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宜居生态市评价指标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宜居生态市的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了探讨分析.将宜居生态市概括为“人本化”、“生态化”、“持续化”、“安全化”和“节约化”的“五化”城市.在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凸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从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以及经济社会、生活质量、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5个方面,构建了宜居生态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TOPSIS方法对宜兴市宜居生态市的建设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宜兴市的生态宜居性在逐年提高,但与理想状况仍有一定差距;具体指标分析表明,应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改进.   相似文献   

2.
西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乃喜 《陕西环境》2003,10(1):8-10
从建设“一线两带’’的要求出发,简要分析了西安市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建立秦岭生态安全屏障与搞好市区污染防治是西安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内容。强调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思想”为指导,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目标,为在“一线两带”建设中发挥“核心层”和带头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3.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再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国许多城市发展的目标取向。与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相比较,我国的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思路、设计方法和管理机制尚在探索之中,需要多学科专家的积极参与,并力求理论和实践的新突破。为此,本刊编辑部组织了“生态城市建设”专家论坛,现将7位专家分析入理、颇有见地的精彩观点整理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当前“宜居城市”建设中,虽然付出重大代价,但却与城市的“宜居”目标越来越远的现象,结合建设“宜居重庆”的目标,对“宜居重庆”建设的本质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宜居社区”建设不应忽视弱势群体的利益,需要注重“人文生态”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指出:要把北京建设成为清洁、优美、生态健全的文明城市。这不仅为北京的城市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而且对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城市的发展要达到“生态健全”,就需要在对城市所在地区的环境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评价。而后,提出对环境发展的科学预测,提出不同时期的环境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具  相似文献   

6.
“无废城市”建设可以助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对于在城市整体层面实现碳减排十分必要,且二者在目标和路径上具有协同性,应协同推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然而,目前我国“无废城市”建设与碳减排协同推进存在融合度不足、固废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固废处理处置排放偏高以及相关碳排放理论与方法不完善等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基于我国“无废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无废城市”建设与碳减排的关系和协同推进的问题,估算“无废城市”建设产生的碳减排效益和潜力,识别“无废城市”建设中碳减排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无废城市”建设与碳减排协同推进的发展目标以及政策建议,为切实发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动态与信息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四日,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表彰会在北京召开.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的开展创建“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的文明城市活动精神,以及《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提出城市环境保护“要建成若干个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示范城市”的要求而提出的.旨在树立一批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环境质量良好,城市基础设施齐全,市容清洁美观,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市民有较高素质的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以此进一步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程.  相似文献   

8.
把哈尔滨市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内生态城市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根据生态城市建设和管理方式的要求 ,分析了哈尔滨市建设生态城市的有利条件和潜在的优势 ,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步骤和主要指标体系 ,制订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的基本原则、任务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在数字化背景下,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高“无废城市”建设成效。本文分析了数字技术在“无废城市”建设中的新形势、新赋能,提出了“无废城市”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以及加快构建智能化固废治理全过程监管体系、固废领域互联互通信息化平台体系、固废治理协同管理平台和推动智能化应用培育等重点任务,为推进我国“无废城市”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指导中国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西部地区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面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大数据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使智慧生态城市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绿色发展也成为智慧生态城市的核心举措.通过分析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背景,测度西部主要城市的生态足迹与环境承载力,明确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出基于智慧生态城市推进西部城市绿色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生态城市的提出为城市的发展找到了一种理想模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生态城市理论研究主要应用在城市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上。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是衡量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成效的主要依据。本文以佳木斯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括4个层次3个子系统10个分目标30个具体指标的佳木斯市生态城市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佳木斯市2004年至2008年5年间的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来指导佳木斯市生态城市建设。进而实现佳木斯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双赢"目标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城市新区开发的过程中,污水收集系统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因此会带来新的水体污染问题。本文针对城市新区开发中污水收集系统容易出现的问题,从规划、建设和管理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城市新区污水收集系统建设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乡建设用地是土地利用的重要类型,确定区域可承载城乡建设用地能力即承载规模和承载边界对土地利用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从生态限制与适宜性的角度尝试确定城乡建设用地的承载能力,选择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土壤条件、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生态保护5个方面的指标要素作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的生态约束条件,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水桶效应”原理,对江苏沿海地区综合生态适宜性和城乡建设用地可承载性进行评价,制作了综合生态适宜性和可承载性格局分布图,确定了江苏沿海地区城乡建设用地承载阈值及其分布,统计了各县市区可承载城乡建设用地丰度,比照江苏沿海地区现状建设用地分布图与城乡建设用地可承载性分布图,开展了可承载与现状城乡建设用地匹配性评价,核算了城乡建设用地承载潜力,得到江苏沿海地区、南通市、盐城市和连云港市承载潜力分别为14.37%、15.29%、12.58%和17.07%,从而为江苏沿海地区城乡建设用地的优化配置和差异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生态城市是结合了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区域综合.生态城市因其追求人与人、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的新模式.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严重,建设生态城市存在着种种困难.近郊生态农业具有促进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近郊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的作用,城市生态建设与近郊生态农业发展都以取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为目标.在近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促进生态城市建设进程.建设生态城市,也能够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倡导生态农业和生态城市共同建设,二者相互影响,从而实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几年的生态示范区建设,宿迁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为了进一步提高宿迁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宿迁市即将进行“生态宿迁”建设。在揭示了“生态宿迁”建设的必要性之后,提出了“生态宿迁”建设的总体构想。通过对生态示范区工作的总结,提出了“生态宿迁”建设的主要任务:生态工程、生态经济、生态意识和生态人居。在对“生态宿迁”建设的工作组织实施提出意见后,明确提出“生态宿迁”近期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6.
山水园林城市是许多山地城市特色建构的目标。以重庆城市为例,认为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是城市物质空间与城市自然空间共同建设的结果,只有针对其自然生态特色提出性建设措施,才能确保城市物质空间建设与自然生态建设的协调。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生态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作为国家振兴东北的省份,黑龙江省应当结合实情,发挥自身的优势,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可以推动黑龙江新农村建设,而且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建设生态省、打造"生态龙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也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统一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工业园区向现代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转变是新形势生态文明下的必然要求。文章以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千里山工业园区为例,阐述了该工业园区建立生态型工业园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工业园区向现代生态工业因区建设转变是新形势生态文明下的必然要求。文章以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千里山工业园区为例,阐述了该工业园区建立生态型工业园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大连市生态环境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从白然、社会、经济的角度,选取了20个单项指标,构建了大连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模型,定量地对大连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