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为了探究石油炼化废水中COD和毒性物质对厌氧氨氧化-反硝化细菌混培物的影响,利用已具有高效脱氮性能的细菌混培物建立生物脱氮反应器进行连续驯化实验,实现进水COD和毒性物质比例的增加,并结合MPN-PCR技术对驯化前后两类菌群数量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驯化前后厌氧氨氧化细菌数目由7.549×1014个·g-1减为8.212×108个·g-1,脱氮生化活性仍保持在40.2%左右;反硝化细菌数目由3.523×106个·g-1增为4.693×1016个·g-1,脱氮生化活性增加了5.76倍左右。结果表明,厌氧氨氧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混培脱氮体系的脱氮生化活性未与细菌数目呈正相关性变化,COD和毒性物质对体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厌氧氨氧化细菌比反硝化细菌对石油炼化废水毒性的作用更敏感;混培脱氮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抵抗石油炼化废水高浓度COD、高毒性物质对厌氧氨氧化生理生化脱氮过程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稠油降解菌的筛选、鉴定与菌群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别以烷烃、芳烃、胶质沥青质为唯一碳源,从稠油污染过的土壤里分离、筛选可培养的降解菌,将16株组合构建SL-16稠油降解菌群,通过室内摇瓶实验测得该菌群在最佳条件下对陈庄油田稠油降解率可达68%,其适宜的生长及降解温度为35~45℃,pH值为7.0~9.0,含盐量为4 000~14 000 mg/L,接种量为2%,稠油...  相似文献   

3.
利用黄孢原毛平革菌和绿色木霉混合培养降解稻草秸秆,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的方法研究了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并对混合培养中同一平板上不同区域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比较。纯培养和混合培养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对比研究表明,两株菌的混合培养较其纯培养有更强地降解稻草的能力。在混合培养过程中检测到C15H24的两种同分异构体,分别属于双环倍半水芹烯和环己二烯类物质,均是倍半萜烯,证实了黄孢原毛平革菌和绿色木霉混合培养时的拮抗机制。同时发现环己二烯类物质仅在混合培养中的混合区域检测到,表明混合培养中混合区域较之非混合区域具有更强的竞争表现,分区域检测降解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能更好地研究混合接种的降解机理。  相似文献   

4.
从广州石化污水处理厂废水中自行分离出 30株除油菌 ,用市售的 90 # 柴油作为油品进行筛选 ,所得菌种用于处理石化厂物理隔油后的废水。通过研究含油量和接种量对除油率、COD的去除率和pH值的影响以及酸、碱、盐对除油率和COD去除率的影响来比较这些菌种对石化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 ,6 # 菌株除油和去除有机物的效果都比较好 ,除油率约在 70 %左右 ,最高为 83.6 7% ,COD去除率约为 5 5 %左右 ,最高为 6 0 .0 1% ;5 # 菌株对环境要求较高 ,在碱性环境下表现出较好的除油和去除有机物的能力 ,除油率和COD去除率分别为 5 5 %和 5 0 %左右。实验菌株在消除石化废水的异味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柴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效率低的问题,通过构建高效降解菌群修复柴油污染的土壤,采用组合优化和正交实验构建最佳组合与接种比例的菌群,并研究其柴油降解特性。结果表明,通过筛选、鉴定并命名的4株柴油降解菌为Bacillus sp. VOC18-L1、Enterococcus faecalis-L2、Lysinibacillus-L3、Rhodococcus equi-L4;当4株菌接种比例为3∶1∶3∶4,pH = 7.0,30 ℃,转速150 r·min−1时,柴油降解的效果最佳,14 d对7.0 mL·L−1的柴油降解率达到89.0%。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柴油降解产物,发现该混合菌株能将柴油中的烷烃降解为短链烷烃,最终转化为小分子物质。同时利用KEGG数据库获得代谢丰度图并初步预测每种菌的功能,根据微生物多样性测试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混合菌对柴油完全降解的效果优于单种菌种。通过人工构建的微生物菌群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柴油污染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利用不同组分原油逐级驯化的方法对克拉玛依油田的石油污染土样进行石油烃降解混菌的富集驯化,得到一组对稀油和稠油均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混菌M3。与采用单一原油驯化方法相比,混菌M3对稀油和稠油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12.5%和22%。该混菌具有较强的产表面活性剂的能力,能够使发酵液的表面张力从69.8 mN·m-1降至27.9 mN·m-1。通过混菌M3的生长条件优化实验得出:在温度30 ℃、pH 7~8、盐度1%、氮源选择尿素的条件下,混菌M3对原油的降解率最高。通过考察混菌M3在污染土壤中对原油的降解效果,发现:在修复期间,土壤脱氢酶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混菌M3可使饱和烃组分增加,并使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组分降低,对重质组分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混菌M3的加入改变了原油性质,促进了土壤中原油的降解,经过56 d修复,土壤中原油降解率达到55.3%。  相似文献   

7.
为彻底高效解决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的环境危害,以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为载体,以辛基酚聚氧乙烯醚高效降解混合菌L9为材料,采用海藻酸钠、聚乙烯醇和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制备固定化混合菌L9,研究了各固定化混合菌L9颗粒的机械稳定性与化学稳定性,结果表明,利用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制得的固定化混合菌L9颗粒具有较高的机械和化学稳定性。利用正交实验对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固定化条件进行优化,得到聚乙烯醇浓度8.0%,海藻酸钠浓度1.0%,交联剂2%氯化钙的饱和硼酸溶液,包埋菌量与包埋剂的体积比值2:1,交联时间24 h为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固定化混合菌L9的最佳条件。考察不同环境条件(温度、pH值和底物浓度)对固定化混合菌L9与游离混合菌L9降解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的影响,结果显示,固定化混合菌L9对各环境因素(温度、pH值和底物浓度)的耐受范围都比游离混合菌L9宽,在实际环境应用中更能保持稳定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对解决当前制革、洗涤、农药等行业产生的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BTEX降解混菌间协同耦合作用不明的问题,以稳定的BTEX降解混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离纯化,从混菌中分离得到的8株BTEX降解单菌,将对BTEX有降解效果和没有降解效果的单菌分别组合,采用摇瓶实验研究不同体系对BTEX的降解效果,试图找到单菌在BTEX降解过程中的作用,并探寻菌间的协同耦合作用.实验结果表明,B2、B4、B6单菌主要的作用是降解BTEX,并且B2菌可以解除B4菌和B6菌混合后对X降解的抑制,并提高了B、T和E的降解速率;B1、B3、B5、B7和B8单菌无BTEX降解功能,B1、B3和B5菌可能利用B、T和E降解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各单菌没有降解能力,但在混菌中依然存在,推测单菌可以利用降解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并从48 h开始降解B、T和E;B7、B8两株菌互相协同,共同完成对BTEX的降解.由优势菌群和非优势菌群组成的混合系统,促使有些没有降解功能的菌株混合后具有降解功能,还导致有些菌株混合后降解率和降解速率降低,对降解BTEX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拮抗作用.混菌48 h对BTEX的总降解率为91.6%,说明一个稳定存在的天然混合群落,其内部菌种经过长期的优胜劣汰,保持了很高的降解率和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9.
固定化原油降解菌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的石油降解菌Y-13对石油的降解率为57.45%,经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以Y-13为固定化对象,选择聚乙烯醇(PVA)、海藻酸钠(SA)为主要载体材料,以胜利原油为反应底物,研究了固定化微球的制备和运行条件对微球性能的影响,实验确定了PVA-H3BO3包埋法制备固定化微球的最佳条件,最高降解率为79.04%;对PVA-H3BO3微球的性能测定结果表明:这种固定化微球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弹性和渗透性、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固定化微球比游离细菌对外界的适应性要强,适宜pH值、接种量和活化时间分别为7.5、1∶10和21 h。  相似文献   

10.
单菌种和混合菌处理养殖污水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化养殖污水处理系统中的生物膜法技术,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酵母菌(Saccharomyces)和乳酸菌(Lactobacillus)及其混合菌对养殖污水的净化能力。实验共进行35 d,设置了8个处理组,以添加无菌生理盐水的处理组为对照组。结果表明,添加了菌种的处理组,对氨氮(NH4+-N)和亚硝氮(NO2--N)的处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P4+-N和NO2--N的去除率均达到90%以上;接种枯草芽孢杆菌的4个处理组对无机磷(TP)的去除能力要显著高于其他未接种该菌的处理组,TP的最终浓度维持在0.2 mg/L,而其他处理组在0.59 mg/L以上;添加菌种的各处理组对化学需氧量(CODMn)的去除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3种菌混合的处理组去除率最高,达76.9%。在本实验条件下,混合菌处理污水的能力要优于单菌种,3种菌混合的处理组要优于菌种两两混合的处理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