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间视线     
《绿叶》2013,(1):175-176
88家环评机构被查出违规问题 2011年初北戴河附近潘官营村村民一核实100份秦皇岛西部垃圾焚烧项目环评公众意见调查表,发现“受访者”中15人为虚构,14人常年在外,1人因故意伤害他人失踪8年.1人当时已死亡.其余均表示从未见过调查表也未署名。中国气科院据此虚假意见得出99%受访者支持焚烧厂建设。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制度的进展,分析了规划环评制度有效性仍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提出了对“十四五”规划环评改革的建议:一是树立“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理念,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在规划环评中的责任和义务;二是通过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进一步明确规划环评成果落地途径,提高规划环评意见的法律约束力,使得规划环评意见能够纳入规划、并传导到经济社会建设中;三是要构建“三线一单”与规划环评的联动体系,夯实规划环评技术体系,进一步发挥规划环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正>环评师"挂靠"、环评资质出借、转包等问题是当前环评市场不规范的一大顽疾。为进一步规范环评机构从业行为,严肃查处环评工程师"挂靠"、环评机构出租出借环评资质等违规行为,促进环评技术服务业健康发展,日前,安徽省环保厅先后下发两道"加急令"——《关于开展环评机构从业行为专项检查进一步加  相似文献   

4.
《绿色视野》2009,(11):8-10
“规划环评‘卡’住了污染的‘脖子’”,“规划环评须征求公众意见,将污染扼杀在摇篮里”,“规划环评给各职能部门带来了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围绕加快发展、加速转型两大任务,本文就如何发挥环评"控制闸"、"调节阀"、"助推器"三大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环评管理、环评审核、环评监管及环评技术支撑四大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微博     
《环境教育》2014,(8):41-41
正财新网(财新网官方微博):【环保部处理62名"挂靠"环评工程师】据环保部网站消息,62名环评工程师存在"挂靠"问题,环保部将对这些"挂靠"环评工程师予以通报批评,并将处理相关环评机构。这些环评工程师并非本机构专职技术人员,实为行政机关公务  相似文献   

7.
民间视线     
霍伟亚 《绿叶》2012,(9):111-114
环评制度改革再起步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环保系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会议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表示,环评制度亟须完善,为此环保部将采取多种改革措施,其中包括推动修订《环境影响评价法》,实行环评受理、审批和验收全过程三公开,2015年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全部完成脱钩改制,并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另据《财经》杂志报道,针对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环境群体性事件,环保部正在研讨增加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部分的权重。"先界定利益相关人,比如下风向的一定范围、水源下游的居民等等,然后强制规定这些利益相关人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人在环评阶段被征求意见。"该报道中,一位接近环保部的人士说。  相似文献   

8.
《绿叶》2007,(12):8-9
2005年1月至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先后四次掀起"环评风暴",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也让更多公众认识了解了"环境影响评价"。从这四次"环评风暴"的走向分析,"风暴"所针对的目标从违法开工的建设项目扩大到行业,直至今年扩大到地区和流域,涉及的环评也从项目环评扩大到了规划环评。从各方面的分析来看,关于规划环评方面的法律规定还存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环评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环评的评价内容、方法与评估体系面临着转型的挑战。为积极探索环保新形势下环评工作的发展方向,结合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经验,分析了我国环评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完善现有评价与评估方法,建立有效的环评监管体系,厘清责任以"瘦身"环评,强化规划环评引领作用和利用大数据提高环评工作现代化水平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的环评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不管是在基础建设项目方面,还是技术改造项目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我国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环境形势,但现行的环评制度还存在诸多缺失,无法完全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如何提高环评的地位和作用、促进环境影响评价法的修改和完善、增强环评工作的操作性和实效性,是当前我国开展环评工作所面临的重点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出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高其有效性的对策建议和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环境教育》2015,(4):1
<正>今年2月9日,中央第三巡视组向环保部通报了专项巡视情况。专项巡视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其中包括:未批先建、擅自变更等环评违法违规现象大量存在,背后隐藏监管失职和腐败问题;有的领导干部及其亲属违规插手环评审批,或者开办公司承揽环评项目牟利;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现象突出,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和不当利益输送;环评机构资质审批存在"花钱办证"现象,后续监管不到位;把关不严、批而  相似文献   

12.
针对规划环评的特点,通过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环评案例分析,就如何保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只有做到广泛的公众代表性、有效的公众参与形式、科学的问卷设计、合理的反馈意见处理,才能发挥公众参与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所谓红顶中介,就是一种腐败现象,指政府官员通过形形色色的手续、关卡、资质、认证,蚕食行政审批权红利。2014年第三轮巡视13个巡视点的巡视问题账单全部晒出之后发现,作为中央巡视点的环保部,被点出的问题是"有的领导干部及其亲属违规插手环评审批,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现象突出"。与红顶中介相对应的现实是,最近几年环评过关的企业污染事故频发,民间对环评机构出具的环评报告  相似文献   

14.
日前,有关环保部驳回苏新能源和丰有限公司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环评报告一事,引起了国内的广泛关注。对于这样一起项目环评的标志性事件,各方面的解读不尽相同。然而在笔者看来,该项目环评被拒的根本原因,在于全民环保意识的觉醒,在于政府经济发展观的改变。笔者认为,环保部对煤化工项目环评"踩刹车",至少说明了3个道理。首先,对煤化工环评审批过松恰恰害了这个产业。据业内专家告诉笔者,苏新能源煤制气项目的环评报告,  相似文献   

15.
正7月15日,环境保护部印发《"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其主要原则和工作目标如下。主要原则坚持与相关重大改革任务相统筹。与排污许可制相融合,实现制度关联、目标措施一体。适应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调整优化分级审批和监管职责。落实行政审批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要求,统筹"放管服"。坚持构建全链条无缝衔接预防体系。明确战略环评、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的定位、功能、相互关系和工作机制。战略  相似文献   

16.
史春 《环境教育》2011,(11):62-62
建议政府要尽快设立农村环保机构。严格规模化养殖场环评审批,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防止新污染的产生。国务院出台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把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环境规划院有限公司前身为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所和战略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所,是辽宁省最早获得国家颁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质证书的环评机构之一,是国家环保部认可的优秀环评机构。公司主要从事化工石化医药、冶金机电、建材火电、轻工纺织化纤和社会区域、交通运输和农林水利以及区域规划、战略规划等专业的环评任务,具有承担各种重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能力。公司作为国有企业,秉承"富有激情、团结互助、严谨科学、高效创新"的经营理念,并以"质量第  相似文献   

18.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应着力回归环评本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评倍受关注,主要因为其作为环保部门的最大权力,不仅没有起到预防污染发生的作用,反而成了一些不正当利益输送的通道。本文从回顾环评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剖析环保部门、建设单位或规划编制机关、环评机构在环评中的相互关系入手,试图回答“作为环保部门最大权力为什么预防不住环境污染”的问题。研究认为,应以促进环评回归其本质作为环评制度改革的目标,按“环评脱钩→环评审批→环境违法严惩→维护公众环境权益”优先顺序,全面推进环评制度改革;环评脱钩是环评制度改革的切入点或起点;环评制度改革须抓住“如何防止环评及干预环评的任性权力”这一关键点,即环评制度改革的“牛鼻子”应是环评审批;以信息公开、社会监督确保事中有效监督,确保公众环境权益、强化污染者的损害担责,倒逼环评回归其本质;以法治和社会监督防止环评及干预环评的权力任性。  相似文献   

19.
环评有效性问题的制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环评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我国环评在环评启动时间、建设项目分类环境管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环评报告内容和结论、公众参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环评启动时间、环评报告审批与稽查分离、环评机构和环评工程师市场化、提高公众参与的专业化程度的制度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部委动态     
<正>环境保护部印发《关于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10月27日,环境保护部印发《关于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要求强化"三线一单"约束作用,建立"三挂钩"机制,"三管齐下"切实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更好地发挥环评制度从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作用,加快推进改善环境质量。"三线一单",即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约束。"三挂钩"机制,即建立项目环评审批与规划环评、现有项目环境管理、区域环境质量联动机制。"三管齐下",即严格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深化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相关科普宣传。根据通知,各省级环保部门要落实"三个一批"的要求,加大"未批先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