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潇  张利涛 《青海环境》2023,(4):157-164
人民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特质,其实践要旨是在生态治理过程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以及依靠人民力量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环境开发利用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旨在践行生态文明过程中凸显人民主体地位、在生态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权利以及在共建共治共享过程中体现人民性价值理念。青海省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新征程中,要对准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不够充分、生态价值理念相对滞后以及制度体系构建不够健全等问题,聚焦党的领导、价值引领、制度供给和群众参与四方面,构建筑牢坚强核心、实施民生工程、构建制度体系和激发内生动力为主的优化路径,奋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青海建设。  相似文献   

2.
中国动态     
《绿色视野》2013,(6):4-4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近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3.
《绿叶》2020,(Z1)
正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查干湖考察生态保护情况。他强调,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这条路要扎实走下去。发展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也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提升地区的综合效益,是具有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4日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同时明确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上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已经成为新时代生态环保人坚守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显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明显加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生态环境质量明显  相似文献   

8.
正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从源头上解决和改善生态环境问题,找回蓝天绿水青山,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同时要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美丽中国建设中来,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发、自主、自愿和自觉的事业,只有这样才能让天  相似文献   

9.
王新程 《绿叶》2014,(4):63-72
正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党中央的宏伟目标,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从改变生态环境到实现生态文明,必须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推进建设、规范行为、落实目标、惩罚问责,使制度成为保障生态文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正>本文以普通本科院校为例,尝试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中去,培养大学生构建“意识—规范—创新—素质”的生态价值观,提升生态价值观和生态理念践行能力。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优质的生态产品以及生态环境逐渐成为稀缺资源。但是传统会计专业课程中生态环境修复、生态成本补偿、  相似文献   

11.
<正>面对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世界各国纷纷重视起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提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积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突出创建重点,压实创建责任,全面提升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白城市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决向污染宣战,相继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解决了一批重大环境问题,生态水平持续向好,环境质量稳步提升,良好生态环境已逐渐成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吴晓青 《绿色视野》2008,(12):19-20
建设生态省,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生态省建设是现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4.
建设美丽广元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低碳发展,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环境监测和考核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其中,考核制度是决定生态文明建设能否落地的关键性制度,而监测制度则是考核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塑料是重要的基础材料之一,在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应用广泛。不规范生产、使用、处置塑料会造成资源能源浪费,带来生态环境污染,甚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积极应对塑料污染,事关人民群众健康,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2020年1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对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进行了整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年底,我国将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年底,  相似文献   

17.
正以"五大创新"为主题,"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绿色发展为方向,改革创为动力,改善环境质量为重点,全民共建共享为基础,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近年来,江苏省阜宁县始终坚持环保优先、生态先行战略,促进增长与转型、经济与生态、建设与民生良性互动,努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阜宁样本,使生态资源优势成为了发展的最大优势。如何在加快发展中保持优势、发挥优势,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张厚美 《环境教育》2013,(Z1):69-73
建设美丽广元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低碳发展,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在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中,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报告提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广元提出"十二五"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奋斗  相似文献   

19.
广元生态环境质量良好,近年来,绿色产业、绿色能源与节能减排等得到了持续发展,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仍然存在规划目标不清晰、环保基础建设薄弱、产业结构不优、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广元积极探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并制定了近期与长期目标,为确保目标的顺利实现,提出应坚持规划引领,夯实重点基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绿叶》2017,(2)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大力发展以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为核心的低碳经济就成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选择。然而由于我国新能源产业仍是一个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为了寻求全新的能源管理模式,实现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产业协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