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4 毫秒
1.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人口惯性、出生率、生育率是其出现的主要原因,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重庆自1994年开始步入老龄化,到全面老龄化,再到目前成为全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这期间国内学者对重庆老龄化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研究了大量课题、产生了大量成果,涉及经济发展、储蓄消费、人力资源供求、人口流动、老年产业和医疗卫生等,为重庆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课题做出了较大贡献,梳理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后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长江中游四湖地区地下水动态观测数据分析得出,长江对沿岸平原地下水影响程度随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弱。用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确定了潜育化、沼泽化土壤在四湖和沿庭湖地区分布以及潜在威胁面积。并依此分析了三峡工程对土壤潜育化沼泽化的影响。在大量调查和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当地的潜育化沼泽化土壤改良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3.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游地下水动态和土壤潜育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长江中游四湖地区地下水动态观测数据分析得出,长江对沿岸平原地下水影响程度随距离蛎而逐渐减弱,用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确定了潜育化、沼泽化土壤在四湖和洞庭湖地区分布以及潜在威胁面积,并依此分析了三峡工程对土壤潜育化沼泽化的影响。在大量调查和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当地潜育化沼泽化土壤的改良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所导致的大量气候移民,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气候变化条件下人类实施了宏、微观气候工程以应对逐渐恶化的自然生存条件,并促生了大量气候工程移民。通过对气候工程移民的概念界定和类型划分,剖析气候工程实施给移民造成的次生贫困化、社会适应度降低等影响;对气候工程移民实施中存在的调地困难安置难度大、补偿标准低、生计模式骤然转变、社会资本流失等问题进行了透视。为此提出提高补偿标准增加土地熟化投资、持主导产业加大后扶力度、培育移民可持续发展能力、更新移民观念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移民社会结构特殊性促动移民社会适应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对流出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各地农民工的大量外出,农村的经济、政治、居住环境等都受到了极大影响。本研究拟以四川省为例,通过在不同区域内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构建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系统地分析农民工对流出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所产生的影响。分析结果发现:农民工的流动对山区人居环境改善的影响最大,丘陵次之,平原最小;在对家庭影响方面和对公共环境影响方面,农民工对丘陵的影响值都明显高于平原和山区;在对周围人影响方面,对山区和平原的影响值差异不明显,但对丘陵地区的影响却基本为零。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拓宽农民工的就业途径;加强宣传教育,重视对农民工的科普知识教育;合理规划环境,强化农村环境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6.
采用基于最大似然法的监督分类方法对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1988年和2001年两期Landsate5 TM影像进行解译,利用单项土地利用动态指数〖WTBX〗(LUDI)、双向土地利用动态指数(Ki)以及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Cx×y)〖WTBZ〗等定量分析方法分析解译结果,得到马边县13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及转移特征,并对可能的生态影响进行了分析预测。结果显示:①次生林面积增加,针叶林面积有所下降,灌草地被农田大量取代;②城镇及居民点和次生林的动态最为活跃,转入面积明显高于转出面积;③中山区和亚高山区林地构成发生变化,高山草甸面积有所萎缩,河谷区的阔叶林带被次生林大量取代,低山河谷区的土地破碎化程度增加。研究表明,13年间马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具有动态高、转换活跃、空间性强以及人为活动干扰影响明显等特点。其中,低山丘陵区的灌草坡大量被农地替代、中山区和亚高山区次生林面积扩大应该作为生态退化的信号加以重视。另外,气候变化对马边森林植被演替可能产生的影响应在今后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并解释不同人文因素对于土地类型变化的影响,本文以南京市为研究区,以遥感影像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CCA)研究了2002-2009年间南京市人文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大量减少并向建设用地转变,与GDP、固定资产投资额和收入有较强的正相关;草地和耕地受到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并且两种地类之间存在相互转变的过程。CCA分析法阐释了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对主要经济因素的响应,不同的用地类型受到的影响大小和方向有所差异,丰富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运用协整和VAR模型,对东、西部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东、西部地区人力资本、资本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并具有反向修正机制,东部地区经济有更强的自我稳定机制;②东部地区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投资见效快,对经济的影响能持续4年;人力资本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持久,在经济增长的短期波动中发挥的作用更大;③西部地区自身的经济增长状况还不能吸引大量投资,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国家的大量投入,投资变动是引起经济短期波动的重要原因。与东部相比,西部地区投资见效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持久,而西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远小于东部。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经济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三十年来,从国际组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到各个国家和学术团体,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对此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这些成果大多集中于自然生态领域,而对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甚少。本文试图从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全方位视角出发,回顾总结了全球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的相关影响研究,并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人工增雨是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主要是通过飞机、高炮、火箭等传输手段对局部大气云层施加催化作用,促使云中更多游离的水汽核化,增加冰晶数浓度,提高降水效率。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国内外大量人工增雨试验,人工增雨效果已得到科学实验证实。本文通过对人工增雨原理和催化剂性能特点分析,探讨了人工增雨常用催化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人工增雨对风向下游地区的影响和人工增雨炮弹、火箭弹碎片对环境的影响。数据分析证明,人工增雨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催化剂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上游增雨不会减少下游的雨量,因此,应充分利用人工增雨手段开发空中水资源,以缓解水资源的短缺。  相似文献   

11.
位居"中国最美旅游洞穴"榜首的织金洞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近年来随着贵州旅游的发展,大量游客涌入织金洞使得洞穴的生态环境受到极大干扰,洞穴景观美学价值大大降低,这些干扰和破坏长时间得不到保护和治理,必将影响织金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织金洞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评述并对其保护措施进行了研究,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是中国不可避免的责任更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可以实现短期大量减排,受到各国重视。CCS项目具有不确定性,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决策灵活性。本文在考虑CCS投资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实物期权CCS项目投资决策模型。大量研究表明碳排放政策是影响投资者决策的重要因素,本文设定税率为政策变量,给出了包含推迟期权价值的CCS项目价值函数。假设使得CCS项目价值为正的最低税率是最佳的税率。以项目价值函数等于零为临界条件求解模型得到临界税率与其他技术经济变量的隐函数。最后,本文结合案例用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各技术经济变量对临界税率的影响。发现税收政策的有效性主要受到碳交易价格、无风险利率以及CCS项目的投资额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发现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是中国不可避免的责任更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可以实现短期大量减排,受到各国重视。CCS项目具有不确定性,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决策灵活性。本文在考虑CCS投资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实物期权CCS项目投资决策模型。大量研究表明碳排放政策是影响投资者决策的重要因素,本文设定税率为政策变量,给出了包含推迟期权价值的CCS项目价值函数。假设使得CCS项目价值为正的最低税率是最佳的税率。以项目价值函数等于零为临界条件求解模型得到临界税率与其他技术经济变量的隐函数。最后,本文结合案例用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各技术经济变量对临界税率的影响。发现税收政策的有效性主要受到碳交易价格、无风险利率以及CCS项目的投资额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发现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06~2008年,对长江中游的一个浅水湖泊--肖四海进行了水质和水生植被研究,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肖四海1987~2008年不同渔业发展阶段的水环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87~2008年期间,该湖营养状况经历了中营养→富营养→中营养→富营养→中营养的变化过程,沉水植被经历了消亡→恢复→旺盛→衰退的演替过程,这种变化主要受不同阶段的渔业方式的影响。草食性鱼类和河蟹的过量放养、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饵料的大量投放等不合理的渔业方式导致了水生植被的消亡和水体的富营养化,而合理的渔业方式不会对水体环境产生消极影响,并据此提出了长江中下游湖泊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TS)的政策效果进行及时和科学的评估,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改善体系设计,从而确保ETS政策目标的实现。目前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评估了国内外ETS的政策效果,但是几乎没有文章对这些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本文通过梳理针对ETS的碳减排效果、对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对经济产出和竞争力的影响、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以及对协同减少大气污染物的影响等五个方面的实证研究,系统总结分析了这些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目前,相关研究所采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包括双重差分法、匹配倍差法、三重差分法等,定性研究的方法包括问卷调研、访谈、案例分析等。本文对这些方法进行总结和对比分析,指出其优势、不足以及存在的挑战,最后指出了对我国试点ETS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所面临的困难,包括数据难以获取、评估方法的应用需要改进、事后评估研究的体量不足等,进而对ETS的主管部门、企业和研究者等各方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为更好地评估试点ETS和即将正式运行的全国ETS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已有文献对土地开发、土地收入与城市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探讨,但未能揭示土地开发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尤其是没有区分土地开发对城市经济增长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主要是土地开发收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投资效应,间接影响包括土地开发收入通过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增强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构建了反映土地收入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的结构方程模型,利用285个城市2000—2010年以及2011—2013年的差分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土地开发收入显著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2000—2010年间,土地出让收入每增长1个标准单位,城区GDP将增长3.09标准单位,其中土地开发收入的直接影响为0.35标准单位,间接影响为2.74标准单位。土地开发通过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增强对产业集聚和常住人口吸引力的间接效应远大于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直接效应,在间接效应中,吸引产业集聚的影响大于吸引常住人口的影响。不同类型城市土地开发收入对城市GDP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丹江口水库对汉江中下游径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汉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汉江径流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江生态系统的健康。为分析人类活动对汉江径流特性的影响,以白河、皇庄和仙桃3个水文站为研究对象,以丹江口水库关闸蓄水时间划分研究时段,利用3站1955~2006年的日流量资料对比分析了研究时段内汉江中下游年、汛期、非汛期、月及日径流量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的运行对其下游的年径流特性无明显影响,而对汛期、非汛期、日径流量和径流年内分配有显著的影响,汛期径流量所占比例显著减少,非汛期径流量所占比例显著增加,径流量年内分配过程均匀化,中小量级日流量出现频次增加,大量级日流量出现频次减少,但影响随与水库的距离增加而减小。研究成果可为评价人类活动对汉江生态系统健康及稳定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鲁中南平原地区采煤塌陷地的综合整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中南地区是山东省煤炭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多年来随着该区煤田的大量开发,地面塌陷问题日趋严重,对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影响很大。本文根据鲁中南南区煤炭工业的规划建设情况,对采煤塌陷地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提出综合整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交通道路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科学评价交通道路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为此,通过搜集大量文献,归纳了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铁路等交通道路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交通道路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的影响上。研究发现,交通道路可以通过改变交通可达性,影响周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其影响程度与道路等级、与道路距离、原有土地利用类型等有着密切关系。相比较于开放型道路,封闭型交通道路如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铁路等,其对于周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主要通过出入口、站点等实现,并在“点”状影响的基础上形成“轴”状影响;在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侧重模型分析,国内学者侧重宏观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法,但在严谨性上有待改进。最后在特殊节点、特殊地域、改进方法、建立模型等方面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交通;土地利用;变化;影响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被大量释放到城市,这部分劳动力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城市常住人口不断增加、污染日益恶化的发展背景下,从劳动力转移的视角分析其生态环境效应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利用武汉市转移人口调查数据,采用碳足迹分析方法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研究外来劳动力对武汉市的环境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劳动力迁入前后的碳足迹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外来劳动力对武汉市的环境压力为1 768.53万t碳足迹,其中消费碳足迹194.72万t,生产碳足迹1 573.81万t;与迁入前相比,分别增加了45.58和1 439.41万t碳当量。这种碳足迹差异主要受到劳动力性别、年龄、非农工作时间和技术水平的影响,其中性别和年龄与碳足迹差异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非农工作时间和技术水平具有正向影响。此外,劳动合同的签订及与当地居民语言交流的困难程度也增加了转移前后的碳足迹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