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球科技     
《世界环境》2022,(4):8-9
<正>《自然》2022年8月10日南极东部冰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南极东部冰盖包含了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冰川冰,科学家曾认为其相比南极西部或格陵兰冰盖更不容易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然而,近几十年来,南极东部冰盖已出现冰川变薄、冰层流失的想象。因此,科学家们分析了历史上在全球温度上升时期南极东部冰盖的变化,综合了目前的变化观测结果,对未来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
环球扫描     
<正>《新科学家》2019年6月15日注入海水阻止冰盖崩塌是不可能的5年前,研究表明南极西部冰盖已开始了不可阻挡的崩塌。尽管这一过程将耗时数百年,但它将使海平面上升到对主要沿海城市造成可怕后果的高度。向南极西部冰盖注入大量的海水可以阻止冰盖的崩塌,但探索这一想法的德国和美国研究人员承认,这种极端干预需要"人类对地球上最恶劣的环境做出前所未有的努力"。人类直接干预来阻止冰盖崩  相似文献   

3.
采用改进的小波变换的南极冰盖冻融探测算法,利用微波辐射计1978~2013年的SMMR和SSM/I数据对南极冰盖冻融状况进行监测,分析了南极冰盖近34年的整体冻融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来看,南极冰盖的融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南极边缘的各个冰架区,融化强度受地物覆盖类型、地理位置和海拔等因素的影响;从时间分布上来看,南极冰盖的融化面积年际变化较大,1991年的融化面积最大,为1518750km2,1999年融化面积最小,为565000km2,且融化面积的年际变化具有周期性;南极冰盖的融化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融化一般集中在11月至次年2月,在1月达到融化顶峰.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北极群岛(CAI)以及格陵兰的森楚里营(CC)和Dye-3的冰岩心底层冰的证据表明,在比100ka还早的末次间冰期期间,格陵兰冰盖发生了大范围或完全消融,这与早先的解释大不相同。以前人们认为,底层冰中杂质微粒的存在表明,冰盖底层发生过消融,这些冰开始形成的时间证据已遭破坏。然而,当冰帽和冰盖的面积大大缩小时,这些微粒极可能被风吹到冰盖面上来。冰的结构、气体含量和其它证据也表明,每个钻孔位的底层冰为重叠冰,是冰帽或冰盖早期生长阶段的一种典型的冰类型。如果现代冰层是在末次间冰期期间开始生长的,那么在较早(伊利诺斯冰期)形成的冰盖必定在末次间冰期的较早阶段就已全部或大部分消融了。如果这种消融事件确实发生了,那么就象有人曾指出的那样,桑加门间冰期期间的海平面比现在高6m这种变化就不应归因于西南极冰盖的崩解。  相似文献   

5.
环球扫描     
正《美国科学院院报》2020年2月25日末次间冰期早期的海洋变暖导致了南极洲冰层大量持续融化由新南威尔士大学地球气候学教授克里斯·特尼领导的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发现,在最后一次间冰期(12.9万至11.6万年前),南极西部冰盖的大规模融化是导致海平面上升的一个主要原因。而融化很可能是由不到2℃的海洋变暖  相似文献   

6.
青海湖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咸水湖,研究该区域冬季湖泊冻融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可以为预测未来气候对青海湖水情变化提供重要的见解。根据冰的亮度温度值高于水的亮度温度值这一差异,使用2001—2018年MODIS MOD02QKM数据产品和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分别提取了青海湖开始冻结、完成冻结、开始消融和完成消融四个时间点的数据,综合分析青海湖湖冰物候特征变化,并结合气象数据,得出湖冰物候变化对气候的响应。结果表明:青海湖每年11月左右进入冰期,12月开始形成稳定的冰盖,次年3月或4月开始消融。湖冰覆盖时长和封冻期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整体上呈现出缩短的趋势,湖冰消融期整体上呈现出先缩短后增加的趋势;2001—2018年,平均首日冻结面积为8.15%,平均冻结速率为192.02 km2?d?1,开始冻结和完成冻结的日期略有延迟,开始消融和完成消融的日期已经大大提前;冬季温度越高,青海湖湖冰封冻时间越短,日照时数越长湖冰覆盖时长越短,对于湖冰消融期来说,降水量越多湖冰消融速度越慢,平均风速越大湖冰消融速度越快。初步认为,气温是湖冰冻融的主要因素,预测未来1—2 a青海湖冬季气温仍会呈现上升趋势,湖冰封冻时长也会出现缩短趋势。  相似文献   

7.
神奇的南极     
南极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受人类影响最小的大陆。对许多人来说,南极是陌生而神秘的。由胡胜利同志翻译的这三篇文章撩开南极面纱,向我们介绍这个神奇的世界。关于世界上最大荒野的诸多事实最高,最冷,最干,风最大的大陆:南极是地球上最干的大陆。极地高原的降水量可以与热带的沙漠相堪比。南极是地球上最冷的大陆,1983年曾经在澳大利亚南极区域的东方站记录到的最低温度是零下89.6℃。南极是地球上风最大的大陆。在重力作用下,风沿着海岸坡吹。记录到的下降风的极端风速达320公里/小时。南极在地球上是最高的大陆,平均高度达2300米(…  相似文献   

8.
<正> 前言暂禁(核武器试验)期前以美国占优势的核武器试验和暂禁期后以苏联占优势的核武器试验,向平流层和对流层输入了具特殊模式的呈微粒物质的放射性核素浓度(图1)。正如在南极和北极冰盖的可测定年龄的冰层中所揭  相似文献   

9.
<正> 覆盖在格陵兰岛上的冰盖,是北半球最大的冰盖。最近,一支国际科学家考查队在格陵兰东南部一个叫做“Dye-3”的地点,用一台轻型电钻打穿了冰盖,取得了2037米长的冰层岩心,据称这是北极区内最长的“岩心”。这项工作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起的“格陵兰冰盖计划”中的一部分。 格陵兰冰盖计划有两个目标:一是要更多地了解冰盖是怎样流动的;二是要研究冰盖中的化学特征和颗粒结构特征,以便提高对全球气候的认识。因为对  相似文献   

10.
目前大家都认为同温层的臭氧是由人为因素产生的氯,即由于氯氟烃类破坏的。臭氧层破坏最严重的是发生在南极的春季。由于北极的气象条件与南极不同,故过去未观测到北极臭氧层因氯破坏的现象。但是怀俄明州立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介绍他们观测到在北极上空也有类似南极上空发生的氯化物破坏臭氧的现象。他们在瑞典北部释放装载探测仪表的气球,在1990年1月8日  相似文献   

11.
ENN精粹     
<正>气候变暖会致使格陵兰岛大的冰盖融化迅速Enn环境新闻精粹2017年11月10日《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气候变暖使科迪勒冰盖的质量在短短500年里减少了一半,研究认为格陵兰冰原也可能有类似的命运。科迪勒拉冰盖在"更新世"或最后的"冰河时代"这两个地质期覆盖了北美的大部分地区,与格陵兰冰原的质量相似。以前的研究估计,它在12500年前就覆盖了加拿大西部的大部分地区,但是新的数据  相似文献   

12.
国际冰雪委员会所作的一项研究表明,由于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喜马拉雅冰川正在加速消融,其消融的速度比世界上任何冰川消融的速度都要快。如果按目前这种速度继续下去,到2035年喜马拉雅冰川将可能不复存在。科学家在对喜马拉雅山地区众多冰川中的一个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这个原以为经过1997年寒冷的冬季后体积会有所增大的冰川到1998年却进一步缩小了。有关专家说,冰川加速消融导致的危害不仅是洪灾,致使冰川湖泊湖水泛滥,发生泥石流,田地被淹没,而且冰湖干涸后,河流必将缩小,随之而来的就是干旱。他们认为,由于受全球变暖及季风活动和作用加…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关于淡水湖泊冰盖中微塑料的分布特征研究还鲜见报道.为阐明乌梁素海冰盖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以及其与冰盖盐度、叶绿素a浓度之间的响应关系,通过野外采样、显微镜观察、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冰封期乌梁素海冰盖中微塑料的丰度、颜色、形状和种类进行鉴定,通过相关性分析探求微塑料在冰盖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盐度、叶绿...  相似文献   

14.
《世界环境》2009,(3):96-96
科学家在南极洲冰川数百米下与世隔绝的黑暗世界里发现了一个存活了近200万年的古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生活在黑暗的、无氧的冰冷环境中,从硫磺和铁中汲取能量。这一发现为冰封的地球中存在生命的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火星和木卫二(木星的卫星之一)都有一层冰盖,科学家一直相信木卫二冰盖底下可能有水和生命。一些地质学家认为,8亿年前的地球虽是一颗完全冰封的星球,但仍有生命存活。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0年1月31日~2月13日在南极南奥克尼群岛西部水域开展的南极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期间收集的数据及卫星获取的水温数据(海水表温和表温距平),对南极磷虾时空分布及其与表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2:00~18:00为南极磷虾群出现频率较高的时段,随后南极磷虾群出现概率开始下降,至22:00 ~02:...  相似文献   

16.
<正> 自1969年以来,人们从位于南极洲东部冰盖两侧的Yamato山和维多利亚地两个地区,收集到了5000个陨石碎块。根据冰盖的稳态模型和目前陨石降落通量的估算值,本文提出了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可以预示冰内和冰上所分布的陨石的稳态数量最少为760,000个。这些陨石大多数被冰盖携带,而只有少数出露  相似文献   

17.
ENN精粹     
正海洋变暖引发冰川消退Enn环境新闻网新闻2016年7月17日一项新的研究首次发现,海洋变暖是西南极半岛(western Antarctic Peninsula)冰川消融的主因。该半岛是目前引发海平面上升的最大因素之一,该发现使研究人员能够对该区域冰川融化进行更准确的预测。这项研究是由斯旺西大学(Swansea University)与英国南极测量局的科学家联合开展的,成果发表于2016年7月15日的《科学》杂志上。研究指出,漂浮于半岛西侧海岸的冰川变化表现出与海洋温度分布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南极半岛南部的冰川快速消融,而北部的冰川几乎没有变化。从20世纪40年代有记录开  相似文献   

18.
2017年5月,国家海洋局颁布《南极考察活动环境影响评估管理规定》,确立了南极考察活动环评制度及相关的监督管理措施。该规定确定了南极考察活动环评工作中归口管理制度、强制环评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内容;但在术语使用、法律责任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范相关术语、在《环评管理规定》施行后补充立法等未来我国进行南极科考活动、参与南极治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 自1957年日本开始南极研究探险以来,许多日本地球化学工作者对南极的地球化学研究发生了兴趣。他们的活动大多集中东昭和基地周围,对水、雪、矿物、蒸发盐和海洋沉积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合地貌特征,他们根据湖水的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讨论了海岸地区盐湖的成因和演化。同时沿考察路线对南极海域进行了海洋学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人类活动引起的当代气候变暖已导致全球海平面显著上升,在21世纪全球气候继续变暖的背景下,东南沿海海平面的升高将对区域环境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但目前对未来区域海平面变化的预估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基于筛选的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CMIP5)的10个模拟性能较好的气候模式输出结果,通过多模式集合预估了未来温室气体三种排放情景下21世纪东海和南海区域海平面高度的趋势变化,并分析了不同影响因子的贡献。通过计算海水热比容、盐比容和动力因子对海平面高度的影响,并在考虑冰川冰盖消融等因子的订正后,发现:21世纪东海和南海海平面高度都呈现连续上升趋势,东海和南海地区上升幅度略小于全球平均,南海上升幅度略大于东海。在温室气体低(RCP2.6)、中(RCP4.5)和高(RCP8.5)排放情景下,21世纪后期(2081—2100年)较前期(2006—2025年)东海/南海平均海平面分别上升0.26 [0.01—0.55] m/0.29 [0.05—0.55] m、0.38 [0.10—0.66] m/0.40 [0.14—0.67] m和0.52[0.15—0.89] m/0.52[0.23—0.83] m(方括号内为相应的不确定性范围)。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的升高,海平面上升幅度也增大,东海海平面上升区由东南向西北扩展,南海海平面上升区由东北向西南扩展。统计分析还表明:在不同排放情景下,不同影响因子对海平面变化的贡献也不一样,随着排放强度从低到高变化,海洋比容加动力因子的相对贡献从28%—34%升高至46%—47%,而冰川冰盖消融等其他因子的相对贡献从 66%—72%降低至53%—5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