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多Ⅰ型花岗岩类岩浆是由较老的变火成岩经部分熔融而形成的.这类熔体的组成大致是钙碱性和准铝质的。这些熔体是花岗质至英云闪长质熔体,是在其下地壳源区内的极端热条件下形成的。普遍地壳岩石部分熔融的实验数据表明,高钾Ⅰ型花岗岩类岩浆只能由壳内含水的钙碱性岩石至高钾钙碱性岩石、镁铁质至中性的变质岩石经部分熔融而形成。由于各种变玄武岩的K2O含量低,所以它们不适合作源岩。幔源玄武岩浆和地壳熔体相混合的模式也是不适用的。Ⅰ型钙碱性岩浆作用无论如何都与俯冲作用有关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正> 角砾混合岩的形成是混合岩发育的一不可分割的方面,以不整合关系表现出来的淡色新成体的活动性导致暗色古成体的破碎以及“喷发角砾岩”的形成(Sederholm,1967)。芬兰南部的混合岩,在斯维科卡累利(Sve-cokarelian)造山幕的广泛的构造、变质和火成活动历史的许多阶段,都有新成体的发育,并可根据野外关系确定它们的相对时  相似文献   

3.
火山岩的DI频率分布图对各构造环境下形成的火山岩建造的划分有重要意义。在火山岩的DI频率分布图上,火山弧区火山岩并不象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单峰的,而实际上是双峰的,峰的DI范围分别为35~70和>70。火山弧区火山岩的双峰与大陆裂谷区火山岩的双峰明显不同,后者两峰出现在DI<35和DI>70的范围;火山弧区火山岩和大陆裂谷区火山岩的双峰分别称为ⅡⅢ式和ⅠⅢ式。岛弧地区火山岩只有DI=35~70范围的一个峰,而有残留陆块存在的冰岛大洋裂谷火山岩则有DI<35、DI=35~70和DI>70范围的三个峰。分析结果表明,在火山岩的DI频率分布图上,DI<35、DI=35~75和DI>70的峰分别代表由地幔部分熔融(一次部分熔融)形成的基性岩建造、由洋壳部分熔融(二次部分熔融)形成的中性岩建造和由陆壳部分熔融(三次部分熔融)形成的酸性岩建造,这些火山岩建造的峰态取决于形成火山岩的部分熔融的类型和种数。  相似文献   

4.
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黄梅尖地区辉绿玢岩K-Ar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特征进行研究,探讨辉绿玢岩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K-Ar年代学研究表明,辉绿玢岩形成于~107 Ma,是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形成时代晚于该地区火山岩和侵入岩,与该地区铀成矿年龄基本一致;辉绿玢岩的侵入可能是该地区岩浆作用的最后一幕,铀成矿可能与辉绿玢岩具有成因联系。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辉绿玢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U、Pb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具有较高的I_(sr)值和负ε_(Nd)(t)值,具有富集地幔源区特征;辉绿玢岩是在地壳伸展和岩石圈减薄的构造背景下,由俯冲交代作用形成的富集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表明~107 Ma时该地区仍处于伸展构造环境下。  相似文献   

5.
在国后岛中部近地表基性火山岩的外接触带,已确定存在着酸性火山岩熔融的迹象。这种接触熔融现象只见于含有大量次生泥质(其含水量为5%—7%)的蚀变泡沫岩和流纹岩中。泥质的热力脱水作用是在P_(H_2O)急剧增高和P_(H_2O)=P_(总)向200—400MPa过渡的条件下发生的。水饱和体系的T_(熔融)相应地下降到650—700℃。根据数学模拟,在近地表深度要达到这样的水压是可能的。通过计算证实了这样的设想,即新生代(晚第三纪)次火山侵入体中的酸性岩浆是由于泡沫岩在1—2km深处的接触熔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为深化对广西南部地区印支期造山运动深部动力学机制的理解,采用该地区三叠纪强过铝质火成岩的岩石化学数据提取其源区熔融温度以及成分特征方面的信息。结果显示:广西南部三叠纪强过铝质火成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形成于印支期后碰撞构造背景中。它们的Al2O3/TiO2小于100,CaO/Na2O多数大于0 3、少数小于0 3。同时,这些强过铝质火成岩的Al2O3/TiO2与其SiO2含量有正相关趋势,而CaO/Na2O与SiO2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些岩石化学特征表明,强过铝质火成岩部分源于泥质岩的部分熔融,部分源于砂岩或正变质岩的部分熔融,但不排除后者可能是泥质岩部分熔融产物和玄武质岩浆相混合的结果;同时这些强过铝质火成岩形成源区的温度高(>=875℃)。因此,广西南部三叠纪时期的深部能量来自以底侵玄武岩浆加热作用所体现出来的软流圈地幔的平流热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7.
<正> 引言近年来,岩浆房的形成及其力学行为受到了相当的重视。许多研究者提出了浅层岩浆房的形成模式,在这种地方,岩浆侵入的速度很高,足以使围岩发生熔融。Walker(1974)提出,这种机制可以解释冰岛岩席群中辉长岩侵入体(其中有许多可能作为岩浆房)的形成。但是,这些岩浆房形成模式要求相继的侵入体都出现在同一个通道中,然而岩席群或岩墙群  相似文献   

8.
<正> 在实验岩石学领域,最令人振奋的贡献之一是Tuttle和Bowen(1958)根据NaAlSi_3O_8-KAlSi_3O_8-SiO_2-H_2O体系的实验去研究花岗岩成因问题。Turtle和Bowen指出,具有碱长花岗岩成分的熔体可在高水压和低于700℃条件下形成。显而易见,具有花岗岩成分的混合岩和岩浆,可在大陆壳的较深部通过部分熔融来形成。Tuttle和Bowen还指出,平均花岗岩除了含有Ab、Or和Qz外。还含有小于10%的标准成  相似文献   

9.
<正> 康滇地区混合岩广泛分布于安宁河断裂与金河-箐河断裂之间,其出露面积约4000km~2。混合岩按其形成时间可划分为三类,早元古代深熔混合岩、晚元古代混合岩和燕山期—喜山期混合岩。它的形成与各地质时期的热事件有关,并受一定的构造环境控制。 一、早元古代深熔混合岩 康滇地区前震旦纪变质岩系,厚约30—40km,可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由昆阳群和会理群浅变质砂板岩、碳酸盐岩及火山岩组成,其厚度为10—15km;下部由大红山群细碧角斑岩系、大理岩、混合岩以及角闪岩、麻粒岩组成,其厚度为20—25km,岩石变质程度较  相似文献   

10.
<正> 关于中克齐尔库姆的金和金-银矿化现象在许多著作中曾作过描述。而且有必要对交代岩的形成以及与其有关的金、银矿化现象最普遍的问题进行阐述。这类交代岩是以形成温度较低、成分上接近陆源岩石以及在主要矿物中存在分散的层状硅酸盐为特征,对它们进行研究需要用专门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方法。上述问题包括:1)研究交代作用出现的顺序阶段以及它们与成矿的关系;2)制定交代岩分带的总体方案;3)查明导致形成这种分带的岩石热液蚀变反应的具体类型;4)造岩元素、稀有元素和分散元素在交代岩和矿石形成的不同阶段中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年来,在有关含矿夕卡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及形成方式等一系列问题中存在的混乱现象是人们所没有料到的。这种混乱现象主要是由于在白云岩接触和石灰岩接触的矿床中不同建造的钙质含矿夕卡岩的联接及混合分布而引起的。正如目前所知,这些夕卡岩中一个与另一个的地质史明显不同,而且这种混合分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引言部分熔融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有两种主要方法:(1)对于同位素均一的每种岩浆系列,可以用熔岩成分来计算原始液相的成分,进而模拟熔融过程;(2)通过研究熔融残余相的野外构造特征及其化学成分,有可能获得部分熔融过程中小规模作用的直接信息。  相似文献   

13.
闽东南长乐—南澳构造带沿线出露大面积白垩纪花岗岩岩基,普遍存在岩浆混合现象,肖厝侵入岩是其中的代表性岩体。野外观察和化学分析表明,肖厝侵入岩由二长花岗岩和辉长闪长岩、以及该两种混合端员岩浆混合形成的闪长质-花岗闪长质-花岗质过渡岩类组成;岩石总体富碱、富LREE和LILE、贫HFSE;A/CNK=0.82~1.05,属准铝质-微过铝质钙碱性系列,部分受流体交代的岩石A/CNK值可升高至1.69;岩浆混合过程中发生了元素的选择性富集/亏损和同位素组成的均一化,(87 Sr/86 Sr)i为0.7055~0.7061,εNd(t)为-1.9~-3.0。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肖厝侵入岩的岩浆混合开始于约136Ma,于121Ma时初始侵位于下地壳。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分析了肖厝侵入岩的成岩机制,提出岩体侵位早于长乐—南澳构造带的变质变形作用,两者不存在成因上的联系;118~100Ma时该构造带曾发生过深层次地壳逆冲推覆,使形成于中—下地壳的韧性剪切带和肖厝侵入岩共同快速上升至地表。  相似文献   

14.
<正> 主要由于岩石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范围很宽,还由于微量元素在不同相中是以可预测的方式分配的,所以微量元素资料在岩套的成因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迄今,虽然人们已提出了使微量元素的丰度与体系中保留的或部分熔融产生的液体的分数  相似文献   

15.
基于12个微量元素、10个稀土元素和24个同位素分析结果,作者认为本区钾质火山岩系中超基性岩和极大多数基性岩有接近原生岩浆的成分,岩浆都是地幔岩石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其源岩成分为受流体交代的金云母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综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及地质三方面资料分析,论证本区火山活动的构造背景是大陆裂谷。  相似文献   

16.
<正> 地球的未亏损上地幔成分的估算主要是基于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利用假定的玄武岩或科马提岩衍生物与残留的橄榄岩或难熔超镁铁质相之间的互补关系。这一方法是建立地幔岩模式的基础,在许多关于玄岩类的实验研究和地球化学研究中最广泛地引用了未亏损地幔的成分和关键元素。另一种方法是不同程度地依靠碱性火山主岩中铬透辉石二辉橄榄岩捕虏体的成分,有时与利用科马提岩的或洋中脊玄武岩(MORB)的衍生物成分的部分熔融模式相结  相似文献   

17.
斜长岩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层状型 它呈层状产于基性层状杂岩中。斜长岩成分的变化范围可由中长石、拉长石直到钙长石。这种斜长岩具有韵律性的特征,整个岩体发育了很好的层状构造,矿物成分的变化取决于它在层状基性杂岩中的位置。其成因一般认为是原始玄武岩岩浆在  相似文献   

18.
<正> “花岗岩类岩石主要是由地壳硅铝层物质经重熔或部分熔融作用产生的花岗岩浆的结晶产物”。这种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也获得了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赞同。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对岩体地质的野外观察及岩石化学、矿物化学、微量元素、稀土  相似文献   

19.
对于经济油藏只是形成于深部热解成因的一般假设,依然存在着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来源于许多指示油早期进入圈闭的地质标准,此外还来源于不能解决石油从固结沉积物中通过和运移出来的问题。 石油早期就位的证据有;古构造的优先填充,储集石油对成岩作用和压实作用的抑制以及表明巨型重油矿床未成熟性的证据。 阿萨巴斯卡“焦油砂”的未胶结、未压实性质,其中木化石的完整保存以及阿萨巴斯卡、皮斯里弗和冷湖油藏的倾斜的油-水界面都支持石油非常早期就位的地质推论和石油未成熟的地球化学标准。 如果这样巨大体积的石油是未成熟的,那么这与地质观测资料一致。根据这些资料可以得出结论:成熟油藏很可能是早期排出的,生物成因的重油和甲烷经储层内成熟作用形成的。 生油岩中保留的烃在埋藏过程中成熟,但由于逐渐失去有效的渗透性而变得不活动。  相似文献   

20.
<正> 混合岩的成因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讨论和争论的题目。下面四种作用之一或四种作用的结合,一般可用来解释混合岩的发育:(1)分离结晶作用各个阶段的岩浆贯入作用;(2)地壳岩石的深熔作用;(3)交代作用;(4)亚固相变质分异作用。贯入作用是Pitcher和Berger(1972)作为形成混合岩(发现于爱尔兰地区多尼戈尔的托尔和法纳德深成岩体中)的机械作用提出的。Winkler(1976)指出了“贯入混合岩”和“原地混合岩”的区别,赞成原地混合岩为深熔作用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