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跑马圈地风起云涌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小城镇建设进入第一轮发展期;90年代末,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小城镇建设迈入第二轮扩张期;2006年,中央在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中,有关"村容整洁"的表述,被基层理解为新村建设,于是农村城镇化伴随着新村建设的脚步,以县镇为代表的新一轮圈地扩张开始高烧不退,把农村城镇化建设演绎成为风起云涌的圈地运动,具体表现为:县市建成区炒地皮滥征地按照国际惯例,县和县级市都叫农村。由于我国  相似文献   

2.
时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收音机、随身听、BP机、手提电话、遥控器、电子打火灶、电动剃须刀等越来越普及,小小电池也越来越多地融人我们的生活。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的房前屋后、沟旁路边、田埂地头以及生活垃圾中,随时随地都会发现有不少废旧电池混杂其中。 废旧电池中含汞、镉、铅等重金属。其中汞和铅的毒性是众所周知的,  相似文献   

3.
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措施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指出:我国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稳定。逐步提高农村防震能力是当前迫切开展的一项工作。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法律强制要求, 缺乏防震减灾意识和知识,经济相对落后,特别是位于地震高烈度区的农村民居和村镇公共设施的设防能力十分薄弱。针对这一现状,有必要提出提高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4.
武汉东湖污染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6月,武汉市启动了第四届环保世纪行,当湖北省环保局宣布通向东湖的排污口被截流后,人们再次将治污焦点对准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泊——东湖。东湖10年治污历程,投入资金近10亿,江城何日才能洗尽脏污,东湖几时再现万顷碧波?人们期盼着! 东湖“病症”人为使然 作为一个典型的半封闭浅水湖泊,东湖水面面积为33平方公里,汇水面积119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40年前,东湖湖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水生生态环境良好。20世纪60年代后期,因渔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东湖逐渐被分割成9个湖区。此后,其周边生产和生活污水便开始侵入东湖的肌体,水质每况愈下,从“草型湖泊”步入“藻型湖泊”,能见度从过  相似文献   

5.
减灾短讯     
针对我国农村民居和村镇公共设施的防震能力薄弱的现状,胡聿贤等18位院士联名提出关于启动“地震安全农居工程”的建议。 院士们指出,由于缺乏法律强制要求、缺乏防震减灾意识和知识、经济相对落后等原因,我国农村民居和村镇公共设施的防震能力十分薄弱。近年来,国内地震造成倒塌的建筑几乎全都是农村的民居,伤亡人员绝大部分也是农民,甚至5级左右的地震都造成了人员死亡,不设防的农村民居和村镇公共设施成为危害农民生命、造成重大伤亡的重要隐患。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的不断提高,汽车已逐渐进入许多家庭。但是,“隐形杀手”也正相伴而来。  相似文献   

7.
“九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经济的发展也给环境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从现有水资源的环境质量上看,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已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水污染相当严重,重点流域绝大多数河流断面水质都超过Ⅴ类标准,水污染呈现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蔓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资源是我国农村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的重要来源,以饮用水为例,全国范围内地下水占饮用水来源的51%,而在农村该比例高达99%.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关键因素,是建设新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9.
民防“准军事化”建设从字面理解,它是介于军事和地方之间,既不等同于军事化,但又高于地方化,这就要求民防办机关“准军事化”建设要在“准”字上做文章、下功夫。“准”乃箭靶的中心,即一切民防工作必须参照军事化的标准、准则、内涵和依据,高标准,严要求进行,“靶心”是适应未来防空作战的需要。“准”乃批准,即在允许的情况下,做任何民防工作一定要按军事化的要求,准时、准确、无误。“准”乃预先有安排或筹划,做到有准备、有目的和有条不紊地开展好各项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信息化战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防空防灾一体化需要,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廉政高效”总要求,提高行政能力,巩固和发展“创全省人防最佳办事环境”建设成果,指导和推动人防各项建设,南通市人防在市、县两级机关全面开展“准军事化建设”。南通市人防开展的这一活动,以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军事化建设为基本方向,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建设、与时俱进、率先达标的原则,大力弘扬“放眼全  相似文献   

11.
程延 《防灾博览》2005,(4):27-28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话显然有失偏颇,应该说“土地是人类的命根子”。没有了土地,不光是农民,工人、商人、学生谁又能生活?恐怕世界万物生灵都无立足之地,难以生存。但是,一个严酷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土地污染日趋严重,已危及到生态、食物和人体健康。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废物向土地系统转移,并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汇集、残留于土壤环境中,造成土壤污染。据估计,我国受农药、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达上千万公顷。土地污染已经对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食物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我国土地污染问题及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2.
杨宗礼 《灾害学》1999,14(2):60-62
焚烧玉米秸杆,污染环境,影响交通和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本文从化学学科角度分析了焚烧秸杆所形成的悬浮颗粒物、CO和CO2,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并且提出了四点综合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山东胶州市为不断加大农村地区防震减灾工作力度.制定了“胶州市防震减灾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把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列为重点项目.要求通过试点示范全面推动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  相似文献   

14.
基因污染不可不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丽萍 《灾害学》2002,17(4):82-82
时下,“基因”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不过,基因也和原子能一样: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对环境亦具有破坏性。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的基因,其化学“建材”几乎都是一样的。基因构成材料的这种通用性,使人为重组的基因有可能污染自然界生物的基因库——我们这颗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自从人类掌握了对生物基因进行手术的技能,人类就学会了一种本领,也就是被一些人斥之为“任意篡改上帝作品”的本领。这些“作品”现在已经不单是密封在实验室的试管内,它们早已撒播在几千万hm2的庄稼上。这些新型的庄稼,我们称之为“转基因作物”,即其基因是经过工…  相似文献   

15.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理论模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秀虎  王卓妮 《灾害学》2012,(4):117-121
根据灾害防御基本原理,简要分析了气象灾害致灾因子对气象灾害防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浙江、重庆、山西、辽宁、安徽、江西、广东、内蒙、贵州等省市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实践,借鉴国外灾害防御体制建设和机制设计的经验,探索性提出了组成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6项基本内容,即农村气象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价、农村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发布机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与应急响应、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气象灾害防御的工程体系以及气象灾害防御的法制化;构建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理论模型;并在专业能力支撑、行政支持、组织保障、政策法规等方面,对未来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3S”技术构建农业灾害监测信息系统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张金恒  朱德柱 《灾害学》2002,17(2):76-81
本文从介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在建设农业灾害监测信息系统中的特点和优势出发,阐述了“3S”技术在农业灾害监测信息系统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3S”技术建设农业灾害监测信息系统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的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岩溶发育地区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布局如何规划以避让不利地质条件,在建设中如何既满足构建安全城市的要求,又能体现节约共享的理念是个重要的课题。以广西柳州市为例,提出了"在规划阶段避让不利地段,在建设阶段整合资源,在应用阶段跨界使用、维护经费平灾配置"的方法,使之做到兼顾安全和经济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18.
空间布局是公共安全的前提,基础建设是公共安全的关键,公共安全与空间布局、基础建设相互依存。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提速,各类小镇、农村建设突飞猛进。但这些新兴的小城镇往往过分注重地上建筑的华丽,忽略地下隐蔽工程的建设,并且不同地区各自为政,片面追求建成区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增长,没有认真研究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空间布局与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  相似文献   

19.
谁人问罪?     
随着“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囿于此,我国一’些中、小城镇移栽大树之势正随风攀上,甚至成为一种时尚而因之“移死”的大树却不在小数,令人触目惊心,让人感叹移栽大  相似文献   

20.
辜智慧  徐伟  袁艺  周洪建  葛怡 《灾害学》2011,26(3):115-119,138
灾害避难场所不仅在灾中或灾后能为农村灾民提供一个临时安置或生存场所,而且更是农村整合其有限资源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平台,在农村社区减灾中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相关研究工作较少。以四川省彭州市小鱼洞镇为例,通过对政府既定的避难场所进行安全性、通达性、收容性、生活性等分析,综合评价这些避难场所的布局合理性。以期为该区避难所的进一步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农村灾害避难所的规划和评价提供参考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