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研究方向与成果重点开展膜生物组合技术、污水处理与回用、城市污泥减量化与资源化、污泥/畜禽粪便抗性污染控制、河流生态治理与修复的研究与应用。自2009年以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4项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已培养毕业硕士、博士和出站博士后40名。  相似文献   

2.
正研究方向与成果重点开展膜-生物组合技术、污水处理与回用、城市污泥减量化与资源化、污泥/畜禽粪便抗性污染控制、河流生态治理与修复的研究与应用。自2009年以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4项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国  相似文献   

3.
正研究方向与成果重点开展膜-生物组合技术、污水处理与回用、城市污泥减量化与资源化、污泥/畜禽粪便抗性污染控制、河流生态治理与修复的研究与应用。自2009年以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4项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已培养毕业硕士、博士和出站博士后40名。  相似文献   

4.
正研究方向与成果重点开展膜-生物组合技术、污水处理与回用、城市污泥减量化与资源化、污泥/畜禽粪便抗性污染控制、河流生态治理与修复的研究与应用。自2009年以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4项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已培养毕业硕士、博士和出站博士后40名。  相似文献   

5.
<正>研究方向与成果重点开展膜-生物组合技术、污水处理与回用、城市污泥减量化与资源化、污泥/畜禽粪便抗性污染控制、河流生态治理与修复的研究与应用。自2009年以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4项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已培养毕业硕士、博士和出站博士后40名。  相似文献   

6.
正研究方向与成果重点开展膜-生物组合技术、污水处理与回用、城市污泥减量化与资源化、污泥/畜禽粪便抗性污染控制、河流生态治理与修复的研究与应用。自2009年以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4项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已培养毕业硕士、博士和出站博士后40名。  相似文献   

7.
<正>研究方向与成果重点开展膜-生物组合技术、污水处理与回用、城市污泥减量化与资源化、污泥/畜禽粪便抗性污染控制、河流生态治理与修复的研究与应用。自2009年以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4项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已培养毕业硕士、博士和出站博士后40名。  相似文献   

8.
正研究方向与成果重点开展膜-生物组合技术、污水处理与回用、城市污泥减量化与资源化、污泥/畜禽粪便抗性污染控制、河流生态治理与修复的研究与应用。自2009年以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4项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已培养毕业硕士、博士和出站博士后40名。  相似文献   

9.
正研究方向与成果重点开展膜,生物组合技术、污水处理与回用、城市污泥减量化与资源化、污泥/畜禽粪便抗性污染控制、河流生态治理与修复的研究与应用。自2009年以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4项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已培养毕业硕士、博士和出站博士后40名。技术应用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技术所开发的厌氧管式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中国航天员训练研究中心"密闭生态循环系统试验平台废水处理系统"和经济日报社印刷废水处理。  相似文献   

10.
含油污泥化学清洗处理实验研究与工艺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庆采油一厂的含油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清洗方法,以处理后底泥残油率为评价指标,优化影响含油污泥清洗效率的参数。根据单因素实验,确定清洗温度、化学药剂浓度、液固比的取值范围;采用Design-Expert响应曲面法,考察单独变量作用及交互作用对含油污泥残油率的影响。选择软件中二次多项式模型进行模拟可知,单因素变量、清洗温度与化学药剂浓度的交互项均对含油污泥残油浓度具有显著影响;模型优化结果显示,化学法处理含油污泥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清洗温度78.68℃、化学药剂浓度0.84 g·L~(-1)、液固比9.40∶1,模型预测底泥残油率为3.85%,实验验证结果的平均值是3.96%,测定值与预测值之间相对误差为2.78%,证明该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蓝藻与污泥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为了实现太湖蓝藻打捞后的快速处置,对厌氧颗粒污泥、消化污泥、剩余污泥与蓝藻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蓝藻与污泥混合可以有效促进沼气发酵。在蓝藻与厌氧颗粒污泥物料比为6∶1时,产气效果最佳,沼气产率为73 mL/g VS,平均甲烷含量为69%,最大产气速率为138 mL/d,累计产甲烷量为50 mL CH4/g干物质,分别是蓝藻与消化污泥、剩余污泥混合发酵时的1.5倍和2.3倍。厌氧颗粒污泥、消化污泥、剩余污泥与蓝藻混合,其VS降解率为11.40%~13.73 %,COD减少了27.97%~46.38%。厌氧发酵对蓝藻藻毒素的含量有较大影响,分别从356、366和244 μg/L降低到检测限5 μg/L 以下。  相似文献   

12.
钢丝绳行业污泥特性及挥发回转窑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富含重金属污泥的处置和回收利用至今常有技术上的难点,更难以实现工业化的回收利用。分析研究了南通地区钢丝绳生产废水处理过程中所产生污泥的组分和特性,并与常见几类污泥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具有高灰分和低热值的这种污泥的燃烧特性和电镀污泥相似,其主要组分Pb、Zn和Fe的含量分别为0.42%~0.58%、1.11%~5.33%...  相似文献   

13.
分别以化学生物絮凝污泥(以下简称絮凝污泥)、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3种污泥为基质,对比研究了不同类型污泥中的非溶解性有机物的水解产酸特性,并进一步考察了水解酸化产物挥发性脂肪酸(VFAs)的产量和组成。结果表明,与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相比,絮凝污泥的水解酸化性能最优,稳定运行期间,絮凝污泥单位质量挥发性悬浮固体(VSS)的VFAs产量为(410.3±26.8)mg/g,分别为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的1.2、1.9倍。此外,絮凝污泥水解酸化产生的VFAs结构最优,乙酸占VFAs的比例高达64.3%(质量分数),絮凝污泥水解产酸发酵液中C/N、C/P均远高于典型城镇污水处理厂生化处理系统进水需求,可以作为后续生物脱氮除磷过程的优质补充碳源。  相似文献   

14.
研究超声波与污泥水解酸化技术相结合解决污泥问题的可行性。试验通过将超声波污泥与原浓缩污泥按三种不同的投配比投加到污泥水解罐内,控制污泥停留时间来驯化污泥菌群,并从反应后的混合污泥中提取可以被利用的碳源,为解决当前市政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费用高且碳源不足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污水处理站的剩余污泥(简称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培养实验,研究污泥中蚯蚓的生长情况和蚯蚓活动对污泥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蚯蚓能够在一定浓度Cu、Zn的污泥中正常生长,表现出一定的重金属耐性,其耐受能力与重金属的种类、浓度、污泥的理化性质有关。蚯蚓活动能够降低污泥的pH,使之趋于中性。对不同浓度Cu处理污泥,蚯蚓活动使污泥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对Cu为100 mg/kg的污泥中有机质含量影响最大;对不同浓度Zn处理污泥,蚯蚓活动使污泥有机质含量降低的幅度不大。蚯蚓活动可在一定程度上活化污泥中的重金属Cu和Zn,蚯蚓对Cu的活化效果较为明显,在污泥中添加Cu为50 mg/kg时,Cu活化率增加值最大,达到了11.14%;蚯蚓活动对Zn的活化效果不明显,Zn活化率增加值均低于1%。  相似文献   

16.
污泥干化焚烧联用系统最佳运行工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泥干化焚烧联用系统将污泥焚烧产生的能量用于污泥干化,可实现污泥处理的节能降耗。对于污泥干化焚烧联用系统的运行,进厂污泥负荷、初始含水率、热值、污泥干化目标含水率是最大的影响因素。为实现污泥干化焚烧联用系统的低能耗和安全稳定运行,结合国内某污泥干化焚烧处理工程,建立了污泥干化焚烧联用系统能量和物料平衡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变工况条件下污泥干化焚烧联用系统的运行模式,分析了运行负荷、污泥热值、进厂污泥含水率、入炉污泥含水率发生波动时,对污泥干化单元和污泥焚烧单元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对应的运行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城市污泥桨叶式干化优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桨叶式干化是一种高效的污泥干化处理技术,为了降低污泥含水率达到污泥减量减容效果,同时为后期的工程化应用提供依据和参考,实验采用倾斜盘式桨叶干燥机,以北京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滞留时间、污泥供给量、干燥机换热面积等因素对桨叶式干化处理后蒸发速度和污泥含水率的影响,并从处理效率以及与工程化应用数据对比分析等多方面考核,确定最佳工艺运行条件:使用0.5—0.8MPa的蒸气,蒸发速率达到14~21.8kg/(m^2·h)时,干化处理后污泥含水率〈40%。  相似文献   

18.
随着制药行业的发展,制药污泥的处理处置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对污泥处理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并以制药污泥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臭氧氧化技术、好氧消化技术、PAM絮凝技术以及污泥制作活性炭技术开展小试研究,以污泥减量、资源化利用为评价指标,通过对各项技术工艺参数的优化及费用估算,筛选适合制药污泥处理的最优技术。研究发现,在各项技术最优条件下,PAM絮凝技术可将污泥含固率由6.32%提高至46.89%;臭氧氧化技术和好氧消化技术分别减少污泥挥发性固体质量(VS)50.55%和26.59%;制备的污泥活性炭饱和吸附量可达28.57 g COD/kg。结合经济预算结果,PAM絮凝技术在高效提高污泥含固率的同时,处理费用最低,是制药污泥处理工程应用经济可行的一种技术。  相似文献   

19.
采用无机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FeCl3和巴斯夫系列的聚丙烯酰胺(PAM)对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进行化学调理,通过测定污泥毛细吸水时间(CST)、粒径、Zeta电位、结合水含量以及不同胞外聚合物(EPS)组分,研究了不同混凝剂调理对污泥脱水性的改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化学调理污泥时PAC和FeCl3所需的投加量远高于PAM,而且调理效果较差;PAM调理后,污泥粒径明显上升,远大于PAC或FeCl3调理后的污泥粒径;污泥调理过程中,粒径的变化与CST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此外,絮凝调理过程主要通过压缩污泥EPS结构,促使储存在其中的部分水分释放出来,从而降低结合水含量。  相似文献   

20.
造纸工业污泥燃烧特性及动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不同升温速率及与其他污泥不同混合比例条件下,利用热重法对造纸污泥和含工业污水污泥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造纸污泥与含工业污水污泥表现出不同的DTG曲线形式,其中造纸污泥固定碳燃烧峰失重较为明显。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造纸污泥的燃烧速率加大,燃尽时间缩短,提高了其综合燃烧特性;加入含工业污水污泥后,造纸着火性能及燃尽性能均得到改善。采用积分法(Coats-Redfern方程)计算得到各阶段燃烧反应的机理方程及相应的活化能参数,表明活化能的大小与试样的燃烧阶段是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