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正儒家道德教育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既重视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重视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深入挖掘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价值,有利于推进学校德育改革与转型,坚持传统德育和生态教育的融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才正确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当中,"人与自  相似文献   

3.
蒋劲松 《绿叶》2014,(2):45-48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与动物的关系是非常重要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人对动物的态度是人对自然态度的一个缩影。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步强化,我们不仅需要整合各界动物保护力量,更需要深入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动物,以及我们为什么保护动物"。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是人如何对待自然资源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与人、人与经济社会协调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也是社会迈向生态文明的标志。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而人与自然和谐均与之有关。因此,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无疑是环境保护永匣主题和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5.
论环境意识与21世纪制造业烟台大学马德通,侯吉侠1前言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性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生态失衡、环境危机问题愈演愈烈。环境问题说到底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又能动地反作用于自然,通过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6.
《绿叶》2004,(2)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第二届"绿色中国"论坛上就"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发表演说。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人口资源危机,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旧工业文明的最后一次挣扎,意味着各国可能围绕即将枯竭的自然资源展开最后一次哄抢,意味着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在短期内可能发生一次更大的碰撞。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严重,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国人口的继续膨胀,开始愈来愈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  相似文献   

7.
孙家驹 《绿叶》2007,(11):30-32
生态文明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  相似文献   

8.
通过论述构建人与自然新型伦理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结合阐述人与自然新型伦理关系的内涵,提出了建立一种包括文化伦理观、经济价值论、实践价值观在内的新型人与自然伦理关系。最后,作者对如何建立这种新型伦理关系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以期向各界同仁请教。  相似文献   

9.
2005年第1期《环球》杂志发表了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的署名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何祚庥说:"我 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这一观点掀起了由院士、学者、环保人士、普通市民、中学生、记者等组 成的大辩论: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态度,我们该不该"敬畏大自然"?目前大辩论仍在进行之中。 《环境教育》杂志历来批判人类中心论,主张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以2005年第1期"思考与探索"栏目为例, 本刊特别邀请了郑度院士、杨通进教授、王民教授、周艳萍编辑共同探讨"环境伦理"。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此次大辩论的 来龙去脉,本期"思考与探索"栏目转载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辩论文章予以刊登,以飨读者。这场论战的价值,应该不 在于谁压倒了谁,而是把"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这个问题,推到了理论研究的前沿,也推到了每一个普通人面前。人 类该不该"敬畏大自然"?相信读者诸君自有判断。  相似文献   

10.
刘仁胜 《绿叶》2013,(4):12-19
生态文明是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一种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入手,同时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解”。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的完善、发展,与真善美密切相关。它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向来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它作为人们掌握世界的三种不同方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它不仅限于人与人,人与社会,而且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的现代,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使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成为当代世界最普遍的困惑,遂已成为当前的一大主题。人与自然怎样才能达到和谐发展,已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呢?笔者认为,人对待自然应以真善美为尺度,以实践为中介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一、真…  相似文献   

12.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4,14(2):15-15
什么是文明转型?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什么是新文明?取代传统工业文明的生态工业文明,即是新文明。它将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更大的和谐。(摘自《环境经济》  相似文献   

13.
刘成梅 《青海环境》2006,16(1):36-38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贫富分化悬殊、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人们面对严峻、紧迫的生存困境,不得不深刻反思和总结传统经济模式中难以克服的复杂矛盾,重新审视人类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所持有的传统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是古代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与理性思考,是传统文化丰富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自然本体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审视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给予自然以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至将其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本体。因而,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的客观性相对于人类的能动性要重要得多。2.生态伦理意识。从自然生态的本体意识出发,很容易萌生出对自然界及其存在的爱惜观念。儒道两家都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自然界及其存在的价值意义,对人类活动做出了道德限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生态伦理意识可称得上最早的生态伦理学。…  相似文献   

15.
一、人与自然是一种对象性关系在自然界演化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同时也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自然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方面,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活。人的一切,包括肉体和意识,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全部依赖于自...  相似文献   

16.
《和谐》一文指出了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指导意义。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和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建立这样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体系方面,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武器。正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牟利本性的深刻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是如何靠掠夺自然、以自然为代价来为少数人的财产增值服务的。今天的西方经济理论实际上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正城市景观除了设法保持并能够做到自然生态的多样性之外,还需要做到也能够保持人文景观的多样性。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是人文环境的核心。从生态学的观点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城市建设必须面对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贯穿城市建设始终;从美学的观点看,如何评估城市环境本身,如何处理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两者是否对立,能  相似文献   

18.
正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需要多部门协调、多渠道资金支持、多方主体参与,多元化市场支撑,特别是要促进分类投放、分类收集运输和分类处理及利用的有效衔接。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指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  相似文献   

19.
环境时事     
正环境保护部发布2016年环境日主题环境保护部5月11日向媒体通报,2016年6月5日环境日主题为"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着力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理念,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履行环保责任,呵护环境质量,共建美丽家园。环境保护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环境监测站点尤其是大气监测站点、"12369"举报平台、垃圾焚烧厂、污水处理厂以及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在  相似文献   

20.
赵功伟 《环境教育》2010,(12):61-62
学校在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以"生态环境教育"为办学特色,深入发掘其内涵,积极创设"和谐"氛围,逐渐形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自我和谐四大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