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在人类非农活动的作用下不断发展进步.如今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实现或将要达到"文明城市"的发展要求,在此基础上建设"生态城市"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下一个阶段性目标.在阐述城市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分析了文明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形态和评价要素,比较了文明城市与生态城市间的差别,并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分析和探索从文明城市到生态城市的发展道路,进而提出了惠州市实现这种转变的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2.
阐述我国农村环境多元共治的现状,并从传统行政管控弊端、环境资源公共属性、社会治理现代化三个维度剖析其必要性.分析了政府、村委会、村民、企业等主体行为逻辑,发现存在政府失灵失范、村委会职能异化、村民无序被动、企业履责不足等问题.可通过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村委会组织引导的强化、村民参与度的提高、企业履责能力的提升等措施促进...  相似文献   

3.
政府履行环保职能的缺失,折射出环境保护法制度安排忽略对政府环保履职的规范、制约和监督,偏重于对企业等排污者、开发者的规制。修订《环境保护法》的方向和重点,应当是全面加强政府的环境保护公共职能,突出《环保法》的特殊功能,为我国环保事业主体的有效互动奠定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4.
景生 《环境教育》2006,(12):11-13
政府采购制度是约束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运用市场竞争机制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以实现公共职能的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作为公共财政体系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国家管理直接支出的一项基本手段.所谓"政府绿色采购",就是在政府采购中着意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标准的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全社会的深化,迫切需要解决生态服务的区域外部性问题。正外部性内部化是实现生态服务价值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协议补偿、生态商品、创建市场等方式。生态正外部性的价值可以通过生态要素的直接市场、包含于生态商品的间接价值以及基于成本—收益的生态补偿标准来确定,而现有的协议补偿标准多基于上游地区的保护成本,应将发展的机会成本作为参考依据。最后,从机制上将收益内部化转变为主体内部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保护与收益主体分离带来的一系列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对生态环境保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保护与发展不再被简单地看作是对立的关系,对生态地区的规划理念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总结了新时期生态地区治理呈现从偏重建设用地到全要素全覆盖的系统性管控、从被动消极式保护到主动实现与城市融合发展、从单一投入到激发多主体积极性的可持续治理三个方面的转变,并以成都环城生态区为例,从用地管控、生态修复、用地布局以及实施机制方面提出策略,为当前生态地区的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建立符合国情的国家公园体制,已成为加快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了关于国家公园体制中政府间职能纵向配置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进展,得出仍存在"虽归纳了不同配置类型但并没有解释形成原因"和"虽给出了改革方向但并没有解决具体方案"两大问题。针对问题构建了国家公园体制中政府间职能纵向配置的研究框架,给出了政府间事权划分与政府间支出责任界定这两大政府间职能纵向配置重要构成内容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十四五”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改革持续深入,生态环境治理将向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转变,这对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提出了迫切要求。因此,本文从网络建设、体制机制、服务效能等方面,对生态环境监测所取得的进展与成效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国家生态环境监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支撑评价排名、服务精准治污、有序衔接新职能、建设大数据平台、强化数据应用、深化综合评价、理顺体制机制、推动产学研用、提升基础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与现状出发,分析了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规划与政策,立法与执法,融资与管理,监督与宣传,科技支撑的六项主要职能。  相似文献   

10.
如何强化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环保执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和保障条件。强化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督管理,认真贯彻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