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环境保护》2006,(5B):20-26
如何认识环境监管体系 环境问题以其变化性、复杂性、不确定性、长期性和冲突性的特点标志其是一个系统的问题,也因此要求环境管理必须用系统的思维方式,采用系统的解决方案构建环境管理支撑体系。当前,环保事业已经进入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环境监管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在刚刚结束的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明确指出要“不断加强环保监管能力建设。要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曾培炎副总理进一步强调“要健全有利于加强执法的工作体系,各级环保部门要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执法监督体系,提高环境管理的能力。”指出“要尽快完善环境监测网络,提高监测能力,努力实现监测队伍专业化、监测装备现代化,及时拿出监测结果。还要建立健全环境应急工作机制,完善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把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在此基础上,要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明确执法岗位,落实执法责任,健全执法程序。”  相似文献   

2.
依据《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纲要》,提出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是上海市郊各监测站工作重点。就嘉定区环境监测工作的现状,指出与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差距。提出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具体构成,通过建设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污染源监测预警体系、现代化环境检测实验室、全过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环境监测信息化体系和提高数据综合分析能力七个方面,使环境监测更好地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是提升管理能力和环境监测的要求,该体系的实现需要依赖监测体系、预警体系、信息发布系统和相应的应对措施等内容。该系统能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准确预警应急突发环境事件,及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本文根据宝山区的环境问题的现状与特点以及环境监测应对突发环境问题的现状,提出完善各类环境监测网络、健全和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等对策。先进的监测系统将有力地促进宝山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清 《环境保护》2007,(3):46-47
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提出环保工作要实现"三个转变",努力构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这是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和基础性的重大工程.在国家环保总局的指导下,广东省围绕着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在构建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提出环保工作要实现“三个转变“,努力构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这是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和基础性的重大工程.在国家环保总局的指导下,广东省围绕着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在构建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12日是每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的日子,突发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尽管各项工作紧张地落实着,但在突发事故面前也暴露出我国的应急监测工作还处于被动状态,应急监测体系还有待完善。如何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尽最大可能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已成为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对南京市环境应急处置体系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从环境风险、环境应急管理机制、环境应急指挥体系运行、环境应急监测体系以及环境应急技术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针对存在的环境应急机制,环境应急预案、环境应急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且提出了完善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预案体系,加强应急处置能力、队伍建设及环境预警能力建设等对策建议,对于和南京拥有类似环境风险特征的城市环境安全预警及应急响应系统的构建也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环境监测制度构建的重点与难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昱 《环境保护》2011,(8):41-43
环境监测制度的总体问题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实践中存在着法律依据不充分、制度体系不健全、监测规范不统一、能力建设不完善等问题.环境监测制度已被列为<环境保护法>修订中需要完善的8项环保基本制度之一.  相似文献   

9.
流域水质监测站对发生在江河中的重大水质污染事故中承担着前哨的重要作用.因此,建立起江河重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体系已迫在眉睫.本文结合多年来松花江水质监测的实际工作,对环境水质监测部门开展重大污染事故应惠监测措施研究的必要性、应急监测工作必需的配置、预警监测断面在应急监测中的功能与作用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指出,应加大江河水环境监测的投入,切实加强水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尽快建成主要江河应急防控体系,提高江河重大污染事件的预警预测、监测、处置、后期评估等方面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应急监测在污染事故中的关键作用,建立先进的环境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完善事故应急预案,做好应急监测的准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是及时有效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首要环节,通过说明应急监测的不足与发展,提出了在应急监测和现场处理中的建议和要求。  相似文献   

11.
建立先进完善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是我国提高环境保护整体水平的重要举措,环境保护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尤为关注的话题,它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城市文明建设,因此对我国环境进行全面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先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良好建立,能够提高我国环境管理与监督水平,本文重要针对先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重要性与建设方法两方面进行了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2.
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提出环保工作要实现“三个转变”,努力构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这是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和基础性的重大工程。在国家环保总局的指导下,广东省围绕着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在构建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李清 《环境保护》2007,(2A):46-47
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提出环保工作要实现“三个转变”,努力构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这是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和基础性的重大工程。在国家环保总局的指导下,广东省围绕着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在构建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对新时期环境监测面临困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伴随着环保事业已起过了十几个年头,通过十几年来的建设各地的监测机构已基本建立,监测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基本适应了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但勿需讳言,随着环保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环境监测机构(尤其是四级站)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的已直接影响到监测站的生存和发展。2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的困难2.1监测工作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国家环保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决定》指出:“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环境管理执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部门强化环境规划…  相似文献   

15.
《环境保护》2007,(16):72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具有技术监督管理职能,是环境管理执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环境监测体系是新时期中国环保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节能减排体系建设的重点环节.  相似文献   

16.
闫怀强 《环境》2006,(12):10-10
11月14—15日召开的广东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透露,“十一五”期间,广东拟投入约22亿元用于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建成面向泛珠三角区域一流的广东省环境监控中心,建设广州、深圳、韶关、汕头、茂名等五个具有区位优势的区域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区域环境监测预警及应急中心。广东省环保局有关负责人指出,此举将改善环境监测手段不足、设备落后、监测项目不全、区域应急预警监测能力薄弱等问题,提高环境预警和应急能力,确保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17.
李兰 《环境保护》2014,(19):60-61
城口县围绕重庆市环保局提出的环保模范县创建和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把"绿色生态"的理念贯穿于乡镇、场镇规划建设管理之中,推进县域产业转型,探索建立了"1+2+X"的生态建设工作模式。通过促进地区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环境宣传、环境信息、环境应急五大能力建设,完善区域环境监管水平,积极构建网络宣传平台,不断推进环境意识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8.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具有技术监督管理职能,是环境管理执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环境监测体系是新时期中国环保工作的  相似文献   

19.
流域水质监测站对发生在江河中的重大水质污染事故中承担着前哨的重要作用。因此,建立起江河重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体系已迫在眉睫。本文结合多年来松花江水质监测的实际工作,对环境水质监测部门开展重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措施研究的必要性、应急监测工作必需的配置、预警监测断面在应急监测中的功能与作用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指出,应加大江河水环境监测的投入,切实加强水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尽快建成主要江河应急防控体系,提高江河重大污染事件的预警预测、监测、处置、后期评估等方面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20.
《环境保护》2010,439(5)
<正>辽宁省环境监测工作本着"科学监测、效用为先"的宗旨,创新监测机制,拓展监测内容,深化监测内涵,发挥监测作用,不断提升监测工作的形象、地位和能力,为保护辽宁的碧水蓝天、加快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做出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