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国外旅游小城镇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咏  陆林  杨兴柱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12):2147-2160
城镇化与旅游业快速发展背景下,旅游小城镇成为旅游热点及研究焦点。为探讨旅游小城镇研究现状及趋势,在参阅相关文献基础上,论述国外旅游小城镇研究进展。从旅游地演化、旅游影响、利益主体、居民感知、产品开发与企业行为、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分析旅游小城镇研究内容,总结研究理论和方法。结果表明,国外旅游小城镇研究领域广泛,数据容量和时间跨度大、区域尺度选择呈二元化、重视时空比较研究,强调多种理论的综合研究和定量分析,可为我国旅游小城镇研究提供借鉴。今后应完善旅游小城镇研究体系,拓展研究时空尺度,注重多理论综合分析及定性和定量方法的结合。加强旅游小城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利于预测旅游小城镇发展方向,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陆林  虞虎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1):177-188
湖泊旅游理论研究滞后于发展实践,系统性、针对性的研究不足,概念体系尚有待完善,研究框架尚未形成。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系统归纳法,分析对比国内外湖泊旅游研究内容,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结果表明:湖泊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湖泊旅游感知、湖泊旅游规划与管理、旅游者空间行为与旅游市场、湖泊旅游地演化、湖泊旅游影响是国内外湖泊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但研究时间、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均未出现较明显的理论性和阶段性特征。从中国湖泊旅游发展及研究现状看,未来应加强新发展要素在湖泊旅游发展中的作用过程和机制研究、湖泊旅游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流域尺度条件下湖泊旅游地管理研究,同时注重借鉴、吸收国际湖泊旅游发展和研究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3.
合福高铁沿线旅游地合作网络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磊  陆林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9):1917-1932
高铁开通带来显著的“时空压缩”效应,对沿线旅游地之间的合作关系与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以合福高铁为例,运用社会网络、空间分析、描述统计等研究方法及Ucinet、GIS、SPSS、Excel等软件,研究合福高铁沿线旅游地之间的合作网络与模式。结果表明:(1)合福高铁开通后,旅游者对沿线旅游地的认知程度、同游意愿、重游意愿提升,不同旅游地之间的合作关系增强,合作网络中形成显著的核心—边缘结构,沿线旅游地之间的合作网络密集,并通过与其他旅游地相互联结形成合作关系较强、影响力较大的高铁沿线旅游区“组团”。(2)高铁沿线城市间的旅游流流量较大,具备稳定的二方关系和三方关系,形成了“旅游核心+旅游核心”“旅游核心+交通核心”“旅游核心+换乘中心”三种典型合作模式,三种合作模式呈现“强强联合”的特征,并带来显著的“马太效应”“过滤效应”和“溢出效应”。(3)高铁开通为沿线旅游地建立合作关系提供了重要契机,合作发展成为未来的重要趋势,针对当前的合作模式应制定多种发展策略,建立旅游地之间更加广泛、深入的合作关系,实现沿线旅游地的联动发展。研究成果对于丰富中国高铁旅游的研究内容,揭示高铁沿线旅游地的合作网络及典型模式,探讨社会网络、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在旅游地合作关系研究中的应用,制定高铁沿线区域旅游发展策略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外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恢复力思想和方法运用于社会-生态系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可持续旅游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旅游地是重要的社会-生态系统类型,从恢复力视角研究旅游地复杂性、动态性及综合性,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途径。论文综览国外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的大量相关文献,从研究尺度与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展开综述,重点就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认识、与相关概念联系、阈值、驱动因素、概念性与定量评估、适应性管理等研究内容进行了详细梳理和评述,并得出相应研究启示,提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期为国内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和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志龙  陈慧灵  刘迪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12):3203-3214
旅游生态化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旅游生态化水平测度是旅游生态化研究的基础工作。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能值理论的旅游地生态化水平分析框架及测度模型。以武陵山片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域2018年相关截面数据,以县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单元对旅游生态化水平进行测度。测度结果表明:武陵山片区旅游生态化水平为中等偏下水平;县域单元等级数量呈“金字塔”形分布;评价体系目标层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表明研究区域旅游生态化水平空间分布上显示较为明显的集聚特征,显示较强的正相关,异质性弱。分指标空间分布显示大多数县域单元旅游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同步。  相似文献   

6.
旅游地居民态度调查研究──以皖南旅游区为例   总被引:85,自引:0,他引:85  
陆林 《自然资源学报》1996,11(4):377-382
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对旅游地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影响。通过旅游地居民态度调查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旅游对旅游地影响的性质和影响程度。本文在较详尽的实地调查基础上,以皖南旅游区为研究案例,尝试进行旅游地居民态度研究,以期较准确地了解皖南旅游区居民对当地旅游发展的态度。为皖南旅游区发展、规划提供有益的咨询。并希望以此为国内旅游地居民态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事件及重大事件是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大事件是推动城市与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北京奥运会、 上海世博会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成功举办使事件旅游研究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论文在对事件及事件旅游相关概念与内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侧重于重大事件研究视角,从社会影响、 经济影响、 政治影响、 文化影响、 环境影响、 旅游影响等方面,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影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并从研究对象、 研究视角、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研究技术手段、 研究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述评,提出今后重大事件影响研究的重点,即完善研究内容体系、 丰富研究技术方法、 加强实证与比较研究等。  相似文献   

8.
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初探   总被引:84,自引:0,他引:84  
简要总结了两种生态旅游观点,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生态旅游的可操作性定义。针对旅游地4个方面的限定,提出相应的生态旅游地规划的要求,认为生态旅游地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的社区旅游规划,更注重景点及服务设施的建设设计与布局,而不是宏观的发展战略及中观的规模聚集效应,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从生态旅游地的规划目标出发给出了生态旅游地的规划内容,探讨了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施方略,指出功能分区、游客管理、形象策划及景观设计在生态旅游地开发及规划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然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旅游地是一个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很大。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旅游地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旅游资源是以永续利用的基础和前提;加强旅游地生态建设和管理是旅游地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突出旅游特色,兼顾多样性和创造性开发、挖掘旅游潜力、增加吸收力和竞争力是旅游地发展的活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典型冰雪旅游地开发模式及优化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冬奥会的筹办为中国冰雪旅游发展带来巨大契机,促进了冰雪旅游地的蓬勃发展。基于冰雪旅游地系统理论,构建了冰雪旅游地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及加权Topsis法,对崇礼、亚布力、神农架、西岭雪山四个中国典型冰雪旅游地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崇礼冰雪旅游发展水平最高,亚布力次之,神农架及西岭雪山仍有待提升。基于此,提炼出四种典型冰雪旅游地开发模式,包括资源主导内驱模式、市场主导外驱模式、资源市场双核共驱模式以及资源市场政策综合齐驱模式。同时,从冰雪旅游地系统视角,提出了中国冰雪旅游地开发优化路径。研究有助于丰富冰雪旅游开发相关理论,为中国冰雪旅游地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案例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旅游足迹家族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作为定量评估的有效工具,旅游足迹方法在考察旅游资源消费和废弃物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研究的尺度、方法、内容等角度对中国旅游足迹家族(主要成员包括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碳足迹和旅游水足迹等)相关代表性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旅游足迹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比较旅游足迹家族成员之间的异同,分析旅游足迹方法的比较优势,剖析当前旅游足迹研究存在的不足,同时结合国际旅游足迹研究最新动向对完善中国旅游足迹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中国旅游足迹研究以及可持续旅游发展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述了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有利与有害的影响,简述了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要点与主要内容,并论证了它在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具体功能和作用,为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可行性、旅游规划的优化制定及旅游业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已经成为旅游安全研究的重要领域。为了解和掌握我国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进展,从相关理论基础、评价对象、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系数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旅游安全评价总体发展迅速并逐年向好,初步形成了以事故致因为导向的理论框架,评价对象主要集中在旅游地系统和旅游生态方面,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初见成效,主观权重研究较多、客观权重研究少,评价方法研究简单应用多、改进创新少。最后,根据文献分析结果和我国旅游安全评价发展趋势,结合旅游科学和安全科学知识对旅游安全评价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界定了旅游水环境的概念,采用资料调查、咨询访问和个别现场调查等方法,对海南省旅游水环境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1989年至2008年旅游业的用水量占全省生活用水量的比例都很小,对海南水资源总量的影响也很小,2008年三亚市、海口市和万宁市三个城市的旅游业用水量之和占到全省旅游业总用水量的79.9%;海南省河流、水库、海域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优良,仅有少量监测出现超标现象;在旅游水环境重点保护对象中,海南中部山区河流源头水、主要滨海旅游区近岸海域、三大河流和两大水库等水体水质均为优良,城镇、乡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河段大多数水体水质满足环境功能要求,有少量水体水质超标。河流、水库和个别城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超标主要是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污染。乡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超标的主要原因是受海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分散式畜禽养殖污水等的渗透污染和土壤中铁、猛背景值含量较高所致。  相似文献   

15.
荣慧芳  陶卓民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2):2848-2861
基于旅游网站数据,提出一种乡村旅游热点识别方法,以江苏省为例,运用趋势面、核密度、热点分析等方法探寻乡村旅游冷热格局及演变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揭示其时空演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江苏省乡村旅游热度的时间演化规律明显,年际变化呈“S”型演变轨迹;季节变化呈“三峰四谷”特征。(2)江苏省乡村旅游热度的空间结构在2009—2017年间经历了“单核—双核—三核”的演化过程,但其空间异质性依然显著,整体表现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差异特征。(3)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段的影响强度各异,交通条件、服务能力一直是主导因素,经济水平对乡村旅游发展早期的热度提升有显著影响,资源禀赋的显著性趋于下降,生态环境和政府导向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基于网络数据的乡村旅游热点识别为乡村旅游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合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湿地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素有北国江城和化工城之称的吉林市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化工产业的飞速发展,污水大量产生,不仅污染了松花江河道,还威胁着下游哈尔滨市和齐齐哈尔市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安全。因此,治理污水,建设生态自然河道,保护地下水源,是当务之急。本文围绕在吉林市松花江下游段开发人工湿地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讨论,旨在提出建设性设想,探讨可行性措施。本文认为:人工湿地生态环境的建成,将使水质得到很大程度的净化;同时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开发旅游产品,推进旅游市场;增添城市水景观,提高城市品位;还可以使人们走出都市,回归大自然。  相似文献   

17.
南极地区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近年来赴南极旅游的游客人数快速增长。但国内外对南极旅游资源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对其分类和评价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本文对南极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我国南极旅游业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南极旅游资源的评价、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南极地区已开展实质性旅游活动的主要旅游资源单体共558个,按属性可分为8个主类、18个亚类和30个基本类型,自然资源类型丰富,水域景观占比较大;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在南极半岛西北部格雷厄姆地沿海及附近岛屿、罗斯海周边岛屿及大陆形成了两个高密度集聚区;气候环境条件和旅游资源的可达性是影响该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与我国相关的南极旅游资源较少,中国在南极旅游开发中的参与度和成熟度也相对较低,未来应尽快摸清南极旅游资源状况,加强南极旅游影响研究,推动我国南极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何昭丽  王瑞方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12):3215-3231
干旱区旅游业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针对中国干旱区水资源禀赋及旅游产业的特点,提出干旱区旅游业用水供需适配性评价模型。按照旅游业产值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旅游业从业人员占地区就业人员比例、地区水资源禀赋约束等指标,构建综合测算干旱区旅游业用水供给量测算模型;从旅游“食、住、行、游、娱、购”全要素视角,建立由餐饮水足迹、住宿水足迹、能源水足迹、游览水足迹、购物水足迹等账户组成的旅游业用水需求量测算模型;针对“供给”与“需求”水量的数量关系,利用组合分析方法,构建旅游业用水供需适配性程度指数评价模型,并设定评价阈值,测算干旱区旅游业用水供给与需求适配性程度的评价等级。实证分析了新疆2025年旅游业用水供需适配性程度,得出结论:为使旅游业用水维持在“供需基本平衡”或“供需平衡”的状态,新疆旅游业规模最高发展速度应在15%以内,同时新疆政府必须保持社会用水量年均节水率在0.95%及以上;而如某年发生突发性事件,则其之后年份的旅游业规模发展速度可放宽至20%。  相似文献   

19.
小流域水环境管理——以宜兴湖滏镇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进行小流域水环境管理研究,使用SWAT模型对以面源输出为主的宜兴市湖滏流域进行研究.从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环境的关系出发,耦合土地演化模型和水环境模拟模型并提出管理建议.首先,使用实测数据对SWAT模型进行了验证,确定其有效性;其后,计算了区内污染物输出水平及各污染源的贡献,并依据模拟结果提出了具体管理建议;再后,在GIS技术的支持下,使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对土地覆被的演化进行模拟;最后,耦合两大模型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水环境影响进行研究,预测了可能的污染物输出,并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