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凯 《世界环境》2012,(6):91-91
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环境治理如果从1972年6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算起,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国际环境条约作为国际环境合作的重要形式,国际社会在过去的40年里达成了1000多个涵盖众多全球性或者跨境性问  相似文献   

2.
全球环境基金(GEF)作为多个国际环境公约的资金机制,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履行国际环境公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GEF已艰难完成第8增资期谈判,正积极推动设立新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基金,但是GEF仍面临履约目标增加、资助领域扩大、资金分配难度加大等挑战。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履约任务加重、履约资金难以获得、GEF项目配套资金比例高等难题。为应对上述挑战,中国应推动设立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基金;提早研究履约资金需求,完善履约资金机制;借鉴GEF管理模式,推动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发挥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推进水资源和水环境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曲格平 《环境保护》2005,(12):18-21
2005年10月28日.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开发银行、中华环保联合会与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共同发起的首届“九寨天堂国际环境论坛”在四川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开幕。本届论坛主题为“经济快速发展中的环境战略”,同时设立“水环境战略”、“环境投融资战略”、“能源与环境战略”三个专题分会。其中“水环境论坛”主要讨论未来5-15年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对策措施,水污政策与技术等。本文为中华环保基金会理事长曲格平的主题演讲。[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2010年6月5日是第39个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1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Many Species.One Planet.One Future”,即“多个物种,一个星球,一个未来”。主题呼应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维护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和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方式,总结了污染防治及研究的几个热点。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方式,总结了污染防治及研究的几个热点。  相似文献   

7.
对葫芦岛市沿海潮间带常见无脊椎生物的种类、种群密度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分析,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两项指标对近岸海域环境进行了评价。研究了环境污染对沿海潮间带常见无脊椎生物生存状况的影响,并根据当地情况提出了保护水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生物强化技术作为一项新型生物修复技术,在环境修复中获得较广泛的应用。根据国内外有关环境修复的文献,对生物强化技术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生物强化技术研究方向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论城市环境建设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城市环境建设 ,评价城市环境建设与城市环境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在分析我国城市环境建设现状、问题的基础上 ,阐述了作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述了生态城市水系环境生物治理技术的基本思路,研究生态城市水系环境生物治理技术的主要操作方法,并分析生物治理技术的具体应用实例,以促进城市水系环境生物治理技术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我国批准和参加的国际环境公约或议定书有30多项,大致涉及气候变化和臭氧层保护、化学品和废物管理、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这些国际环境公约均不同程度地提出了监测需求。本文在系统梳理上述国际环境公约涉及的生态环境监测要求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履约监测技术面临监测动力与机制不畅、监测点位与指标有待优化、监测技术发展迟缓和监测科研转化滞后等问题,提出统筹建设国家生态环境履约监测网络、完善履约监测技术和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履约监测研究成果应用水平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批准和参加的国际环境公约或议定书有30多项,大致涉及气候变化和臭氧层保护、化学品和废物管理、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这些国际环境公约均不同程度地提出了监测需求。本文在系统梳理上述国际环境公约涉及的生态环境监测要求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履约监测技术面临监测动力与机制不畅、监测点位与指标有待优化、监测技术发展迟缓和监测科研转化滞后等问题,提出统筹建设国家生态环境履约监测网络、完善履约监测技术和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履约监测研究成果应用水平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环境保护》2007,(5B):78-78
5月22日是第1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中国政府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降低气候变化造成的风险和损失。  相似文献   

14.
生物修复在治理被有毒有害有机物污染的环境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因而相关方面的研究愈加受到重视。生物修复技术是环境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了生物修复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谢林平 《环境》1999,(10):32-33
环境外交是指国际社会围绕环境与发展问题而展开的各种外交活动。环发问题已成为当代国际外交活动领域最重要的话题之一。自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有关环发问题的国际会议接连不断,  相似文献   

16.
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超  阴浩 《山东环境》2001,(6):18-19
文章介绍了新型交叉学科环境生的技术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着重论述了环境生物技术研究主要内容与发展方向,环境生物技术的主体是污染控制技术,依据其范围和采用的生物技术不同可分为环境分子生物技术,强化传统生物处理技术和自然生物处理技术。文章最后对山东省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9月17日,“第五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在北京开幕,主题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经济发展”。论坛同时设立了四个专题分论坛,就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维护、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提出,要不断出台绿色经济新政策,鼓励推行绿色经济发展,并以城市为依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将其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首先,我向大家传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昨天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关于纪念世界环境日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讲话精神.他指出,40年前的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首次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向全世界发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声,从此保护环境成为人类的共同行动.  相似文献   

19.
海水环境生物腐蚀污损与防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海水环境生物腐蚀污损与防护为中心,就国内外与其相关的报道进行综述分析,并提出建议。首先,分析污损生物的分布与特征,得出污损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对海域、季节、水深、工程结构类型等的依赖性,突出海水环境生物腐蚀污损的复杂性。然后,解析生物附着污损对海水环境腐蚀速率的影响,突出附着生物是导致金属材料腐蚀速率增大的重要因子。再次,介绍海水环境生物腐蚀污损防护技术的现状,分析主要防护技术的优缺点,并展示其在不同行业的联用。最后,提出对海水环境生物腐蚀污损研究工作的建议,包括建立各海域的生物腐蚀污损数据库、大力研制发展绿色生物腐蚀污损控制技术、加强对海洋生物腐蚀污损基础性研究工作的投入、尽快建立海洋生物腐蚀评价标准和规范等。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95年12月29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省环保局冉新权副局长在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召开会议,纪念第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参加会议的除省环科院部分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外,还邀请了省生态学会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主任李继瓒教授、西北大学中国自然保护区研究室主任马乃喜教授,省动物研究所所长吴家瑛研究员、省林业厅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处高级工程师李焕芳等。冉新权副局长首先介绍了我省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和有利条件。他说,我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方面有雄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