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顺  杨琦  尚海涛 《环境工程学报》2011,5(8):1907-1911
为了更好地去除地下水中常见的共同存在且难降解的有机物苯与1,1-二氯乙烯(DCE),研究了从苯与DCE驯化的活性污泥中筛选获得的菌株DB-TS对苯与DCE的降解特性。当苯初始浓度相同时,随着DCE初始浓度的增加,苯的降解率不断减少;而DCE的去除率先增加后降低。苯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DCE的降解符合Monod动力...  相似文献   

2.
TiO_2对几种农药在土壤中光降解的催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太阳光为光源,研究了TiO2添加量、土壤厚度对毒死蜱、苯线磷、克百威、多菌灵在土壤中光催化降解的影响,并分析了毒死蜱、苯线磷初始浓度对其光催化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这4种农药的光降解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随着TiO2添加量从0mg/kg增加到200mg/kg,光催化降解一级动力学常数逐渐增加。这4种农药在不同厚度含有TiO2的土壤中的光催化降解率不同;在土壤厚度较大的情况下,相应的半衰期也较长;在土壤中添加毒死蜱、苯线磷浓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其对应的光催化降解较快。  相似文献   

3.
选取优级纯化学试剂Cd Cl2和As2S3来模拟危险废物中的重金属,按一定比例将其与烧结矿原料均匀混合后进行共处置煅烧。主要研究了在煅烧过程中Cd和As的挥发规律,同时对煅烧所得烧结矿进行消解实验求得固化的重金属量。实验结果表明,Cd的挥发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大,直到达到一个平衡而不再继续增大,对Cd的挥发进行动力学模拟得到挥发率α与煅烧温度T和煅烧时间t的关系式为α=1-exp(-0.669exp(-3567.6/T)t)。而As则呈现出温度越高挥发率越低的规律,当温度为1 200℃时,煅烧75 min后As的挥发率仅为9.8%,即共处置过程中As与烧结矿原料发生化学反应而固化下来,挥发较少,可认为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较小。  相似文献   

4.
以微生物增殖动力学的基本方程-莫诺方程为出发点,通过氮同位素分析比较了具有同源性微生物的生物陶粒滤床和生物活性炭床的有机物生物降解规律,建立了生物活性炭床的有机物生物降解动力学方程,提出在污水再生利用过程中生物活性炭床符合高基质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即有机物降解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以此方程为基础,分析计算了生物活性炭床沿炭床深度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生物活性炭床中,随生物功能的减弱,生物活性炭床对有机物的吸附能力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5.
建立动力学模型可以对UV/O_3降解有机物的过程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预测,帮助改进水处理工艺以提高有机物的降解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然而,已有的方法无法满足实际水样中未知有机物降解过程的建模需求。在化学反应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对有机物降解生成CO_2浓度演化规律的分析,建立了一种可预测未知有机物降解反应的数学模型。通过改变氧化消解的条件,从理论上检验了该模型的灵敏度;同时,实验采用了含有葡萄糖、尿素和邻苯二甲酸氢钾的混合溶液作为测试水样,考察了模型的准确性,实验值与预测值的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6.
在超临界水氧化过程中,氨作为含氮有机物氧化的中间产物,其氧化是有机物在超临界水中氧化降解速率的控制步骤.综述了氧化剂、温度、过氧量、停留时间和催化剂等因素对氨的超临界水氧化降解效果的影响,并总结了目前常用的两种反应动力学模型.与双氧水或氧相比,NO-3氧化荆具有更强的氧化能力;通过提高温度、过氧量和停留时间都可以促进氨的超临界水氧化降解.在氨的超临界水氧化中,当无催化剂作用时,氨的降解率很低;加入MnO2/CeO2等催化剂,可以显著提高氨的降解率.为加快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含氮有机废水的应用进程,未来应侧重氨氧化机制的研究和催化剂的开发.  相似文献   

7.
采用一种新开发的多孔流动态悬浮填料结合自主设计的高效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处理城市生活废水并利用Lawrence-Mc Carty模型建立该系统的污染物降解动力学方程组,考察系统对有机物、氨氮、总氮的降解速率及去除效果与微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机物、氨氮、总氮降解动力学方程的出水浓度模拟值与实际废水处理后的出水浓度测量值拟合度良好,绝对误差分别为0.03~0.13、0.05~0.68、0.06~0.56。其中,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方程的动力学常数为v_(max)=7.18 d~(-1),K_S=84.67 mg·L~(-1)(以COD计),明显高于普通活性污泥法动力学常数的一般参考值,说明MBBR系统处理生活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速率和去除效果优于活性污泥法。  相似文献   

8.
厌氧-跌水充氧接触氧化-人工湿地组合工艺是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工艺,为优化该工艺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参数设计,通过分析研究其工艺流程及有机物降解机理,在借鉴和参考污水处理领域数学模型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有机物降解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有机物在不同条件下进行降解时,水温、DO浓度等各种影响因素互相干扰,降解机理复杂。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反向传播算法,以COD的初始浓度、DO、温度为输入层,以有机物降解速率常数为输出层,建立确定有机物降解速率常数的神经网络模型,并仿真多因素同时变化时降解速率常数的动力学趋势。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有机物降解模型能够对该工艺的污水处理效果即出水水质进行较好的模拟预测。  相似文献   

9.
MnO2催化Fenton试剂降解苯酚废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验对MnO2催化Fenton试剂氧化高浓度苯酚废水的动力学特性和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nO2可以提高Fenton试剂体系对苯酚的降解率以及COD的去除率;Fenton试剂以及MnO2催化Fenton试剂氧化苯酚废水体系中苯酚的降解都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模型。在MnO2催化Fenton试剂氧化体系中,苯酚的降解速率常数有明显提高,反应活化能也有所降低,说明MnO2的加入可以使反应容易进行。废水降解前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红外谱图表明,Fenton试剂法将苯酚可能降解为羧酸、烯烃等有机物中间体。  相似文献   

10.
以某退役化学试剂厂土壤及地下水中氯乙烯、顺-1,2-二氯乙烯、苯、氯苯为目标污染物,基于电热脱附技术开展了中试规模的修复研究。结果表明:经电热脱附处理后,土壤中氯乙烯、氯苯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100%、99%,均低于北京市《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中污染场地(住宅用地)中土壤筛选值;地下水中氯乙烯、顺-1,2-二氯乙烯、苯、氯苯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5%、93.5%、96.4%、99.3%。此外,加热井设计间距对土壤温度变化有明显影响,间距为3.0 m的加热井布设方案下的升温时间短且升温效果好,优于间距为4.0 m的加热井布设方案,但两者均可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标;加热边界有效热传递范围可达2.0 m;止水帷幕与加热边界的最佳间距至少为3.0 m;目标温度越高,热脱附时间越长,热脱附效率则越高。同时,还讨论了土壤含水率及渗透性等因素对脱附效果的影响。电热脱附技术对修复氯代烃类有机物污染场地具有良好的效果,可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1.
金属铁还原脱氯处理有机氯化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对金属铁在还原降解六氯乙烷,四氯化碳,氯仿,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二氯乙烯,氯乙烯,五氯酚,多氯联苯等有机氯化物中的应用作了评述,讨论了金属铁降解有机氯化物的反应机理以动力学.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有机物的光催化降解动力学研究 ,降解产物的鉴定、定量检测等过程中所使用的一些分析技术和手段 ,尤其是在有机物的光降解机理研究中羟自由基的检测技术和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从某石油污染场地土壤中分离出一株石油降解菌B-1(Pseudomonas),研究了该菌株降解石油污染物的动力学,通过气相色谱(GC)/质谱(MS)分析了石油组分降解前后的变化规律,并对其降解机制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1)苯、二甲苯、萘的降解动力学拟合方程大部分与一级降解动力学方程拟合效果良好,苯、二甲苯、萘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0.47~1.67、1.54~3.60、4.41~7.00d;(2)可以通过全扫描图谱及检索出的代谢产物明确微生物降解苯、二甲苯、萘的降解途径。  相似文献   

14.
RuO2/La2O3/TiO2悬浮体系中直接耐晒黑G的光催化降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钛酸丁酯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浸渍法制备RuO2/La2O3/TiO2复合光催化剂,以紫外灯为光源,研究了催化剂组成、煅烧温度、溶液pH值等因素对直接耐晒黑G(DFBG)光催化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量w(La2O3)1.39%、w(RuO2)0.12%、煅烧温度500℃(2 h)、溶液pH值7.3时,光催化活性最佳.当通气量为200 mL/min,催化剂投加量为150mg时,50 mg/L的DFBG溶液经60 min降解,其降解率近100%.DFBG的光催化降解服从Langmuir-Hinshelwood动力学模型,测得相应的动力学参数k=7.42×10-3mmol/L·min,K=19.54 L/mmol.  相似文献   

15.
纳米铁协同超声降解氯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纳米铁协同超声波降解一氯代苯 (CB)的研究。探讨了有效声强、pH、CB初始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比较了纳米铁协同超声波和单纯超声波对CB的降解效果和降解速率 ,反应 2 0min时 ,纳米铁协同超声波的降解率达到95 % ,而单纯超声波的降解率仅为 1 0 8%。上述两者都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 ,超声波降解CB的准一级速率动力学常数k=6× 1 0 -3 min-1 ,而协同作用降解CB的准一级动力学常数k =1 6 3× 1 0 -1 min-1 ,提高了 2 7倍。  相似文献   

16.
针对餐厨垃圾生物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物,为了实现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使用热重分析仪对其典型组分:塑料、骨头及难降解生物质,进行了单独及混合热重(TG)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难降解生物质(BRB)、骨头等生物质类物质失重温度较低,最大失重率温度分别为325和341℃,塑料的失重温度较高,最大失重率温度在475℃;通过对混合物料的热重曲线和动力学分析,在较低温度(400℃),塑料和骨头对热解过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在高温(400℃)状态下,二者在热解过程中有协同作用;含有3种组分的实际物料在166~361℃条件下热解过程符合二维相界反应(函数为2(1-α)1/2);而在361~550℃热解符合三级动力学反应(函数为(1-α)3),在整个温度阶段(166~550℃)中的实际活化能低于模拟活化能(59.6986.57 k J·mol-1),表明3种物料混合热解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生活垃圾堆肥分阶段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堆肥不同阶段特点 ,通过接种和不接种堆肥实验 ,分别研究升温 -高温阶段和高温 -降温阶段动力学。从得到的动力学方程分析可知 :接种复合微生物菌剂 ,在升温 -高温阶段最大反应速率比对照组提高约 13 8.7 ;在高温 -降温阶段最大反应速率比对照组大 4.73 g/( h· kg) ,而半速系数 Km比对照组下降了 10 3 g/kg。说明接种复合微生物菌剂不仅使反应速率增大 ,而且使半速系数减小 ,使底物与酶反应更完全 ,有机物分解更迅速、更彻底  相似文献   

18.
嗜热栖热菌降解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各种环境基质中积累造成的生态和耐药基因污染等问题已引起广泛的关注。为了能够有效去除环境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污染并且探究其生物代谢途径,利用嗜热菌Thermus sp. C419在高温(70℃)条件下降解2种典型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诺氟沙星和恩诺沙星),分析了菌株C419对这2种药物在单一和混合添加时的降解特性;通过UPLC-MS/MS检测了其相关的降解产物,并推测了可能的代谢途径;利用平板扩散法对生物降解后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氟喹诺酮类化合物可被菌株C419有效降解,降解率为60%~80%;该生物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培养基中氟喹诺酮类化合物浓度越高,降解率越高,降解半衰期越短;菌株C419对诺氟沙星的生物降解有3条可能的降解途径和7种降解产物,对恩诺沙星的生物降解有4条可能的降解途径和6种降解产物。此外,与2种药物的母体化合物相比,生物降解后药物对不同细菌的抗菌活性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这说明嗜热菌株C419在热环境中去除氟喹诺酮类污染物方面可能会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以钛酸丁酯为钛源,氯化铵为氮源,采用溶胶-凝胶法,不同煅烧温度条件制备N掺杂TiO_2纳米材料,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通过降解腐殖酸(HA)实验,探讨N-TiO_2可见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光催化纳米材料为锐钛矿相,TiO_2光响应范围可拓宽到可见光区;煅烧温度是影响可见光催化活性的重要因素,350℃煅烧的N-TiO_2可见光催化活性最佳,光反应140min后,对初始浓度为5 mg/L的HA溶液降解率达80.32%,光催化反应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煅烧温度过高或过低,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小,降解反应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0.
高铁酸盐氧化降解水中苯酚的动力学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自制高铁酸钾(K2FeO4)为原料,探讨了影响高铁酸盐氧化降解苯酚的主要因素,并研究了苯酚降解的动力学特征和反应机理。结果表明,高铁酸盐加入量、pH值、持续搅拌、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都影响苯酚去除效果。其中高铁酸盐加入量是影响苯酚去除效果的关键因素,高铁酸盐氧化降解苯酚的最佳pH值范围为9~10,持续搅拌和提高反应温度只影响苯酚降解速率而不影响苯酚降解率。苯酚的降解过程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苯酚被高铁酸盐氧化生成CO2、H2O以及一部分难矿化的有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