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模糊综合评价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级别的确定是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之综合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关部门土地审批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部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依据之一.目前综合评估常用的方法是定性评价,在定性评价的过程中过分关心致灾因素的极限值并突出某一因素的主导作用,往往忽视一次地质灾害事件常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为了客观、科学反映建设工程地质灾害综合评估结果,以高速公路线型工程为例,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其结果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2.
基于灰色聚类的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灾害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正在向定量化、综合化、科学化发展,但是由于它所涉及的因子较多,且许多因素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迄今为止仍有不少需要探索的问题.可以认为,地质环境系统是灰色系统,这就是分类决策聚类问题.以吉林省磐石市为例,将灰色聚类法应用到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确定了影响地质灾害危险性的主要地质环境因素,建立了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到的危险程度数值,反映了磐石市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根据评价结果,按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将磐石市划分为4个区,经与磐石市地质灾害发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文中所提方法的分析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3.
《灾害学》2020,(1)
以榆神府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已知在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探讨一种区域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首先利用地质灾害隐患威胁户数、威胁人数、威胁财产以及防治所需经费等数据,选取两个主成分,分别命名为隐患威胁指数和聚落抗灾指数;然后利用两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获得权重得到各乡(镇、街道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综合指标;最后应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综合指标以乡(镇、街道办)为单元划定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分区分为5个级别,为危险性大区、危险性较大区、危险性中等区、危险性小区、不危险区。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属于跨流域大型水利工程,5个单元工程呈线状跨越构造剥蚀山地和断陷盆地,工程地质性质差异大,易发生地质灾害。实地调查地质灾害点共72处,其中滑坡66处,崩塌3处,泥石流3处。现状评估认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13处,其余59处均为危险性小。预测评估认为工程本身可能遭受31处地质灾害威胁,危险性小28处,危险性中等3处;工程建设可能加剧地质灾害39处,危险性小36处,危险性中等3处;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30处,危险性小15处,危险性中等15处。综合评估工程主要位于危险性小的区段,受地质灾害危害不大,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5.
《灾害学》2021,(3)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量化评分方法,对川藏铁路波密至林芝段工程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评估。综合评估分区结果表明,评估区共划分为64个区段,分区面积共计310.21 km~2,其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有18段,面积11.46 km~2,占总分区面积的4%;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的有14段,面积28.85 km~2,占总分区面积的9%;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的有32段,面积269.6 km~2,占总分区面积的87%,分区结果符合评估区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
《灾害学》2019,(3)
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风电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首先分析了灾害发育的特征,根据风电场内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的主要引发因素,结合模糊数学理论按照灾害危险点和非危险点进行划分,构建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模糊最优识别理论建立危险性初步评价的模糊识别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某风电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给出的危险性等级与实际评估区域危险性等级接近相同,评估误差较小,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级别由建设项目重要性和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这两个因素决定.在分析现行相关标准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建设项目重要性可依次由省部级相关技术标准、项目行政审批权限级别、预估灾后损失程度顺序确定,以先符合者为准;指出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可由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地形与地貌复杂程度、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程度等6项判定因素确定,并初步确定了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地形与地貌复杂程度、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和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程度等分级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信息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庆市地质灾害类型多,分布广,危害大,传统的预测预报及评估方法已显落后,迫切需要构建一套能快速、准确评价该区地质灾害危险性、易损性的具有模块化、网络化的风险评价系统.在Windows环境下,以GIS系列工具软件为基础平台,采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计算和图形显示,利用计算机语言的编程功能,开发了重庆市地质灾害评估信息系统,使有关决策部门能够方便地对系统进行查询和分析,获取所需要的地质灾害评估结果,为有关部门的灾害预测预报和提出有效、科学的防灾、减灾和救灾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陕西户-洋高速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黄建榕 《灾害学》2003,18(3):39-45
对陕西户(县)-洋(县)高速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考察研究;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区塌陷等地质灾害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证;对未来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估预测。  相似文献   

10.
《灾害学》2019,(1)
建立软弱岩土突发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是预防地质灾害的基础,但传统风险评估模型准确性不高。针对上述问题,建立一个新型的软弱岩土突发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该评估模型以危险性、易发性和易损性为主要内容,通过Hadoop确立风险评估指标,并按照不同的分级标准对其进行分级量化处理,利用AHP确定指标权重,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估,将软弱岩土突发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划分为15个分级图,以此为基础建立软弱岩土突发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通过仿真和对比试验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评估出地区地质灾害风险,并优于传统评估模型,评估误差小于3 km2。  相似文献   

11.
线性工程的路线长(如输变电、道路、管线工程等),特别是在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山区,工程建设及运营期间遭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风险大,防范管理的难度大,进行动态评价是防范风险的有效途径,也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趋势。结合藏中电力联网输变电工程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提出了基于InSAR监测技术、考虑斜坡活动性的地质灾害风险动态评价方法。该方法构建了考虑斜坡活动性的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可以动态更新的加权信息量评价模型,针对电网工程输电塔位这一核心易损目标,初步实现了山区线性工程地质灾害风险动态评价,最后采用历史灾害分布和ROC曲线对比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对于山区线性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邹艳琴 《灾害学》2005,20(4):116-118
本文对工程建设项目可能遭遇的地质和地震灾害以及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依法实施评价工作进行了探讨,并对评价工作的意义及存在问题进行的分析,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和矛盾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过量的地下水开采可以诱发地面沉陷、建筑物开裂破坏等城市地质灾害和工程地质环境问题。通过对某工厂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的调查分析,论证了地下水开采与地表变形的关系,指出其某个水井抽水是引起厂区及附近地表变形的主要诱因,且水井距离地下水径流带越近,地表变形就越严重。实践证明,通过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调查和抽水试验,可以推断抽水与地面沉陷的水力联系,利用天然电场选频法、联合剖面法、高密度电法和探地雷达等物探方法能够从空间上判断地表及建筑物变形的动力源;动、静态应变的实时观测和分析可以从时间上证实抽水与地面变形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预防与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为了缓解城市用地矛盾,已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由此引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也日趋严重,因此,加强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的环境工程地质研究,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分析了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引起或遇到的地面变形、洞室围岩失稳、地下水环境变异和地质生态环境恶化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研究了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环境工程地质研究应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预防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COMGIS在工程场地地震灾害风险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传统的GIS技术在震害预测中的不足,提出了基于组件式GIS技术(COMGIS)的工程场地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及设计方案;运用组件式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构建信息管理平台,阐述了该系统的功能结构和数据流程;提出了工程场地地质资料的可视化查询和分析、地震影响场的生成、震害空间分析模型化等的实现思路与方法.研究表明:利用组件式GIS技术结合可视化编程语言所设计的工程场地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系统,能实现工程场地资料的有效利用,如地质剖面图的自动绘制、三维地质图的生成等;而且,能将震害分析模块化,集成到系统界面菜单上,实现震害分析的智能化,保证了系统开发的可持续性;同时,以场地液化、震陷、滑坡、场地类别作为场地地震灾害风险性预测的四大因子,在Mapx VB支持下进行叠合分析,编制出工程场地地震危险区综合预测图,可为场地规划和利用提供有效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山区沿河公路地质风险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远川  陈洪凯 《灾害学》2012,27(3):6-11
根据山区沿河公路灾害的特点,将以岩土介质为主的传统地质灾害类型和水沙介质灾害类型整合,提出了“广义地质灾害体”的概念,并以介质组成为标准进行了广义地质灾害体分类.在孕灾环境评价和致灾因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地质灾害体的孕灾环境与致灾因子异相耦合发育机理.基于公路承灾体健康的理念,认为公路承灾体易损性主要受控于公路结构本身的健康性态,采取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技术措施使结构健康复原是工程性减灾措施的目的.将公路承灾体类型分为结构性承灾体和功能性承灾体两类.提出了公路地质风险的耦合对抗形成机制,即公路地质风险是广义地质灾害体危险性与公路承灾体易损性之间时空耦合对抗的结果.认为地质风险评估是关于多因素非线性灾害风险系统的预测评价问题.根据地质风险形成的耦合机制,提出了采用解耦措施来逆向控制公路地质风险形成演化过程的减灾思路.针对山区沿河公路,给出了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广义地质灾害体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到地质风险评估的思路与一般函数表达式.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海湾地区地质环境比较复杂,孕育着多种灾害地质因素,使港湾工程活动存在地质灾害的风险.通过对港湾工程及其地质灾害风险的分析,探讨了如何进行港湾工程地质灾害的风险控制,认为港湾工程地质灾害风险控制内容包括选址阶段风险的回避、设计施工阶段风险的处理及运行阶段风险的监控.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地质灾害风险控制的首要任务,设计与施工阶段的风险评估应立足于评价灾害地质因素的致灾可能性以及工程应对措施的有效性,还应根据施工中出现的前阶段评估中未发现或未予重视的重要地质情况,及时对工程方案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西昌一攀枝花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环境及工程建设活动强度的分析研究,选择地质构造、地层产状、岩性组合和高填深挖等10个子因子,从地质体稳定性、岩土体稳定性、工程活动强度和地质灾害等4方面建立了公路工程对地质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模型,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公路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影响的程度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李相然  张绍河 《灾害学》1998,13(4):62-66
滨海城市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近年来经济与城市建设均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土地开发力度加大,由此起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也日趋严重。本文分析了我国滨海城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主要类型,研究了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成灾特点。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与21世纪减轻地质灾害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伟峰  王永杰  王英利 《灾害学》2004,19(4):30-34,50
黑龙江省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复杂,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也在逐年增加.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及危害;论述了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并为促进本省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