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机动车单车扬尘浓度分布规律的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掌握汽车扬尘中PM10污染分布特征,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汽车扬尘PM10浓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车速、积尘负荷对汽车扬尘PM10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车速与扬尘运移速率成正比,且车速在20~60 km/h范围内与扬尘高度近似成线性分布;积尘负荷与汽车扬尘PM10平均浓度同比例变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掌握输煤皮带巷运煤期间的扬尘分布规律,探索更好的除尘工艺,以某大型煤矿主斜输煤皮带巷为研究背景,构建三维模型,依据气固两相流理论,运用双流体模型对不同运煤量下的粉尘浓度三维分布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皮带运煤量的增加,增大了煤流与风流之间的摩擦面积及巷道断面风速,提高了扬尘强度,扩大了高浓度区域范围,显著增加了巷道中下部空间的粉尘污染程度;运煤量的增加对粉尘浓度的影响程度随着距皮带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在湿式除尘设计中,可通过自动喷雾系统与煤量监测之间的联动,提高除尘效果。  相似文献   

3.
施工车辆车轮带泥是我国道路扬尘污染控制面临的共性和突出问题。为在国内推广使用洗轮机提供技术依据,通过检测工地出口外道路积尘负荷来估算转轮式洗轮机对车轮带泥的冲洗效率,并以该洗轮机作为车轮带泥检测设备,检测和统计北京市车轮带泥量。结果表明,(1)转轮式洗轮机可以将工地出口外100 m道路积尘负荷增量由64.4 g/m2降至5.9 g/m2,转轮式洗轮机对车轮带泥的冲洗效率大于90%;(2)渣土车和混凝土车车轮带泥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1和2.2 kg/车;(3)北京市未来车轮带泥量将超过8.8万t/a,施工车辆全部经过转轮式洗轮机冲洗后,车轮带泥量可削减7.9万t/a。建议在相关法律法规中以强制性条款落实施工车辆车轮带泥机械化冲洗要求。  相似文献   

4.
在用轻型汽油车排放随行驶里程劣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佛山市3.5万条简易稳态工况(ASM)下的尾气排放检测数据,通过分类统计和线性拟合方法分析在用轻型汽油车的污染物排放浓度随行驶里程的劣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轻型汽油车污染物排放浓度主要分布于低值区间,超过85%的样本数据低于最低排放限值;车辆排放劣化特征随行驶里程呈规律性变化,行驶里程在0~5万km时污染物排放缓慢增长,5万~16万km时呈快速线性增长,16万km后震荡缓慢增长;行驶里程在16万km前,不同车型的排放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轻型货车和轻型客车的排放浓度高、劣化速度快;CO、HC、NO随行驶里程的劣化规律可用线性增长模型表示。本研究结论可为预测机动车污染变化趋势、完善在用车检查/维护制度、高排放车辆识别和淘汰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上海市建筑施工扬尘排放特征,选取浦东新区典型主体建设阶段工地为研究对象,对其周边水平和垂直点位开展扬尘在线监测,同步观测风速风向,并依据暴露高度浓度剖面法计算总悬浮颗粒物(TSP)排放量和排放因子。结果显示:工地水平方向上TSP最高日均值和最大日质量浓度分别为0.137、0.186mg/m~3,风速是影响施工场地周边TSP浓度的重要因素。TSP小时变化呈现双峰型分布,TSP垂直分布总体上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此外,监测期间该工地TSP排放量为62.32kg,排放因子为0.003 6g/(m~2·h)。  相似文献   

6.
机动车行驶过程中车轮转动引起的道路交通扬尘对城市颗粒物具有较大影响。利用DustTrak 8530型颗粒物检测仪结合全球定位系统(GPS),研究了机动车车速对道路交通扬尘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车速的加快,由机动车车轮转动引起的PM_(10)、PM_(2.5)浓度以及PM_(2.5)/PM_(10)(质量浓度比,下同)逐渐增大;通过对数据进行拟合,分别得出PM_(10)、PM_(2.5)浓度及PM_(2.5)/PM_(10)与机动车车速之间的函数关系。研究结果为准确构建道路交通扬尘排放清单以及测试道路交通扬尘排放因子和排放量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
利用COPERTIV模型计算和车载尾气测量系统实测得到不同行驶速度下的机动车尾气排放因子,并分析不同车型不同排放标准等级车辆的行驶速度对排放的影响。调查研究北京市城区路网早高峰、平峰、晚高峰和夜间的车流量、车型构成、行驶速度,基于Arc GIS建立平均车速和行驶里程的网格分布数据库,并对比车速修正前后不同道路类型不同污染物的排放强度。结果表明,基于COPERT IV模型和车载测量系统计算的小客车NOx和HC排放因子随车速的变化趋势类似,均随车速的增加呈现U型分布;柴油公交车与柴油卡车NOx和HC排放因子随着车速的升高而减小。4个时间段平均车速大小排序为:夜间(44 km·h~(-1))晚高峰(34 km·h~(-1))平峰(32 km·h~(-1))早高峰(28 km·h~(-1))。车速修正后CO和HC的排放量上升,上升幅度分别为10.6%~11.8%和8.8%~9.2%,NOx和PM排放量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22.1%~23.3%和12.7%~13.5%。  相似文献   

8.
施工车辆车轮带泥是我国道路扬尘污染控制面临的共性和突出问题。为在国内推广使用洗轮机提供技术依据,通过检测工地出口外道路积尘负荷来估算转轮式洗轮机对车轮带泥的冲洗效率,并以该洗轮机作为车轮带泥检测设备,检测和统计北京市车轮带泥量。结果表明,(1)转轮式洗轮机可以将工地出口外100m道路积尘负荷增量由64.4g/m2降至5.9g/m2,转轮式洗轮机对车轮带泥的冲洗效率大于90%;(2)渣土车和混凝土车车轮带泥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1和2.2kg/车;(3)北京市未来车轮带泥量将超过8.8万t/a,施工车辆全部经过转轮式洗轮机冲洗后,车轮带泥量可削减7.9万t/a。建议在相关法律法规中以强制性条款落实施工车辆车轮带泥机械化冲洗要求。  相似文献   

9.
选取北京市门头沟区与大兴区施工工地为监测对象,利用光散射法 、重量法对施工工地不同点位扬尘进行实测研究,实验数据显示土方阶段工地内部不同区域扬尘浓度分布特征各不相同,基坑浓度远大于主出入口与下风向区域,且防尘水平较差的工地更容易产生高浓度扬尘污染.土方阶段产生的扬尘以粗颗粒物为主,且随着扬尘浓度的增大,PM2.5在PM...  相似文献   

10.
基于AERMOD模式的固定源对不同楼层大气污染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污染预测通常考虑地面的浓度影响,对高层住宅楼不同楼层影响的考虑较少.通过案例设计,模拟4种不同的污染排放情景,采用预测推荐模式AERMOD分别计算各情景下5个代表高度共20种组合情况的预测受体结果,并基于三维可视仪软件VOXLER直观显示各情景污染物浓度的空间连续分布情况,对小时最大浓度的分布规律利用分析工具CANOCO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污染源高为15~80 m时,不同楼层间小时浓度分布差异性较大;污染源高为120~240 m时,楼层间差异性较小.(2)污染源高为15m时,小时最大浓度以50 m为分界线随楼层高度的增加先增后降;污染源高为80~240 m时,小时最大浓度随楼层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苯水体泄漏后水气污染的浓度时空分布,利用挥发性污染物水气耦合扩散模型进行预测计算,预测结果与水槽实验相结合,准确地描述了苯在水气界面耦合扩散的浓度分布规律:沿水流方向(x轴)浓度随时间向前推移,距离投放点越远,浓度峰值越小,出现时刻越晚;沿水流深度方向(y轴)浓度分布关于投放点z=0.20 m纵断面对称,在水气界面和空间变化界面(水槽边缘)浓度出现极小值,随着挥发量的增加,浓度峰值出现的位置由水中推移至大气中;沿水流宽度方向(z轴)浓度由投放点向两侧推移。分析了亨利常数、水流速度及风速对苯耦合扩散浓度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土柱实验研究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氧化还原环境的分带现象与污染物的衰减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垃圾渗滤液污染晕中出现了3个顺序氧化还原带,依次为铁还原带、硝酸盐还原带和氧还原带,各带标志性物质Fe3 、NO-2和O2的最高质量浓度分别为14.81、1.41、5.8 mg/L;COD与NH 4-N在监测区间内呈现出相似的衰减规律,随距离的增加浓度降低,随时间的推移浓度升高,COD初期最高去除率达76.8%,后期降到50.0%;NH 4-N初期最高去除率达98.1%,后期降到90.2%.  相似文献   

13.
利用快速检测法(TRAKER)实时监测石家庄夏季铺装道路机动车道PM_(2.5)、PM_(10)的背景浓度和在机动车行驶过程中车轮扬起的PM_(2.5)、PM_(10)浓度,分析车速对PM_(2.5)、PM_(10)排放特征的影响,并得到不同类型道路积尘负荷、排放因子和排放强度。结果表明:车轮扬起的PM_(2.5)浓度随车速变化不大,而PM_(10)起伏较大;车速相同时,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PM_(2.5)质量浓度分别为0.046、0.110、0.160、0.097mg/m~3,表现为次干道主干道支路快速路,与积尘负荷的强弱顺序一致;不同类型道路排放因子表现为次干道快速路支路主干道,排放强度表现为快速路次干道主干道支路。研究结果可为石家庄道路交通扬尘排放清单的构建以及扬尘的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多年六氯苯生产车间及周围布设采样点,采取不同深度的土壤进行分析,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场地中六氯苯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生产车间附近污染严重,六氯苯的最高质量浓度为25 911.95 mg/kg,平均为4 944.07 mg/kg,在风力作用下六氯苯浓度向东南方向扩散;-3 m土层(以表土层为基准,表土层以下的土层深度为负值)中六氯苯最高质量浓度为369.63 mg/kg.平均为54.77 mg/kg,六氯苯浓度较表土层迅速下降,六氯苯污染中心位置与表土层对应;-5 m土层由于土壤类型为黏土或淤泥质黏土,六氯苯浓度相对于- m土层反而升高.平均质量浓度为92.13 mg/kg.纵观整个污染场地六氯苯的污染分布情况,污染中心位置向南移动,且六氯苯在垂直方向的迁移和浓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呼吸暴露途径下污染场地静态扬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空气动力学气固两相理论为基础,预测露天堆场近地面扬尘中PM10浓度。并以《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4)推荐的暴露评估模型和美国环保局推荐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评估Cd、Cr、As、Ni和Hg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重金属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与近地面PM10浓度呈现线性增加的趋势,下风向的居住区、商业区和旅游区PM10浓度达到0.30、0.30和0.15 mg·m-3。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当PM10浓度0.05 mg·m-3时,As、Cd、Cr暴露致癌发生率(R)均超过10-6,对暴露人群有致癌风险。当PM10浓度0.2 mg·m-3时,Cd和As的非致癌危害商超过阈值1,对人体健康存在威胁。Ni和Hg风险评估结果均低于风险阈值,风险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6.
包钢在1965年建成尾矿库,由于历史原因该尾矿库没有防渗漏装置,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较重。就包钢尾矿库渗漏、扬尘等对周边地下水、土壤、空气等的污染状况进行了总结,指出尾矿库渗漏造成周边地下潜水严重污染,土壤盐碱化、重金属轻度污染以及一定范围的放射性污染,扬尘造成下风方向部分土壤的放射性污染以及稀土金属污染,最后对污染防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装配SCR系统的国Ⅳ城市公交车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的深圳城市公交车运行路线,在车辆实际道路状态下,测试了国Ⅳ城市公交车颗粒物的排放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装配SCR系统的国Ⅳ城市公交车排放的颗粒物(PM)在数量上主要是细颗粒物PM1,且细颗粒物PM1主要来源于车辆行驶在设置交通信号灯较多的城市中心路段上,在颗粒物质量排放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数量较少的PM1~PM10的较大可吸入颗粒物,且与车辆行驶路况相关性不大;同时,在运行过程中排放颗粒物(PM)的数量浓度和质量浓度的相关性很小。  相似文献   

18.
可吸入颗粒物影响及危害不断增大,微气候环境也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对覆盖高架路的街道峡谷颗粒物浓度分布进行了研究;实地测量在风温、有无高架、建筑物附近植被覆盖程度、高度四种情况影响下颗粒物在街谷内分布情况,引入相关性分析,同时进行了CFD数值模拟研究。实测结果表明,早高峰时段街谷内达到5级重度污染;有高架路覆盖的街谷,内部颗粒物浓度高于无高架路覆盖的街谷;颗粒物浓度随高度增加逐渐降低,但是在刚高过高架路时,浓度会突增;街道植被覆盖程度越大,颗粒物浓度越低。相关性分析表明,颗粒物浓度与高度呈负相关,颗粒物浓度与温度呈负相关。模拟结果表明,有高架路覆盖的街谷,在高架路周围会形成涡流,导致颗粒物不容易离开街谷。  相似文献   

19.
裸土风蚀扬尘是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的重要来源,防治裸土风蚀扬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微生物实现固结裸土从而抑制其风蚀扬尘的目的,是一种好方法.在微生物固结土体介绍的基础上,综述了微生物固结裸土抗风蚀扬尘的机理,分析了微生物固结裸土抗风蚀扬尘的影响因素,最后对微生物固结裸土抗风蚀扬尘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高原地区铬渣污染场地污染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我国高原地区某铬渣污染场地进行钻孔取样,分析场地工程地质特性,对场地铬的污染状况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场地地质结构较单一,地下水丰富,土质的渗透性强,渗透系数在1.78×10-3~0.243 cm/s之间;场地铬污染严重,总铬与六价铬的浓度最大值分别为22 485.6 mg/kg和7 495.2 mg/kg,地下水中六价铬的浓度最大值为107.2 mg/L;通过剖面铬浓度分析:铬在纵向上浓度分布受土壤质地的影响,均呈现表层4 m浓度较高,4 m以下浓度较低且变化较小的规律。由Kriging插值法绘的铬浓度分布等值线图可清晰看出场地表层土表现出向沟谷位置迁移趋势,地下水中残留的铬向地下水流场方向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