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以沈阳市某污水处理厂普通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采用人工配制的模拟废水,在SBR反应器中进行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运行方式的调整及参数的改变,在第33 d培养出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污泥粒径在2~3 mm左右;在一次曝气后增加静置缺氧段,有利于脱氮,系统中COD、NH3-N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3%和92%;好氧颗粒污泥系统中含有大量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系统中污泥状态良好,处理效果好。采用逐步提高生活污水比例的方法对颗粒污泥进行驯化,当生活污水的比例达到100%时,系统出水COD50mg/L,NH3-N5 mg/L,达到GB18918—2002一级A出水标准。  相似文献   

2.
采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ASBR),分别以普通厌氧活性污泥、混合污泥、好氧活性污泥为种泥,通过对氨氮,NO2^--N等指标监测、分析及污泥颜色的观察,研究采用不同普通活性污泥为种泥启动ASBR的可行性及差异。结果表明.ASBR反应器A和B成功启动,C因反应器故障.启动失败。采用厌氧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反应器A),当进水N的容积负荷为kg/(m^3·d)时,氨氮平均去除率为14.4%。P(NO2^--N):p(NH4^+-N)变化量为1.24。采用混合污泥为接种污泥(反应器B).N的容积负荷于前者相同时,氨氮去除率平均29.7%,p(NO2^--N):p(NH4^+-N)变化量为1.27。采用混合普通活性污泥作为种泥培养厌氧氨氧化污泥优于单一厌氧普通活性污泥。  相似文献   

3.
微曝气条件下S-TE剩余污泥溶解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了微曝气、不同温度条件下S-TE预处理对剩余污泥溶解和各种化学组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S-TE污泥溶解存在2种反应(酶催化反应和热解反应)和2个过程:嗜热菌胞外酶(主要为蛋白酶和淀粉酶)首先解聚污泥胶团,进而溶解细菌的细胞壁,水解胞内有机物质.接种嗜热菌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sp.AT06-1比不接种促进了污泥悬浮固体的溶解,接种条件下最适宜的溶解温度为65℃,此温度下,污泥VSS和TSS溶解率相对于不接种试验提高程度最大,2 d时VSS、TSS溶解率分别达到34.09%和24.16%,比不接种试验同期分别提高了7.57%和6.87%;微曝气条件下SCOD和VFA得到累积,最大累积量达到4 531 mg/L和2 319 mg/L,有利于厌氧消化;此时蛋白酶活性提高也最大.污泥溶解产生的蛋白质被蛋白酶水解,蛋白质浓度先升高后降低.  相似文献   

4.
Ca~(2+)、Mg~(2+)对好氧污泥快速颗粒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金属离子的投加对好氧污泥颗粒化进程的影响,在3个构造一致的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分别接种普通活性污泥、投加50 mg·L-1Ca2+的活性污泥和投加50 mg·L-1Mg2+的活性污泥来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结果表明:金属离子的投加能缩短好氧污泥颗粒化时间,改善颗粒污泥的性质,Ca2+更多地影响颗粒污泥的物理性质,Mg2+主要影响生化性质.Ca2+、Mg2+的投加可促进细胞分泌胞外聚合物(EPS),以及蛋白质(PN)和多糖(PS)的含量增加,且Mg2+较Ca2+对EPS中组分及组分比例影响更大.此外,Ca2+、Mg2+投加下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具有更强的除污性能.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模拟的SBR反应器,并研究了ZnO纳米颗粒(ZnO-NPs)对SBR活性污泥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10mg/L)ZnO-NPs对活性污泥活性无明显抑制作用.较高浓度下,ZnO-NPs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呼吸速率?EPS和SMP产量及其组成?有机物降解效率等具有明显影响.20,50,100mg/L ZnO-NPs使COD去除率分别降低8.1%, 19.5%和27.7%,使污泥沉降性能分别降低24.2%,35.0%和36.0%,使MLVSS/MLSS比值分别降低8.0%,14.7%和21%,使活性污泥呼吸速率抑制率达到54.0%, 79.0%和80.3%;使EPS产量分别降低29.0%,49.9%和65.4%,使SMP产量分别升高48.9%,102.6%和203.0%.研究表明,较高浓度ZnO-NPs能够抑制污泥代谢,降低活性污泥生物量,显著抑制活性污泥活性.  相似文献   

6.
李志华  刘芳  郭强  谭周权  吴杰  张婷  王晓昌 《环境科学》2010,31(7):1561-1565
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采用放线菌酮和硫酸链霉素作为真菌、细菌抗生素以抑制其活性,以基质诱导耗氧速率为考察指标,以好氧污泥、土壤污泥以及厌氧污泥为研究对象,对选择性抑制技术测定活性污泥中细菌、真菌分布的适用性进行了系统评估.随抗生素的投加,好氧污泥和土壤污泥的耗氧速率减小,厌氧污泥的耗氧速率反而增大,此方法对厌氧污泥不适用.当放线菌酮为1mg/g、硫酸链霉素为2mg/g时,抗生素对好氧污泥的抑制功效即D值为1,但并不能通过改变投药量使土壤污泥D值接近于1,说明所用抗生素对好氧污泥活性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而对土壤污泥活性抑制不具选择性.结果表明,选择性抑制技术能够用于测定好氧活性污泥中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分布,但也存在着抗生素抑制作用失效、不完全抑制和实验结果精确度不高等问题,因此需要在抗生素选择、微生物活性指标选择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氧化沟中的普通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人工配制的模拟生活废水为营养,表面气体上升流速为1.06~1.77 cm/s时,在SBR反应器中成功培养出了好氧颗粒污泥,SVI值由最初的168 mL/g逐渐降低至40 mL/g左右,污泥表现出了良好的沉降性能,同时,对COD、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5%、96%和98%。研究认为,颗粒污泥的形成是一个微生态系统形成的过程,水力剪切力是其形成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直接影响到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种群的结构和分布;从丝状微生物与微生态群落的关系分析,胶团菌与结构丝状菌之间相互依存,丝状微生物形成了絮体骨架,为絮体形成较大颗粒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刘润  安立超 《环境工程》2014,32(9):40-44
以普通的絮状污泥为接种污泥,保持COD不变,通过逐渐提高进水氨氮浓度,同时缩短沉淀时间,在SBR反应器中快速培养出具有短程硝化特性的好氧颗粒污泥。结果表明:保持ρ(COD)为300 mg/L,将进水ρ(NH+4-N)从50 mg/L逐渐提高至500 mg/L,沉淀时间从40 min逐渐缩短至2 min,并控制曝气量为200 L/h,pH值为8.0,温度为30℃,在第50天成功培养出了粒径为1.0~2.0 mm,SVI为20.1 mL/g的好氧颗粒污泥。在ρ(NH+4-N)为500 mg/L,碳氮比为3∶5时,对氨氮和COD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0%和99%,亚硝态氮的积累率达到了92%,出水COD和氨氮均达到了理想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9.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3):16-22
白酒废水污泥资源化处理是白酒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难题,活性污泥中可溶性磷的提升可增加活性污泥应用于复合肥生产的价值。文章以从白酒废水处理系统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的巨大芽孢杆菌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特性和解磷条件进行研究和优化,并将该菌株用于白酒废水的活性污泥进行解磷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该巨大芽孢杆菌对有机磷和无机磷都具有显著解离作用,可将难溶性磷素降解为可溶性的磷素,在有机磷培养基中可溶性磷素增加量为1.75 mg/L,无机磷培养基中可溶性磷素增加量为22.8 mg/L,且解磷速率大致与菌体数量呈正相关;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表明,该巨大芽孢杆菌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玉米粉0.5%,豆粕0.025%,七水硫酸亚铁0.003%;最适解磷条件为pH 7.5,培养32℃,接种量3%,装液量为50 mL/250 mL,在此条件下,可溶性磷素增加量达到(33.72±0.08) mg/L;以高粱秸秆为膨胀剂,以活性污泥为基质,该巨大芽孢杆菌能将白酒废水活性污泥中的不溶性磷进行解离,固态发酵解磷效果优于液态发酵,发酵后活性污泥可溶性磷素可增加到11.50 mg/kg,提高38.69%。巨大芽孢杆菌提升白酒废水污泥中可溶性磷素,为该菌对于污泥堆肥应用提供前期研究基础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接种不同普通污泥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启动运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采用 3套相似的小试UASB系统 ,分别接种普通厌氧颗粒污泥、普通厌氧颗粒污泥与好氧活性污泥的混合污泥以及河底污泥 ,以自配含NH 4 N和NO-2 N的废水为进水 ,分别经过 2 2 5d、2 2 0d和 2 5 0d的启动运行 ,均成功实现了厌氧氨氧化过程 ,氨氮去除率都达到 80 %以上 ,但在各反应器中由厌氧氨氧化过程所去除的氨氮与亚硝酸氮的比例有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11.
霉菌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离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采用从活性污泥中筛选的ZYL霉菌,进行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离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Cr(Ⅵ)、Cd(Ⅱ)浓度分别为300mg/L时,菌种生长良好。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的最佳条件是pH=5.0,时间1h,温度为10℃。吸附规律符合Langm uir等温吸附模型,由回归方程得到Cr(Ⅵ)的表观最大吸附量为14m g/g;Cd(Ⅱ)的表观最大吸附量为52m g/g,说明该霉菌可以很好的去除低温水体(地下水)中Cr(Ⅵ)、Cd(Ⅱ)离子。  相似文献   

12.
考察了游离亚硝酸(FNA)预处理对污泥解体和剩余污泥发酵同步反硝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FNA浓度(0,0.68,1.35和2.03mgN/L)处理剩余污泥预处理过程中,SCOD的产量和产生速率均随着FNA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SCOD的产生速率依次为0.66, 1.70, 2.13和2.70mg/(gVSS×h).随着预处理过程中FNA浓度的增加,剩余污泥中死菌占总菌的比例由41%上升至80%.FNA预处理可使剩余污泥发酵同步反硝化系统SCOD的产量增加49%和污泥减量提高41%,同时使系统反硝化能力提高40%. 此外, FNA预处理可使该系统中温室气体N2O产量占NO2-还原量的百分比减少58%.  相似文献   

13.
生物污泥对染料的吸附及胞外聚合物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孔旺盛  刘燕 《环境科学》2007,28(12):2716-2721
对比研究了4种生物污泥(包括活性污泥、厌氧污泥、干活性污泥、干厌氧污泥)对染料酸性湖蓝A的吸附,并考察了胞外聚合物(EPS)以及外层溶解性胞外聚合物(SEPS)和内层固着性胞外聚合物(BEPS)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4种污泥吸附量与染料平衡浓度之间均既符合Freundlich模型(R2为0.921~0.995),又符合Langmuir模型(R2为0.958~0.993),但不符合BET模型(R2为0.07~0.863).干厌氧污泥对染料酸性湖蓝A的吸附性能最好,干活性污泥的吸附性能最差.从Langmuir等温方程来看,干厌氧污泥的最大吸附量最高,为104 mg/g,其次为厌氧污泥的吸附(86 mg/g)、活性污泥(65 mg/g),干活性污泥的最大吸附量最低,仅为20 mg/g.EPS的吸附量占整个活性污泥和厌氧污泥的吸附量的比例均大于50%,活性污泥和厌氧污泥对染料酸性湖蓝A的吸附主要是EPS的吸附所贡献. 厌氧污泥吸附染料酸性湖蓝A时, BEPS起主要作用; 而活性污泥吸附时,SEPS起主要作用.对2种污泥而言,SEPS的单位质量吸附量均远大于BEPS的单位质量吸附量, 活性污泥平均为52倍, 厌氧污泥为10倍. 厌氧污泥BEPS的吸附用Langmuir模型拟合,效果最好(R2为0.998 6).  相似文献   

14.
营养源对活性艳红脱色降解体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民生  邱立俊 《上海环境科学》2002,21(7):419-422,431
选择活性艳红X-3B为脱色和降解对象,将白腐真菌固定在生化填料上构建白腐真菌生物膜反应器,并以接种活性污泥的生物膜反应器为对照,考察了营养源对活性艳红脱色降解的影响。实验表明,对白腐真菌Shu-13采用查氏培养基预培养和在反应器中投加适量蔗糖及酱油废水,均能明显提高活性艳红X-3B的脱色率。城市污水中的营养源,不足以满足白腐真菌对活性艳红X-3B的脱色降解需要,白腐真菌Shu-13对富氮条件存在依赖性。在富营养条件下,白腐真菌Shu-13生物膜反应器对活性艳红X-3B的脱色效果明显优于活性污泥。营养源及其浓度、菌种是影响pH变化的重要因素,活性污泥和酱油曲霉生物膜反应器的出水pH变化规律,与Shu-13存在明显不同,Shu-13对活性艳红X-3B的脱色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降解作用,而这种作用对生物膜恢复其污染物净化功能是至关重要。另外,酱油废水中存在的酱油曲霉属于半知菌纲的白腐真菌,其对活性艳红X-3B也有较显著的脱色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15.
融合菌-活性污泥联合曝气吸附处理重金属铬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融合菌RHJ-004与活性污泥联合曝气处理含铬废水的生物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融合菌RHJ-004与活性污泥联合曝气对铬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投加10g/L菌体、6g/L污泥,处理50mg/L的铬液,还原率可达83.26%,去除率达72.04%。该吸附剂对处理酸性含铬废水具有很大的潜力,在pH=1 ̄5时,还原率均>80%,去除率均>70%;溶解氧是影响该吸附过程的一个重要参数,当DO=2 ̄4mg/L时,生物吸附效果较好,还原率达到75%以上,去除率也超过65%;融合菌RHJ-004与活性污泥对六价铬的联合吸附可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描述,但Freundlich模型的拟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Tween60和SDS强化白腐真菌修复DDT污染土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DDT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60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在单一和组合两种方式对人工污染黑土中白腐真菌Phlebia lindtneri GB1027降解去除DDT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Tween60和SDS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土壤中DDT的生物降解,尤其在两种表面活性剂浓度为1.0mg/g干土时,土壤中DDT的降解率分别达到最高的62.9%和53.9%.相同浓度下,Tween60比SDS更有利于提高DDT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效果,去除率提高接近10%.将Tween60与SDS以不同质量比例组合处理后的DDT去除率大小为:Tween60-SDS(3:1)>Tween60-SDS(2:1)>Tween60-SDS(1:1),尤其在质量比为3:1和2:1时的DDT去除率甚至高于Tween60单独处理时的去除率,表明将两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剂组合后对提高DDT的生物可利用性产生了协同效果.研究还发现,菌株接种量越高,土壤中DDT的降解去除率越高,当接菌量达到1.0mL/g干土时,DDT的30d去除率达到最高的70.9%.在土壤含水率为10%~50%范围内,白腐真菌对DDT的降解去除效果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升高而增加,当土壤含水率达到50%时,土壤中有约70%的DDT被降解去除.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利用表面活性剂强化白腐真菌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SBR中活性污泥培养驯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研究在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中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以人工配制的污水作为营养液,通过控制温度(26℃左右)、pH(6.8~7.8)、溶解氧(2~6 mg/L)等试验条件来进行污泥的逐步培养驯化,主要探究在培养期间活性污泥浓度(主要测其MLSS)、对COD的去除效果、30分钟沉降比和活性污泥微生物相随培养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以及培养中出现的异常状况与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微量元素对白腐真菌的生长影响和抑制酵母菌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高大文  文湘华  周晓燕  钱易 《环境科学》2006,27(8):1623-1626
采用振荡培养方式研究了微量元素对白腐真菌生长以及在非灭菌环境下对液体培养基抑制酵母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灭菌环境培养方式下投加含有铁元素的微量元素液体培养基培养的菌丝球大小和数量均优于不含铁但含有其它微量元素液体培养基,而不含铁的液体培养基又优于不投加任何微量元素液体培养基;如果采用灭菌环境培养后在非灭菌环境降解染料方式,则不含微量元素和含其它微量元素但不含铁的液体培养基培养的白腐真菌在非灭菌环境对染料的脱色效果与灭菌环境得到的结果基本相当,而铁浓度为3.5 mg/L液体培养基培养的白腐真菌的脱色效果不如灭菌环境得到的结果,并且镜检发现铁浓度为3.5 mg/L液体培养基中感染的酵母菌的量要多于不含铁元素液体培养基和不投加任何微量元素培养体系.微量元素铁在抑制酵母菌生长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铁元素又是白腐真菌生长所必需的,只要在不影响白腐真菌生长的前提下,合理调控培养基中的铁浓度,就有可能达到抑制酵母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探讨活性污泥萃取液的农用安全性及应用效果,以水稻为试验材料,开展活性污泥萃取液安全性及与化肥不同配施量处理试验,通过设置5个处理组(CK,空白对照;CF,常规施肥对照;LMF,化肥减氮30%配施低量萃取液;HMF,化肥减氮30%配施高量萃取液;MF,化肥减氮100%配施全量萃取液),分析萃取液对水稻苗期生长性状、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结果表明:活性污泥萃取液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符合《含氨基酸水溶肥料》(NY 1429—2010)农用标准,0.33%~10%浓度的萃取液浸种可促进水稻种子萌发. 施用萃取液可促进水稻幼苗株高、茎宽、叶面积、地上部生物量与地下部生物量等生长指标的增加. 与常规施肥相比,配施萃取液后,土壤pH显著提高0.51%~13.8%,土壤电导率显著降低14.3%~66.3%,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最高可显著增加68.0%. 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丰度位于前10位的细菌门类在各处理土壤中均有分布,施用活性污泥萃取液改变了菌群分布比例,且对近根际土壤中菌群结构的影响最大. 施用活性污泥萃取液后,与碳循环相关的门类菌群显著增加,如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等;常见于胁迫环境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显著减少. 研究显示,活性污泥萃取液具有农用安全性,配施高量萃取液能显著促进水稻幼苗生长,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优化土壤菌群结构,可与有机肥施用效能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