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站在细碎化的角度研究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构建基于细碎化视角下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江西省分宜县10乡镇2004年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综合评价。采用文献资料法、景观格局指数法、综合指数法和AHP方法,得到以下研究结果:分宜县南部乡镇土地细碎化程度最低,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最高;北部土地细碎化程度最高,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最低;位于中部平原区乡镇,其土地细碎化水平处于中间水平,其可持续利用能力在全县处于中间水平。论文构建的基于土地细碎化视角下的乡镇级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反映区域细碎化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PSR模型及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论文从土地利用中的人地关系分析入手,阐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PSR概念系统,并据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来研究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采用Delphi法确定权重,引入功效函数量度因子贡献值,运用协调度函数并进行二次综合评判来确定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及阶段。提出评价-调控-再评价-再调控的动态渐进模式以促进区域土地利用达到可持续性。利用所建模型与指标体系对江西余江县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余江土地利用状况正处于可持续利用初始阶段,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问题较多,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有关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总被引:258,自引:10,他引:258  
本文分析了土地利用系统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特点,阐述了土地利用的持续性是土地利用适宜性在时间上的扩展,从生态、经济和社会3方面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主导因素也不同,从田块-农场-流域或景观-区域或国家-全球,土地利用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约束因素分别是农业技术-微观经济-生态因子-宏观经济和社会因子-宏观生态因子,依据这一特点,提出了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过程。  相似文献   

4.
为了全面了解太湖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加强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根据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和太湖流域的实际情况,构建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分别对太湖流域2008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评价,两种模型计算结果均表明,2008年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处于中上水平,其主要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水环境状况和水生态状况问题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80,自引:9,他引:80  
在定性分析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现状特征和可持续利用目标基础上,重点对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定量评价:选择36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用模糊隶属函数和线性加权函数进行综合测算,评判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水平;引进“障碍度”概念进行定量的障碍诊断,并针对主要障碍因素提出可持续利用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中的昌吉市为例,从资源保护性、生态支持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四个方面选取20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采用熵权物元模型评价了昌吉市2005-2014年土地可持续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昌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总体水平经历了下降—回升—上升的三个阶段,其中资源和生态的可持续性有所下降,而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在上升,反映出生态资源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昌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陕北安塞纸坊沟为例,阐述了地块的概念和在地块尺度基础上,研究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意义。从农业技术因子出发,在地块尺度上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强谳了人类认识程度,利用因素以及农业技术因子的重要性。从生态的角度,评价地块的土地自然适宜性,与土地利用现状结合评价土地的人为利用适宜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57,自引:7,他引:157  
制定土地资源可持续性指标体系是《21世纪议程》中对各国提出的科学技术优先研究领域 ,国土资源部已开始了该研究项目。论文就此对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从整体上进行了探讨。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进展 ,分析归纳了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状况及可借鉴之处 ;指出在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与评价的研究中 ,必须从3个方面开展深入探讨。第一是土地利用分区及制定区域性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 ;第二是研究制定主要土地利用系统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其阈值 ;第三是研究制定典型区域(以县域为单位)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其阈值。只有把3个方面的研究有机融合起来 ,互相反馈 ,互为依存 ,才能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楚雄州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了楚雄州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楚雒州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楚雄州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水平在2008年、2009年、2010年三年间处于下降阶段,2008年和2009年处于较好可持续和一般可持续之间,2010年处于一般可持续和弱可持续之间。其结果与楚雄州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相符,说明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区域土地规划与环境政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可持续发展应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为增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相关环境政策的制定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提出了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流程与环境政策的循环模式;并在分析相关法律后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面临较为严峻的考验,为了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利用,加强土地可持续管理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具体论述土地可持续管理的内涵以及涉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同时也将积极探讨加强土地可持续管理的对策,不断提高我国土地的利用效率,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应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 ;为增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关环境政策的制定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提出了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流程与环境政策的循环模式 ;并分析了这一领域的相关法律问题 ;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应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为增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相关环境政策的制定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提出了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流程与环境政策的循环模式;并分析了这一领域的相关法律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WNN模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决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璐  谢俊奇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8):1395-1403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WNN)模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决策研究为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提供了决策依据。论文采用WNN模型,通过利用甘肃省榆中盆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构建了土地利用方式决策分析模型,分析出农业生产、建设发展和生态保护三种需求条件下的土地利用方式类型。结果表明:①榆中盆地农业生产需求用地的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以半粗放利用为主;②建设发展需求用地的土地利用方式以过渡型利用为主,且偏于粗放利用;③生态保护需求用地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半粗放和粗放利用为主。论文运用WNN模型对土地利用方式决策进行研究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应分层次地进行;为增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相关环境政策的制定应遵循2可续发展原则;提出了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流程与环境政策的循环模式,并分析了这一领域的相关法律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坚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至关重要文章从可持结发展的概念出发介绍了土地资源可持续的含义与评价标准,分析了其实现存在的障碍,进而从认识,管理和科技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王亮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39(11):156-160
对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再将其理论应用到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当中,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借鉴.本文正是利用循环经济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的导向作为指导依据,以盐城市为例,通过对盐城市的现状分析和整理得到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全面展开循环经济理念视角下的盐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基于资源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生态安全性三个角度选取17项指标构建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求取非资源合理性( NREI)、经济可行性( EEI)、非生态安全性( NESI)3项综合指数,运用改进的三角模型对佛山市2004年-2011年土地可持续利用状态和趋势展开分析和评价。研究表明:佛山市土地可持续状态总体较差,并且呈现不断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近10年来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8  
近10年来,中国土地评价更重视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因素,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土地适宜性评价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农业土地评价较普遍地开展,但林、牧业土地评价仍为薄弱领域。城市土地评价广泛开展。旅游用地评价出现了一些新的评价思路和方法。针对土地退化、土地整理等的土地评价新应用领域不断出现。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已成为土地评价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新方法开始尝试应用。GIS技术在土地评价尤其是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土地荒漠化状况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多因子数量化评价法"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以TM卫星影象数据和1∶5万地形图为调查图,通过建立解译标志库,使用Arcview软件判读解译卫星影象数据和现地调查的方法,对甘肃省荒漠化区域内37个县区于2004年进行了第三次荒漠化监测研究;并在对1999年甘肃省第二次荒漠化监测和2004年第三次荒漠化监测的方法和结果对比分析基础上,对荒漠化土地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9347753.7 hm2,其中风蚀土地面积15619416.6 hm2、水蚀土地面积2881997.2 hm2、盐渍化土地面积691383.5 hm2、冻融土地面积154956.4 hm2;监测区域内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较1999年减少232564.35 hm2,年逆转率0.21%;1999~2004年间土地荒漠化有所逆转,荒漠化程度减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