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高效絮凝剂产生菌B212进行了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的正交实验研究。实验表明,菌B212产絮凝剂的培养基成分配比(ρ)最佳方案为A4B2C1:蔗糖25g/L、尿素0.5g/L、NaCl 0.5g/L、FeSO4 0.01g/L;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值5、培养温度25℃、转速160r/min。在上述最适培养条件下,培养42h产生的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率可达到92.5%。  相似文献   

2.
高效产絮凝剂荧光假单胞菌C-2培养条件优化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筛选出的一株高效产絮凝剂荧光假单胞菌C-2为菌种,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确定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黄豆饼粉。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该菌产絮凝剂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菌株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是碳源为葡萄糖(20.0g/L),氮源为黄豆饼粉(4.0g/L),培养温度为30℃,培养基初始pH值为8.0,通气量为160r/min,在此培养条件下,对高岭土悬浊液絮凝率达93.52%。最佳培养条件下产生的絮凝剂用于多种实际废水的净化,其中对色度和浊度的去除率均在80%以上,对COD的去除率为52.67%~85.22%。  相似文献   

3.
高效产絮凝剂Pseudomonas alcaligenes培养条件优化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筛选出的一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菌产碱假单胞菌PS-25为试验菌种,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确定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黄豆饼粉。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该菌产絮凝剂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研究,得到最佳培养条件是:碳源为葡萄糖(20.0g/L)、氮源为黄豆饼粉(4.0g/L)、培养基初始pH值为6.5、培养温度为30℃、接种量5%(V/V)、通气量为160r/min。在最佳培养条件下,PS-25产生的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絮凝率达95.77%,且对多种实际废水都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其中对浊度的去除率均在91%以上,对色度的去除率均在80%以上,对废水中COD的去除率为54.25%~90.33%。  相似文献   

4.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絮凝剂产生菌,鉴定为青霉菌,命名为HHE—P7,其产生的絮凝剂命名为MBF7。该菌产生絮凝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为:葡萄糖培养基、初始pH值为4.5~6.0、温度为30℃、摇床转速为200r/min、培养3.4d产生的高效絮凝剂MBF7对于淀粉废水的浊度去除率最高达97.7%。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产絮凝剂的周期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用常规的分离、纯化方法 ,从活性污泥中共分离出 32株菌株。将单菌株分别培养于“JM- 1”、“DF-1”、“PT- 1”液体培养基中 ,摇床培养一定时间后 ,以高岭土悬浊液筛选具有絮凝活性的菌种 ,由此获得 8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 ,其中有 1株絮凝活性较高 ,初步鉴定为酵母菌 ,代号为“Dfjm- 1”,产生的絮凝剂命名为“Dtjm-1”。本文研究了“Dfjm- 1”在不同培养时间的生长情况、培养液中 p H值变化情况及絮凝活性变化情况 ,得出絮凝活性与菌生长量呈正相关关系 ,絮凝剂“Dtjm - 1”在菌生长稳定后期达到稳定活性的最高值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实验室好氧池活性污泥中分离出高效絮凝剂产生菌株Aspergillus M-25,经初步鉴定为曲霉属.通过设计正交实验找出其最大影响因素及最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在查氏培养基培养,初始pH值为5.0,转速为140 r/min和水浴温度为25 ℃的条件下能产生高效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达到97.15%.   相似文献   

7.
利用乳品废水生产微生物絮凝剂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GL 3,经BIOLOG菌种鉴定仪鉴定该菌株为产气肠杆菌 (Klebsiellamobilis)。该菌能够利用乳品废水作为培养基生产微生物絮凝剂。生产絮凝剂的最佳条件为 :在 10 0mL乳品废水中加入 2mL的乙醇 ,pH值约 7 0 ,温度 30℃ ,14 0r min摇床培养 6 0h  相似文献   

8.
该试验筛选能够利用廉价的乳品废水作为部分替代碳源的高效耐碱型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群。试验采用常规筛选方法,用盐碱地土壤平板划线。从平板上挑取粘性大的菌落接到相应的液体培养基中,摇振荡培养72 h后用高岭土悬浊液测定微生物产生絮凝剂的絮凝活性。最终选出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群。将培养基中的商业碳源变换为其他不同类型的商业碳源以及不同浓度的乳品废水,用控制变量法优化其它他产絮条件,最终得出复合菌群的最佳产絮条件:乳品废水的浓度为900 mg/L、最佳乙醇添加比为2%、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佳阳离子为Na_2SO_4、最佳初始p H值为11、最佳培养温度为30℃、最佳摇床速度为160 r/min,以及最佳接种量为2%。在最佳产絮条件下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活性可达94.68%。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外微生物絮凝剂的研制开发已经成为热点,本实验对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种筛选、培养条件等进行较为系统地研究与探讨。以活性污泥作为菌种来源,高岭土悬液为絮凝对象,在特定筛选培养基中进行菌种培养增殖,从中筛选出具有絮凝活性菌种,记为J3。在原特定的培养基基础上,对培养基的组成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进行了正交实验设计,选择影响微生物絮凝剂发酵培养基的碳氮源(Ⅰ)、培养温度(Ⅱ)、pH值(Ⅲ)和通气量(Ⅳ)等4因素进行试验,得到了J3菌最佳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10.
从生活污水中分离得到一株在强碱性条件下能絮凝天然碱碱泥的高效絮凝剂产生菌EWY1,并通过稳定性试验证明了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经鉴定为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中的盲肠肠球菌(E.cecorum).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该菌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基为:麦芽糖15 g·L-1,KNO3 1.2 g·L-1,KH2PO4 0.5 g·L-1,MgSO4·7H2O 0.4 g·L-1,NaCl0.6 g·L-1,FeSO4·7H2O 0.008 g·L-1;该菌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为pH 7.0、温度30℃、摇床转速170 r·min-1.絮凝实验结果表明,用该菌产生的絮凝剂处理天然碱碱泥效果较好,絮凝率达到了89%.  相似文献   

11.
A strain saccharomycete STSM-I with high flocculanting activity was isolated from activated sludge with conventional methods.The high production rate and the low cost STSM-I medium was obtained by selecting different kinds of media, carbon source, nitrogen source and inorganic salt ion. The best flocculant-producing conditions were found by changing medium initial pH, culture temperature and ventilation flow. The best flocculating effect was obtained by changing positive ion types, density and concentration of flocculant.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一株名为EB-8的产碱假单胞菌的最佳培养条件。通过实验得出,葡萄糖为良好的碳源,酵母膏+硫酸氨为良好的氮源,初始pH为6~9,摇床转速为160r/min,培养最适温度为30℃,无机盐为K2HPO4或KH2PO4,培养时间为48~56h,培养基的量为40mL。  相似文献   

13.
以本室保存的一株海洋费氏弧菌作为实验对象,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培养基起始pH值、盐浓度和摇瓶装液量等因素对菌株生长的影响,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生长曲线,采用均匀设计方法,对该菌的培养基组分进行优化研究,确定其适合的生长条件,结果表明:当培养温度为30℃,通气量为180r/min时,该菌株在20h左右达到生长稳定期,对甘油的利用率要优于葡萄糖,盐浓度在5%以下时生长良好,最适装液量为60mL/250mL,培养液初始pH值为8.0。确定100mL培养基配方为:蛋白胨2g,酵母粉1.0g,氯化铵1.2g,氯化钠0.2g,磷酸二氢钾1.0g,此条件下可以得到最大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14.
朱云龙  廖强  陈蓉  朱恂  王永忠 《环境科学学报》2014,34(11):2759-2764
针对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以补充有碳源的SE(Brostol's solution)培养基作为普通小球藻生长的水环境,研究了载体表面粗糙度、藻细胞接种量、培养液pH值和液体流量对小球藻细胞在固体基质表面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藻细胞在各载体表面的吸附密度均随时间进行呈现先快速增大再逐渐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在实验条件下,随载体表面粗糙度和藻液中藻细胞接种量增大,载体表面对小球藻细胞的吸附率均增大,吸附密度也增大;当藻液pH值为6左右时,小球藻在载体表面的吸附密度达到最大;液体流量为0.65 mL·min-1时,载体表面对小球藻细胞的吸附能力最强.各参数对藻细胞吸附密度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次为藻细胞接种量、培养基pH值、液体流量.  相似文献   

15.
从长期受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odiumdodecylbenzenesulfonate,SDBS)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到3株对SDBS降解能力很强的细菌,分别为荧光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P-11)、芽孢杆菌(Bacilussp.B-24)、气单胞菌(Aeromanassp.A-2)。3株细菌均属中温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为7.0,在低浓度SDBS中生长比在高浓度中生长好。在选定的最适条件下,测定了3株菌对SDBS的降解能力,在含40mg/LSDBS的培养基上,于28℃生长72h,SDBS的降解率均超过95%,其中P-11达100%。   相似文献   

16.
通过控制培养基中Mn2+的浓度获得只含有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或锰过氧化物酶(MnP)的单一酶培养物,用于比较LiP和MnP对染料降解脱色的条件和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LiP对橙Ⅰ降解脱色的最佳条件为h2O20.15 mmol/L,pH 3.0,温度40 ℃;MnP为h2O20.15 mmol/L,pH 3.5,温度40 ℃.最佳条件下,考察LiP和MnP作用下染料浓度和染料类型对脱色的影响,发现LiP作用下脱色率明显高于MnP作用下的脱色率,表明LiP可作用的染料浓度比MnP高,可作用的染料范围比MnP大.由此认为LiP具有比MnP更强的脱色能力.   相似文献   

17.
苯甲酸和苯胺的微生物降解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用富集培养法从废水中分别分离到能以苯甲酸和苯胺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菌株:LS01和AG01。文章以LS01和AG01为菌株研究了其分别降解苯甲酸和苯胺生物降解的适宜条件,包括温度、底物浓度和体系pH。在最适条件下,两种菌株的降解率均能达到8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