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SO2—H2O系的热力学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SO_2-H_2O系的气—液—固三相平衡计算,分析了溶液pH值及温度和SO_2的分压对于吸收废气中低浓度SO_2的影响,阐述了用碱液或金属氧化物吸收SO_2的理论依据。所提供的基本热力学计算数据和方法可供涉及SO_2—H_2O系的平衡计算参考。  相似文献   

2.
拔茅银矿为一赋存于中生代陆相火山岩中的浅成热液矿床。本文通过该矿床矿物中的气—液包裹体,S、Pb、H、O等稳定同位素组成,矿物共生组合稳定存在的热力学条件,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的含矿性等方面的研究,阐述了其成矿地球化学条件和成矿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3.
铝合金铈转化膜制备工艺参数的正交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处理液组成、pH值、成膜温度及成膜时间等成膜因素对6063铝合金铈转化膜耐蚀性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成膜工艺参数:Ce(NO3)3·6H2O 10g/L,H2O2 20mL/L,pH值3.5,成膜温度25℃,成膜时间30min.点滴试验和全浸腐蚀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工艺处理铝合金,可明显降低铝合金的腐蚀速率.  相似文献   

4.
油藏流体状态方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它将成为流体热力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论文从流体状态方程的推导方法、影响因素、主要类型等方面较系统地论述了油藏流体状态方程的研究思路和发展方向。并且从含油气系统中烃类相态的判断、油气藏类型的识别以及确定储层质量评价的物理化学模型等方面总结了其研究成果的应用进展。它将为油气藏成藏机理物理化学模型的建立和合理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新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正> 表生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的一个分支,是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之一。表生地球化学实验主要是基于化学、物理化学、热力学等基本原理和水溶液平衡理论并应用实验和模拟实验方法,研究大气、海洋和大陆风化淋滤作用间的相互关系、平衡和演化,研究表生条件下元素的地球化学性状、活化、迁移、富集和沉淀的基本规律,阐明表生带地球化学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及元素富集成矿的条件,控制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地球化学因素,以及对环境污染进行科学评价等。  相似文献   

6.
油气包裹体在成藏年代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烃类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期次、成藏年代和成藏史研究方面的应用 ,讨论了该方法在成藏年代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在运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进行成藏年代分析时 ,一般应采用共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认为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成藏年代的准确性 ,一方面取决于储层埋藏史和热史模型的可靠性 ,另一方面后期构造热事件也是可能的影响因素。后期热事件可能使包裹体最初形成时的均一温度发生再平衡 ,造成所测的均一温度高于成藏时实际的古地温 ,由此确定的成藏年代将比实际的成藏年代偏晚。  相似文献   

7.
地幔流体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 2 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地幔流体研究的成果和认识。主要包括地幔流体的性质和组成 ;地幔流体中同位素的含量、组成和赋存形式 ;同位素分馏和地幔脱气等作用对地幔组分的影响等。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构造环境条件的地幔流体中 ,各种组分含量和同位素组成变化可以很大 ,从一个侧面指示地幔组分的不均一性 ,反映了不同地幔物质的形成历程不同或来自不同的地幔源区。此外 ,还讨论了目前存在的几个疑点  相似文献   

8.
论文对巴郎山区夏季降雨和不同海拔样地穿透水的H、O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研究。由于8月底9月初冷气团的到来较大地改变了降雨的同位素特征,该地区夏季大气降水线为δD=9.93δ18,/sup>O+26.07,偏离全球降水线(GMWL)较多。降雨的温度效应和雨量效应表现出相互交叉的现象,表明该地区温度和雨量是交替起主导作用而引起降雨同位素组成变化的。H的同位素效应比O明显,其原因是H同位素分馏比O剧烈,从而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比O灵敏,因此H同位素在森林水文研究中比O更有用。H同位素值在不同样地穿透水间存在差异,这是由它们不同的植被结构及周边微环境因子引起的水分蒸发状况和对雾水截获能力差异导致的。穿透水和降雨同位素值间存在较强线性关系。穿透水的同位素值不一定大于降雨,表明影响穿透水同位素值的因素不仅仅是水分蒸发和植被对雾水的截获,而应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对这些因素的全面了解将对同位素技术在森林水文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稀土系列催化剂对焦化废水的催化湿式氧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稀土元素Ce制得催化剂系列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对焦化废水进行催化湿式氧化研究 ,考察载体、焙烧温度、活性组分的配比对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的影响以及反应温度、氧气分压、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对氧化过程的影响 ,设计正交实验确定最佳的工艺参数反应温度为 2 4 0℃、氧气分压 3 .0MPa ,催化剂用量 30 g/L ,此时废水的COD去除率达到 90 %以上。  相似文献   

10.
<正> 根据天然物质的稳定同位素组成来研究解决地学领域中的各种问题时,首先要确定的问题是该地质体中各组分是否达到了同位素平衡,即能否用同位素平衡分馏原理来分析处理同位素数据。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已经发现,相当多的地质体系中各种组分并不存在同位素平衡。这类偏离平衡的同位素分馏统称为  相似文献   

11.
Dyestuffresidue, a type of hazardous waste, is incinerated in the tubular furnace, and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 is used to calculate and analyze the chlorine behavior. The HCI emission and its effects on the behaviors of heavy metals are studied. Meanwhile, the effects of three dechlorine reagents are predicted at a high temperature. Results show that HCI emission is dependent on incineration temperature. The HCl evaporated mainly derives from the organic chlorine. Under the working condition of 500-- 900℃, the main products of rig, Pb, Cu, Ni, Zn, and Mn in reaction with HCl are HgCl2 (g), PbCl4(g), PbCI2 (g), (CuCl)3 (g), NiCl2 (s), NiCl2 (g), ZnCl2 (s), ZnCl2 (g), Zn (g), MnCl2 (s), and MnCl2 (g), respectively. Among the three dechlorine reagents, CaCO3 is optimal to remove chlorine at high temperature, little of HCl is released below 800℃, whereas Fe3O4 is unstable at high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2.
水的许多性质在其临界区域随温度、压力的升高有着异常的变化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控制着热液体系中的质量和热量输运过程,使得流体和对流热通量以及水溶液溶质的大多数标准偏摩尔性质在水的临界点附近接近正的或负的无穷大,而且也影响着体系中的化学过程。超临界水溶液流体与室温下的电解质溶液在许多方面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对水如何溶解矿物及迁移金属和配合物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UV/H2O2液相氧化净化烟气中NO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UV/H2O2液相氧化技术净化气体中的NO,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研究了H2O2浓度、温度、初始pH值、NO浓度、光照条件、O2含量和气体流量等因素对NO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UV/H2O2液相氧化体系对NO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可以获得80%左右的NO去除率, 温度、H2O2浓度和初始pH值对NO去除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温度和H2O2浓度对NO去除率影响较大.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 当H2O2浓度为0.2 mol/L、初始pH值为6~7时NO去除率较高;溶液中H2O2浓度过高或过低、溶液过酸或过碱均会抑制·OH的产生而不利于NO的去除;净化NO的最佳反应温度为40 ℃,低于一般湿法脱硝温度(50 ℃);NO的去除率随紫外光辐射强度和O2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同时,NO的去除也受气液传质面积和气液传质系数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15.
油菜秸杆外壳对水溶液中六价铬的吸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油菜秸秆外壳去除水溶液中重金属铬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其吸附性能和吸附机制.采用Box-Behnken Design实验设计研究了水溶液中六价铬[Cr(VI)]初始浓度、pH值范围、油菜秸秆外壳添加量和吸附温度4个因素对油菜秸秆外壳去除溶液中Cr(VI)的影响作用;用吸附等温方程、吸附动力学方程与热力学方程分别探讨了油菜秸秆外壳去除水溶液中Cr(VI)的行为;采用红外光谱技术对油菜秸秆外壳吸附水溶液Cr(VI)前后进行表征,探讨其吸附机制.油菜秸秆外壳去除溶液中Cr(VI)的最佳条件组合为:在吸附时间为1440min时,Cr(VI)初始浓度为99.15mg/L、pH值为1.01、油菜秸秆外壳添加量为2.90g/L和吸附温度35.70℃,Cr(VI)去除率为91.97%;吸附等温线拟合,吸附Cr(VI)行为符合Freundlich方程,为优惠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溶液中Cr(VI)吸附属吸热反应,且为自发吸附行为;吸附动力学显示:油菜秸秆外壳去除溶液Cr(VI)符合准二阶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中存在离子交换;红外光谱提示:吸附过程中,O—H、C—H、NH3+、N—H和C—O基团与Cr(VI) 络合吸附发挥了重要作用.油菜秸秆外壳能够有效吸附水溶液中的Cr(VI),pH值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氧化铁细微粒子用于高温脱除硫化氢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侯相林  高荫本  陈诵英 《环境科学》1996,17(4):57-58,61
硫化氢是高温脱除是IGCC过程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不同方法制得了各种粒径的氧化铁粒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金属氧化物高温脱除硫化氢的穿透实验、随着粒径的减小,硫容逐渐增大,并且脱硫精度也有所提高。另外还考察了温度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穿透时间变短,同其它金属氧化物相比,氧化铁也具有较高的硫容。  相似文献   

17.
18.
The formation of nitric acid hydrates has been observed in a chamber during the dark reaction of NO2 with O3 in the presence of air. The size of condensed phase nitric acid was measured to be 40–100 nm and 20–65 nm at relative humidity (RH) 6 5% and RH = 67% under ou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respectively. The nitric acid particles were collected on the glass fiber membrane and their chemical compositions were analyzed by infrared spectrum. The main components of nitric acid hydrates in particles are HNO3 3H2O and NO3?? xH2O (x> 4) at low RH, whereas at high RH HNO3 H2O, HNO3 2H2O, HNO3 3H2O and NO3?? xH2O (x> 4) all exist in the condensed phase. At high RH HNO3 xH2O (x 6 3) collected on the glass fiber membrane is greatly increased, while NO3?? xH2O (x > 4)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low RH.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o report that condensed phase nitric acid can be generated in the gas phase at room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9.
巫林  刘颖  李燕  沈飞  杨刚  伍钧 《环境科学研究》2016,29(10):1537-1545
为寻求高效、廉价的E2(雌二醇激素)吸附剂及开拓蚯蚓粪便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将蚯蚓粪便在300、500和700 ℃下热解碳化制备生物炭(分别记为BC300、BC500和BC700),对所得生物炭的基本理化性质(包括物质组成、表面官能团、孔隙结构等)进行分析,并将其用于吸附水体中E2,考察生物炭投加量、溶液pH、反应时间及初始ρ(E2)对生物炭吸附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随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炭的H/C(原子比)由0.13降至0.03,O/C(原子比)由0.46降至0.02,芳香性增强,极性降低,逐渐由脂肪炭结构过渡到芳香炭结构;生物炭比表面积由24.33 m2/g增至76.29 m2/g,总孔体积由0.09 cm3/g增至0.19 cm3/g.不同热解温度下制备的生物炭对E2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系数大于0.991;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均能较好地描述蚯蚓粪便生物炭对E2的吸附过程,Langmuir理论最大吸附量表现为BC700(7.66 mg/g)>BC500(5.23 mg/g)>BC300(3.32 mg/g).随热解温度的升高,O/C和H/C降低,说明碳化程度增强,生物炭吸附E2的分配作用减弱而表面吸附作用增强.研究显示,蚯蚓粪便生物炭对E2的吸附效果随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20.
复合氧化物催化材料上碳颗粒物的催化燃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柴油车排放碳颗粒物的控制 ,研制可应用于柴油车排放碳颗粒物催化再生复合氧化物催化材料 .通过运用热分析仪 (TGA)和程序升温氧化反应装置 (TPO)对复合氧化物催化材料的活性进行评价 ,研究了催化材料的组成、原子配比、催化材料与碳颗粒物质量比、H2O的加入、焙烧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双组分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中 ,Cu-Mo-O有较好的活性 ;多组分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中 ,Cu-K-Mo-O在原子比Cu∶K∶Mo =1∶1∶2 ,催化剂与碳颗粒物质量比为 5∶1时活性最好 ,其碳颗粒物起燃温度为 32.7℃ ,同时H2O和焙烧温度对该催化剂的影响较小 ,是能够应用于柴油车排放碳颗粒物控制催化再生的良好催化材料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