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石油醚为油相的乳状液膜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石油醚为油相,以聚异丁烯单丁二酰亚胺(T151)、聚异丁烯多丁二酰亚胺(T155)为表面活性剂,制备了W/O(W代表水相,O代表油相,下同)单重乳液和W/O/W多重乳液,并进行了乳状液膜稳定性的研究.以破乳率、泄漏率和表观溶胀率为衡量指标,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种类和用量、油水比(油相体积与内水相体积的比)、乳水比(W/O单重乳液的体积与外水相体积的比)、制乳转速等参数对乳状液膜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用量、油水比、乳水比和制乳转速均存在最佳值,即:(a)T151体积分数6%,油水比1:1,一次制乳转速3 000 r/min,乳水比为1:6,二次制乳转速300 r/min;(b)T155体积分数4%,油水比1:1,一次制乳转速4 000 r/min,乳水比为1:8,二次制乳转速400 r/min,此时的W/O/W多重乳液乳状液膜最稳定.  相似文献   

2.
采用绿色高效的乳化液膜法(GELM)去除与富集废水中的酚类污染物,建立了以棕榈油和煤油混合物(7:3)为膜溶剂、聚异丁烯多丁二酰亚胺(T-155)为表面活性剂、正辛醇为载体的乳化液膜体系,提高了GELM法分离酚的能力,并研究了各因素对液膜稳定性及对废水中苯酚的分离富集效果的影响。乳化液稳定性和分离酚的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乳液稳定性好,且该乳化液膜对废水中苯酚和COD去除率分别为99.5%和74%,对邻甲酚、邻氯苯酚、邻氨基苯酚等酚类污染物的除酚率均达~99%,在初始酚浓度4 000 mg·L-1时,除酚率仍然达~90%,说明该体系可实现对酚的高效去除。此外乳化液膜对苯酚的富集倍数随乳外比的增大而增大,在乳外比为1∶10时苯酚富集约16倍,说明该体系实现了对苯酚的有效富集。研究结果可为废水中酚类污染物的去除与资源化回收提供绿色、高效、低成本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以Span80和Tween60为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微乳液膜的配方及其稳定性,通过Span80-Tween60/T154/煤油/H2SO4微乳液膜体系处理氨氮废水的研究,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的配比、T154的浓度、萃取时间、乳水比、外水相pH值、油相回用次数等因素对氨氮萃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Span80和Tween60的质量比为4:1,T154在煤油中的质量浓度为5%,萃取时间为15 min,乳水比为1:14,外水相pH值为9时,氨氮一次性萃取率可到99.85%;该微乳液膜不仅稳定性好,对氨氮萃取率高,而且制乳、破乳容易,油相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去除工业化纤废水中的水溶性污染物,采用混合型乳化液膜法对废水样品进行了处理,以紫外吸收值和COD去除率为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废水浓度、反应时间、液膜组成及处理工艺(包括内相酸浓度、油水比、乳水比)等对处理效果都会产生影响;其中T-152是最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当体系pH=4,油内比为1∶1,乳水比为1∶3,废水初始COD为1 000 mg/L左右,表面活性剂的量:溶剂煤油的量:膜固定剂(TOA)三者体积比为5∶25 000∶1时,搅拌处理30 min,废水中紫外吸收光谱的最强吸收峰红移且峰强减小,COD的去除率达到96.5%,出水COD小于100 mg/L;处理后,废水的色度和浊度均得到显著降低,去除率达到98%以上,达到了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以Span80和Tween60为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微乳液膜的配方及其稳定性,通过Span80-Tween60/T154/煤油/H2SO4微乳液膜体系处理氨氮废水的研究,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的配比、T154的浓度、萃取时间、乳水比、外水相pH值、油相回用次数等因素对氨氮萃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Span80和Tween60的质量比为4∶1,T154在煤油中的质量浓度为5%,萃取时间为15 min,乳水比为1∶14,外水相pH值为9时,氨氮一次性萃取率可到99.85%;该微乳液膜不仅稳定性好,对氨氮萃取率高,而且制乳、破乳容易,油相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纳滤对含Cr(Ⅵ)废水进行试验研究,讨论了初始浓度、pH、浓差极化、共存离子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NF90膜对含Cr(Ⅵ)废水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去除率超过了98%,出水Cr(Ⅵ)浓度低于0.5 mg/L,可以达标排放或回用于镀件漂洗.  相似文献   

7.
利用茶渣中的残余多酚类物质,通过绿色合成法制得零价铁(ZVI),并以茶渣烧制的生物炭(BC)作为载体负载ZVI,将制得的ZVI/BC材料用于去除水体中Cr(Ⅵ)及修复Cr(Ⅵ)污染土壤。结果表明,茶渣中提取的多酚可以成功还原Fe(Ⅱ)制备ZVI,且制得的ZVI/BC复合材料具有优秀的Cr(Ⅵ)去除能力;ZVI/BC对Cr(Ⅵ)的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ZVI为反应中心,其对Cr(Ⅵ)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在溶液初始pH为3时对Cr(Ⅵ)吸附性能最佳。与BC相比,ZVI/BC更能促进土壤中的铬从易被利用的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向较难被利用的铁锰氧化态、有机态转化。ZVI/BC主要通过还原反应修复土壤和水体中的Cr(Ⅵ),同时也伴随着表面络合过程。  相似文献   

8.
陈建  徐林 《环境工程学报》2013,7(1):191-195
为开发含Cr(Ⅵ)废水处理工艺提供必要资料,对不同条件下Fe(Ⅲ)催化有机酸光化学还原Cr(Ⅵ)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r(Ⅵ)的还原不仅受pH、Fe(Ⅲ)或有机酸的起始浓度以及共存阳离子的影响,而且还与有机酸种类有关.低pH的酸性条件有利于cr(Ⅵ)的光化学还原,在pH 3.0条件下经3h后的还原率达89.9%,在pH 5.0经3h后其还原率为37.3%.Fe(Ⅲ)或有机酸起始浓度增高会促进Cr(Ⅵ)的还原,在pH3.0和Fe(Ⅲ)浓度高于Cr(Ⅵ)浓度条件下导致在3h后Cr(Ⅵ)的光化学还原率达100%.共存Al(Ⅲ)或Cu(Ⅱ)会抑制Cr(Ⅵ)的光化学还原.由Fe(Ⅲ)催化3种有机酸对Cr(Ⅵ)的光化学还原作用大小次序为: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还对不同条件影响Cr(Ⅵ)的光化学还原可能机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磁性介孔锰铁复合氧化物对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复合金属草酸盐为前驱体制备了纳米晶构筑的介孔锰铁氧化物材料,采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固体比表面测定仪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对水体Cr(Ⅵ)的吸附性能,考察了pH及离子强度对吸附容量的影响、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以及碱液对Cr(Ⅵ)的洗脱率。结果表明,获得的锰铁氧化物为纳米晶构筑的介孔材料,比表面达277.4 m2/g,对Cr(Ⅵ)在酸性条件下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在初始Cr(Ⅵ)质量浓度为100 mg/L,pH值在2时,10 min内能使溶液中的Cr(Ⅵ)去除率达96.8%,最大Cr(Ⅵ)吸附容量Qm为40 mg/g。  相似文献   

10.
以聚丙烯腈(PAN)纤维作为原材料,利用微波辅助对纤维进行改性,制备出偕胺肟基PAN改性纤维(AOPANF_(mw))。采用正交实验方法优化改性纤维的制备条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能谱仪(EDS)对改性前后的纤维进行表征,同时考察了改性纤维对Cr(Ⅵ)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改性纤维的最佳制备条件是:反应温度105℃、反应物投加比4∶3、反应时间7 min、浴比40∶1。红外光谱证明偕胺肟基团成功接枝在纤维的表面,EDS结果显示在吸附后的纤维上出现明显的Cr(Ⅵ)峰。纤维对Cr(Ⅵ)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25℃条件下,改性纤维对Cr(Ⅵ)的吸附平衡时间为7h,饱和吸附量为69.55 mg·g~(-1)。当多组分干扰离子共存时,对Cr(Ⅵ)的吸附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用2%海藻酸钠与1%明胶混合作为包埋剂固定啤酒废酵母,研究固定化啤酒废酵母对Cr(Ⅳ)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固定化啤酒废酵母吸附Cr(Ⅵ)受吸附时间、起始pH、固定化菌体浓度、cr(Ⅵ)起始浓度及共存离子等因素的影响.确定固定化啤酒废酵母对Cr(Ⅵ)最佳吸附条件为:pH 2,Cr(Ⅵ)起始浓度100 mg/L,固定化菌体浓度2 g/L,吸附90 min.此条件下Cr(Ⅵ)的吸附率可达96.8%.Pd2+等并存离子可抑制固定化啤酒废酵母对Cr(Ⅵ)的吸附.用1 mol/L盐酸洗脱固定化啤酒废酵母所吸附的Cr(Ⅵ)3 h,解吸率为93.6%.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以50%煤油 50%磷酸三丁酯(TBP)为萃取剂,对含酚废水进行了膜萃取实验,结果表明,废水中的酚浓度可以从l223mg/L降低到45mg/L,去除率达到96%以上,通过分析膜萃取过程中影响传质阻力的因素,发现传质阻力主要来自水相,加大水相流速可强化传质。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热炭化的方法制备柚子皮水热炭吸附剂,用红外光谱仪和氮吸附仪测定水热炭表面的官能团和孔结构,考察了吸附剂用量、溶液pH值、Cr(Ⅵ)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对吸附Cr(Ⅵ)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炭是典型的介孔材料且有较多的含氧官能团,有利于Cr(Ⅵ)的吸附。溶液pH值小于7时,吸附效果较好;当溶液中Cr(Ⅵ)离子的初始浓度为50mg·L~(-1),pH=6,吸附剂用量为0.4 g·(50 mL)~(-1)、吸附时间为90 min时、水热炭对Cr(Ⅵ)的吸附率和吸附量分别为99.03%、6.19 mg·g~(-1)。柚子皮水热炭对Cr(Ⅵ)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且35、45、55℃的等温吸附数据拟合结果表明等温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模型。  相似文献   

14.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膨润土负载纳米铁(B-NZVI),并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对其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不同n(FeSO4)/n(NaBH4)(记为N)制备的(B-NZVI)/CTMAB的除铬效果。结果表明,N=1时制备的(B-NZVI)/CTMAB除Cr(Ⅵ)效率最高,较未改性的膨润土负载纳米铁(B-NZVI)的除Cr(Ⅵ)效率(57.7%)提高了23.7%,反应速率提高1.31倍。X射线衍射发现,N=1时不仅有零价铁,还有Fe(Ⅱ),对加快反应速率和提升去除效果有一定作用。从反应后产物的光电子能谱(XPS)图看出Cr(Ⅵ)被吸附后大部分还原为Cr(Ⅲ),而铁被氧化为Fe(Ⅲ)。最后,结合反应前后材料的表面电性以及扫描电镜图,对(B-NZVI)/CTMAB改性机制、改性后纳米零价铁线的形成及去除Cr(Ⅵ)的机理和产物等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外已有关于溶剂萃取法处理含铬(Ⅵ)废水的报导,如用磷酸三丁酯(TBP)萃取含铬(Ⅵ)废水,铬(Ⅵ)的回收率很高(99.5%),反萃液中铬盐浓度可达200克/升,此法已在工业上获得应用。国内也有人用 TBP作过这方面的研究。还有人用胺类萃取剂萃取含铬(Ⅵ)溶液。另有多篇文献报导了有关铬(Ⅵ)的萃取,其主要目的是用于铬(Ⅵ)的萃取分析。 本文对各种常用的国产萃取剂:磷酸三丁酯(TBP)、三辛基氧化磷(TOPO)、二甲庚基乙酰胺(N_(503)、甲基异丁基酮  相似文献   

16.
某些工业废水中,同时含有Cr(Ⅵ)、Cr(Ⅲ)及还原性杂质.Cr(Ⅵ)的二苯碳酰二肼比色法测定,或因酸性介质中还原性物质干扰而不能直接显色,或因Cr(Ⅲ)经氧化后给Cr(Ⅵ)测定引入正误差.本实验运用均匀沉淀的原理,在含还原性硫化合物的碱性工业废水中,对Cr~(3+)与Cr~(6+)的分离进行了试验.笔者曾对合成水样及某铁合金厂工业废水进行沉淀分离操作,滤液经氧化消解后,用二苯碳酰二肼比色法测定Cr~(6+),变异系数均在±3%左右.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废水中Cr(Ⅵ),以市政脱水污泥为原料,通过液相还原技术成功制得纳米铁改性污泥基生物炭(nZVI/BC),并考察了nZVI/BC对水中Cr(Ⅵ)的吸附性能和可能的吸附机理。表征结果表明,零价铁颗粒成功负载到生物炭表面且无明显团聚现象。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初始pH、溶液初始Cr(Ⅵ)质量浓度对Cr(Ⅵ)的去除效果均有显著影响。nZVI/BC对Cr(Ⅵ)的吸附过程可以使用伪二级(PSO)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吸附等温线拟合分析结果表明,nZVI/BC对Cr(Ⅵ)的吸附性能优于nZVI和BC。Cr(Ⅵ)的去除机制可能涉及其在nZVI/BC表面的化学还原,此外,nZVI/BC抗氧化性较强,且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再生处理。总体而言,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材料,nZVI/BC的应用为废水中Cr(Ⅵ)的去除可提供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8.
纳滤处理含Cr(Ⅵ)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纳滤对含Cr(Ⅵ)废水进行试验研究,讨论了初始浓度、pH、浓差极化、共存离子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NF90膜对含Cr(Ⅵ)废水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去除率超过了98%,出水Cr(Ⅵ)浓度低于0.5mg/L,可以达标排放或回用于镀件漂洗。  相似文献   

19.
污泥活性炭对Cr(Ⅵ)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污泥活性炭对含Cr(Ⅵ)废水的吸附性能.利用西安某污水处理厂未消化脱水污泥,采用ZnCl2化学活化热解炭化法制备污泥活性炭,研究其处理含Cr(Ⅵ)废水的效果,考察其吸附Cr(Ⅵ)的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最佳吸附条件为溶液pH在1左右、污泥活性炭投加量5 g/L、吸附时间10 min、Cr(Ⅵ)初始质量浓度10 m...  相似文献   

20.
氮掺杂TiO2对水中Cr(Ⅵ)的吸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四氯化钛、尿素为原料,采用简单的溶胶-凝胶法制得了氮掺杂TiO2,其比表面积(BET)为106.48 m2/g.系统研究了该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对于初始浓度为100 mg/L的Cr(Ⅵ)溶液,吸附剂用量为5 g/L,在pH=5时,25℃下吸附180 min即能达到满意的吸附效果,其吸附效率可达97%以上.氮掺杂TiO2对Cr(Ⅵ)的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方程,升高温度,平衡吸附量增大;在温度为55℃时,Cr(Ⅵ)的饱和吸附量高达29.906 mg/g.吸附动力学可用拟二级速率方程很好地描述.氮掺杂后TiO2的吸附能力比纯TiO2明显增强.即对于Cr(Ⅵ),氮掺杂TiO2是一种优良吸附剂.此外,从氮掺杂TiO2吸附Cr(Ⅵ)前后的FTIR图可知,氮掺杂TiO2吸附Cr(Ⅵ)的过程中,N-H键参与了吸附过程.由于氮掺杂TiO2制备简单、原料廉价易得、吸附Cr(Ⅵ)效果良好,故可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