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开展地震现场社会调查,是防震减灾法赋于地震部门的职责。试图通过对1990 年常熟5-1级地震现场社会调查成功实例的总结和震后对策提供的新鲜经验,对今后开展地震现场社会调查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和参考作用,对江苏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震害预测和制订防震减灾对策起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九江地震中瑞昌市和九江县教育系统、医疗卫生系统、生命线系统、劳教所等各类公共建筑和重要建筑安全鉴定工作的基本情况。基于现场调查得到的资料,论述了九江地区建筑物地震破坏的原因,并对这次地震现场建筑物安全鉴定工作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震后现场建筑物安全鉴定是一项重要的地震应急工作,应予以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3.
<正> 一次大地震发生后,现埸地震工作中一个首要的上作是及时进行地震烈度调查。地震宏观烈度调查中,时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地震发生后现场状况及人的感觉信息等都随时间的推迟而迅速改变和消失。然而由于地震波及面大,地震工作者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调查到数万平方公里甚至更大范围的地震影响情况。因此,各国在进行地震烈度调查时,作为重破坏区现场调查的一种补充手段,往往向震区外围及时发出各种地震报告的征询意见表。我国现代发生的地震也往往采用这种手段,但迄今为止,国内尚无一份统一的和完  相似文献   

4.
滑坡所造成的涌浪极易对坝体造成严重的损坏,如果在地震作用时发生滑坡涌浪将会额外增大高坝破坏的风险。通过分析,选择了合理的涌浪压力计算方法,以Koyna混凝土坝为例探讨了地震滑坡涌浪作用下坝体的损伤破坏情况。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同样的涌浪高度情况下,发生在地震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涌浪对坝体的影响程度不同,在最不利组合情况下,涌浪压力对坝体上游面的破坏要远大于单纯地震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东圳水库大坝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该水利枢纽处于华南沿海地震带北段,由于水库建设时我国尚未有抗震设防烈度标准,因此亟需对其抗震稳定性进行复核。以东圳水库大坝为原型,结合已有的地震资料,选用Byrne液化模型,采用FLAC3D软件,研究了在50年超越概率10%、5%和2%地震作用下坝体填料的液化特征及最终位移情况。结果显示,在地震作用下,坝体上游砂砾石填料会发生局部液化,且液化区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尚未出现大面积连续液化区;坝体填料发生液化后,产生了有限度的塑性变形,其变形量也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大而有所增加;除坝顶较小区域外,坝体总位移量相对较小,对大坝整体稳定性不会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可以为大坝的抗震加固和治理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震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研究与评价 根据阪神·淡路大震灾后的《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的规定,收集、整理、分析有关行政机关(气象厅、国土地理院等)以及大学有关地震活动的调查结果,地震调查委员会是一进行调查研究和评价的组织。该组织设置在文部科学省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内,成员是由15名学识渊博者和有关官厅职员构成,职责是对地震活动进行现状评价和长期评价。自1995年8月起,每月召开一次例会,评价上月的地震活动现状,如遇大震或震群发生,则都召开临时会议。如2000年三宅岛火山喷发引起了新岛、神津岛近海地震群活动,就召开了5次临时会议。设置在委员会的长期评价部会,一直在努力评价活断层或海域发生大震的可能性。最近公布了活断层引起的地震、宫城县近海地震、东南海·南海地震发生可能性的概率。另外,强震动评价部会目前正根据评价结果绘制全国地震动预测地图。1998年已公  相似文献   

7.
重力挡土墙地震反应研究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对重力挡土墙的地震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抗震设计规范的演变进程;然后,对挡土墙地震反应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细致评述,包括拟静力极限平衡分析法、简化条件解析法、极限位移法、地震土压力简化公式、集总参数法、整体有限元法、现场地震调查、离心机试验、振动台试验和原型观测实验等;最后,指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在地震作用下混凝土重力坝的整体抗震性能,以我国西南地区200 m级的光照混凝土重力坝为例,建立了整体大坝的坝体-库水-地基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基于增量动力分析法对该模型进行了地震响应分析及地震易损性分析。根据整体大坝模型的增量动力分析计算结果,分别提取了坝顶和底孔的位移进行IDA曲线、分位曲线以及地震易损性曲线的绘制。结果表明地震波的PGA在0. 2 g以下时,坝体出现破坏的概率很低; PGA为0. 3 g以下时,可满足坝体基本功能保障;PGA在0. 6 g以下时,能满足坝体基本安全保证。  相似文献   

9.
宁洱Ms6.4级地震发生后,云南省地震局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我们第一批地震现场工作队奔赴震区,当天10点15分到达现场,并立即开始工作。我们的任务是进行实地地震灾害调查和经济损失评估,为人民政府和社会各界抗震救灾决策提供客观准确的科学依据。同时,又快又好地完成灾区范  相似文献   

10.
区域地震间接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区域地震间接经济损失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回顾,目前主要有基于国内生产总值、基于地震震级和基于地震直接损失的3种评估计方法,对这些评估方法进行了讨论,结合地震现场的工作性质和特点,给出了现场评估的一般步骤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前人所编的历代(共四代)地震烈度(地震动)区划图,组合叠加后得到一个综合烈度(地震动)。这种叠加是一个集成的专家系统综合认识结果,以此作为坝体可能遭受地震破坏危险的因素。初步研究建立了混凝土大坝震害评估模型,此模型是考虑了坝体的结构类型、建设年代、使用现状、场地条件、抗震设防水平等因素,用逐步线性拟合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用此模型对汶川地震破坏的坝体进行了实例分析,分析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最后,用这个模型对黄河上游10座重点混凝土大坝做了震害评估分析。  相似文献   

12.
汶川8.0级地震造成主震区四川省境内1997座水库的坝体、溢洪道、输水管、管理房等水利设施不同程度的损毁,不仅无法实现水利功能,而且面临洪水威胁.汶川地震中土石坝典型震害包括裂缝、滑坡、渗漏以及坝体沉陷等.在调查主震区土石坝地震损毁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均质土坝、面板堆石坝、心墙坝等坝型主要震害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影响土石坝震害程度的诸多因素及其作用方式,控制性因素主要有外部因素如场地类别、地震动参数,坝体内部因素如坝料特性、坝型及坝高、坝坡坡率等.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描述土石坝渗透破坏溃决全过程的数值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并利用甘肃小海子水库渗透破坏溃坝事件的调查资料对其合理性进行了验证;运用该模型,比较分析了初始渗透通道高程对土石坝渗透破坏溃坝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初始渗透通道高程对溃口发展过程、溃口洪水流量过程和最大下泄水量具有重要影响,初始渗透通道高程越低,因通道上部坝体发生坍塌而导致的管道流转变成堰流的时间越迟,溃口底部经受的冲蚀也更强烈,最终溃口宽度也更大;初始渗透通道高程越低,溃口峰值流量越小,溃口流量过程曲线更为扁胖,下泄水量也最大。  相似文献   

14.
在5·12汶川地震后的四川省水库土坝震害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选取汶川地震中受损的有完整资料的96座水库土坝为研究对象,应用等效线性模型对土坝进行了二维动力反应分析。选择3条有代表性的汶川地震实测记录,以三水准峰值加速度输入,得到土坝的动力反应(放大系数、最大动剪应力)与土坝几何形状(宽高比、上游坡比、坝高)间的经验关系。结果表明,土坝放大系数和最大动剪应力随着宽高比和上游坡比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坝高的增大而增大;输入波的频谱和峰值强度均对土坝动力反应与其几何形状的经验关系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丰土根  杨贵 《灾害学》2010,25(3):42-48,56
首先介绍了中国目前高土石坝建设现状,然后回顾了循环加荷动三轴测试技术、堆石料动力性质的研究、高土石坝动力反应分析方法和土石坝地震永久变形的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高土石坝抗震措施和土石坝地震安全评价及防灾对策专家系统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大坝溃决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国内外都很关注溃坝问题的研究。由于多数大坝均为土石坝,且土石坝是逐渐溃决的过程,而混凝土坝一般表现为瞬时溃决,因此土石坝溃决机理与溃决过程的研究对于溃坝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致灾后果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围绕土石坝溃决机理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模型试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分别从土石坝溃决原因、土石坝溃决机理研究进展、土石坝漫顶溃决模型试验、土石坝管涌溃决模型试验等方面介绍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重点针对土石坝坝型(均质坝、黏性心墙坝、面板堆石坝)和主要破坏模式(漫顶溃坝与管涌溃坝),介绍国内外开展的不同尺度的溃坝模型试验,分析研究了土石坝的溃决机理,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重点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混凝土大坝抗震安全评价的发展趋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大批世界级超高拱坝已经和即将在我国西南和西北强地震活动区进行建设。大坝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坝的抗震安全评价将成为我国地震工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对大坝抗震安全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扼要总结,特别对大坝抗震安全有关的若干重要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其中包括抗震设防标准与地震动输入模式;混凝土材料的率敏感特性及其对大坝地震响应的影响;坝-水库-地基动力相互作用效应;强震时拱坝横缝的非线性张合效应;混凝土大坝的非线性地震响应与损伤发展的模拟等。对现有分析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及其局限性进行了评述。最后,对该课题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某滑坡坝位于某拟建水电站的上游,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其安全性对旅游开发、工程建设和下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很大,为了评价该滑坡坝的稳定性,需要对其发生洪水漫坝和渍坝的可能性进行研究,论证其安全性。通过计算的各种工况表明,滑坡坝坝后(坝体靠下游部分)是稳定的,对电站建设和下游居民不会产生威胁,滑坡坝是稳定的,可以进行综合开发。本文研究思路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爆炸作用下的堤坝破坏形态,基于MM-ALE法(Multi-material ALE method)对某土质堤坝的爆破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堤坝土体中的应力波传播及密度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MM-ALE模型可以再现堤坝爆炸溃决演化的全过程,且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实测数据吻合较好。堤坝坡面及坝顶自由面附近的反射稀疏波和压缩波反复叠加作用是形成爆炸溃口的关键因素;爆炸坑洞演化相对于爆炸应力波传播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爆后堤坝土体被分为爆腔区、压密区和原状土区三个不同的区域,坑口附近压缩带阻止了由水流冲刷引起的连续纵向下切及溃口边坡失稳坍塌引起的间歇横向扩展,局部爆炸压密对保证爆后堤坝整体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成果可为爆破拆除土坝和堰塞坝等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高土石坝震害与抗震措施评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正建或拟建一大批高土石坝,这些高坝都位于地震高烈度区,做好抗震设计非常重要。本文总结了地震荷载作用下土石坝常见的几种破坏形式,包括地震永久变形、滑坡失稳、液化、防渗体破坏、次生破坏;针对这些破坏形式,总结了地震高烈度区高土石坝的抗震措施,包括预留超高、坡脚压重、坝顶加固、抗液化措施、防渗体处理等;提出了现阶段高土石坝抗震的计算方法和抗震措施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对我国今后的高土石坝抗震稳定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