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小波  刘安琪  钟慧琼  赵增立 《环境科学》2023,44(11):6421-6432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生活垃圾特性是终端处理方式选择的重要依据.从全国超30个城市共采集400余个生活垃圾样品,分析了垃圾的物理组成、污染物含量和热值等基础物化特性.并以深圳为例分析了采样时间和垃圾分类措施等对生活垃圾物化特性的影响.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垃圾组成与热值间的关联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湿基中厨余类仍是垃圾中占比最高的组分,大多数样品的占比在40%~60%之间;可燃组成中橡塑类和纸类占比较高,分别在20%~30%和10%~20%之间;无机物占比通常不超过5%;垃圾含水率在50%~60%之间. 2019年实施垃圾分类后生活垃圾中厨余类占比明显降低,橡塑类占比增加,其他组分变化不大,垃圾热值得到一定的提升.生活垃圾中S、 Cl和N这3种污染元素的含量均在1%以下,其平均值规律为:N>Cl>S;垃圾样品中的Hg、 As、 Cr、 Cd和Pb含量随组分及采样时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垃圾中Pb、 Cr含量受到环境背景值的影响.模型分析发现橡塑类和垃圾水分是生活垃圾热值的主要影响变量,85.96%的样品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偏...  相似文献   

2.
北京城市塑料垃圾年产量的模拟预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示城市塑料垃圾年产量及影响因素、预测其发展趋势对于城市生活垃圾收集系统的优化、处理技术的合理选择和降低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1989年以来北京塑料垃圾占比、城市生活垃圾产量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利用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和灰关联度法研究了北京城市塑料垃圾占比的年变化趋势和城市塑料垃圾年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灰色系统模型GM(1,1)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北京城市塑料垃圾年产量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北京城市塑料垃圾占比由1989年的1.88%,增加到2012年的14.87%.基于AIC准则预测2013—2050年北京城市塑料垃圾占比增长趋势较平缓、稳定在14%~19%之间.2000—2012年北京市城市塑料垃圾年产量由40.2×104 t增加到121.1×104 t,年增长15.5%.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北京城市塑料垃圾年产量的最大社会经济因素,而常住人口的影响较低.BP神经网络是模拟预测北京城市塑料垃圾产量的最佳模型,其模拟预测结果表明:2013年后北京市塑料垃圾年产量随时间呈不规则的非线性增长趋势,到2025、2035、2050年北京城市塑料垃圾产量将分别达到335、488和859×104 t,将对北京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与防控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3.
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资源化利用有助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本文综述了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发展历程;收集了国家和地方在推广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所做的工作;提炼出了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还存在的障碍和瓶颈;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分析表明,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经历了开始(20世纪90年代)、试点探索(2000~2015年)和快速发展(2016年至今)3个阶段.目前国家和地方正逐步采用可操作性强的垃圾分类方法、融合互联网+的宣传方式、实用性的法规章程、完善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循环链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甚至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还逐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我国将走出一条切实可行、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效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后期加强全民参与及大众自觉回收的责任意识、出台更细化具体、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重视学校儿童的垃圾分类教育、充分利用国内拾荒人员,对快速推进我国生活垃圾分类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海口市生活垃圾碳输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活垃圾的碳输出是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环节之一,而且与城市环境污染密切有关.研究生活垃圾碳输出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础工作,还有助于分析城市居民消费的环境影响.基于实地采样和数据收集获得的生活垃圾数据,分析了海口市生活垃圾碳输出的现状和趋势.结果表明,2001年海口市26.92×104t生活垃圾的碳输出量为10.51×104t,每人每天生活垃圾的碳输出量为0.326kg,其中31%左右的碳在填埋方式下转化成CH4、CO2和渗沥水中的有机物,69%左右的碳被长期固定.在被固定的碳中,约33%的来源于大气,这说明生活垃圾可能是碳汇.1991~1999年,海口市生活垃圾碳输出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9.55%,其中,可被固定在生活垃圾中的碳量增长趋势较为明显,年增长率达到13.23%.海口市生活垃圾碳增加与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口数的增加呈显著相关,表明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口数对生活垃圾碳输出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现状及基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明了建筑垃圾的意义;分析了目前建筑垃圾利用的现状和我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方法及其基本实现途径.这有利于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和实现经济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利用形势不容乐观.结合当前形势,参考国内外垃圾分类的成功案例,对比分析中日的垃圾分类现状和数据,认为中国垃圾分类应从以下两条新思路改进,一是从处理方式上改进回收方式;二是结合具体情况以及人群,考虑垃圾分类的方法.最后分析了新思路下,垃圾回收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并提出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对垃圾回收全过程的监控,管理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卢冰洁  张翔  王川  邰俊  李丹 《环境科学》2022,43(10):4367-4379
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生活垃圾携带大量病原菌,垃圾房可能会对周围环境及人群健康造成影响.以上海市某别墅区垃圾房、某校园垃圾房和周边某居民区垃圾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垃圾房内和周边环境空气中可培养细菌的浓度、粒径和种群分布特征,解析环境因素与空气中可培养细菌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5个采样点(某别墅区垃圾房、其下风向、某校园垃圾房、某办公楼顶和某居民区垃圾房)的可培养细菌浓度分别为:(1254±92)、(280±123)、(172±47)、(84±18)和(175±174) CFU ·m-3,别墅区垃圾房内生物气溶胶浓度显著高于其他采样点,主要原因是该垃圾房内存在湿垃圾就地处理生化处理设施.别墅区垃圾房内生物气溶胶可培养细菌粒径主要分布在1.1~4.7 μm,而其余4个采样点的细菌粒径主要为>7 μm,少数细菌粒径范围为1.1~2.1 μm.本研究5个采样点可培养细菌中优势门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优势菌属分别为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同时检出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等机会致病菌.某别墅区垃圾房内生物气溶胶的浓度与温度、相对湿度、PM2.5和PM10相关性较高,空气中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与PM10、温度和相对湿度都具有较高的相关性.5个采样点的健康危险系数(HQ)值均小于1,但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价结果表明,3个垃圾房的男性与女性工作人员健康风险均高于相应的基准值.研究结果揭示了生活垃圾房对周围环境气溶胶微生物组成的影响,为评价垃圾房内和周边空气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调查收集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从地级市、县、中心镇三个层次分析了江苏省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组分及物理特征.提出,江苏省城市生活垃圾产量与城市人口、居民生活水平、燃料结构等有关,增长幅度在3%~14%之间;各城市生活垃圾组分变化较大,总的来看灰渣含量均呈降低趋势,苏南地区厨余、纸类及塑料含量明显高于苏中和苏北;生活垃圾的热值逐年上升,含水量基本保持稳定,容重呈下降趋势.这些结论都为控制垃圾产生、实现资源回收利用及确定其处理方式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陈熙  高翊尧  凌玮  柳青  沈茜  安立会  王琛 《环境科学研究》2019,32(12):1959-1965
海洋垃圾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当前环境领域热点问题之一.为揭示我国渤海近岸海域海洋垃圾的赋存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于2018年丰水期(8月)在辽东湾河口区海域布设6个长度为5~10 km的调查断面,利用拖网同时采集海面漂浮垃圾与海底垃圾,初步调查辽东湾近岸海域海洋垃圾分布和组成特征,并对海洋垃圾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辽东湾海面漂浮垃圾数量密度为67个/km2,质量密度为741 g/km2;海底垃圾数量密度为19个/km2,质量密度为2 544 g/km2.②在所收集的各类海洋垃圾中,塑料类垃圾数量占比约为50.9%,其中海底塑料类垃圾数量占比(62.1%)明显高于海面漂浮塑料垃圾数量占比(37.5%).③由塑料垃圾形态特征和表面带有的标识判断,辽东湾近岸海域塑料垃圾主要是来源于生活塑料垃圾(84.9%)和渔业垃圾(15.1%).在此基础上,建议加强源头管理以减少塑料垃圾进入海洋,主要包括完善当前海洋垃圾分类方法、加强渔业塑料垃圾回收、提升公民保护海洋环境意识和制定国家海洋塑料垃圾行动计划等.   相似文献   

10.
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及其处理的特点,为降低难度更有效地处理好农村生活垃圾,提出了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三次分化,用不同措施分别处理不同特点的农村生活垃圾,从而使其处理难度和费用最小化.首先分类收集作为基础,按不同类别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其次,分离出产生源集中、规模较大和成分较单一的乡镇街道、畜禽养殖场和乡村企业等三类农村垃圾进行专门管理;最后依据有机垃圾的不同特点,分成农业主导型、非农业主导型和城郊型三类区城进行专门的垃圾处理.  相似文献   

11.
渗滤液回灌负荷对填埋场垃圾产气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4座有效垃圾量均为30t的模拟厌氧生物反应器填埋柱(R1~R4),每周分别回灌1.6,0.8,0.2m3的渗滤液和0.1m3清水,对比分析渗滤液回灌负荷对垃圾产气效能及稳定化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回灌比例最大(5.3%)的实验柱R1在回灌5周后开始大量产气,比R2~R4分别提前了7~13周;且垃圾产气速率与系统进水COD、VFA等污染负荷的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回灌至第50周时,R1柱内垃圾更趋于稳定,TOC和COD的累积气相转化率分别为28.96%和14.57%,这表明部分有机质在回灌早期随液相流失,减少了垃圾产气潜能.因此,为提高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垃圾产气效能,应根据垃圾稳定化的不同阶段适时地调整回灌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为系统揭示生活垃圾分类和末端处置匹配对全过程管理环境效益的改善,按照张家港市日均生活垃圾产量1850 t计,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和实测垃圾组分数据,通过测算污染物排放的直接总环境影响潜值和电能回收量折算后的总环境影响潜值,分析和预测了垃圾分类典型情况和不同末端处置能力匹配情景下的张家港市生活垃圾处置环境效益.垃圾分类后厨余垃圾的平均厨余组分质量占比(厨余垃圾纯度,95%)较未分类小区(66%)提高了29个百分点,其他垃圾中的厨余组分质量占比(41%)则降低了25个百分点.末端处置能力现状情景下,厨余垃圾分出量为150 t·d-1时,直接总环境影响潜值随厨余垃圾纯度提高逐渐降低,较垃圾未分类时(3.41×10-10,以PET2000计,下同)减少约10%;厨余垃圾分出量大于150 t·d-1时,厨余垃圾分出量和纯度不断提高,分流厨余垃圾的填埋处置将导致污染排放增多,直接总环境影响潜值逐渐增加.生活垃圾处置环境效益的提升不仅依靠分类效果的改善,也依靠末端处置能力的匹配.末端处置能力规划情景下,生活垃圾分类后直接总环境影响潜值(1.73×10-10~2.40×10-10)均低于末端处置能力现状情景.厨余垃圾处置能力充足,相同厨余垃圾纯度下,直接总环境影响潜值随厨余垃圾分出量增加而降低.末端处置能力现状情景下电能回收量折算后的总环境影响潜值为-0.89×10-10~-0.39×10-10,高于末端处置能力规划情景(-2.13×10-10~-1.82×10-10).结果表明,末端处置能力按规划扩建后,垃圾分类效果持续提升利于提高全过程管理的环境效益.从全过程角度协同提升垃圾分类效果与末端处置能力匹配程度,能有力改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型的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农村生活垃圾于生物反应器厌氧发酵处理的基础上,采用间歇曝气和连续曝气2种供氧方式,研究了厌氧发酵龄3、 5和7个月的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技术.结果表明,曝气对发酵垃圾不仅具有较好的除水效果,而且可加速有机质的降解.从曝气角度而言,连续曝气的除水效果优于间歇曝气,间歇曝气对不同发酵龄垃圾除水效果有显著性差异,除水效果随着发酵龄的增加而降低.从有机质降解角度而言,连续曝气去除有机质的效果不如间歇曝气,不同发酵龄垃圾有机质去除效果之间呈极显著性差异,去除效果随着发酵龄的增加而降低.综合考虑,宜采用间歇曝气0.06 m3/(min·m3),厌氧发酵龄3、 5和7个月垃圾经曝气21 d,除水率分别为49.1%、 45.3%和44.0%,有机质去除率分别为41.9%、 24.8%和13.1%.农村生活垃圾厌氧发酵时间以3个月和5个月较适宜.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经曝气呈现“浓缩效应”,曝气提高了垃圾的肥效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燃烧的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我国23个主要城市约40组垃圾的统计数据(包括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及组分分析),较好地拟合了生活垃圾净热值、垃圾焚烧理论空气量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垃圾净热值与绝热火焰温度的数学关系,进而分析了垃圾单独焚烧(无辅助燃料)所需的临界热值及过剩空气率、预热空气温度等参数对临界热值的影响.本研究为了解垃圾的燃烧特性及垃圾的焚烧利用提供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5.
魏夕凯  马本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8):3822-3831
充分考虑农村"熟人社会"特点,首次采用复杂网络演化博弈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声誉损失和奖励政策对农户垃圾分类行为扩散深度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政府不干预时,垃圾分类将无法在农村自发持续而普遍推广;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声誉损失或奖励均可显著促进农户分类;仅依靠单一政策,无法实现分类的深度扩散,若依靠声誉损失与奖励相互配合,可实现低政策强度、高扩散深度的合意效果;搭便车收益的提高会抑制垃圾分类扩散深度;注重经验学习和适应能力的EWA学习策略更有助于促进垃圾分类扩散.上述结论广泛适用于分类初始状态、学习能力、人口规模不同的农村,对中国农村垃圾分类具有普遍性的启发意义.最后,提出了充分利用"熟人社会"优势构建与农村社会经济特征相契合的垃圾分类激励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徐州市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对生活垃圾中常见成分比例和垃圾热值进行了测定.应用MATLAB7.0软件,以影响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主要因素(人口数量、人均可支配收入、燃气化率、源头减量及资源化利用率)作为输入,来建立预测城市垃圾产量的BP神经网络模型,发现当隐含层的节点数为8时,网络收敛速度较快,预测偏差最小,于是确定预测模型的结构为4-8-1,应用该模型对徐州市生活垃圾产量进行了预测.最后,以所得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徐州市垃圾综合处置和资源化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7.
核算和评估固体垃圾产生和处理及其N2O排放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本研究以中国为例(2008—2017年),建立了固体垃圾产生、处理和N2O排放核算框架.结果表明,10年间中国固体垃圾产生量上升了34.6%,年均6.13亿t,生活垃圾(48.6%)和工业日用品垃圾(24.6%)是主要贡献源;处理格局仍以填埋为主(占53.0%),焚烧为辅(25.5%);堆弃(42.5%)和焚烧(31.2%)是固体垃圾处理中N2O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堆肥占21.9%,填埋处理排放最少(4.4%);固体垃圾处理产生的渗滤液逐年增加,渗滤液排放的N2O占固体垃圾处理N2O排放总量的41.7%,生活垃圾产生的渗滤液是其主要排放源.加大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力度,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能力、减少垃圾堆弃量及提高垃圾处理技术对固体垃圾的产生及其N2O排放减排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途径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后,指出了垃圾加收利用的途径为:分类回收垃圾中的资源(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废织物等);垃圾填埋气可通过膜分离法、变压吸咐法、溶剂吸附净化后,用于发电、锅炉燃料、CNG汽车、居民生活用气;垃圾热转化处理中产生的热能,可于用发电、锅炉运行、淡化海水,通过回收垃圾及处置中产生的资源及能源,不仅减少了垃圾的处置量,降低了垃圾处置成本,同时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和再利用.  相似文献   

19.
餐厨垃圾生态循环综合处置方案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金良  杨志强  朱强 《上海环境科学》2009,28(6):242-245,249
介绍了餐厨垃圾的特点及危害,以及我国餐厨垃圾处理的现状;分析比较了目前国内外餐厨垃圾几种常见处置方法.根据我国餐厨垃圾产生量大、含水率高、油脂和盐分含量高以及成分复杂等特点,提出了分类收集运输、源头预处理以及餐厨垃圾与其它添加物混合堆肥的生态循环综合处置方案,以期为餐厨垃圾处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及资源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急剧增加.大中城市人均日垃圾产生量约1Kg,并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至2005年底,生活垃圾清运量1.52亿t,垃圾的集中处理率约为51%.因此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已成为城市环境保护一个需要迫切解决问题.解决中国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的根本办法,一是建立有效的、环境友好型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二是实现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建立有效的环境友好型的生活垃圾管理体系是解决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的基础;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是降低生活垃圾无害化成本,节约资源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