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祖社 《环境教育》2002,1(3):19-22
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自身利益问题,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非人类中心主义从所谓自然万物都有其平等的存在权利的观点出发,认为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应从过去的纯粹“经济的视角”转变为“伦理的视角”,尊重并承认自然界的多方面价值。人类中心主义否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并不等于否认自然具有价值。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价值的主体只能是人。价值是相对于人类主体而言的,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价值主体。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应然基础,人类中心主义赋予自然的价值以新的涵义;自然不再是处在人类活动之外的物质运动形式,它还是人类生存于其中且永远不能离开的客观环境;自然物不再只是人类物质活动的材料对象,它还是人类周围有机环境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九寨冲击波     
在岷山山脉的崇山峻岭中,珍藏着一块世界绿宝石——九寨沟。翠海、飞瀑、奇幻、晶莹等美丽的词汇均不能表达它的美,神笔也难以画出它的神韵。正是因为这样,它才成为我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两项桂冠的圣地。九寨是自然美完整的集结,是天上人间的画卷,充满着童话世界的神奇。它是山岳、湖泊、溪流、草地、瀑布等各种自然形态的“名模”,也是一部最为丰富的生态教科书。它冲击着人的灵魂,增进人与自然的情感和亲和力。只要迈进九寨沟的山门,情感和灵感的闸门就会洞开。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 《环境教育》2011,(12):57-58
刚开始,我对这种"自然教育"的体验活动的作用有些怀疑。难道说孩子在自然中焕发了自己的天性,很快乐、自在地在自然中玩耍,可以比他们多些动植物知识的认知更加有意义吗?作为一个景观规划设计师,"自然"于我似乎并不陌生,然而忽然有一天被问到"什么是自然?"的时候,才知道我对此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在我的认知中,和大多数人尤其是城市人一样,有时候"自然"是另一个静默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在波及全球的生态危机中,有一个显而易见而又未被充分关注的现象是:在自然生态系统蒙受严重损伤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状态也在随之恶化。雅斯贝尔斯把它叫作“技术进步中的精神萎缩”,“信念的普遍丧失,可以说是技术机器世界的控诉。人所取得的惊人进步使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自然,赋予物  相似文献   

5.
在素质教育中对环境意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意识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环境教育既不同于部门教育又不同于行业教育,而是对人的一种素质教育,它不仅是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意识包含认识意识和参与意识。认识意识是指人类不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进行的社会活动,既利用了自然也改善了自然,又对自然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而这些活动现象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一种反映和认识,这种对环境能动地反映和认识,被称为环境意识,如将这些认识意识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则称之为参与意识。   环境意识又可分为个人环境…  相似文献   

6.
一个社会如果只是遵循他律制度是无法生存的。文化是一种世代积累形成的自律制度。在时间上,它是跨越时代的,所以它能够公平地对待每个时代的人;在空间上,它由多人在相当广的范围内互动形成,经常跨越国界,如伊斯兰教、佛教。因此,文化包含了人类长久有效的传统原则,既可成为一个社会的宪法原则,又可成为个人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7.
<正>儿童是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自然是生态道德教育最有活力的场所。儿童特点和自然元素,是设计和开展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推进,人们离自然似乎也越来越远。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建构和适应了现代化的工作生活方式,孩子们也深陷在电子产品和课业负担之中,自然似乎不再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生态的危机和教育的失衡在同一个时空内相遇、碰撞,"生态"和"教育"成为了备受公众瞩目和争  相似文献   

8.
雷虎 《绿色视野》2012,(9):63-66
一个地名,一个门牌号,就如X、Y坐标,构成了一个二维的世界,让我们在地平面移动时身体能够精确定位。但是世界上有些地方,却用某些看不见的符号做Z坐标。让我们的世界变得立体——不仅身体归位,而且心灵皈依:贝克街221是灯塔,让侦探小说迷们对福尔摩斯的崇拜不再漂移;唐宁街10号是圣地,  相似文献   

9.
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这样一个梦想:在属于自己的蜗居里,用亲手从江边捡回的鹅卵石铺一条小道,用青藤悬吊一架木制秋千,在洒满淡淡阳光的午后,沁着咖啡的香浓,沉醉于悦耳的乐曲,让心随天空的白云一起飘荡……回归自然,一直是都市人内心的一种渴望。后工业化的今天,现代人已不再满足于只是在家中摆几盆花草。养几只金鱼,而是追求一种更浓郁、更地道的自然风情。于是,仿真的假山、飞瀑以及青石板或碎石等复古的装饰材料被陆续引进家庭装饰,甚至那些老式磨盘或水井也开始被当成一些人家里的摆设,就连住在普通楼房里的家庭也在居室里引进了这种园林景观。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开始转变。讲究生活品质逐步成为现代人的主流,居室装修由于同我们生活的密切相关而成为了一个大众关注的焦点。如今的人们在美化起居环境的同时,开始强调室内装修要体现出生态主义与个性风格相结合。那么, 究竟什么才是所谓的生态装修呢?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的完善、发展,与真善美密切相关。它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向来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它作为人们掌握世界的三种不同方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它不仅限于人与人,人与社会,而且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的现代,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使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成为当代世界最普遍的困惑,遂已成为当前的一大主题。人与自然怎样才能达到和谐发展,已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呢?笔者认为,人对待自然应以真善美为尺度,以实践为中介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一、真…  相似文献   

11.
“六五”世界环境日到来之前,中国人接到了一个个环境欠账单:空气污染告急、水污染告急、土壤污染告急……面对满目污秽的山山水水.不再会有人没心没肺深情款款地唱出“一条大河”。今年的“六·五”世界环境日不再是个敲锣打鼓喧闹的日子,而是一个反思的日子,一个战前动员的日子——向污染宣战.否则国将不国。  相似文献   

12.
人—自然—技术 :一个新世界在诞生第一次在德国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以此为主题 ,邀请大家于2000年6月1日至10月30日前往德国下萨克森州首府汉诺威。为欢迎来自四海的客人 ,联邦总理格哈德·施罗德撰写了“让世界在德国作客”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说 :在世界博览会150年的历史中 ,德国第一次成为这个国际大事的东道主。我们的世博会方案能够使近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感到信服 ,这么多的参展者在世界博览会的历史上还从未有过。所有参展者都将在他们的参展内容中表现“人—自然—技术”的主题 ,并与百万参观者进行建设性的对话。此…  相似文献   

13.
正回顾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不难发现这本书是一部科技进步史,也是一部环境"悲情"史的著作,人类向地球无节制地索取资源和财富时,也一次次遭受自然的惩罚。现在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决定社会发展走向的,除了政治制度、经济建设、军事力量、文化认同等要素外,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重要原因。生态环境的优劣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  相似文献   

14.
《绿叶》2017,(10)
正自然文学,对很多读者来说,并不是一个熟悉的定义。何为自然文学?自然文学是与传统主流文学相比较,而得出的一个定义。在我国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中,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习惯以"人"为中心。哪怕是描写自然景观的文学作品,作为主角的仍然是"人",而非自然。何出此言?请看,在我国传统文学中,创作的目的是以文载道。一篇作品,哪怕是写景,也总得与"道"相契合。简言之,在这样的作品中,景或自然,不过是配角;而"道"或所谓的"圣人之言",才是主角。说到底,依旧是以"人"为中心。  相似文献   

15.
人与山水自然之间究竟该是什么样的关系?人类自从原始森林中走出来,脱离了猿猴的群体,成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就已远远不再是生物意义上的人了。人虽然还与各种生物共同生活在天地山水之间,但人已完全不同于天地万物了。人为天地万物立法,成为大自然的立法者。古希腊哲人普罗泰戈拉也有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物不存在的尺度。人生活在山水之间,采摘着野果野味,猎取着大自然中的飞禽走兽,进而种植着禾麻黍麦,饲养着六畜家禽。在此过程中繁殖着自身。在几千年的农耕生活中,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可自从十八…  相似文献   

16.
正天空中飘着星点的小雨,漫步在小路上,这是一种诗意。当天空中落下的雨滴不再温和,成为酸雨时,这还是诗意吗?环保一直以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出现。近日,我校进行了"拒绝十大不文明行为"系列教育活动,其中也有关于保护环境的内容。只是就这次活动而谈,今天、明天或者一个月之内,我们可以做得很好,但是之后呢?如果环保不能成为一种意识、一种习惯,再多的活动也只是部分人的"三分钟热度",过后即忘。静观蓝天白云,是生活的向往。但有一天,天  相似文献   

17.
今年的春天令人难以忘怀。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把原本明媚的春天变成了我们一段痛楚的记忆。席卷神州大地的非典型肺炎让人们感到了恐惧。而恐惧又令人联想到“天谴”。我们的祖先是相信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如此严重的灾难,往往会把它当作不祥之兆,会被认为是上天的惩罚。其实,不单是我们的祖先,天人感应也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一种信仰。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谈到过“天谴”,黑格尔将“上帝加诸世人的所谓谴责或灾难”,解释为:“天谴观念所着重之点,即在于指出天谴主要的关涉到人与自然的对立。”在黑格尔看来,所谓“天谴”即是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而招致的报复。而恩格斯后来也肯定和重复了黑格尔的观点。恩格斯认为,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界的胜利,都必然招致自然界更加强烈的报复。我们把由人类活动而引起的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视为自然生态无法忍耐人类肆无忌惮的侵扰而发出的警示。刚刚过去不久的 SARS 是一场灾难,同时也是一个有益的警示,为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8.
环境意识的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意识的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河南省鹤壁市第六小学 郭德海环境意识是反映人类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它打破了“人类活动是为了主宰和统治自然,无限制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传统价值观念,认为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道德被限定于社会领域,协调的只是人与人的关系,自然的存在仅仅被看作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人类一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自然提供的一切,根本没想对它尽什么义务。但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1 9 9 1年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一文中,将持续生存道德作为第一原则提出。可持续生存道德首先指的就是环境道德。美国著  相似文献   

20.
祁宣 《环境教育》2022,(11):66-67
<正>本文从契机的敏感捕捉、形式的灵活开放、内容的深度丰富、成果的拓展延续、反思的及时有效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且对活动的研究背景、价值、创新点、反思等进行说明。人类适应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大自然也会善待人类。人与地的协调发展是我们的必经之路,这也是现代“五大教育”基本理念“创新”与“绿色”的体现。主题活动“世界水日”的选题意在从学生的身边事入手,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人地协调的重要性,深深地体会远比日复一日地重复、絮叨的效果强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