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SWMM模型的合流制管道溢流污染控制系统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合流制管网污水溢流所导致的城市内涝和城市内河黑臭问题,以武汉市巡司河片区为例,利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SWMM)软件,构建该地区合流制排水系统的水力水质模型,模拟了不同降雨强度的暴雨模拟和全年降雨状况,分析了该地区溢流污染特征,据此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合流制排水系统改造方案,并采用SWMM模型对不同改造方案的溢流水量和水质控制效果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箱涵与雨水调蓄池的共同作用下,对溢流污水量的截流比例在90%以上,年溢流次数小于10次,年溢流水量平均减少了1.75×107 m3,对污染物的截流比例均在95%以上,每年溢流进入地表水中的COD减少了3 295.5 t,NH3-N减少了505.8 t,TP减少了63.1 t,SS减少了1 981.1 t,溢流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溢流污染能够得到较好的控制。随着暴雨重现期延长,截流效果会随之下降。箱涵和雨水调蓄池的组合措施对溢流污水具有明显的削减和调控作用,能够有效降低城市内涝隐患和缓解内河黑臭化问题,通过定量表征箱涵-雨水调蓄池组合在溢流污染方面的控制效果,为国内合流制排水管网改造提供技术支持和海绵城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合流制溢流(CSO)污水具有水质水量波动大、非连续产生的特点,采用臭氧气浮技术对CSO污水进行处理,研究该技术对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悬浮固体(SS)等污染指标的控制效果。实验室小试结果表明,在最适工艺条件下,混凝-臭氧同步处理对CSO实际污水SS、TP、COD去除率分别为77.8%、73.6%和57.9%,显著削弱了腐殖质类有机物荧光强度,混凝与臭氧氧化之间表现出良好的协同作用,能够实现CSO污染的有效控制。进一步设计了臭氧气浮撬装式设备,并在武汉市开展了CSO处理现场实验研究,运行结果表明,臭氧气浮工艺系统对SS、TP、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1.8%、75.4%和61.7%,净化效果良好,实现了对CSO典型污染物的协同治理。通过实验室研究和工程实验结果,证实了臭氧气浮工艺用于CSO污水治理的工程可行性,上述研究结果可为CSO污水的多水质目标协同控制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4.
上西关涌流域调蓄工程控制溢流污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州市上西关涌调蓄池的主要作用是截留储存服务范围内的初期雨水,以减少雨天溢流量和溢流污染负荷。详细介绍了调蓄池的设计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对广州城区降雨的初期冲刷效应分析,对调蓄池的环境效能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5.
苏南老城区合流制管网的溢流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苏南某市老城区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特征,在苏南某市D排水系统溢流口采集了2种不同降雨强度的水样,检测水样中COD、SS、TN、TP和NH3-N等污染指标的浓度,并对不同降雨强度的水质变化特征与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较高降雨强度下SS、COD、TN、NH3-N和TP的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37~695 mg/L、119~1 441 mg/L、6.2~26 mg/L、2.3~6.3 mg/L、0.07~1.48 mg/L;较低降雨强度下SS、COD、TN、NH3-N和TP的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22~228 mg/L、180~535 mg/L、7.9~24.7 mg/L、3.2~24.2 mg/L 1.1~1.99 mg/L。由于不同降雨强度下雨污水冲击能量不同,在降雨强度较高的情况下,COD、TN与SS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954与0.6234,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低降雨强度下无明显相关性。较高降雨强度时截留去除SS可以有效消减溢流污水中的COD和TN,对溢流污染的控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北运河流域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特性的影响因素,选取上游城乡结合部的合流制溢流口为对象,基于现场连续监测和采样调查结果,采用条件回归树方法分析了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的水质水量等参数与降雨特征之间的响应关系,并通过分析典型强降雨形成的溢流污染过程,验证了条件回归树预测的阈值.结果 表明:沙河库区合流制管网溢流的污水流量与...  相似文献   

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