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好安全员要做到“四勤”,“四勤”的第一勤就是嘴要勤。通过对事故的分析,我体会到一条规律,就是为了搞好安全生产,要多说、多宣传。有好多事故都发生在少说了一句话上。多说一句话,就能避免一次重大事故的发生。为此,在车间党支部一元化领导下,开展了“人人为安全多说一句话”的活动。利用班前或稍有空闲的场合和各种会议上不断宣传安全生产的情况和问题,做到人人思想重视,大家关心安全生产。 第二是勤看。我大部分时间都在生产现场,走走、看看。有时就和工人一起干活。在这同时,我都注意设备的运转和工人的操作情况,发现异常现象或不安…  相似文献   

2.
“安全生产月”转眼就过去了。一个月公司没有发生一丁点儿安全事故,一些员工骄傲的说:“今年又是一个安全月,该发奖金啦!”。听到职工这样洋洋自得的议论,我心里高兴,但更多的是思考和警觉。我们是负责汽车渡运的特殊行业,全国四面八方成百、上千的车辆从这里渡运,一分一秒,都不能有一点的疏忽大意,不能出事故,要出事故就是大事故!  相似文献   

3.
基层安全员虽然没有多高的职级,也没有多大的权力,但所担负的责任却非常重大,工作中稍有懈怠、略有疏忽,就可能使不起眼的小隐患演变为巨大的事故灾难。要履行好职责,赢得干部员工的认可和工作的主动,就应该以济公、愚公、包公为榜样,当一名“三公”式安全员。 以济公为榜样,就是要突出一个“爱”字。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扶危济困、奖善惩恶,是济公的主要优点之一,这个优点的最突出之处就是体现在充满爱心。抓安全生产同样需要“爱”字当头,把关爱员工的生命健康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一切工作都要为保护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让路,一切行为都要有利于保护员工的生命健康,以此为指导思想,严厉制止和坚决杜绝各类“三违”现象。同时,要十分关注员工的思想动态,热情做好员工的思想教育和情绪梳导工作,力所能及地为员工解决实际困难,让每一名员工都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从而有效化解心理隐患。不仅如此,还要注重加强员工业务技能的培养,使每一个人都具备会安全、能安全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4.
读者来信     
《现代职业安全》2013,(7):71-71
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碰到这样的情形,比如,一条新修好的笔直的公路,宽敞明亮,视线良好,按道理来说应该是最不容易发生事故的路段,但就是这样的路段,却总发生交通事故,交警部门不得不特意在这样的路段上标明“路好,更要注意安全”的警示标识。不仅生活中会时’常出现这种出人意料的事,对于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来说更是如此,比如,明明是一个平常大家都认为比较安全的药剂,却偏偏在操作过程中发生了事故。  相似文献   

5.
一天,我到工地去。有位基层领导对我发牢骚:“你们那些安技业务干部,工作不主动不深入,不是在办公室抄抄写写,就是到工地走马看花,怎么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近事故不断发生,也不抓紧采取措施……” 过了几天,我再到工地去。有个安技干部找我嘟嘟嚷嚷:“我们工地领导只抓生产,不管安全。开生产会、研究施工方案和设计交底,都不通知我们参加。有时我们找领导汇报安全情况,他也不理不睬。事故不断发生,他还满不在乎,我们搞安全工作可真难……” 两人的话,反映了我们单位安全管理上的一个问题—企业领导和安技干部互相埋怨。这个问题应该好好…  相似文献   

6.
珍惜生命     
生产事故真象“多米诺骨牌” ,一个月内 ,炸药爆炸的、设备倒塌的、矿井塌方的 ,一个接一个来了 ,一百多条人命就这样白白地断送了 ,真是令人震惊。中国这么大 ,人口那么多 ,出个把事故也在所难免 ,问题是 ,以前 ,已出了那么多大事故 ,为什么不汲取教训 ?总书记、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安全生产是“三令五申” ,为什么事故 (甚至是重大事故 )还在不断地朝外“冒” ?是官僚主义严重、工作不深不细、作风不深入 ,是受经济利益驱动 ,是经费困难、设备老化……这些“原因”并非没有道理 ,但归根到底有一条 ,那就是没有把职工的生命放在心上。世上万物…  相似文献   

7.
某公司曾发生一起劣质砂轮在运转中突然飞出的事故,事故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使设备停产,经济损失巨大,事故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也同时敲响了"采购实物质量就是生命,就是安全"的警钟。  相似文献   

8.
数字     
《现代职业安全》2006,(1):10-10
“现在安监局很忙的原因”——俞胜章即以事故发生为起点,以“应急救援”为重点的工作思路,在不断地支持着“事故难免论”;于是,事倍功半的“忙”也就不足为奇了。“安全监管和安全科技工作是保护生命而不是拯救生命”——虞和泳这也是安全工作者与医务救护工作者的职责界限。现在事故多,就在于人们误读了安全工作的内涵,轻事前预防重事后救援。“执业资格制度一般都是依法确立的国家制度”——赵希明而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从一开始就走入部门掌握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新年快乐     
每一个新年的到来,都使我感到涓涓不息的生命之泉又跨越一道新的闸门。记得在大学时,每一个新年,我和同窗们都屏住呼吸,等待零点的到来。然后欢呼雀跃,互祝新年快乐。如今,当岁月催促自己迈向、30岁的门槛时,我突然顿悟:新年是“乐”的,辞旧迎新,一段崭新的美好时光又将焕发出勃勃生机;新年又是那么“快”,  相似文献   

10.
我永远也忘不了2004午7月22日那过去不久的一幕。上午9点30分,我正和两个工友(其中1人是公司生产科长)在一个空油罐里进行切割作业。突然“轰”地一声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就是这“轰”地一声猛响,把车间的门窗、玻璃全震烂了,一个油罐也飞出了老远。我们3人都受了重伤。  相似文献   

11.
总结安全、分析事故、研究工作、制定措施 ,总要发表意见。如果实事求是地从头至尾都把问题说清楚、道理讲明白 ,而且不文过饰非 ,不自我标榜 ,群众是会理解和支持的。但是 ,在某些单位 ,凡是总结出来的东西 ,有时越看越觉得“众口一词、千人一面”。特别是那些分析事故的调查报告 ,更是让人感到“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既没有摸到孕育事故的脉搏 ,也没有触及制造祸端的“祸首” ,总是翻来覆去的重弹“老调” ,用一句时兴的话来概括———那就是“官场话”太多、太滥了。仅安全生产领域被套用的“官场话”就“各有千秋” ,这里只列出常见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细节决定成败的事例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每当同事们用这句话来概括一个事例的时候,我都觉得是老生常谈,甚至觉得有些空洞。仔细琢磨后,却也在情理之中。其实,就一些安全生产类的事故而言,其发生的过程,往往就是挑了我们工作中一些不注重细节的“刺儿”。  相似文献   

13.
“你知道什么是我们的救捞精神吗?”这是王浩见到记者说的第一句话。“我们的精神就是‘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我们的集体是一个很优秀的团队,在这个团队里,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每当成功救助一条生命,我们就特有成就感,特充实。我喜欢我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未遂事故”,切莫等闲视之 所谓事故,是指人们在为了实现其生产意图而采取的行动过程中,突然发生了与人们的意志相违背的情况并迫使人们的行动中止的事件。也就是说,事故是妨碍人们实现其目的的。 这种事故现象,既然在人们的行动过程中发生,若以“人”作为中心来考察,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人身受到伤害,一种是人身没有受到伤害。举例来说,工厂的一名工人在砂轮上磨刀具,突然发生砂轮崩裂,一种情况是砂轮碎块击伤了工人,一种情况是砂轮虽然崩裂飞出,却没有击伤工人。 我国现行的《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只适用于因工伤亡事故,也就是只…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中 ,许多企业注重显性(生产)效益 ,而忽视隐性(安全)效益 ,尽管有时显性效益被损失的隐性效益吞没也再所不惜。这就给企业安全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企业安全工作者如何在市场经济中做好安全工作 ,如何使企业在追求显性效益的同时也重视隐性效益 ,则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1“小题大做”是安全工作中的常用方法安全工作中对事故的三个一样对待 ,即小事故同大事故一样对待 ;未遂事故同既遂事故一样对待 ;外单位事故同本单位事故一样对待就是小题大做的典范。1998年6月我厂发生一起砂轮片破裂将操作者砸伤的轻伤事故 ,…  相似文献   

16.
今天有幸参加总公司举办的“关爱生命、自觉守法,杜绝违章”为主题的安全演讲活动,感到万分的荣幸。在此,首先我要感谢总公司领导对安全工作所倾注的心血,其次我更要感谢一条安全带,虽然它很不起眼,但它却在一场事故的灾难中挽救了我的生命。今天,在这个演讲台上,我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真实故事。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江西氨厂机修车间发生了一起天车吊装备件时砸伤人的事故。事后车间召开了一次事故分析会,认为是“好心”出了事故。 会上,工段长先介绍事故发生的经过。他说。当时天车工不在,为了把备件吊装好,技术员出于“好心”就叫铆工师傅去开天车。这个铆工也是为了工作,才答应去开,但因对天车操作方法不熟练而出了事故。铆工发言说:“我不是天车工,技术员叫我开,我就上去开了。这事我有责任。”最后厂长说:为了工作,大家都是出于“好心”,谁愿意出事呢?问题是我们的同志没有按章办事。技术员叫铆工去开天车是违章指挥,非天车工去开天车是违章…  相似文献   

18.
治本之道     
本期披露的湖南衡阳纺织机械厂和安徽省怀远县第二玻璃厂的两起事故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两厂都违反了国家关于“三同时”的规定(即新建、扩建、改建企业必须做到劳动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只搞生产设施,不搞劳动保护设施好比埋下定时炸弹,迟早都会爆炸,谁也难逃客观规律的惩罚。 与其说违反“三同时”的规定是这两起事故的共同点,勿宁说是许多事故的共同点。只要分析一下近几年来新建、扩建、改建企业的事故就不难看到,缺劳动保护设施的占大多数。可以肯定,违反“三同时”规定的企业多了,是当前事故频繁的一个…  相似文献   

19.
中央确定的“安全发展”指导原则,为推动个体防护装备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这一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以人为本”,首先就是以人的生命和健康为本。个体防护装备是直接与人体接触,用以保护人体不受外来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有害因素的伤害,保护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装备。大量事故案例表明:一顶安全帽、一条安全带、一台呼吸器,在紧要关头就能保住一个人的生命。毕竟,人的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为此,有关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和个体防护装备企业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最新的材料、最新的工艺来为作业人员推出了一系列科技含量高、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个体防护装备,这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最有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1901年~190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钢铁公司2200名职工中竟有1600人在事故中受到伤害。面对工人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企业主态度消极,“事故频发倾向论”集中地反映了企业主的错误观念。第一个单因素理论(认为有的工人性格特征是事故频繁发生的惟一因素)应运而生。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格林伍德(M.Newbo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