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5 毫秒
1.
为研究菹草生长对水质的影响,在模拟环境下实验桶内培植处于生长期的菹草并进行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在菹草生长试验期内,随着菹草生长的逐渐旺盛,水体的pH值明显上升但后期趋于稳定并有所下降;DO在第10天达到最大值,但水体中DO含量在试验后期随菹草生长趋于成熟呈下降趋势;试验前期菹草对总氮( TN)的去除效果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强,试验结束时去除率达到74.03%和73.47%;试验中菹草组对总磷( TP)的去除率在第30天时为69.57%和73.33%。菹草生长能有效降低水中N和P含量,且两者明显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常见沉水植物对草海水体(含底泥)总氮去除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57,自引:1,他引:56  
利用狐尾藻?菹草?苦草?伊乐藻?金鱼藻?篦齿眼子菜?轮藻等7种沉水植物对受污染的草海水体(含底泥)总氮去除速率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每种沉水植物对水体总氮?总磷均有显著去除作用,在试验的27d内,对总氮?总磷的去除百分率分别为80.31%,89.82%;重点对7种沉水植物引起水体总氮浓度下降与时间的关系作回归分析,所得结果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水体中总氮浓度呈负指数形式衰减?该文还研究了水体总氮浓度与去除速率之间的关系?每种沉水植物在试验的总氮浓度范围内(2.628~16.667mg/L)去除速率随总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对TN_t曲线和V-TN曲线在大型水生植物系统恢复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在自然光照条件下,进行静态试验,探讨空心菜、金鱼藻、水葱、芦苇、美人蕉、菖蒲6种水生植物深度净化石化废水二级处理尾水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5 d静态净化,所选植物对水中营养物质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水葱对CODCr去除率最高,金鱼藻对TN的去除效果最好,而空心菜装置中剩余TP最少;综合对比,空心菜对环境适应性强,综合净水效果明显;水生植物昼间根系泌氧现象明显,但夜间存在竞争水中溶解氧现象.  相似文献   

4.
以5种人工湿地常用植物芦苇、香蒲、菖蒲、水葱和黄花鸢尾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污水水培试验,通过对比每种植物3 d内对氮、磷的去除率,确定适宜的潜流湿地品种为芦苇和香蒲,芦苇对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30.2%、18.4%和29.2%,香蒲对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25.1%、15.4%和29.2%。并且分析每种植物的总磷日均去除负荷量,芦苇和香蒲的总磷日均去除负荷量为70 mg/(d·m2),试验结果对工程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选用芦苇、黄花鸢尾、菖蒲、香蒲、水葱和千屈菜等六种挺水植物在室内静水条件下,研究了其对北运河下游富营养化河水中氮、磷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六种植物生长良好并表现出较好的氮磷去除效果.试验结束后,六种植物生物量均增长了40%以上,植物组对氮、磷的去除率相对于空白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氨氮的去除率为93.75%~98.49%(p>0.05),对总氮的去除率为75.91%~89.42%(p<0.05),对总磷的去除率为53.12%~96.94%(p<0.05),其中黄花鸢尾和千屈菜对总氮的去除效果较好,黄花鸢尾和香蒲的对总磷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强化生物絮凝+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式一体化工艺对城市污水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的去除效能和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组合工艺的较优运行条件下,装置对SS、COD、NH3-N、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7%、89.3%、87.9%、73.4%、58.8%。组合工艺对污染物的总体去除效果良好,且稳定可靠,其中生物絮凝吸附段对总磷的去除率为32.4%,生物接触氧化段对总磷的去除率为39.1%,并对装置的除磷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生态浮岛种植水生植物水质改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实验研究了生态浮岛种植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效果,比较了5种水生植物单独种植及混合种植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实验初期水体的COD、TP、TN去除率迅速增加,水质改善。经过41 d实验处理,鸢尾、美人蕉+鸢尾、美人蕉对COD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是89.4%、88.3%、86.5%;风车草、鸢尾、美人蕉+鸢尾对总磷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是92.4%、91.1%、90.7%;花叶芦竹对总氮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是60.5%。若要对水质整体有较好的改善效果,可以选择美人蕉、鸢尾、芦竹混合种植。  相似文献   

8.
马月  王国祥  曹勋  王小云  马杰 《环境科学》2015,36(7):2504-2510
通过室内实验模拟沉水植物季相交替过程,分析菹草腐解-金鱼藻生长耦合作用对水质变化影响,探讨菹草不同残体量腐解对金鱼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残体量条件下,金鱼藻均能将水体营养盐及有机质保持在相对较低水平,且实验第29 d后基本保持稳定,其中DTN0.514 mg·L-1,TN0.559 mg·L-1,TP0.080 mg·L-1,DTP0.014 mg·L-1,TOC13.94mg·L-1,Chl-a26.546 mg·L-1,菹草腐解-金鱼藻生长耦合作用对水质的改善效果明显,其中在20 g残体条件下处理效果较好,对水体TN、DTN、TP、TOC和Chl-a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9.67%、52.51%、94.99%、55.59%和98.55%;不同残体量条件下金鱼藻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均比初始值增加,残体释放的营养盐促进了金鱼藻生长,在20 g残体条件下其对金鱼藻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好.结果表明在水体含有20 g残体条件下,菹草腐解-金鱼藻生长耦合作用对水质的改善及植物生长的促进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9.
不同水生植物对污水处理厂尾水的生态净化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小型水生生态系统,研究了旱伞草、美人蕉、伊乐藻、金鱼藻4种水生植物对太湖流域污水处理厂尾水中氮、磷等指标去除效能的差异。结果表明,4种水生植物对污水中的氮、磷等均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其中,挺水植物旱伞草和沉水植物金鱼藻的综合净化效能较强,综合净化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金鱼藻、旱伞草、伊乐藻、美人蕉。  相似文献   

10.
目前城市水体仍面临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以水生植物为主的生态修复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方法。水生植物修复水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种植搭配技术方法不科学、修复效果不理想、应用条件不明确等问题。该研究考察在植物物种丰度不同条件下(水生植物植株数量相同、生物量接近,物种丰度不同),水生植物对水体污染物(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削减和对水体溶解氧含量影响的差异。试验设置了2组不同水生植物物种丰度的搭配组合实验组,低丰度实验组为苦草+芦苇,高丰度实验组为金鱼藻+狐尾藻+芦苇+鸢尾。试验进水水质为地表水劣Ⅴ类水质,出水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Ⅰ类水水质标准,其中高丰度组对化学需氧量的去除效率比低丰度组对化学需氧量的去除效率高14.3%;高丰度组和低丰度组表面底泥TOC含量较初始底泥分别减少了12.3%和7.4%,高丰度组和低丰度组底层底泥TOC含量较初始底泥分别减少了32.8%和30.4%。观察叶片表面发现高丰度组沉水植物叶片表面微生物丰度明显高于低丰度组。通过该研究发现水生植物物种丰度提升有助于增强水体污染物削减效果,提升水体生物多样性,稳定水体生态。  相似文献   

11.
静态条件下沉水植物净化污水厂尾水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沉水植物对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净化效果,研究了滇池流域常见的5种沉水植物对昆明市第五污水处理厂尾水的净化能力。通过室外模拟、实验室测定,分析了单一种沉水植物对水环境质量的改善能力。结果表明:5种沉水植物均有一定能力去除水体中总磷、总氮、氨氮、COD,但随着沉水植物的生长,其叶片的腐烂分解又提高了水体氮磷等有机物的含量。该研究从水体水质的多个指标可见,苦草、马来眼子菜和金鱼藻在各方面表现能力均较强,可作为滇池流域河道水体修复优先选用的物种。以污水厂活性污泥和红壤混合物作为底质,在静态条件下菹草和浮叶眼子菜在污水厂尾水中很难长期存活下来,作为构建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方案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湿地植物在城镇污水处理系统中的作用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不同类型湿地植物如凤眼莲、荇菜、稗草、黑藻、皇竹草、美人蕉等,引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考察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在湿地组合系统中的作用特性。盆栽实验发现,虽然植物对污水N、P营养元素的直接去除率分别只有14.0%~59.4%和8.6%~55.2%,但植物通过过滤、截留及加强有机物降解转化的作用,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具有协同效应,使水体N、P的总去除率分别达65.4%~83.8%和43.5%~69.5%。将植物引入组合处理系统,中试实验结果表明,水体TN、TP和COD月平均去除率分别高达80.4%、74.3%和81.3%。与常规生化处理系统相比,处理效果大为增强,生化反应的能耗相对减少,出水水质较稳定,使湿地组合系统成为一种去N除P,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5种植物沉床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狐尾藻、马来眼子菜、金鱼藻、伊乐藻和苦草5种沉水植物为试验材料,构建以沉水植物为核心的人工沉床,探讨富营养化水体中沉水植物的生长状况和沉水植物沉床系统对氮、磷和COD_(Mn)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5种沉水植物在富营养水体中生长良好,生物量明显增加,以金鱼藻生物量最大。5种沉水植物沉床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TP、TN和NH_4~+-N去除率较高,均值分别为70.16%、79.60%、79.82%,而对COD_(Mn)的去除率较低,平均为39.74%;其中金鱼藻沉床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TP、TN、氨氮、COD_(Mn)去除率均最高,分别为79.76%、85.23%、85.81%和46.16%。因此,金鱼藻沉床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效果最好,同时金鱼藻也是该沉床系统的优选植物。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水生植物富集氮磷能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伊乐藻、菹草、微齿眼子菜、竹叶眼子菜、石菖蒲和水芹菜等水生植物在不同营养状态下体内富集N、P的能力。结果表明:植物体内氮磷浓度增加的趋势与所在水体中的氮磷去除效果相一致;挺水植物水芹菜和沉水植物微齿眼子菜吸收N、P的能力较强,可将这两种植物构成双层次群落结构用以修复太湖地区的富营养化水体。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湖滨带不同植物群落对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选取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wrightii Morong)、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7种常见植物作为研究对象,构建自然式(NSC)、逆序式(RSC)和芦苇(PAC)3种不同植物群落以及空白对照(CK),通过野外模拟试验进行水质净化研究,观测不同植物群落对水体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和氨氮(ammonia,NH4+-N)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①湖滨带植物群落对水体氮磷的净化能力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净化能力与其自身的生长周期及温度密切相关.②RSC去除水体TN速率较快的时间是6—7月和11—12月,NSC是6—7月、8—9月和11—12月,PAC是8—9月和11—12月;NSC、RSC和PAC去除水体NH4+-N和TP速率较快的时间基本一致,均是6—7月.③植物群落能有效提升湖滨带对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至试验结束,3种植物群落处理对水体TN、NH4+-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53.37%~61.13%、71.36%~77.67%、70.45%~74.60%,去除贡献率分别为7.47%~15.23%、12.42%~18.73%、4.90%~9.05%;不同植物群落处理去除氮磷能力依次为RSC>NSC>PAC.④RSC对水体TN、NH4+-N、TP的去除率显著高于(P < 0.05)空白对照(CK).研究显示,多种植物群落(RSC、NSC)较单一植物(PAC)具有更强的净化能力,相同植物不同的排序方式(RSC、NSC)对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水体修复过程中可以考虑对不同类型植物搭配组合以及调整排序方式以提升对污染水体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直接投加复合微生物菌剂原位修复深圳湾污染水体,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氮和磷等污染物,15天检测分析微生物处理对水体溶解氧(DO)、氨态氮(NH4-N)、悬浮物(SS)、总氮(TN)、总磷(TP)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微生物技术修复深圳湾近海污染水环境具有显著效果,试验期间水体中DO明显提高,最佳复配硝化茵(B2)与枯草芽孢杆菌(B6)对NH4-N降低了53.9%,悬浮物(ss)降低了56.9%,总氮(TN)降低52.1%,总磷(TP)降低57.6%。有害弧菌单一菌落数降低了6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