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阐述了面向对象的智能级进模系统 (IPDSLS)的实现 ,给出了系统的运行流程和总体框架 ,明确了系统的模块划分及相关任务 ,根据软件工程的系统构造理论 ,选择面向对象技术创建了系统的OOA模型 ,从而明确了问题域及系统责任。通过对典型冲压件实例 ,介绍了IPDSLS系统的运行及结果情况 ,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技术的可行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基于特征和知识的自由锻CAPP系统模型 ,论述了特征、基于知识的工艺决策等有关问题。通过总结几年来开发该系统的经验 ,从系统原理、专家系统等方面探讨了该系统的开发研制 ,并简单介绍了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特色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烟气旁路系统作用,从系统特点、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投资及运行费用、技术经济性几方面对比了设置旁路系统和不设置旁路系统,得出结论:不设置旁路系统可行。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烟气旁路系统作用,从系统特点、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投资及运行费用、技术经济性几方面对比了设置旁路系统和不设置旁路系统,得出结论:不设置旁路系统可行。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流化床污泥焚烧干化工艺,提出了系统中氧含量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阐述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问题出现的原因。针对进口设备国产化出现的系统密封问题,对污泥干化系统的影响,以及系统密封工艺的改进,与之相关的工艺操作和工艺参数的调整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通过对系统工艺的改进和系统相关工艺参数的调整,污泥干化系统的操作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使得系统氧含量的控制达到了4%以下,优于系统设计要求8%。对污泥无害化处理设备国产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曲洋  张培玉  于德爽  郭沙沙  杨瑞霞 《环境科学》2010,31(10):2376-2384
研究了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应用于短程硝化系统的可行性.采用生物强化技术将4株高效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投入耐盐短程硝化污泥中,考察了其对含海水污水的SBR短程硝化系统的强化效果,并比较了强化系统与原系统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强化系统的NO2--N最大积累量比原系统降低34.92%,而且到达NO2--N最大积累量的时间比原系统提前2h.强化系统的TN和COD在硝化段中后期持续降低,硝化结束时其TN和COD去除率比原系统高出15.24%和5.39%,NH4+-N去除率和亚硝化率比原系统高出6.85%和14.47%.强化系统的pH比原系统高0.46,而ORP低25.84mV.强化系统的性能提升是由强化菌的异养硝化作用和好氧反硝化作用引起的.当受到70%海水盐度冲击时,强化系统的稳定性高于原系统,强化菌的加入有效地抑制了系统从短程硝化向全程硝化转变的趋势.在强化系统与原系统运行的各阶段,强化菌种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且随着系统排泥强化菌大量流失.本研究为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应用于短程脱氮系统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结合系统思考的内涵和企业安全管理的特点,提出了一个企业安全管理的系统思考模型。模型集中体现了系统思考的核心理念,用整体动态思考的方法审视系统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在系统的动态反馈和系统学习中.让管理者对安全系统的结构及其行为的动态变化进行整体上的把握.以便进行有用的模拟和分析,达到有效的事故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SIMENS S7400-H冗余控制系统在某钢厂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给出了冗余控制系统的硬件构成,分析了该控制系统的特点。通过采用冗余技术,提高了信号传输的精度和准确性,使整个系统可以容错运行,从而避免了单机系统因故障停机而造成损失,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111FPSO余热回收工程的热介质系统,总结了热介质系统设计时原有系统和新增系统的链接和隔离,并阐述了热介质系统的注油、调试方案和操作规程。在类似的余热回收项目中,对热介质系统应保留原有的功能,采用阀门隔离的方式较为符合工程实际。特别是增加余热回收后,热介质系统的最高点可能会高于膨胀罐的高度,给膨胀罐加压是较为合理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耐淋雨试验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自行研制的耐淋雨试验系统进行了介绍。设备研制中对试验系统的试验台升降及旋转系统、降雨强度调节系统和控制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同时根据环境试验要求,指出了该试验设备研制过程中所遇到的淋雨滴雨合一、受试面转换和温度调控等技术难点,并给出了解决途径。该试验系统研制成功,为考核装备的环境适应性和产品可靠性提供了科学的试验手段。  相似文献   

11.
MBR因其显著的优势成为市政污水深度处理领域最有效的技术之一,但高昂的运行成本限制了MBR的推广应用。以北方某再生水厂大型MBR污水处理工程为例,探究所采用的新型膜装置以及合理的工艺设计对膜污染及运行能耗的控制效果。实际运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进水污染物浓度虽然有较大波动,但其出水水质稳定,各项指标优于排放标准(DB 11/890—2012《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B标准的要求。2)MBR系统采用PVDF材质,TIPS工艺制造的膜产品,膜丝强度大,组器填充密度高达895 m2/m3。3)MBR工艺采用先进的预处理系统和高强度脉冲曝气系统有效缓解膜污染,节省曝气量约25%。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建设环境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在回顾我区环境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全区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构想,详述了今后一段时期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内容、步骤、措施方法等。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铸造厂烘干炉产生的臭气污染问题,对现场展开了污染源调查和烟气系统的测试。在实验室内模拟烘干炉加热,排气过程进行小试模拟实验,同时检验了三套实验工艺的治理效果,取得了相关的设计参数。确定了工艺流程后,依据调查得到的原系统参数和实验结果,设计了治理系统。利用SP-501N型气相色谱仪对烟气系统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烟气中有机物的去除率为93.5%,系统运行良好,解决了臭气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4.
水和废水中酞酸酯的测定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Zorbax-CN柱和含0.1%异丙醇的正己烷为洗脱液,在224nm处紫外检测的液相色谱系统,并应用该系统测试了北京市工业废水、地面水、地下水和饮用水中的酞酸酯。水样经正己烷萃取后,不需净化(如柱层析)即可直接进入液相色谱系统进行分析。方法检出限:酞酸二甲酯1.0ng;酞酸二乙酯0.4ng;酞酸二正丁酯、酞酸二正辛酯和酞酸-双-(2-乙基己基)酯为0.2ng。定量分析的线性范围为0.1~450ppb,回收率为70~110%,5~7次平行测试的变异系数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15.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由中心站和水质自动监测子站组成,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地环境监测部门有责任对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进行参与和监督。本文分别从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基础建设前期、基础建设时期、系统建设时期、试运行等各个阶段指出了系统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给出了慢速渗滤土地处理条件下土壤系统中硼的非稳态与稳态定义;建立了硼在土壤-植物系统中分布与输送的数学模型。论述了土地处理系统水力负荷,硼污染负荷、土壤理化性质、淋失率等因素对硼累积与迁移的影响。通过讨论硼的土壤溶液浓度同植物摄取的关系,提出了减少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中硼对植物危害的途径。该模型可用于土地处理系统或灌溉系统硼的预测。  相似文献   

17.
速灭菊酯在水稻-水-鱼系统中的动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模拟生态系统试验法,对水田施用速灭菊酯后对邻近水域的污染、水域中鱼类对速灭菊酯残留物的浓缩和排除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田表水中,残留物浓度随处理后时间而迅速降低。水系中淤泥对水中残留物有明显的吸附净化作用,鱼对水中速灭菊酯残留物的摄取和排除均很迅速。 用二室模型对速灭菊酯残留物在田表水中的消失、用一级输入和输出的单室模型对鱼体中残留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动态研究表明,在田表水中,土壤对水中残留物起着强烈的吸附净化作用;在水系中,鱼体中残留物浓度的消长主要取决于残留物自身在水中的消失速率,只是在前期同时依赖于鱼体对残留物的排除效应,鱼体的摄入常数只对鱼体累积浓度最大值及到达最大值的时间T_m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湿法烟气脱硫的烟气排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国内燃煤电厂多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技术,而通过该工艺脱硫后的净烟气在排放时是否进行再热处理-直困扰着产业界.我国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在引进之初均采用再热系统,但在实际运行中,再热系统的日常维护和运行问题较多,运行成本高,所以有些电厂不再设置再热系统.就我国普遍采用的FGD系统对脱硫后烟气的两种排放方式和具体的设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底泥生态疏浚作为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解决区域的水环境问题,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开展了锡山区宛山湖底泥污染和生态清淤研究。以宛山湖九里河口以北湖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宛山湖基本情况及底泥污染现状调研分析,充分考虑通航和引水需求以及施工深度限制等因素,确定生态清淤范围和工程量。本次疏浚面积为0.75 km2,疏浚深度为0.3~1.3 m,疏浚总量为56.82万m3,其中底泥清淤34.82万m3,航道疏槽22.00万m3。从清淤要求、清淤深度、清淤设备选择、清淤工艺等关键技术点着手制定宛山湖北部湖区底泥清淤方案。通过对先导区污染底泥的生态清淤,有效削减底泥内源污染,促进宛山湖水体水质改善,并为宛山湖水生态修复奠定基础,具有显著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青海湖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空间特征与GAP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根据实地考察与有关资料,建立了青海湖环湖地区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系统分类,将青海湖环湖地区生态系统分为湖区及湖周水漫滩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高寒灌丛生态系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高寒荒漠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青海湖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空间特征,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代表性、特有性、濒危性、敏感性原则与已经建立的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叠加,进行GAP分析,发现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和普氏原羚等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最适宜的生境没有包括在保护区内。然后,提出了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分区方案及青海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