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江苏某合成氨工业氨氮废水水质特点,建立5 m~3/d缺氧-曝气生物流化床中试系统。在进水氨氮浓度为13~170 mg/L、温度为8~32℃的条件下,中试系统出水氨氮去除率维持在65%~100%之间,平均氨氮去除率85%,亚硝酸盐积累率维持在40%~82%,系统出水氨氮指标达到《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458-2013)中的直接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
基于MIKE11模型构建了北运河干流(北京段)一维河流水动力、水质模型。以2010年为基准年,综合考虑"十二五"期间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及农业规模和布局情况,设置3套减排方案。选择北京市榆林庄断面为主控监测断面,以氨氮低于5mg/L、COD低于40mg/L为水质控制目标,开展不同减排措施效果评估。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是改善北运河流域(北京段)水质的最有效手段,能使榆林庄断面COD和氨氮相比2010年分别下降27.2%、60.6%,COD达到水质控制目标。氨氮减排难度较大,除了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外,应同步提高综合排放标准,使氨氮排放相对2010年下降73.5%,达到水质控制目标。同时,还应加强对城市暴雨径流污染的控制,以有效降低前汛期水体污染物峰值浓度。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清潩河许昌段5个断面2013—2016年水质类别及COD、氨氮的变化情况,评估《清潩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实施前(2011年)、后(2016年)的水质改善效果,并识别水质改善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水质类别由2011年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劣Ⅴ类提升至2016年达到或优于Ⅴ类,其中5个断面平均COD年均值由2011年的49mg/L降至2016年的23mg/L,平均氨氮年均值由2011年的6.1mg/L降至2016年的0.5mg/L;外源排放量降低、内源污染负荷削减与修复、流域水生态系统构建及水资源调度加强是水质显著改善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采用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模拟氨氮废水,通过改变温度、pH、DO实现了反应器中短程硝化的稳定运行。结果表明,在进水氨氮、COD分别为67~86、240~342 mg/L的情况下,当温度为30℃、进水pH为8.1时,通过逐渐降低DO至1.2mg/L,亚硝态氮得到富集,氨氮和COD的去除率均能达到80%以上,且系统的耐冲击负荷能力较好;整个运行期间保持了较高的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处于3 200~8 210mg/L,污泥沉降比和污泥体积指数(SVI)相对稳定,SVI处于75~138mL/g。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分散式小型屠宰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的问题,开展了物化单元(混凝沉淀)、生化单元(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工艺和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对屠宰废水处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混凝沉淀实验中,聚合氯化铝(PAC)最佳投加量为60mg/L、最佳pH范围为6.5~8.5;UASB工艺中,最佳进水上升流速为0.12m/h;MBR工艺中,最佳C/N(质量比)为5∶1~7∶1,DO在0.92~1.24mg/L时,对TN有较好处理效果,DO在1.24~1.68mg/L时,对COD及氨氮有较好处理效果。混凝沉淀—UASB—MBR耦合工艺连续运行的28d中,生化单元COD、T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78%、89.17%、92.46%,出水水质良好。  相似文献   

6.
为开发一种污水再生利用于农田灌溉领域的新型技术,本实验以城市污水为研究对象,采用A2O-MBR工艺进行中试研究,并将系统出水水质与《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的主要水质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系统COD和BOD5出水浓度范围分别为3.2~59.6 mg/L、1.0~7.6 mg/L,系统出水pH为7.16~7.54,悬浮物浓度几乎为0,上述指标均符合标准;TP、TN和氨氮的出水范围分别为0.03~0.79 mg/L、1.6~17.7 mg/L和0.8~10.3 mg/L。《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没有对上述3个指标提出具体要求,且少量的氮磷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该系统出水的主要水质指标符合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7.
根据谷里镇提供的水质监测资料、处理要求及现有地形条件,选用A2/O+曝气生物滤池作为该镇污水处理工程的核心处理工艺。该镇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规模为5 000 m3/d,污水处理工程的进水水质为pH:6~9 mg/L、CODCr:300 mg/L、BOD5:150 mg/L、氨氮:30 mg/L、TN:35 mg/L、TP:3 mg/L、SS:150 mg/L、动植物油:15 mg/L,经采用A2/O+曝气生物滤池作为该镇污水处理工程的核心处理工艺治理后,预计出水可以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8.
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在富集亚硝态氮氧化菌(NOB)的基础上,考察了DO对连续进水模式下硝化过程中N_2O减量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污泥氨氧化菌(AOB)和NOB的比耗氧速率(SOUR)分别为(2.36±0.31)、(7.62±0.43)mg/(L·h)条件下,不外加碳源进行小试实验,氨氮均小于1.0mg/L,亚硝态氮均小于0.5mg/L。DO由0.2mg/L增至3.0mg/L过程中,随着DO增加,积累的硝态氮浓度逐渐上升,而累计产生的N_2O浓度先上升后下降。DO为0.2mg/L时,积累的硝态氮和累计产生的N_2O浓度最低,可以实现N_2O的最大减量化。在进水连续投加氨氮的方式下,氨氮氧化速率不是引起N_2O生成的关键步骤,碳源缺乏的情况下NOB硝化系统中低DO可以有效控制N_2O的释放。  相似文献   

9.
针对进水氨氮浓度变化会影响CANON颗粒污泥功能微生物间的协同导致系统不稳定的问题,通过接种常温下贮存2个月的自养颗粒污泥,并采用3种调控策略(维持HRT不变,快速提升氨氮浓度(R1);维持HRT不变,逐级提升氨氮浓度(R2);逐级提升进水氨氮浓度同时调整HRT,以125 mg·L~(-1)为进水氨氮增幅(R3)),分别考察各种调控策略对系统适应275 mg·L~(-1)和400 mg·L~(-1)氨氮浓度的效能影响,探讨调控策略与污泥性能的关系及游离氨(FA)、溶解氧(DO)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性能提升期,负荷变化最为平稳的策略R3率先适应进水氨氮浓度的提升,仅44 d内总氮去除负荷可达到3.5 kg·(m~3·d)~(-1);污泥性能成熟期,快速提升负荷的策略R1可缩短适应时间至25 d,总氮去除率稳定在80%以上,去除负荷达到5.3 kg·(m~3·d)~(-1)。FA会影响功能微生物活性,策略R1在污泥性能提升期,FA浓度高达16.6~26.7 mg·L~(-1),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好氧氨氧化菌(AOB)和厌氧氨氧化菌(AMX)的活性,导致系统适应期延长。在污泥适应高氨氮负荷过程中,比氨氧化速率(SAOR)和比总氮去除速率(SNRR)逐渐提高,污泥浓度和颗粒粒径逐渐增大。f值(ΔN O3--N/ΔTN)可作为DO调节的重要依据,DO与氨氮去除负荷呈良好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节进水流量,维持混合液氨氮浓度在某一设定值,在保持混合液中挥发性悬浮固体(VSS)浓度稳定的条件下,采用数学模拟和实验方法研究混合液氨氮浓度对短程硝化的影响。数学模拟结果表明,维持一定的混合液氨氮浓度对实现短程硝化有帮助,较低温和较高DO条件下,可通过提高混合液氨氮浓度来实现短程硝化;混合液DO分别为0.6、1.5、3.0mg/L的条件下,20℃时需要维持混合液氨氮分别为2.0、3.0、5.0mg/L以上才能达到100%的亚硝酸盐氮累积率,维持短程硝化,10℃时则需要维持混合液氨氮分别为5.0、30.0、30.0mg/L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在混合液DO为1.5mg/L条件下,通过调节进水流量维持混合液氨氮为20.0mg/L,实现了短程硝化过程,初步证明了数学模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研究污染物在潜流人工湿地各填料层内的迁移转化规律,提高潜流人工湿地污染物降解效率,考察了4种进水水力负荷率(HLR,0.15、0.35、0.55、0.80 m~3/(m~2·d))下潜流湿地填料层内部不同区域DO、COD和氨氮浓度分布。结果表明:HLR为0.35m~3/(m~2·d)时,湿地内部DO浓度水平最高,湿地系统污染物处理效果最好,COD、氨氮去除率分别为93.32%、90.16%,COD及氨氮的主要降解区域分别为湿地0~60、0~40cm深度处,60cm深度以下DO水平较低,为污染物降解低效区,可研发新技术提高湿地底层DO水平以提高COD及氨氮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2.
DO是影响污水脱氮处理系统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效果的重要因素,在系统中的扩散能力采用DO的有效扩散系数(D_e,m~2/s)来表征。运用DO微电极系统检测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中正方体载体内部生物膜DO分布情况,结合扩散方程拟合求得生物膜内部的D_e,研究处理工艺在不同C/N下对SND效果及膜内D_e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N为6~12时,D_e随着C/N的增加而缓慢增加,当C/N为12时,系统的SND效果最好,氨氮与TN去除率均为98%左右,对应的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与D_e也达到最大,分别为0.004 50s~(-1)和2.30×10~(-9) m~2/s。  相似文献   

13.
污染物负荷对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进水有机负荷和氨氮负荷对曝气生物滤池出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COD、氨氮和TN的去除率随进水有机负荷的增加而下降,在氨氮为28.3~33.6 mg/L、TN为39.0~45.8 mg/L条件下,有机负荷小于3.53 kg/(ms3·d)时,出水COD、氨氮和TN分别小于50、5、15 mg/L,去除率分别在85%、85%和65%以上;氨氮和TN的去除率随氨氮负荷的增加而下降,在COD为287.6~313.4 mg/L、氨氮负荷小于0.56 kg/(m3·d)时,出水氨氮小于8 mg/L,去除率在85%以上,出水TN小于15mg/L,去除率在65%以上.  相似文献   

14.
正平板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高COD制膜废水的连续化运行研究王思亮刘磊(贵阳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贵州贵阳550000)以COD和平板膜生物反应器(MBR)的跨膜压差为主要控制指标,对平板MBR的运行参数进行优化研究,并进行连续化运行。结果表明,在DO为2.5 mg/L、污泥质量浓度5 000~6 000mg/L、容积负荷4.5kg/(m~3·d)、曝气强度60m~3/h的最优化工艺下,系统可连续稳定运行30d。关键词平板膜生物反应器跨膜压差工业废水COD  相似文献   

15.
张华  何闪英 《环境工程学报》2014,8(5):1939-1943
通过控制生物膜系统溶解氧(DO)浓度分别为0.5~1 mg/L(Ⅰ)、1~2 mg/L(Ⅱ)、2~3 mg/L(Ⅲ),研究在微污染城市河道水体中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在3个系统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4-N)和总氮(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稳定在62.3%、38.6%和38.2%(工况Ⅰ),65.5%、59.4%和28.2%(工况Ⅱ),66.1%、77.3%和22.8%(工况Ⅲ)。系统中各形态氮素含量及其变化情况分析表明,在具有一定NH+4-N去除率前提下,控制体系处于低DO浓度(1 mg/L),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生长及活性受到抑制,NO-2-N明显累积,经反硝化作用直接转化为氮气(N2),实现了微污染城市河道水体中的短程硝化反硝化。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水质变化特征和时空分异规律,选择总干渠典型年份30个断面10个水质指标的逐月监测数据,利用层次聚类和WQI水质指数法对水质变化进行分析。层次聚类将总干渠划分为3个渠段,陶岔至柳家佐连续24个断面为第一渠段,该渠段各项水质指标浓度相对较低,其中F.coli ((44.41±56.11)个·L-1)、CODMn((1.94±0.11) mg·L-1)、SO42-((29.38±1.68) mg·L-1)和DO ((9.74±1.42) mg·L-1)等指标明显低于其他渠段;霸州、王庆坨、西黑山、惠南庄和团城湖为第二渠段,F.coli ((184.5±323.16)个·L-1)、CODMn ((2.08±0.29) mg·L-1)、SO42-((27.21±1.81) mg·L-1)和DO ((10.82±2.15) mg·L  相似文献   

17.
在高氨氮废水中,为了实现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短程硝化的快速启动及稳定运行,采用DO与游离氨(FA)联合控制的策略进行调控。结果表明:控制DO为1.42~1.53mg/L,曝气时间为3.5h,将初始FA平均值从1.75mg/L提高至8.74mg/L,经过30d的运行,亚硝酸盐氮积累率达到75.71%,氨氮去除率稳定在80%左右,可以实现快速启动;进一步将DO提高至1.77~1.90mg/L,曝气时间降低至2.5h,可实现长达61d的稳定运行,氨氮平均去除率维持在85.70%,亚硝酸盐氮积累率平均达到91.80%。因此,FA和DO联合调控可抑制亚硝酸盐氧化菌活性,促进氨氧化菌增殖,可以实现短程硝化的快速启动及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一种以沼气提升厌氧反应器(CLR)+立式A~3/O~3-MBR为核心的垃圾渗滤液处理组合工艺,该工艺对垃圾渗滤液有着良好的处理效能。在实际运行过程中,CLR单元对COD负荷的变化有着较好的适应能力,能够高效去除渗滤液中的有机污染物。当进水负荷为6~8 kg COD/(m~3·d)时,CLR出水COD、VFA和SS可以分别低于5 000、1 000和2 000 mg/L,COD去除率维持在90%左右。立式A~3/O~3-MBR能够进一步去除CLR厌氧出水中的氨氮和有机物,组合工艺出水中的COD500 mg/L,BOD5300 mg/L,NH_4~+-N35 mg/L,TP8 mg/L,各指标完全符合设计要求,且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三级排放标准。运行成本分析表明,该组合工艺每处理1 m~3垃圾渗滤液的成本大约为36.98元。  相似文献   

19.
基于玄武岩纤维载体的生物膜法净化污染河道水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考察不同水体环境状况下,所构建的基于玄武岩纤维的污染河道水体净化技术的净化效能,通过模拟不同p H、温度及DO的污染河道水体环境,研究了水体中的COD、氨氮及TP指标变化规律,得到所构建的净化技术对COD、氨氮及TP的削减速率。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温度环境下COD、氨氮及TP的净化效率会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强;不同DO环境下COD、氨氮及TP的净化效率随时间增加而增强;不同p H条件下COD净化效率随着时间增加而持续增强,氨氮净化效率随时间增加至某一极值后趋于平稳,而TP的净化效率会随着时间增加表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此外,实验期间不同水体环境下COD、氨氮与TP皆在温度20~25℃,p H为7,DO为2~4 mg/L时分别获得93%、90%和36%的最大净化效率;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最适宜水体环境为温度20~25℃,p H为7,DO为2~4 mg/L;COD、氨氮及TP削减速率分别为0.63~0.84、3.6×10-3~4.0×10-2和7.1×10-4~2.9×10-3kg/(m3·d)。  相似文献   

20.
采用催化氧化/两级生物滤池组合工艺,以生化处理后的有机胺废水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该组合工艺对有机胺废水COD和氨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催化氧化预处理工艺,能有效降低废水中的抑制性物质,提高废水的BOD5/COD;末端采用两级串联生物滤池处理该废水,能有效降低废水中的COD和氨氮.当进水COD在700~900 mg/L、氨氮在250~370 mg/L时,出水水质能够达到当地环境保护的要求(COD≤300mg/L、氨氮≤35 mg/L);同时说明该工艺能够应用于高浓度有机胺废水的深度处理,为有机胺废水的达标处理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