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杭州湾生态监控区浮游动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4年5、8月2个航次杭州湾生态监控区浮游动物的监测资料,对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个航次杭州湾生态监控区共监测到浮游动物49种,隶属于11大类,以桡足类为主,有21种;水母类5种;糠虾类4种;毛颚类3种;幼虫7种;磷虾类、樱虾类、端足类、十足类和多毛类各1种,其他类4种。生物量在8.3-400.0 mg/m3,栖息密度在22.5-285.0个/m3,平均栖息密度为116.25个/m3;5月大于8月。多样性指数在1.64-3.41,5、8月杭州湾浮游动物的多样性阈值平均为1.7、2.1,多样性水平Ⅲ级,显示杭州湾生态监控区浮游动物多样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湖泊浮游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北方某地空难对某湖泊浮游动物的种类、群落结构、优势种和个体密度及其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浮游动物的水质生物学评价显示:①该湖泊有浮游动物24种,其中原生动物9种,优势种为累枝虫;轮虫7种,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枝角类4种,优势种为直额裸腹;桡足类4种,优势种为直刺北镖水蚤;浮游动物优势种多为α-中污带或β-中污带的指示种类和富营养化指示种类. ②浮游动物个体密度(4 770 L-1)较小且分布不均匀,空难事故发生地及其附近区域的种类数和个体密度均为最低值,桡足类在其中4个样点没有出现. ③浮游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略高于1,结合浮游动物个体密度、群落结构、优势门类和种类,可以认为该湖泊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比较严重,这一结果与该湖泊水质理化评价结果(1.030 5)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连云港近海浮游动物生态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05年8月监测资料,对连云港近海浮游动物生态分布特征(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量和丰度的分布特征)分三区分析.结果表明,全区鉴定浮游动物40种,桡足类17种,浮游幼体9种,浮游虾类6种;全区优势种多为桡足类,其中小拟哲水蚤优势度最高,针刺拟哲水蚤次之;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水平分布呈现堤北区>外港区>内港区>连岛近海区的特点;丰度和生物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生物量和丰度与盐度、叶绿素、pH值呈正相关,与PO4-P呈明显的负相关,丰度与油类也显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2005年8月监测资料,对连云港近海浮游动物生态分布特征(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量和丰度的分布特征)分三区分析.结果表明,全区鉴定浮游动物40种,桡足类17种,浮游幼体9种,浮游虾类6种;全区优势种多为桡足类,其中小拟哲水蚤优势度最高,针刺拟哲水蚤次之;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水平分布呈现堤北区>外港区>内港区>连岛近海区的特点;丰度和生物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生物量和丰度与盐度、叶绿紊、pH值呈正相关,与PO4-P呈明显的负相关,丰度与油类也显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王彦国  林景宏  王春光  林茂 《环境科学》2012,33(6):1839-1845
根据2009年4月在福建北部海域(24°47'17.0″~26°48'02.9″N;119°29'36.0″~120°57'13.8″E)所采集的浮游桡足类样品,对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个体密度、优势种及其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并与2007年"908专项"春季航次相应调查范围的资料相比较,探讨其年际变化及内在原因.本航次共记录浮游桡足类48种,哲水蚤目种类数最多,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平滑真刺水蚤(Euchaeta plana).调查区浮游桡足类的平均丰度为231.96 ind.m-3,其平面分布呈现近海大于外海,北部海区高于南部海区的趋势,种类数平面分布呈现调查区的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大于西部近岸海区.浮游桡足类的群落结构与以往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优势种突出、多样性指数较低;但其平面分布存在着年际变化,"908专项"春季航次浮游桡足类的高密度中心分布在三沙湾至闽江口之间的附近海域,而本航次的高密度中心位于三沙湾外部的近岸海域,这可能与考察期间受东北季风强度所左右的浙闽沿岸流强弱有关.根据浮游桡足类的生态习性本航次记录的浮游桡足类分为沿岸暖水,沿岸暖温和热带大洋性3个生态类群,沿岸暖水性和热带大洋性类群的种数多,沿岸暖温性类群个体密度占优势,本研究还对浮游桡足类种类数、多样性指数及其丰度分布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调查海区浮游桡足类群落的种类数以及多样性主要受温度和盐度的影响,并随着温度、盐度的增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6.
抚仙湖后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湖区内11个采样位点进行浮游动物采集,分析了抚仙湖浮游动物种类及数量组成,共检出浮游动物33种,幼体3类。其中轮虫27种,隶属9科14属;枝角类5种,隶属于4科4属;桡足类1种,主要优势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cochlearis)、胶鞘轮虫(Collotheca sp.)、小型腹尾轮虫(Gastropus minor)、广生多肢轮虫(Ployarthravalgaris)、象鼻潘(Bosmina sp.)、舌状叶镖水蚤(Phfllodiaptomus tunguidus)及桡足类幼体(Copepodalarva)。轮虫Margalef多样性指数为3.42,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34,两项指标均反映抚仙湖的水质为清洁水体。,另外,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高锰酸盐指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河流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解北京市河流浮游动物群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7年9月采集了北京市28个水体的81个断面的样品,鉴定出浮游动物4类68种,其中原生动物17种占25%,轮虫36种占53%,枝角类13种占19%,桡足类占3%,主要是桡足幼体和无节幼体. 15种优势种中12种主要来自于轮虫和桡足类.山区河流浮游动物以原生动物和桡足类为主,城郊结合区以桡足类为主,城区以轮虫为主.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山区河流水质总体上优于城区,城市水质优于城郊结合区;采用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识别出水体主要污染因子为总氮.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后发现,NH_4+~-N、BOD_5和COD等对浮游动物特征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朱艺峰  黄简易  林霞  杨莹  邢超  严小军 《环境科学》2013,34(4):1498-1509
为探明电厂强增温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时空特征,于2011年在象山港国华电厂附近海域,采用浮游生物Ⅱ型网(网目160μm)进行10站位2重复的浮游动物季节性采样.结果表明,共识别出62种浮游动物(含幼体),平均丰度为9 531.1 ind.m-3.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主要由桡足类和浮游幼体类组成,且以浮游幼体类为主,比例高达66.6%.相似性分析显示,各月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极显著(P<0.01),控制群落结构的优势种有18种,最重要的判别种有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大同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伪长腹剑水蚤Oithona fallax、克氏纺锤水蚤Acartia clausi、长尾基齿哲水蚤Clausocalanus furcatus、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GLM分析显示,月份间的多样性指数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经计算,各多样性指数随水温增加而下降的拐点水温范围为20.31~22.31℃.在断面上,离排水口0.2 km断面(D02)的平均水温比2 km断面高2.16℃.受温度影响,主要优势种如瘦尾胸刺水蚤和大同长腹剑水蚤倾向于向D02断面移动,克氏纺锤水蚤、尤其是大型浮游动物倾向于远离排水口,并向1.2 km断面聚集,使D02断面的种类数最少(33种)、丰度最低(5 522.8 ind.m-3),而1.2 km断面的种类数(53种)和丰度(16 491.0 ind.m-3)最高;同时,D02断面的多样性指数也明显低于其它断面.经线性回归分析,海域增温使多样性指数极显著下降(P<0.01),每增温1℃浮游动物丰富度下降12.3%.  相似文献   

9.
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杭州湾南岸滩涂湿地5个断面(S1~S3为排水区,S4~S5为非排水区。)10个采样站进行桡足类群落结构的周年调查,分析了不同生态环境下桡足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种类丰富度等时空变化特征。共发现桡足类19种,剑水蚤和猛水蚤各7种、哲水蚤5种,其中,8种为淡水种,11种为咸淡水种。根据种群的年平均密度和出现频度,淡水种类的优势种为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和三角大吉猛水蚤(Tachidius triangularis),半咸淡水种类的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besi)。群落年平均密度变幅2.64~39.16/L,平均13.54/L;生物量0~2.078 mg/L,平均0.164 mg/L。哲水蚤的群落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占总桡足类的29.32%和79.88%。密度季节变化以春季>秋季>夏季>冬季,水平变化以S3>S2>S1>S5>S4,S2断面中潮位比高潮位多67.00%。Margalef种类丰富度在1.20~6.20,平均3.35。污对中潮位桡足类群落的影响大于高潮位。  相似文献   

10.
陈立婧  吴艳芳  景钰湘  王聪  张饮江 《环境科学》2012,33(11):3941-3948
上海世博园后滩湿地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规划区的重点项目.于2009年9月~2010年8月研究了桡足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SPSS 18.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并利用CANOCO 4.5软件对桡足类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全年共鉴定出桡足类23种,隶属于6科11属.优势种为锯缘真剑水蚤(Eucyclops serrulatus)、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短尾温剑水蚤(T.brevifurcatus)和跨立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varicans).桡足类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6±16.6)ind.L-1、(0.083 6±0.143 1)mg·L-1.现存量主高峰均出现在7月,次高峰均出现在10月,1月达到最低.1号站点的营养水平最高,沿着水流方向逐渐下降,直至10号站点降至最低.桡足类的Margelf指数呈现夏秋季高,春冬季低的变化格局.通过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温、pH、硝态氮、总氮、总磷和溶解氧是影响世博园后滩湿地桡足类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