区域传输影响的特征,PM_(2.5)污染由高污染区域传输背景下的本地污染积累加强导致,佛山和广州一带尤为明显,是重点防治地区。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雾霾天气的增多,PM_(2.5)污染正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臭氧污染在一些地区开始呈季节性加剧趋势,臭氧污染防治不得不提上日程。国务院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灰霾、臭氧的形成机制、来源解析、迁移规律和监测预警等研究,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支撑。据监测,国庆长假前后,北京及珠三角地区的臭氧污染严重,并一定程度上加剧了PM_(2.5)污染。环境保护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13年上半年,全国74个城市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45.2%,主要污染物就是PM_(2.5)和臭氧。目前,臭氧已经成为夏秋季节影响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近地面的臭氧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组成成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我国多地曾出现过光化  相似文献   

16.
张华  何闪英 《环境工程学报》2014,8(5):1939-1943
通过控制生物膜系统溶解氧(DO)浓度分别为0.5~1 mg/L(Ⅰ)、1~2 mg/L(Ⅱ)、2~3 mg/L(Ⅲ),研究在微污染城市河道水体中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在3个系统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4-N)和总氮(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稳定在62.3%、38.6%和38.2%(工况Ⅰ),65.5%、59.4%和28.2%(工况Ⅱ),66.1%、77.3%和22.8%(工况Ⅲ)。系统中各形态氮素含量及其变化情况分析表明,在具有一定NH+4-N去除率前提下,控制体系处于低DO浓度(1 mg/L),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生长及活性受到抑制,NO-2-N明显累积,经反硝化作用直接转化为氮气(N2),实现了微污染城市河道水体中的短程硝化反硝化。  相似文献   

17.
将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充分考虑海岸带生态风险形成机制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识别影响海岸带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将海岸带生态安全归纳为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5个准则层,选取26个能够反映生态安全状况的因子来构建海岸带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粤港澳大湾区惠州岸段两个沿海县(区)2007、2010、2013、2015、2016年的海岸带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惠东县这5年海岸带生态安全等级分别为预警(Ⅲ)、较安全(Ⅱ)、较危险(Ⅳ)、较安全(Ⅱ)、较安全(Ⅱ);大亚湾区海岸带生态安全等级分别为预警(Ⅲ)、预警(Ⅲ)、预警(Ⅲ)、较安全(Ⅱ)、较安全(Ⅱ)。(2)"十二五"规划所采取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措施对惠州海岸带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岸带生态安全状况于2013年有明显恶化,说明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措施及力度仍不足以抵消这一时期持续增加的生态环境压力,同时,海岸带生态环境对于响应措施的反应具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3)影响惠州海岸带生态安全的主要原因有工业的发展及污染物排放、人类活动密集及人类对海洋区域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政府响应措施实施力度、自然和人为原因所造成的海洋灾害和损失。  相似文献   

18.
美国环保局将对11个城市因为没有控制其工业有毒废水排入它们自己的污水管道系统进行起诉。这11个城市包括底特律、爱尔帕司、菲奥尼克斯和圣安东尼奥。另外57个城市将因为违反环境水法而受到罚款。据美国环保局估算,每月有3955万千克以上的有毒物质(包括砷、镉、氰化物和铅)被排入公共处理  相似文献   

19.
河流氮素污染已成为上海市区域内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在GLOBAL-NEWS2模型的基础上,对上海市区域河网氮污染输入负荷进行计算和建模。河流氮污染输入负荷模型包括点源输入、非点源输入和上游输入3个部分。结果表明,上海市区域河网氮污染输入负荷总量估算值为68.39Gg/a,其中点源氮输入负荷为15.43Gg/a,非点源氮输入负荷为41.29Gg/a,上游氮输入负荷为11.67Gg/a。非点源输入所占比例最大(60.37%),而其中又以农业氮肥输入为主(19.05Gg/a)。因此,要减少河流氮污染输入负荷,限制农业活动中氮肥的施用量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将上海市河网作为一个封闭边界的氮循环流域尺度进行建模和分析,未来需进一步研究氮在流域内的子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从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36个重点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长江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3个层面对我国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分布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截至2017年10月,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共计2 100个,其中:66.2%为轻度黑臭;60%分布在广东、安徽、湖南、山东、江苏、湖北、河南和四川8省;36个重点城市的黑臭水体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州、深圳、长春、上海和北京5市。通过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993个黑臭水体的现场督查结果可知,黑臭水体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控源截污不到位、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处置措施不到位、内源污染未得到有效解决。针对治理中的主要问题从顶层设计、管网建设、底泥治理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为后期黑臭水体的治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