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纳米塑料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在水中可长久稳定存在,其表面吸附的重金属对水环境产生了潜在危害.本文研究了纳米塑料聚苯乙烯微球在吸附时间、溶液pH、氯化钠溶液、锰离子、温度等不同实验条件下对铅离子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粒径为400 nm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可快速吸附铅离子,吸附平衡时间约为30 min,吸附率达到53.30%.聚苯乙烯微球对铅离子的吸附动力学符合伪一级动力学,吸附等温线遵循Freundlich模型,吸附过程主要为非线性吸附.随着溶液pH的增加,铅离子平衡吸附量增加,静电作用是影响铅离子在聚苯乙烯微球上吸附的关键因素.增加溶液盐浓度,微塑料发生聚集,比表面积减小,吸附位点减少,铅离子的吸附量显著降低,在3.5%氯化钠溶液中,纳米塑料对铅离子的吸附率仅为7.5%.与重金属锰离子共存,可促进聚苯乙烯微球对铅离子的吸附.升高温度,纳米塑料对铅离子的平衡吸附量增加. 相似文献
2.
3.
氨氮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动力学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主要研究氨氮在土壤中吸附/解吸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氨氮吸附/解吸动力学的研究发现,氨氮的吸附和解吸基本都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通过对氨氮热力学的研究发现,氨氮的吸附等温式既不符合Langmuir,也不符合Freundlich。我们考察吸附剂大小、吸附剂含量、pH值、温度的因素对氨氮吸附等温线的影响,研究发现,粒度越小,pH值越大、温度越低,土壤对氨氮的吸附能力越强,而土壤和溶液的最佳配比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此外,通过对温度的考察发现,土壤对氨氮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4.
5.
pH对几种淡水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藻类批量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初始pH和不同固定pH对三种淡水蓝藻和三种淡水绿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藻类对水体pH有较强的缓冲能力,可以通过自身增殖活动改变水体的pH,因而不同初始pH对藻类生长的影响不明显,但加了pH缓冲剂固定初始pH后,藻类的生长反应很明显,适宜的pH范围各不相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浮游颤藻(Oscillatoria planctonica)适宜的pH分别9.0、8.0~9.0和7.0~8.0,斜生栅藻(Scendesmus obliquus)、绿球藻(Chlorococcum sp).、雷氏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适宜的pH分别为9.0~10.0、7.0~8.0和7.0。蓝藻适宜的pH并不都比绿藻的高。 相似文献
6.
催化裂化废催化剂对废水中镉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石油催化裂化废催化剂作为废水中镉的吸附剂,探讨了吸附时间、温度、pH值、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吸附平衡试验结果表明,废催化剂对镉的吸附属单分子层吸附,吸附较易进行,吸附过程可用Langmuir模式和Freundich模式较好地描述。 相似文献
7.
富油煤原位热解产生的油、气等有机物会通过岩层的压裂缝进入含水层,产生一系列环境行为效应.为探究富油煤热解产物对地下水的影响,以陕北榆神府矿区富油煤与含水介质粉砂为研究对象,采用批量平衡试验,开展了粉砂对煤焦油不同组分的吸附动力学与吸附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粉砂对煤焦油中酚油、萘油、洗油、蒽油、沥青的动力学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模型符合Freundlich方程,说明粉砂对5种组分的吸附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受富油煤热解焦油组分含量差异影响,粉砂对5种组分的吸附量表现为酚油<萘油<洗油<蒽油<沥青,其最大吸附量分别为0.4520、0.7926、1.9015、3.6336、11.8001 mg·g-1,吸附量总和占煤焦油含量的68%~85%;随着温度的升高,粉砂对5种组分的吸附能力均有所减弱,表明升高温度不利于吸附行为的进行,且反应的ΔG0<0表明粉砂对5种组分的吸附过程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且属于放热反应. 相似文献
8.
为开发高效染料吸附剂,以丙烯酸(A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为偶联剂合成了一种新型有机聚合物(KAA),并以红外光谱(FTIR)与扫描电镜(SEM)对其进行表征.选用典型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MB)为研究对象,研究KAA对MB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以及溶液pH值和不同阳离子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浓度范围内KAA对亚甲基蓝的最大吸附量为1558 mg·g-1,能够在1.5 h内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通用等温模型(a general model),吸附热力学数据表明吸附过程为自发、放热的熵减过程.KAA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具有较宽的pH适用范围,吸附剂具有良好的pH缓冲能力,阳离子对吸附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大小为Al3+ > Ca2+ > Na+.研究表明吸附的主要驱动力为静电作用和π-π相互作用.与其他吸附剂相比,KAA对亚甲基蓝具有超高的吸附量以及酸碱耐受能力,更符合实际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9.
膨润土对不同价态铬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对铬的2种价态化合物(三价铬和六价铬)在膨润土上的吸附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对3种不同形式的吸附等温线的比较,选择出最符合2种价态铬化合物的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线,确定三价铬的最大饱和吸附量为0.47 mg/g,同时还研究了pH值对吸附的影响,探讨了石灰及2种表面活性剂SN-1和ABSN对铬的吸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3种淡水藻对三唑磷的降解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揭示藻类对水环境农药污染物的降解能力,选择3种代表性淡水藻类——莱因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纤细裸藻(Euglena gracilis)和聚球藻(Synechococcus leopoliensis)为材料,分析了这3种藻对三唑磷的降解和积累.结果显示:在初始ρ(三唑磷)均为10 mg/L的条件下,8 d内,莱因衣藻、纤细裸藻和聚球藻对三唑磷的降解率分别为35.3%,44.6%和9.8%,表明这3种藻对三唑磷均有显著的降解能力;这3种藻对三唑磷有很强的积累作用,因此可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上一个营养级,将对水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产生更大的风险;纤细裸藻的生物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而莱因衣藻和聚球藻的生物降解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2.
13.
四环素类抗生素对淡水绿藻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生素之一,也是我国畜禽养殖业中使用量最大的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由于该类物质不易被生物体吸收且当前的污水处理设施对抗生素不能彻底去除,故大量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最终进入地表水环境,其对水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值得关注.本研究以水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淡水绿藻为受试生物,系统考察四环素、金霉素和强力霉素对蛋白核小球藻、斜生栅藻细胞膜通透性和生长抑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抗生素暴露96 h后,强力霉素在整个作用浓度范围内使供试淡水绿藻细胞膜通透性降低;而金霉素和四环素低浓度暴露可以增大藻细胞膜通透性,此后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大转为降低.3种抗生素对淡水绿藻生长抑制率大致呈现强力霉素>四环素>金霉素的顺序趋势.斜生栅藻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响应较蛋白核小球藻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4.
活性污泥对四环素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批量平衡法研究了四环素在活性污泥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污泥混合液浓度和四环素初始浓度对吸附平衡时间、污泥吸附量和污泥吸附率均有较大影响.伪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较伪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更符合本吸附实验.在10、25℃条件下,四环素在活性污泥上的吸附行为较符合Langmuir模型,最大吸附量分别是31.14、70.95 mg.g-1;在40℃下,符合Henry模型.应用D-R模型判定吸附类型,10℃(平均吸附能为9.13 kJ.mol-1)下,化学吸附占主导;40℃(平均吸附能为7.07 kJ.mol-1)下,物理吸附占主导.温度升高,污泥对四环素的吸附能力增大.离子交换是四环素在活性污泥上吸附的一种机制.四环素的初始浓度为5、10、20 mg.L-1,钠离子浓度由0 mol.L-1增加到0.1 mol.L-1时,吸附量分别下降15.32%、15.00%、20.12%.当pH在5~10之间时,pH为6的条件下污泥对四环素的吸附量最大. 相似文献
15.
采用OECD标准方法测定了40种取代芳烃化合物对绿藻的48h急性毒性,毒性最强的是邻二硝基苯,其lg1 EC50为5 04;毒性最弱的是苯酚,其lg1 EC50仅为2 46。计算得到所研究化合物的分子最低空轨道能((ELUMO))、分子最高占有轨道能((EHOMO))、范德华面积((sVdW))及分子量(Mw)。对化合物毒性和结构参数进行了定量的结构与活性关系(QSARs)研究。所研究化合物对绿藻的毒性主要分子的轨道能和空间参数有关。方程(lg1 EC50=-1 029(EHOMO)+0 025(sVdW)-8 322,R2(adj)=0 824)有很好的预测能力,训练组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 10%,测试组的平均误差为6 99%。苯酚和苯胺类化合物属于极性麻醉剂,其毒性与空间参数或疏水性有关;硝基苯类是反应型化合物,可作为亲电子试剂,产生相应的潜在毒性更强的亚硝基化合物,其毒性一般与分子轨道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吸附平衡和动力学实验方法对Sb(V)在锑矿冶炼区周边土壤表面开展吸附行为研究,用常用的等温吸附模型和动力学吸附模型分别对等温吸附曲线和动力学吸附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Langmuir与Freundlich模型对荒地土和林地土吸附Sb(Ⅴ)的等温吸附曲线均有较好的拟合效果,拟合系数R20.988。荒地土对Sb(Ⅴ)的吸附能力大于林地土,其吸附量是林地土的2.9±0.2倍,这与Langmuir模型预测的该两种土壤的吸附倍数相当,荒地土表现出强烈吸附Sb(Ⅴ)的能力,尤其在锑浓度较高的体系中更为明显。结合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及矿物学特征,认为土壤秥粒、铁矿物和碳酸钙是影响土壤吸附Sb(V)的主要因素。有机质对土壤吸附Sb(Ⅴ)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这种影响只表现在Sb(Ⅴ)初始浓度低的条件下;而在Sb(Ⅴ)初始浓度高的条件下,有机质对土壤吸附Sb(Ⅴ)的影响不明显。土壤吸附Sb(Ⅴ)的过程分为快速吸附和慢速吸附两个阶段,快速反应发生在70 min以内。初始浓度低(0.01 mmol/L)的条件下,Elovich方程能够很好地拟合荒地土和林地土吸附Sb(V)的动态曲线;初始浓度高(2 mmol/L)的条件下,双常数方程对荒地土吸附Sb(V)的拟合效果较好,拟一级动力学方程和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则适用于拟合林地土吸附Sb(V)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荷花不同部位浸出液对3种淡水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荷花不同部位(茎和叶)浸出液对铜绿微囊藻、蛋白核小球藻及四尾栅藻生长的影响,为利用荷花化感物质减少湖泊富营养化提供基础。结果表明荷花不同部位的浸出液对3种藻类均有抑制作用,荷花叶浸出液抑制效果好于荷花茎浸出液。荷花不同部位浸出液对藻类的半浓度效应(EC5)0各不相同,荷花叶浸出液对四尾栅藻的EC50为4.21 g/L,抑制效果最好;铜绿微囊藻及蛋白核小球藻的EC50值分别为5.35 g/L、9.92 g/L;荷花茎浸出液对铜绿微囊藻、蛋白核小球藻及四尾栅藻的EC50值分别为9.52 g/L、7.28 g/L、6.90 g/L。 相似文献
18.
双酚A在厌氧污泥上吸附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批式实验研究了低浓度的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在厌氧污泥上的吸附行为.实验采用高温灭菌的方法对活性污泥灭活以减小污泥降解对吸附实验的影响.研究发现,厌氧污泥对 BPA 的吸附很快,15min的吸附量可达最大吸附量的89.1%. BPA的吸附等温线可以较好地用线性模型以及Freundlich模型来描述,其在温度为10-30℃之间的有机碳归一化分配系数在 665~878的范围内. MLSS对BPA的吸附去除率有较大的影响,随着MLSS的增加, BPA 吸附去除率增加.通过吸附热力学的研究可以推断, BPA 在厌氧污泥上的吸附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主要是一个分配过程.污泥解吸实验表明BPA在厌氧污泥上的吸附是部分可逆的. 相似文献
19.
西辽河流域沙土对氨氮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小型回填式土柱动态吸附实验方法研究了西辽河流域沙土对氨氮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西辽河流域沙土对氨氮的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和Langmuir吸附等温式,最优模型为Langmuir吸附方程;西辽河流域沙土对氨氮的饱和吸附量在573.81~3 666.16 mg/kg之间,平均为1 733.83 mg/kg。吸附分配系数k在3.13~524.55之间,平均为93.47;沙土对氨氮的吸附方式以化学吸附为主,解吸可逆性较弱。被吸附的氨氮解吸淋失的环境风险较小;沙土氨氮饱和吸附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和粗粘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影响程度顺序为: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粗粘粒含量;不同利用结构沙土的氨氮饱和吸附量:林地(2 053.87 mg/kg)>农田(1 990.40 mg/kg)>草地(1 356.37 mg/kg)>沙荒地(813.30 mg/kg);农田、林地和草地结构由于土壤有机质和团聚体含量较高,对氨氮的固持能力较强,氨氮流失的环境风险较小,沙荒地结构对氨氮的固持能力最弱。氨氮流失的环境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氮源和曝气方式对淡水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利用水族箱微宇宙研究了2种氮源水体中不同曝气条件对藻类生长的影响.试验使用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作为氮源,每种氮源水体分别设置不曝气、连续曝气、昼间曝气和夜间曝气4个处理.结果显示:试验初期以NH4+-N为主要氮源的水体中藻类生长明显好于以NO3--N为主要氮源的水体.试验后期则以NO3--N为主要氮源的藻类生长情况更好.连续曝气对于2种氮源水体中藻类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昼间曝气对2种氮源的藻类生长影响不大;而夜间曝气对藻类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NH4+-N含量较高的水体中蓝藻容易成为优势种,而NO3--N含量高的水体中则以绿藻为主.不同曝气条件下藻类优势种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