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兰州段、白银段重金属污染的磁学指标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河兰州段、白银段的水样及沉积物样进行了环境磁学研究,并对部分样品进行了重金属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污水的输入对河水的磁化率产生影响,且磁化率变化因污染源而异;亚铁磁性矿物主导了沉积物的磁性特征.重金属含量与磁参数的相关性均不显著,但在黄河白银段东大沟以下河段,重金属含量与非磁滞剩磁(ARM)、ARM/SIRM(SIRM为饱和等温剩磁)、频率磁化率(Xfd%)等磁参数有同步增强趋势,可能与细磁性晶粒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有关.综合分析磁参数与重金属含量变化发现,河水Xfd%和ARM/SIRM可作为衡量部分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参数.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桂林市表层土壤汞污染情况,采集了不同功能区(包括校园区、风景旅游区、交通运输区、居民区、商业区、农业用地区和其他区域)的表层(0~10cm)土壤样品36个,采用硫酸-硝酸混合液浸提、原子荧光方法测定土壤中的总汞。结果表明,桂林市表层土壤的总汞质量浓度在0.136~1.873mg/kg,平均值为0.557mg/kg,中值为0.440mg/kg。各功能区土壤中汞的平均值均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的一级标准(0.15 mg/kg),以风景旅游区最高,为0.900 mg/kg,其次为商业区,为0.595 mg/kg。进一步对桂林市表层土壤总汞浓度与环境参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采样点土壤的总汞浓度与有机质显著相关,与土壤pH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盐城滩涂土壤中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残留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了盐城滩涂响水-滨海段化工园区周边区域内9个表层土壤样品,通过索氏提取土壤中的六六六(BHC)和滴滴涕(DDT)。最后通过带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定量分析了土壤中六六六和滴滴涕各异构体的含量及其百分比,以及六六六、滴滴涕的总含量,以了解该区域土壤中有机氯的当前含量水平和评估其潜在的环境毒害能力。结果表明,所有样品的六六六、滴滴涕总含量均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50μg/kg)。  相似文献   

4.
以普者黑湿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农田0~5cm、草甸0~5cm及湖滨湿地0~5、5~10、10~15cm的土壤样品,分析干、湿季土壤总磷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水平分布上,干季表层土壤总磷含量为农田草甸湖滨湿地,湿季表层土壤总磷含量为农田湖滨湿地草甸;在垂向分布上,干、湿季土壤总磷含量分布一致,均为表层富集明显。(2)流域内土壤总磷含量均为湿季大于干季。(3)单因子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水平方向上,干、湿季农田与草甸表层土壤总磷均为重度污染,垂直方向上,干季湖滨湿地土壤总磷均为轻度污染,湿季均为重度污染。总体而言,普者黑流域湿季土壤磷污染程度较干季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污染场地"土壤-潜水含水层岩土-潜水"系统中同种重金属在3种环境介质中的定量关系和迁移规律,在珠三角某区域46个可能受Cr、Ni、Cu和Cd污染场地建设了61眼地下水监测井,同址采集61组表层(0~20 cm)土壤、潜水层岩土和潜水样品,并从3个污染场地采集了直径19 cm,高分别为103、81和79 cm的3个原状土柱,用于土柱淋溶实验,研究了土柱中Cr、Ni、Cu和Cd在垂直剖面上的形态分布特征和淋溶特征。结果表明:潜水中Cr、Ni、Cu和Cd含量与表层土壤和潜水层岩土中弱酸提取态含量间存在定量关系,最佳拟合函数均为三次函数,特别是Cr、Cu的函数有很好的相关性(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7)。每20 cm一层分析原状土柱中Cr、Ni、Cu和Cd的全量和形态分布,同种重金属在3个原状土柱表层土壤中全量和弱酸提取态含量占整个土柱比例均最高,均超过50%,土柱中Cr、Ni、Cu和Cd的全量和弱酸提取态含量随着土柱深度增加都明显减少。土柱淋溶实验结果表明,淋出液中Cr、Ni、Cu和Cd含量与表层弱酸提取态含量显著相关,黏粒含量高和阳离子交换量大的土壤对Cu的淋溶有抑制作用。建议在重金属污染场地调查和修复时,充分考虑弱酸提取态在"土壤-潜水含水层岩土-潜水"系统中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集了山东潍坊某溴系阻燃剂生产厂周边表层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中14种多溴联苯醚(PBDEs)的含量、组成和分布特征,并进行了来源解析和致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道路土壤中14种PBDEs总质量浓度(∑14PBDEs)为1513.56~6303.74 ng/g,平均值为3515.43 ng/g,农田土壤中∑14 PBDEs...  相似文献   

7.
采煤沉陷区耕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和采样分析,研究了焦作矿区韩王矿沉陷区不同沉陷部位和不同深度耕地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区比较,沉陷区耕地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赋存特征及微生物类群组成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沉陷区表层(0~5 cm)、上层(5~10 cm)、中层(10~20 cm)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数量均明显减少,而下层(20~40 cm)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明显升高。沉陷区表层、上层土壤细菌数量所占微生物总数比例分别降低了20.64%和13.17%,而放线菌数量所占比例分别升高了20.69%和12.66%。沉陷区表层土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降低了1.5%、17.5%、22.0%、35.3%、20.4%和5.4%。不同沉陷部位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部分酶活性指标空间异质性显著(p0.05)。沉陷区土壤真菌、放线菌数量、蔗糖酶、磷酸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较对照区均具有不同的垂向分布特征。表明采煤引发的地表沉陷使耕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而这些变化是导致沉陷区耕地退化、生产力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不同粒级土壤磁化率与重金属污染特征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辽宁省葫芦岛锌厂周边农田耕作层土壤,将其分为500μm、100~500μm、50~100μm、2~50μm、2μm 5个粒级,测定每一个粒级土壤的低频磁化率(χ_(lf))和高频磁化率(χhf),用BCR连续提取法对5个粒级及未分级土样中的Pb和Cd赋存形态进行分析,并计算各粒级土壤污染负荷指数(PLI)和频率磁化率(χ_(fd))等参数,以此探讨不同粒级土壤磁性与Pb和Cd含量、形态及PLI的关系。结果表明,粒径100μm时,随粒径减小,土壤中Pb和Cd含量、PLI、χ_(fd)均增加;各个粒级土壤中Pb的可还原态(F2)含量高于其他形态,而Cd的弱酸可溶态(F1)含量高于其他形态;未分级土壤中Pb含量、Cd含量和PLI与χ_(lf)和χ_(fd)具有显著相关性,且均在0.05水平及以上;各个粒级土壤中Pb和Cd的F2含量与χ_(lf)、χ_(fd)和PLI基本达0.01水平显著相关,其显著性均高于其他形态含量与χ_(lf)、χ_(fd)和PLI的显著性。  相似文献   

9.
华北某农药厂周边的滴滴涕污染状况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华北某从事滴滴涕加工的农药厂周边的土壤和植物样品进行了取样分析,利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法测定了样品中的滴滴涕含量.结果表明,在生产区域下风向900 m内采集的土壤样品中的滴滴涕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三级标准(1.0 mg/kg);植物样品中的滴滴涕均大于0.2 mg/kg,超出《粮食、蔬菜等食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标准》的相关限值.  相似文献   

10.
于海南岛海岸带7个典型潟湖采集9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并对其的磁性参数、粒度、重金属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对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考察了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与磁性参数的相关性并构建磁诊断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以亚铁磁性矿物为主导,磁晶粒度以较粗的假单畴和多畴颗粒为主;根据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7个潟湖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为博鳌港清澜湾新村湾小海湾黎安湾东寨港洋浦湾;重金属元素与沉积物磁性参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Cu、Cr、As、Zn、Pb含量与相关磁性参数建立的二元回归线性方程有较好的拟合性(0.73≤r≤0.92),表明可以利用磁性参数追踪和指示海南岛海岸带潟湖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某电子垃圾拆解园周边151个农田土壤样品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和环境风险。结果表明,125个表层土壤样品中PAHs总质量浓度在149.0~2.0×104μg/kg,均值为1 805.5μg/kg,随着剖面土壤深度增加,PAHs含量总体呈递减趋势。通过来源解析,电子拆解园周围土壤中PAHs污染主要由废弃的电子电器元件的粗放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共同引起。土壤风险评估表明,7种类二噁英毒性PAHs的毒性当量(TEQPAH)在6.000×10-5~0.689pg TEQ/g,平均值为0.015pg TEQ/g;苯并(a)芘、二苯并(a,h)蒽、苯并(a)蒽、苯并(b)荧蒽、茚并(1,2,3-cd)芘致癌风险率超出百万分之一的样本比例分别为20.53%、6.62%、1.99%、2.65%、2.65%,其中采样点1、68两个点位表层土壤的苯并(b)荧蒽致癌风险率超过了万分之一。  相似文献   

12.
针对建筑施工扬尘控制的需求,研究了适用于建筑施工扬尘的抑尘剂配方。该抑尘剂是由吸湿剂、凝并剂和表面活性剂组成的。采用含湿量、筛上和筛下土壤尘质量之比、渗透性作为指标,确定了组分及其浓度范围,通过正交实验筛选出最优抑尘剂配方,并对其抑尘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抑尘剂的最优组成为25%的氯化钙、0.25%的聚丙烯酰胺和0.05%的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在吸湿放湿性实验中,喷洒过该抑尘剂溶液的土壤尘样品的10 d后含湿量大于9%;在抗风蚀性实验中,喷洒过抑尘剂溶液的土壤尘样品的损失率为0。  相似文献   

13.
对三峡库区山地城市合流制污水特细砂、管道沉积物、本地土壤等进行矿物成分分析表明,污水中特细砂矿物成分以石英、方解石,长石类为主,并含有少量云母、赤铁矿和石膏等矿物;认为特细砂主要来自周边砂壤质地土壤、风化岩石和地表沉积物;山地城市合流制管网(污水常规收集方式),山涧、边沟和冲沟(污水特殊收集方式)是细砂迁移的途径;生活污水和雨水是细砂迁移的载体;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加速成土母质主要是侏罗系紫色砂质岩、泥岩和石灰岩风化,而山地、丘陵地貌特征和充沛的雨量强化合流雨污水冲刷作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因此,对于山地城市合流污水特细砂的治理,需要从合流制管网建设完善、水土流失防治、生活小区统一规划和污水处理厂除砂系统优化等多个方面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4.
以森林和耕地紫色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外源铅在6种不同浓度水平下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森林土壤中微生物酶活性总体较耕地土壤高。(2)在连续培养56d后,森林土壤中除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外其余4种酶活性与铅外源添加量和有效态铅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外源铅污染促进了林地中C和P的矿化循环过程;耕地土中酸性磷酸酶(ACP)、β-葡萄糖苷酶、LAP活性与铅外源添加量和有效态铅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在铅质量浓度≥250mg/kg时ACP基本失活,铅质量浓度达1 000mg/kg时,LAP抑制率为95.8%,外源铅污染抑制了耕地中养分元素的矿化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氮在土壤中的氮矿化过程、氮硝化作用和氮反硝化作用,以及不同农业用地对土壤中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水稻耕作方式下,双季稻的土壤全年平均含氮量最高;在不同的覆盖方式下,盖草处理后茬大麦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保护性耕作、退化土地农用、退耕还林对土壤中的氮都有影响。将"3S"技术与土壤中氮的研究相结合,注重多学科交叉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是今后研究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土壤氟污染及其危害的调查研究中,如何准确的测定土壤样品的含氟量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据资料报导,目前土壤测定中广泛采用的蒸馏-比色法,虽能满足一般测定要求,但实验所需设备较多,操作繁琐,费时费事。近年来,我们根据贵阳地化所等单位关于“岩石和矿物中氟的测定方法”的研究,结合土壤的特点,在查明原理的基础上,着重对实验条件进行对比分析,初步试用碱熔-氟离  相似文献   

17.
对天津市11个采样点的空气颗粒物和土壤样品进行采样调查,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样品中15种酞酸酯类化合物(PAEs)的含量。结果表明,11个采样点空气颗粒物样品中总酞酸酯类化合物(TPAEs)以体积计质量浓度为90.87~1355.70ng/m3,以质量计质量浓度为783.84~8712.37mg/kg;土壤中TPAEs质量浓度为0.53~2.53mg/kg。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与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是空气颗粒物和土壤样品中的主要污染物。土壤与空气颗粒物中TPAEs和DBP存在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825和0.864(双尾检验,显著性水平0.01),且空气颗粒物中各种PAEs浓度为土壤PAEs浓度的数百至数万倍,说明空气沉降可能是土壤PAEs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琼北火山岩地区土壤中重金属(As、Cd、Cr、Pb、Ni、Hg)的累积特征,采集旱地和水田的土壤表层样品,并对样品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分析,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旱地与水田土壤均呈强酸性-酸性,旱地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4.66 cmol/kg)略大于水田土壤CEC(3.42 cmol/kg),表明旱地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优于水田土壤。与海南土壤背景值比较,研究区旱地和水田土壤中Cd、Cr、Pb和Ni 4种重金属均有不同程度的累积,其中Cd累积程度较重。研究区旱地和水田土壤中Cr与Ni均具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旱地和水田土壤中Cr与Ni可能同源,且受基性火山岩地质背景的影响较大。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旱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明显高于水田土壤,水田土壤重金属为轻度污染,而旱地土壤重金属已达到中度污染,尤其是Cr和Ni污染比较严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垃圾填埋场土壤重金属与环境磁学特征的关联,采集了广州市某垃圾填埋场41组土壤样品进行磁学和地化分析。磁学参数测定结果表明,土壤磁性以人为输入为主,组分主要是软磁性矿物,颗粒较粗。磁性矿物学研究表明,磁性颗粒物主要是磁铁矿、赤铁矿、磁赤铁矿,可能还有针铁矿。重金属与磁学参数相关性分析表明,Zn存在于各种粒径的磁性颗粒物中,Cu、Cr与单畴和多畴磁颗粒共存,Pb、As与较粗的硬磁性矿物共存,Hg与多种矫顽力不同的磁性矿物共存,Ni、Cd与所有磁学参数都未有显著相关关系。可见,一些重金属与磁性颗粒物之间存在伴生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资源枯竭区不同地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征及风险,以河北峰峰矿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13个土壤表层(0~20 cm)样品中Cd、Pb、Cu、Zn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4种重金属均高于河北省土壤元素背景值,4种地貌类型中土壤Cd、Pb均值分别为0.39、98.23 mg/kg,分别为背景值的4.15、4.57倍;Cd、Cu形成了局部污染;研究区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8.95和153.71,为重污染和中等生态风险;东部倾斜平原区中南部的Cd、北部的Pb为本区域土壤重金属形成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